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为了六盘水少数民族地区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文献参考法,实地调研法,剖析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认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传统村落发展现状的研究,了解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发展的意义。首先通过了解少数民族村落的基本概况、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其次从少数民族村落的发展现状入手,乡村旅游的开发,古建筑的现状,民风民俗以及民族文化这几部分中整理分析出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现存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乡村旅游无序开发,传统村落丧失原生态特色、传统村落古建筑遭到破坏、民风民俗商业化,民族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问题普遍存在,民族文化传承乏力民族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居民生存问题得不到重视。最后,通过对问题的一一对照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以及具体的措施:分门别类地打造精品旅游示范点、重视传统村落文化地活态传承、注意开发中的文化挖掘,保护并重、建立有效利益保障机制、加大布依族文化宣传力度、建立传统村落规划师队伍。确保旅游持续发展,希望对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推进效果。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保护目录TOC\o"1-3"\h\u5569摘要 I12630Abstract II269081绪论 1135481.1选题背景 161.2研究意义 115171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579 120311 26535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8125 331039 463952相关概念 589432.1传统村落 5163302.2民族文化 557613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6128573.1自然风光特征 6185353.2民族建筑特征 6120383.2.1吊脚楼 641253.2.2石板房 6155333.2.3石房 6234113.3节日文化特征 756224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218494.1乡村旅游过度无序开发,传统村落丧失原生态特色 8286964.1.1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8256224.1.2传统村落民族古建筑遭到破坏 837384.2民风民俗商业化严重 8168994.3 8316454.4民族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9197734.4.1现代技术应用不足 9120974.4.2品牌意识不强 9199624.4.3创新性缺乏 918414.5村民生存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旅游从业参与度低 9123794.6旅游产品单一 10142414.7旅游市场营销效应较低 10220005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研究对策 12269575.1分门别类地打造精品旅游示范点 1211045.2深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1251595.2.1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 12249415.2.2注意开发中的文化挖掘,保护并重 13258295.3建立有效利益保障机制 13131995.4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力度 13111485.4.1丰富文化传播的形式 1325835.4.2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 149265.4.3内容创新及发展 14239365.5建立传统村落规划师队伍 14109215.6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 14266745.6塑造品牌文化,加强市场营销 1524636结论 117036参考文献 31绪论1.1选题背景贵州省坐拥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包括:苗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布依族等16个民族。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接近40%。贵州省有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自治州3个,民族乡253个,传统村落共724个。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国居首。到2016年为止,六盘水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0.27万人。全市共有44个少数民族。超过万人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苗族,白族7个民族。数千年来,六盘水各族人民协同创造了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民族传统建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贵州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优势条件。然而,伴随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由于贵州传统村落的过度开发建设,少数民族村落的生态环境和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坏。因此,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大对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研究,本文以研究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为例,通过对六盘水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改变现状,推动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发展。1.2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时间会更加久远。在每一个年代都有着相应的文化与之适应,并随社会的发展进程脚步而更新或者保留原有的特质。是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结晶,是深入骨髓的民族之魂,通过对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使得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得到发展和继承。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多彩缤纷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能够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于促进六盘水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①文献参考法。通过在全国图书馆参考联盟等国家公开论文和期刊的网站进行搜索,阅读和借鉴,同时在相关统计数据网站进行数据搜索。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实地调研法。笔者在完成论文期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政策,具体发展状况,多次前往贵州多地少数民族村落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基层政府,对少数民族村落的的现存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③剖析法。在写论文时,根据现状剖析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2相关概念2.1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2.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2.3乡村旅游旅游是人类独有的,为满足精神需求、体验需要的一种特殊的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这种交往与通常意义的交往不同,它并非是双方为了日后能够共同在特定时空区活动而进行的交流,这种交往一般不具有延续性,交往的双方日后将过着各自的生活,很难再有交集。刘德谦(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3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现状3.1自然风光特征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奇特的洞穴景观,使贵州传统村落多数隐藏在深山丛林中,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环境相对封闭以及当地村落村民对自然的崇拜,贵州传统村落植被资源丰富并且保存完好,保持着原生态的特点,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体现着自然风光独特的旅游价值。3.2民族建筑特征六盘水市少数民族种特色民居建筑分别为吊脚楼,石板房,和石楼。