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下《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一、身临其境,走进历史现场

创设情境:作为一支优秀的导游团队,我们准备参加陕西省西安市组织的“以史为鉴,讲好阿房故事"的讲解大赛,大赛组委会提供了几篇关于描写阿房宫的文章,其中就有《阿房宫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阿房宫赋》,这节课是我们成为专业导游的绝佳契机。讲解阿房宫,先要抓住它的特点,请大家在朗读中仔细感受。

师:大家对阿房宫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一位“讲解员代表”来说说。

生:纵目远望,只见阿房宫占地极广,凌云蔽日,从“覆压"隔离”便可见出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由“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可见出宫殿楼台众多,恢宏华美。

师:看来各位已经进入状态了,讲解的语言生动准确、优美得体。是的,杜牧用繁丽的文字呈现出了一座恢宏壮观的阿房宫。现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更加深入地感受阿房宫的气势磅礴。

(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的阿房宫也是壮观宏伟的。然而,真实的阿房宫是这样的吗?

生:我查阅过资料,据多方考证,阿房宫是一座尚未建成的宫殿,并没有课文上描述的那么华美。

师: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没错,现实的阿房宫,竟是一座未成而亡的宫殿!

(展示阿房宫照片。)

师:我看到有些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谁试着说说自己的疑惑?

生:既然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为什么杜牧还要极尽铺陈之能事,把它写得如此华丽、壮观呢?

师: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同学的心声。在此,老师要提醒大家:文学作品与史实常有出入,文学作品常带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作者个人浓厚的主观色彩。

二、史料对比,还原文化语境

师:古人说,“牧之赋与秦事抵牾者极多"。作为专业的讲解员,要能够观照多则史料,不拘泥于一家之言,掌握阿房宫的历史变迁、修建目的等知识,回应游客的随机发问。现在,老师提供两则史料,各位讲解员,请用你们的慧眼,找出以下史料与《阿房宫赋》的相悖之处。

投影:

材料一: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牧之赋与秦事抵牾者极多。如阿房广袤仅百里,牧谓“覆压三百余里”。始皇立十七年始灭韩,至二十六年尽并六国,则是十六年之前,未能致侯国子女也……阿房终始皇之世,未尝讫役……歌台舞榭,元未落成,宫人未尝得居。

——南宋赵与时《宾退录》

师:经过深思熟虑,各位得出答案了吗?

生:相悖之处在阿房宫的修建目的。《阿房宫赋》认为秦始皇建阿房宫的原因是“秦爱纷奢”,而《史记》认为秦始皇建阿房宫的原因是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师:那大家认为修建目的是什么?

生:《汉书》对此也有记载,修建阿房宫实际上是为了壮大秦帝国的声威,并非“秦爱纷奢”。

师:很好,旁征博引。秦修阿房宫,是因为原有的宫殿与都城规模太小,不能满足秦一统天下后的现实需要。当然,也有其政治考量,咸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倘若气魄不够,如何震慑诸侯,展示国威?

生:相悖之处在宫殿规模。《阿房宫赋》记载的占地面积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史记》记载的占地面积则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宾退录》中记载“阿房广袤仅百里"。真实的阿房宫并不像《阿房宫赋》中描述的那样占地极广、恢宏壮观。

师:阿房宫的实际规模与史料记载相去甚远,可见杜牧夸大了阿房宫的规模。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阿房宫建成与否也存在争议。《阿房宫赋》的种种描写都显示阿房已建成。《宾退录》中却说“阿房终始皇之世,未尝讫役”,工程未完成,秦始皇已去世。我查阅过资料,直到秦始皇去世,阿房宫也只是建成了前殿的地基。

生:《阿房宫赋》中提及侯国子女皆来阿房宫生活,“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宾退录》却记载“未能致侯国子女也”,这也是相悖之处。

生:我要补充,《宾退录》说“歌台舞榭,元未落成,宫人未尝得居”,实际上他们不曾居住在阿房宫内,所以他们奢靡无度的生活只能是杜牧的想象。

师:大家真是心细如发,能够找到这么多相悖之处!通过对比史料,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杜牧用想象、夸张,刻意强化了阿房宫的宏伟华美、秦统治者的奢靡无度。

师:如此刻意,意欲何为?

(生迟疑,思考。)

情境创设:游客在参观阿房宫遗址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杜牧的写作与历史不甚相符,为什么要把“未成而亡”的阿房宫描绘得如此奢华气派,把阿房宫的生活描述得如此奢靡无度?你该怎么解答游客的疑问?

