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王》课例赏鉴——该课例获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高中组一等奖第三名(宿迁)执教颜敏观察朱芒芒
【课例实录】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聚焦讨论的核心话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准确地讲,是一起研究同学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越读越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课前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很惊讶,就是蔡珊珊同学提出的问题,她说“这篇文章真的是杨绛先生在那个时代写出了人性的缺点和社会的缺点吗?如果这样考我,我有点想撒谎”。我不想去深究小蔡同学怎么想去撒谎,我想到的问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存在一些虚假?今天,我们约定,遵从内心,诚实地面对老王。
同学们提得最多的问题集中在文章的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什么意思?(生答:惭愧)这是一个书面语,课本中没有注音,你能在预习中查字典了解,非常好。这个问题王谦等十二位同学感到不解,我觉得抓得非常好。我们就以这个“不解”人数最多的问题作为解答本文的突破口。
师:“幸运的人”是谁?这似乎没有什么疑问。幸运者是——
生:杨绛。
师:那么“不幸者”呢?
生:老王。
第二环节:讨论不幸者老王“更深的不幸”
师:先看不幸者的不幸。文章节写得很明白。这里有一个问题,也是王重等几个同学提出来的,第三节最后一句“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王重,你好。我问一下,你不理解什么?
生:为什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为什么?我也问一下。你有没有注意,这句话中的“后者”指什么?
生:得了恶病。
师:谁讲老王得了恶病?
生:别人说的。
师:谁?他怎么说的?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是这么说的吗?把语气读出来,你觉得应该怎么说?模仿一下。
生(平淡地读):害了什么恶病……
师: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你揣摩一下,应该怎么来表达它?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
师:比刚才好多了,我继续问你。“大约”在这里意味着什么?
生:猜测。
师:老王不老实吗?文中怎么讲?
生:很老实。
师:是“最老实”。老王害了什么病?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老王害了什么病,又猜疑老王不老实,这人说话有没有依据?
生:没有。
师:没有依据,他凭什么污蔑老王?
生:老王外貌。
师:仅仅因为外貌吗?
生:老王是一个很老实的人,是个弱者。
师:丑陋、老实、地位卑微,所以被欺负。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因为老王的长相、老王的地位,就有人断定老王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现在能否理解:更深的不幸是由于什么?是生活的不幸吗?
生:老王这个人很老实,但别人还是因为他的相貌和地位而鄙夷他。
师:“更深的不幸”就是被人鄙视和污蔑、凌辱。
师:课文中有没有介绍老王的外貌?在哪里?请看大屏幕,读一读。(大屏幕出示老王外貌描写片段)
师:留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生:很恐怖,很可怕。
师:如果在沭阳街头遇到这样的车夫,问你坐不坐车,你怎么办?
生:我只会摆摆手,克制住自己的恐惧慢慢走开。
师:你很坦诚。请问:你有爱心吗?
生:我啊?我,我不太明白了。
师:不不,不要作自我检讨。(生笑)你有点不太肯定,我相信你有爱心。我们都以为仁者爱人很容易,其实不然。爱父母爱朋友爱亲人是不是容易些?可是爱穷人,爱丑陋的人,爱被生活折磨得不像人形的人,肯定比较难。我们刚刚批评以貌取人的人,可是到了自己走近老王时,才发现想说爱他比较难。
同学们,读课文一定要把自己读进去,当我们读进去之后就会有对比,有触动,有反省。有的人歧视老王,以貌取人,我们同学看到这样的穷人,社会底层卑微的生命,第一个反应也是想跑。可是,在有人歧视、有人逃离的时候,杨绛先生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那就是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常坐”,一个“常”,平平常常,现在听来,是不是有点振聋发聩?我们跑了,杨先生稳稳当当、气定神闲地坐下了,在座的同学是不是有点坐不住了?如果把自己带进去,是不是发现:杨先生的散文,外表很平静,但是文中有刺,刺得人隐隐作痛。
大家不要太沉重,这个故事就让它到此结束。我们看得出,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幸运的杨绛对不幸者老王很关心。我们再来看看幸运的人——杨绛。
第三环节:讨论幸运者杨绛的“幸运”
师:李星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刚才我没说,他说他看不明白最后谁是幸运的,谁是不幸的。李星同学你说一下,你为什么看不明白,别人可是一眼都能看穿的。
生:我觉得老王和杨绛都是不幸的人。
师:你为什么觉得杨绛也不幸?