他们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儿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3.2.1吊脚楼吊脚楼,多为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3.2.2石板房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六盘水,镇宁,安顺等少数民族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项,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3.2.3石房土家族,仡佬族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素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己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3.3节日文化特征贵州传统村落民族人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一是民族习俗、民族节日独具特色。比如苗族的“吃新节”“牯藏节”“过苗年”等;布依族的“大年节”“背带亲”等;侗族的“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林王节”等;仡佬族的“敬雀节”“牛王节”等。二是民族艺术、民族产品多姿多彩。比如苗族的飞歌、芦苼舞、刺绣等;布依族的钢鼓舞、雕刻、竹编等;侗族的侗族大歌、多耶舞、剪纸等;仡佬族的打篾鸡蛋、顶翁罗、染布等。这些民族艺术独具特色,承载着传统村落民族人口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是贵州传统村落宝贵的旅游宝藏。4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1乡村旅游过度无序开发,传统村落丧失原生态特色4.1.1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原生态”是贵州传统少数民族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品牌,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盲目迎合市场的需求,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渐渐丢失了其原生态的特点。比如六盘水地区的千年古寨高荡村,在沿河处村寨人口修建了不少搭着帐篷的烤肉区,与少数民族村落的原生态特色南辕北辙,在水城河畔修建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作为游客的酒店。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原生态的特色。4.1.2传统村落民族古建筑遭到破坏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贵州传统村落的一些村民为了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早已没有居住在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中,而是搬迁进了政府当地修建的洋房,这样的结果使得贵州传统村落的古建筑面临废弃,倒塌的命运。同时,由于缺少保护,传承意识,贵州传统村落的居民在原有民族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大面积的现代化修缮,强行加上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打破了贵州传统村落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4.2民风民俗商业化严重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独特的民风民俗,是贵州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贵州传统村落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遭到了商业文化的强烈冲击,正遭受着破坏和失传的威胁。一是传统村落大量居民进村务工,一方面使得传统村落日益衰落,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圈的变迁,懂得民族语言,会跳民族舞蹈,会唱民族山歌,懂得刺绣,蜡染,雕刻等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不利于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二是在一些传统村落的旅游景区,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活动成了景区一项固定收费的表演项目,这些表演形式的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活动已经不再承载着传统,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使传统村落变了味,使传统村的民族文化变了味。4.34.4民族文化宣传力度不够4.4.1现代技术应用不足由于以往对民族文化传承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宣传手段,新闻媒体对布依族的新闻报道很少。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丰富,文化传播渠道众多,传播速度快。同时,由于互联网用户众多,在文化传播上具有高效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由于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对文化传播的认识相对落后,传统的媒体渠道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播形式。民族文化在传播中应用现代先进技术,仍然是由传统的印刷媒体包括书籍、报刊等进行新的文化艺术宣传,部分是通过广播电台和广播节目进行文化宣传,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差。4.4.2品牌意识不强中国幅员辽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地域、文化、思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也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树立文化品牌的自觉意识,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文化因素。面对巨大的信息资源,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文化产品。因此,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增加不同受众群体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包容。4.4.3创新性缺乏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的。无论是戏曲、歌舞、文字、语言还是风俗,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些文化内容需要在传播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快餐”文化观念的误导,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乏沉淀和创造性,特色文化过于渴望成功。在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在信息的“大爆炸”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创新程度不够,产品创造力不够,这就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缺乏后续动力。4.5村民生存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旅游从业参与度低传统村落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应该是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以禁钢村民生存发展为前提。传统村落生活的村民有生存发展的需要,有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权利。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要求不能破坏传统村落风貌和格局,看起来传统村落本身的“风貌”和“格局”是符合了原生态、质朴的审美观,但是再仔细看这些“风貌”和“格局”更多散发出来的是贫穷、苦难和迫不得已。另一方面,我们一直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各项资源,然而并没有考虑如何让这些少数民族村民在这些被保护着的村寨里一样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和便利,也没有提出关于少数民族村民就业的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安全第一”的观念逐渐被打破,很多劳动力尤其是年轻人,较之繁重且低收入的农业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追究其根源是他们看不到希望,在农村也没有发展的机会,农村生活无法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对接。于父母来而言,由于子女缺位,既要承担全部农活,又要抚养孙子,心灵上、身体上负担过于沉重。于子女而言,父母缺位,不能长期与父母进行亲子互动,隔代抚养使家庭机构发生改变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出现。长远看,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本应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但是外出务工使得他们离开特定的文化空间,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场域改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的对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子女缺少学习民族文化的客观条件,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社会主流文化学习也受到影响。还有很多农村的孩子通过读书命运得以改变,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且有所成就。这部分年轻人之所以也不愿意回去的原因主要是:既无法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生活,又回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一一旧房子没有了,环境被污染了,人情也淡薄了。