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卷入

、现代文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

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

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

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这构成了整篇文章

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

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

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

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

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情感的热流与冷流

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他并没有

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

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极强

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

有的美学风格。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

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

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

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

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这虽然是由于环境所迫,但也正显示了鲁迅

散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风格的完全形成。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感情并非个人一己的私情,而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斗争的激情。它不

仅是一个伟大心灵的激越呼喊,而且显示着时代历史前进的足音。“五四”以后,中国文坛上的散文作

家,或叙写个人凄寂飘零的感怀,或抒发自己愤激郁闷的情思,思想境界不够广远。因此,鲁迅的散文

总有一种超

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取材于李泽厚、钱理群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写文章削尽冗繁,洗却铅华,达到大朴的境界才是艺术的极致。简洁是大朴的必要条件,是通往大

朴境界的桥梁。鲁迅散文的简洁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容量上。一篇千字散

文不仅是感情的浓缩,更是哲理的升华。他总是用思想家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并且把自己的

真知灼见融贯在诗意的艺术图景中。

鲁迅最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邃的思想,概括出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他把那些“人人心中

所有”的极平常、极普通的生活素材,熔铸成“人人笔下所无”的熠熠闪光的艺术。如《忆串素园君》:“他

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

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平凡的人物和小事,人们也许由于见得太多了的缘故,往往不以为意,但它

们却与整个社会互相联结和贯通,鲁迅就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开掘出了深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散文都是删除枝叶的花果,毫无味道。大朴,并不是乏味的同义语。鲁迅

的每篇散文都不乏永留读者记忆中的生动形象。他常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性加以形

象化的再现。如他写范爱农,反复强调他“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这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

他愤世嫉俗的孤做性格,展现出他藐视黑暗和世俗观念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神韵。就是写事物,他也运

用同样的手法,抓住要害,揭示本质。如寥寥几笔就可以写出辛亥革命后的绍兴政府换汤不换药的事

实。

特别感当提及的是,鲁迅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哲理、生动的

趣味。鲁迅笔下妙语解颐,警句启人,如《父亲的病》中“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

也丧失了“。这既是对骗人的庸医进行辛辣的嘲讽,又是对吃人的礼教进行有力的针硬。简洁而又丰满,

淳朴而又机智,是形成鲁迅散文大朴境界的一个重要特色。

鲁迅的散文,辞浅意深,言近旨远,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鲁迅散文大朴境界所取得的极妙效

果。

(取材于张永泉、卢今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汪洋恣肆“恣”读作zi意思是“没有拘束”

B.冗繁“冗,读作r6ng意思是“多余的”

C.真知灼见“灼”读作zhuo意思是“透彻”

D.针硬“硬”读作biM意思是“批评”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喷发与克制激情的矛盾,形成了鲁迅散文情感表达的曲折性、层次性。

B.鲁迅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史家所强调的实录,目的是为了直接抒发感情。

C.读鲁迅的散文,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

D.与“五四”以后文坛上其他散文作家相比,鲁迅散文的思想境界更加广远。

3.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鲁迅散文“将感情渗入叙事”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多次强调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B.《记念刘和珍君》中叙述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人遇害的细节。

C.《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回忆柔石设立朝华社,和女性一同走路等往事。

D.《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谈到冯铿女士时说:“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画眼睛”这一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眼睛”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即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写出其神韵。

B.“画眼睛”并不仅指写人,推而广之,也包括写一切事物,写出其本质。

C.“画眼睛”手法的运用,说明鲁迅散文追求“大朴”的同时也不避繁复。

D.“画眼睛”这一手法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总体上说,鲁迅散文所抒发的感情是悲痛、悲愤和悲凉、悲哀的。

B.鲁迅的散文能洞幽察微,化平凡为神奇,可谓“举类迩而见义远”。

C.鲁迅后期散文呈现出“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风格,是因环境所迫。

D.鲁迅散文多妙语、警句,这是由鲁迅散文一波三折的抒情特点决定的。

6.材料一说“鲁迅的散文总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阅卷人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疏,朋友世亲【1]。”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思远

而忘近,背故而向新;或历载而益疏,或中路而相捐,违先圣之典戒,负久要之誓言。斯何故哉?富贵

则人争附之,贫贱则人争去之。

夫交利相亲,交害相疏。是故长誓而废,必无用者也。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与也,有

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无利生疏,积

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断,其势日

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疏,此处子所以不能与官人竟也。惟有舌烈之风,志义之士,为不然尔。恩有所

结,终身无解【2];心有所矜,贱而益笃。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世隘然后知其人之笃固也。

侯嬴、豫让,出身以报恩;专诸、荆轲,奋命以效用。故死可为也,处之难尔。庞勋、勃绍,一旦

见收,亦立为义报,况累旧乎?俗士浅短,急于目前,见赴有益则先至,顾无用则后背。是以欲速之

徒,竞推上而不暇接下,争逐前而不遑恤后。是故韩安国能遗田蚣五百金,而不能账一穷;霍方进称淳

于长,而不能荐一士。此奸雄所以逐党进,而处子所以愈拥蔽也。非明圣之君,孰能照察?