生:她明明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到干校去劳改了。
生:她的丈夫生病了,还有她自己生病了,以及后悔自己没有给老王更多的关爱。
师:杨绛在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详细的介绍。他们夫妇二人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尽凌辱。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杨绛的不幸?
生:从第六段老王他决不收杨绛的钱,但是后来杨绛一定要给他钱,他哑了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然后他拿了钱去还不大放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杨绛还是比较贫困的。
师: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同情一般来说是幸运者对不幸者发出的,第二个故事中我们发现,老王居然也可以同情幸运的人。
同学们,老王同情杨绛,坦然地帮助地位比他高的杨绛的举动总让我有点感动。为什么?我觉得老王真是个人物。老王在关心杨绛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她是个大知识分子?如果想到,他会不会有点紧张、局促?而这些毛病,我活了四十多年都没改掉。我为什么就不能以平常心对人对事呢?你再看老王,赤子之心,毫无自卑、怯意!他那么不幸还去关心人,多真诚!我对老王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四环节:讨论两个“好故事”与社会责任
师(结合板书):幸运的人关心不幸的人,不幸的人反过来又同情幸运的人。第一个好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善良的教授关心着一个贫穷的人;第二个好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不幸者关心着一个政治上斯文扫地的落魄者。这两个好故事叠加在一起,我们有的人就这么理解了:原来杨绛讴歌了善良回馈善良,信任回馈信任,他们在那个不幸的时代,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两个落魄的人在寒冷的岁月中抱团取暖,用他们的良知守护着我们社会的公平法则。大家满意这样的答案吗?
(生沉默不语)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不幸者对幸运者关心的这样一个好故事,我们愿意它发生吗?
生:不愿意。
师:为什么?只有杨绛不幸了,老王才可能来关心她,这样的事情你愿意它发生吗?看来,第二个好故事肯定不愿意它发生。那第一个呢?第一个故事我们太熟悉了,有钱人关心帮助穷人,多么温暖动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你愿意它发生吗?
生(部分学生小声地):愿意。
师:愿意的话就等于承认老王的不幸是天然的,公正的,是应当的。我,不愿意。但是这个故事一直有,假设没有杨绛,有人歧视,有人逃离,那是不是老王就只有死路一条,谁有责任关心老王?
生:没有杨绛,还应该有其他人。
师:说得也是,没有杨绛还有李绛,可能还有其他善良的人……
生:我觉得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关心。
师:大家不要笑,有没有道理?
生(部分学生回答):有道理。
师:社会应当给予他们公正,如果像老王这样勤劳善良的人都不给他活路,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耻辱。
第五环节:讨论杨绛的愧怍
师:有人要问,既然造成杨绛不幸是时代的原因,造成老王不幸是社会的因素,杨绛何愧之有呢?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我们看课文最后一段。杨绛为这件事情想了多长时间?
生:“几年”。
师:怎么明白的?
生:“渐渐明白”的。
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想了几年才渐渐明白,说明思考得艰难。再往前看看,她为什么想这件事呢?“我”一再想老王和“我”对答的话,老王又和她对答了些什么?再往前看节。
(生默读)
师:“我不是要钱”,这是老王说的,老王不是要钱,老王要什么?
(生沉默)
师:老王和杨绛一家的交往,课文中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送冰,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鸡蛋,最后都得到了什么?三次都是钱。怎么杨绛对他的帮助最后都是钱呢?给钱好不好?