这样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提供就业机会就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对其进行新的生活方式的引导。4.6旅游产品单一由于地区特色,大部分旅游景点都是以相似风情景色为主,各景点出现了很大的雷同性而该地区的旅游产品也过于单一,均是为单-的民族服饰、地区手工艺品等,在各景区买的产品较类似,乡村旅游的产品无论是从设计创意上和品牌营销上仍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制作、简陋包装上,与现代化旅游商品还存在一定差距:景区内产品类型多以观赏形式为主,单-的热带雨林风景与单一的游览模式导致游客缺乏体验性与参与性,这些都对游客回去后的宣传“口碑营销"起到了阻碍作用,当地特产与农副产品深受游客消费者真爱,消费者对于农民种植的无添加绿色产品需求周期长,且购买量大,但因离开景区就就没了购买渠道,所以当地政府应构建游客离开后的后续消费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副产品带来定的经济收益,还能为游客回去后的口碑相传起到一定的宜传作用。4.7旅游市场营销效应较低少数民族旅游度假区在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中仍未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相关的各级政府各自为战,通过自己的宣传渠道,但针对品牌的运营和支撑,却缺乏详细的思路和规划,如该品牌是突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旅游、运动旅游还是养生旅游等,并未给予具体化,造成了品牌形象的混乱。而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游客接受到的旅游信息量庞大,这使得少数民族旅游度假区无法对游客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也就无法产生旅游动机。虽然公共信息读物和多媒体等各个层次都对贵州少数民族旅游度假区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其得到的市场反馈效果并不好,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策略和思路。之前旅游宣传中名噪一时的太湖文化论坛,也正因此而逐渐落寞,淡出了游客的视野。5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研究对策5.1分门别类地打造精品旅游示范点由于少数民族村落的集中分布,传统村落在民族文化和建筑特色上具有许多共性。在旅游开发方面,贵州传统村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原生态自然资源、民族民间艺术等资源,精心打造优质旅游示范区。同时,在《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长效机制。如2018年,贵州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启动100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记录了传统村落的民族古建筑、古树名木、民俗风情。珍贵的布依族村落旅游经济发展是促进布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媒介,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旅游文化发展中,有关负责人必须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以文化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整合二者的内在联系,提高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和保护力度。在民族文化发展中,要创造和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和项目,增强布依村旅游业的活力。首先,从事工艺品的制造和销售。应该在传统工艺刺绣、金银首饰、民族服饰、手工鞋垫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工业化批量生产,变成手工制作,这使得布依族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在手工工艺上,其次,在蜡染方面,指导旅游者参与旅游项目,使旅游者由内而外感受蜡染的乐趣。最后,在节日文化方面,负责人要引导游客参加“踩歌堂”“祭萨”等文化活动,感受节日气氛,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从而使布依族非物质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获得旺盛的生命力。5.2深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5.2.1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是独特而神秘的,贵州传统村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财富,但在现代文明中,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旅游文化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不愿使用民族语言,不愿穿民族服饰,不愿建民族特色建筑,因此,民族旅游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发生变化、衰落,甚至面临灭绝。传统村落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当地村民,最适合传统村落的“守护者”也是当地居民。因此,必须加强宣传,不断增强当地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信心,进而自觉、积极地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石,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源动力。构建文化认同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因此,在发展民族旅游经济中,必须增强开发商和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网络会议和村委会,引导居民了解民族文化对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改革的价值和意义。然后通过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的方式,帮助开发商认识到文化旅游的本质是民族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提升旅游经济的不竭动力,如果忽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开发商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强开发商和居民对节庆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的了解,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项目建设和文化建设使开发商站在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旅游项目的高度,使项目具有民俗特色、文化旅游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布依族村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5.2.2注意开发中的文化挖掘,保护并重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原则,重视开发挖掘文化,保护并重,有效防止地方文化现象的发生,文化入侵保持了少数民族村落在挖掘和挖掘周边地区文化特色和环境的同时,通过自然环境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在挖掘开发中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促进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营造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氛围,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多种文化表演,提高中老年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民族资源的意识,从而真正延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文脉和意义,促使当地居民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作用。在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传统村落的恢复,增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实效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旅游文化风貌。5.3建立有效利益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在旅游发展政策、土地补偿、社区参与、经营规范、收益分配等方面,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原则,建立有效的传统村落利益保障机制”。首先,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次,要保证社区参与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到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各项活动中,只有建立村民参与的咨询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包含旅游发展决策、旅游发展具体思路、旅游发展引发的各种问题提供咨询,充分考虑村民要求并使其从中受益(不断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村民才能真正支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5.4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力度5.4.1丰富文化传播的形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应积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文化传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介形式,而应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传播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比如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在不同的官方平台上宣传文化活动,以互动传播的形式促进文化活动受众与组织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此外,在多媒体环境下,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对包括少数民族歌舞、节庆等在内的不同文化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图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体进行宣传的效果和效果有限。