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英国学者韩礼德认为,语境有两种表现形式: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文化语境是创作作品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若要深刻、准确把握文本,就必须借助文本产生的语境。所以,了解《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还原历史文化语境,是探析写作目的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大家把讲解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深入,我再为大家提供三则资料。

投影:

材料一:晚唐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治十分腐败,而藩镇跋扈,吐蕃、回鹘等的肆意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岌岌可危,而唐敬宗李湛依旧“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又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材料二: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材料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上知己文章启》

师:看完资料,各位讲解员有什么启发?该怎么回答游客的疑问?

生:之所以用夸张、想象来写阿房之瑰丽、秦之奢靡,是为了凸显秦的骄横敛怨已到达顶峰,民不堪命,才致国家倾覆。

师:很好,我们很接近《阿房宫赋》的内核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能不能紧贴文章,抓住关键词说说?

生:我抓住了“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的关键词——“哀”,写作目的应该是“哀”。

师(追问):“哀"是目的,还是态度?

生:“哀”是态度,“鉴"才是目的,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师:很好,一点就通。文章的脉络很清晰,即“奢—亡—鉴”,杜牧想以秦的穷奢极欲、奢淫亡国来劝诫统治者接受秦的亡国教训,切勿大兴土木、重蹈覆辙,这才是最终的写作目的。

三、开掘文体,想见其人促思辨

投影: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洪迈《容斋随笔》

师:众所周知,要使君主从谏如流实非易事。在“以史为鉴,讲好阿房故事"的讲解现场,悬挂着不少向君王进行劝讽的文章,除《阿房宫赋》外,还有《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游客发出疑问:既然讲解员介绍杜牧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向君王进行“劝讽”,为何不用“疏"谏”这种文体?杜牧是一位长于“讽谏"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曾写过一系列讽谏、批判的作品,有这么多文体可选择,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赋”?

(生沉思。)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知道“赋"是一种什么文体。请各位阅读关于“赋”体的资料,并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赋"体特点。

投影:

材料一: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材料二: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杜牧《与人论谏书》

材料三:“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写志”意为通过描写事物表达情志;“铺采摛文"指向手法,赋体常用铺陈夸饰,用以增加文采。

师:杜牧为何以“赋”体来写此文?

生:因为“赋"的传统写法本就是写景状物的,比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寥寥数语就把阿房宫的建筑之多、宫殿之密、走势之曲表现出来了,用“赋"体便于对阿房宫进行精细入微的描绘。

生:我认为是因为“赋”能够“体物写志”,婉而多讽。作者连续使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秦统治者生活的骄奢淫逸,表达了不满。我们之前学的《赤壁赋》,东坡不能像《离骚》那样直白地埋怨君主,他尚有因文获罪的担忧,但又想痛快表达自己的心声,还要阐明人生态度,表达情感还要含蓄,所以只能选择“赋"这种文体。我猜杜牧也是如此吧!

师:举一反三,思维发散开了!再想想,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生:我认为这与杜牧的劝谏主张也有关系。结合资料来看,他认为向君王劝谏,不能直谏,而是要委婉曲折地讽谏。

师:有理有据。“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会不会也是一个原因呢?

生:我反复朗读课文,越读越能感受到“赋”的文体特点,尤其是开篇十二字,音节紧凑,先声夺人,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霸气,也写出了阿房宫营建修造的气势不凡。“赋"体能增加状物说理的气势,可以更好地起到进谏的效果。

师:好,学以致用!既然大家提到了“赋”体的传统写法,那么老师就介绍一下它的文体流变。西汉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诗人创作的辞赋辞藻富丽,但符合儒家的标准。那些关注现实、对社会有讽谏意义的“赋”被称为“诗人之赋”,《阿房宫赋》就是典型的“诗人之赋”。老师认为,以“赋"讽谏,较为严肃,较显庄重,凸显了封建时代一位正直文人的修齐治平、匡世济俗的家国情怀,亦符合杜牧“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写作原则。

生:秦始皇奢靡的生活不正是唐敬宗日常生活的影射吗?阿房宫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民力,才导致亡国。所以,唐敬宗看到此赋,也会有所警醒。

师:教学相长,老师也收获了不少。杜牧想要让君王察纳雅言,就把君王现在的生活还原到了过去的历史情境之中。《阿房宫赋》,写古是外壳,讽今是内核。

投影:

太学博士吴武陵评价说:“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

师:杜牧为此文,可想见其人。请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谁来试试?

生:从“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几句可知,杜牧的文和人一样,都有着为国为民的责任与担当,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匡时济俗、以天下为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