生:好。
师:所以我们喜欢捐款,十块八块,捐上去以后很省力很简便。但是我要问:穷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钱吗?联系老王,老王最缺的是什么?老王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被人欺负凌辱。
师:既然如此,老王最需要什么?
生:尊严。
师:他最后一天到杨绛那里去,是希望——
生:是希望证明他也可以关心人,他也有这个能力。
师: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我不吃”,还有“我不是要钱”。
师:他要证明他是能关心人的,而最后从杨绛那得到的依然是什么?
生:钱。
师:想一想,赤子之心的老王,抱着报答之心的老王最后到杨绛那儿,得到的依然是钱,而不是自己想要的尊严。而这最后一次给钱,也许造成了老王致命的不幸。为什么?别人的诋毁我们可以接受,最亲的人总是——流行的那句话怎么说的?
生:伤我最深。
师:杨绛可以说是老王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了,然而给予他的还是钱。(叹息一声)杨绛愧怍,她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
生:没有给老王以做人的尊严。
师:她没有关心老王的尊严和精神需求,这就是她的愧怍。当然,我也要和同学们帮杨绛辩解几句:人永远生活在自己的阶层中,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鸿沟。杨绛是个大知识分子,在对老王的关心中,更多给予的是同情和物质上的支持,偏偏缺少的就是对一个穷人尊严的这样一种尊重。所以杨绛愧怍。杨绛的愧怍其实就如我们刚才讨论的,应当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而杨绛先生用她柔软的心和柔弱的双肩,负起了社会的责任。所以我要说:杨绛的愧怍代表了中国的良心。
师:文章学到这儿,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课前我布置一个作业:老王死了,最后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有没有同学查到缠了多少尺?
生:我上网查到,回民有一句谚语,“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
师: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但有了区别,比如老王和杨绛,有了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如果我们把定语去掉,只剩下了人。(板书:人)人与人之间是应该是什么关系?
生:是平等的关系。
师:(板书:人人)这可能才是杨绛最终要告诉我们的。老王死了,最后终于得到了一次平等的待遇。我要问,对于穷人而言,难道死亡才是最大的公正吗?
(生集体沉默、思索)
师:杨绛的散文,看上去不动声色,但每每读完,总有一种浓浓的悲凉从心底弥漫上来。杨绛用她高贵的笔在拷问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灵魂。
师:学完本课,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生表达感受,略)
师:最后我想说,我在沭阳中学和大家分享了这样一节课,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这样一句话——(出示沭阳高级中学核心价值观:万物人至上)
生(群情激越,高声齐读):万物人至上!
师:相信大家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下课。
【执教感言】
我认为用道德的感人故事遮蔽真实,泛抒情、泛道德,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种浅薄的人文价值标杆。杨绛先生的散文往往平易其外,幽邃其中,于不动声色中传达出对人生世相的洞察与彻悟。高中学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层光芒外,还应当达到更深层次的人性领悟与社会思考。如何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首先应杜绝“瞒和骗”,要让学生放出眼光,直面真实人生。“拷问”是一种把学生一下子推至风口浪尖的强迫性教学策略,让学生突然置身锋利尖锐的真实情境中,感受刺痛,产生困惑,催发顿悟,袒露心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重量,呼唤建构基于塑造国民人格、促进精神发育的人文尺度,并以此丈量我们的人性高度,耐心地打捞光明。
(颜敏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名师观察】
追问直抵心灵
本节课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这里提三个要点略作诠释。
一、以学导教,于不明白处着手
学生善于提问,学会学习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追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便基于此点。预习环节和教者对问题的梳理归类,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厚实基础,它保证了师生能够共同诚实地面对文本进行深度沟通。开课伊始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师生均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和“智慧联合体”,最终通过讨论,达成了大家都由衷认同的观点。
语文是一门很容易使师生迷失的学科,往往稍不留意就会迷失于微观教学内容,陷入“见木不见林”的境地。本课始终聚焦讨论的核心话题,预习中学生已经自主构建了对文本的理解和疑惑,教者以学定教、顺势导学,不蔓不枝,抓住学生的疑惑处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的冲撞和重组,真正解决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二、反复追问,直抵心灵最深处