但通过新媒体环境和不同网络平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5.4.2打造特有的文化品牌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文化传播和宣传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在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通过生产不同的文化产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竞争力。新媒体技术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媒体技术,主要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基础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在此前提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可以与不同的网站,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各种手机应用进行合作,在各种新媒体传播和营销平台上展示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扩大文化宣传的受众范围。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在文化品牌建设和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增加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5.4.3内容创新及发展同时,在文化市场上,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也千差万别。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人文情趣,但在文化产品的竞争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推动文化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需要发掘不同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产品的整合,促进文化发展动力和潜力的提升。比如,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上有明显的差异。在打造民族服装品牌和饮食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旅游等服务业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不同的网站平台上做正面宣传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形式上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他们可以通过新的媒体平台与观众互动,以抽奖和活动体验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文化兴趣。5.5建立传统村落规划师队伍积极探索指定传统乡村规划师制度。保护传统村落缺乏人力资本,特别是规划管理,乡村规划师制度在我国现存的案例可鉴:成都市在国内率先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通过社会招聘、转岗、选聘临时、事业单位等方式,志愿者个人确定了首批50名5路乡村规划师并分配到适合乡镇的岗位,年薪10万元,任期两年,为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支付村庄规划费的前提下,国家可以从国家注册规划师中选拔愿意长期从事传统村庄保护的人员,建立传统村庄保护制度,并支持相关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5.6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在这个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大时代,景区应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创新产品新意,从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上开发创新,提高游客的消费购买欲,不再局限于只对纪念品的购买。勐罕镇农产品天然无害,正符合当下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消费需求,游客后期消费却无路径可循,勐罕镇当地政府应当构建个游客离开后还能购买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平台:“农户种植一平台宣我一用户下单购买一衣民采摘一快递物流打包发走”建立一条这样的产业链,既能帮助当地农户减轻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的困扰,又能帮助当地农户增加经济收入,让游客离开后还能品尝到无公害农副产品,经过当地居民探索工艺,将热带水果烘焙成美味可口的果干,将游客喝完的椰子空壳制成工艺品,无论是在景区售卖,还是在政府构建的农副产晶销售平台外销,都能促进当地农户经济收益,提高居民富裕生活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的少数民族旅游的宜传带来一定的效益。5.7塑造品牌文化,加强市场营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和消费发展环境。多元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服务是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文化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今后,在产业联动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突出旅游热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文化旅游项目,把旅游与文化的联动发展作为特色项目,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品牌。并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媒体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结论当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较多困难,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出台了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这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黄金机遇。它不见了,我们必须抓住它。要学习保护和发展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更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促进少数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有美好的期盼,更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过度无序开发,传统村落丧失原生态特色;传统村落民族古建筑遭到破坏;民风民俗商业化,民族文化内涵逐渐丧失;针对少数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分门别类地打造精品旅游示范点;重视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注意开发中的文化挖掘,保护并重。传统村落要向前发展毋庸置疑。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也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我们所能做的仅是保留珍稀文化、传承精髓文化和创新传统文化,传统村落是村民生活的家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搅拌站施工合同合作条件3篇
- 教育机构学员交费合同3篇
- 教育机构课程顾问助理工作合同3篇
- 安徽软件行业程序员劳动合同范本3篇
- 捷克语教师简易劳动合同3篇
- 教育图书销售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的撰写要点3篇
- 撤诉授权书格式样本3篇
- 挡水墙工程建筑合同范例3篇
- 提高员工满意度方案3篇
- 齐鲁名家 谈方论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华电甘肃大基地煤电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员工个人信息登记表(模板)
- 房地产法案例答案五版更新资料讲解
- 2022年度设备部安全生产工作计划5篇
- GB∕T 39757-2021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泵和泵车安全使用规程
- 英国学派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论争
- 儿童保健档案表.doc
- 保命未来经0001
- 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202102201356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