本节课教者的意图很明显:学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层光芒外,还应当达到更深层次的人性领悟与社会思考。如何达成这个目标?追问是有效策略之一,它是对前次提问的紧承型后续,直接指向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过程。把握追问的时机很重要,如在表象的矛盾处、内容的比较处、知识的生长处或思维的盲点处等进行追问,往往效果最好。本节课中教者的追问便给听课老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环节“讨论不幸者老王的不幸”时,教者追着那个处于思维盲点处的学生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谁讲老王得了恶病?是怎么说的?语气如何?“大约”又是什么意思?说话有依据吗?凭什么污蔑他?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直到学生自己答出“老王更深的不幸是因为相貌和地位而遭到鄙夷和凌辱”时,方告一段落。追问到此时,本来似懂非懂、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学生恍然大悟。
而追问之中的“拷问”更是在表象的矛盾处挑战学生,逼迫他们读出自我,此种情境下学生不得不直面自己,实现从“跪着读书”到“站着读书”的转变。同样在第二环节,学生说如果是她碰到老王这样的人,也会摆手拒绝他的邀请,然后克服住恐惧心理慢慢走开。教师问:“你有爱心吗?”这一拷问,让学生难以自圆其说,一时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爱心。教者随后肯定了学生的爱心,提出“我们都以为仁者爱人很容易,其实不然”这一观点。这是言语细节的拷问,而对真情爱心、世态人心、道义良心的拷问其实一直贯穿本课始终。
三、紧扣文本,细微之言见真义
教师在开课伊始跟学生坦诚地说:“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越读越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里涉及到文本细读的问题。文本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需反复读,较之于文本解读,更强调“充分阅读”,要求教师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在细读的视野中,文本逐渐变得饱胀立体起来,琢磨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或一个标点,都能够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故事好找,细节难求”的困惑,而本节课教者却抓了比较关键的四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不是要钱”“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尤其抓住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原点,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走了个来回。
紧扣文本,从细微之言中读出深意,这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不同的是本课中并没有滥用这种手法,点到即止,留有余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中的“常”,“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中的“几年”和“渐渐”,都只是恰到好处地点拨和渲染。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同样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时能够适当为一些朴实有味的词句作些停留和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将很多听课老师在现场共有的困惑提出来请大家思考。毫无疑义,追问乃至于拷问是这节课最大的特色之一,有几个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历了“话筒拿起后就放不下”的过程。我不清楚这些学生的感受,但这样穷追不舍的“拷问”有可能使学生陷入紧张、尴尬的状态,以致难以真正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让其他学生想回答问题也不敢举手,因为他很有可能回答问题后就坐不下来了,被老师一连串地追着问。直面惨淡的人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语文课引领学生直面现实、思考真实、剖析自己也需要相当的魄力,如何让追问和拷问成为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策略,而又不至于让学生退缩回避或者害怕,我们还可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朱芒芒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2025年中国羊毛纱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高一学生学习计划15篇
-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案
- 我的学习计划15篇
- 《童年》读后感(汇编15篇)
- 小班户外活动亲子踩垫子游戏教案
- 初一政治教学计划范文集锦六篇
-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模板锦集六篇
- 乒乓球比赛作文300字集合10篇
-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 GB/T 45016-2024发动机附件带传动系统机械式自动张紧轮试验方法
- 南宁市三好学生主要事迹(8篇)
- 2024版玻璃幕墙工程材料采购合同2篇
- 2025年妇产科工作计划
- 《寒假安全教育班会》课件模板四套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第一次联考 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报关税费代缴服务合同
- 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经营者备案信息采集表
- 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 2024湖南株洲攸县城关国家粮食储备库员工招聘2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