且夫恩怨之生,若二人偶[3]焉。苟相对也,恩情相向,推极其意,精诚相射,贯心达髓,爱乐之

隆,轻相为死,是故侯生、豫子刎颈而不恨。苟相背也,心情乖互,推极其意,分背奔驰,穷东极西,

心尚未快,是故陈馀、张耳老相全灭而无感痛[41从此观之,交际之理,其情大矣。非独朋友为然,

君臣夫妇亦犹是也。当其欢也,父子不能间;及其乖也,怨仇不能先。是故圣人常慎微以敦其终。(取材

于王符《潜夫论•交际》)

注释:【1】昆弟世疏,朋友世亲:兄弟之间隔代疏远,朋友之间却隔代相亲。【2】解:通“懈”,懈怠,

松弛。【3】偶:二者相遇相处。【4】陈馀、张耳:俱为秦末反秦将士,曾为刎颈之交,后反目而相攻

伐。

7.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久要之誓言负:背弃

B.世隘然后知其人之笃固也隘:险恶

C.况累旧乎累:连累

D.是故圣人常慎微以敦其终敦:督促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多思远而忘近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

B.出身以报恩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C.俗士浅短,急于目前非钻于钩戟长钱也(《过秦论》)

D.交际之理,其情大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历载而益琉,或中路而相捐有的人数年之后就渐渐疏远,而有的人却能在半道上相互

救助

B.故死可为也,处之难尔所以死是可以做到的,选择如何死却很难

C.是以欲速之徒,竞推上而不暇接下因此急功近利的人,争相攀附上面显贵的人却无暇接

待下面穷困的人

D.及其乖也,怨仇不能先等到他们关系不好的时候,仇敌也没有他们之间的怨恨深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剖析了交际方面的社会现象,抨击了世俗社会唯利是图的风气。

A.本文写侯嬴、专诸等人,意在赞扬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考虑长远利益。

B.本文认为在交往中感情的因素极为重要,因此圣人常谨慎地对待它。

C.本文说理多引经据典,善于运用排比,行文讲求对偶,富有骈俪色彩。

11.文章第二段写到了哪两种人际交往现象?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分析说明。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④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

而》)

注释:【1】放:依据。

(1)请用自己的话解释③⑤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利的态度,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阅卷人

诗歌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1】苏轼共一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2】,

天救看尽浙西山。尚书【3】清节衣冠后,处士【4】风流水石间。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其二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

橘半甜时。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5】取次【6】知。注释:【1】1071年,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

在任期间,不断作诗讥刺新法、1074年,苏轼与县令毛国华、县肘方武同游西菩寺。【2】江北路:回汴

京的路。【3】尚书:曹魏时的尚书毛圻能选用清正之士,有贤名。【4】处士:唐末诗人方干有才德而不

仕,被人称为“处士”。【5】儿曹:儿辈。【6】取次:随便。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首联交代了诗人仍然不断受到排挤的艰难处境。

B.第一首诗中,颈联写诗人认为此次的同游者都清正而有才德。

C.第二首诗中,颔联承接“水清石瘦”句,分写山、水的奇境。

D.第二首诗中,尾联写探寻登山临水之乐,必须要靠个人天赋。

14.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颈联用毛、方二古人之典切合毛令、方尉之姓,构思巧妙。

B.第二首诗中,首联通过“足未移”但“路转山腰”突显西菩寺地势险要。

C.第二首诗中,颈联借景抒情,以色彩斑斓的秋景表达诗人渴望归隐之心。

D.这组七律写游山玩水,抒心中感慨。第一首侧重写景,第二首侧重抒情。

15.有人评价苏轼作诗“虽羁愁之文,亦出以嘻笑,萧然物外“,是说苏轼即使在表达愁绪时,也会采用

欢笑自若的方式,姿态超脱。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各举一例具体分析。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人在百感交集时,往往无法用言语表达情感,所以苏轼在梦遇亡妻时,会

66,O,,

(2)《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让人感受到思念中的缠绵缱绻;

《燕歌行》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让人体会到思念中的悲伤无望。

(3)政治家写史论,往往是想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被天下耻笑的覆辙。如不要像秦朝那样不施仁

义,导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结局;也不要像后唐庄宗那样宠幸伶人,

落得“数十伶人困之,,为天下笑”的下场。

(4)司马迁对屈原有极高的评价,他称赞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四、语言文字运用

得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木耳

在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深处,凡有生命的东西,都甘心遁身阴影之中,安静而绝美;当然,包括

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倒木上的木耳。它们是森林里最敏感的耳朵,总会比你先听到些什么,多知道些什

么。

我们在深山里的森林边上开店,也算为方圆百里的牧人提供了方便。

日子寂静,我们更为寂静地做着各种简单的事,愿望也简单。走过长长的草地,走过独木桥,到远

远的泉眼边打更干净的水,回来淘米做饭。食物也简单。各自端碗,围着一碟粗糙腌制的野菜,寂静地

吃。偶尔说些寂静的话。那时没有木耳,我们安心打理小店。

一天午饭后,我妈进入峡谷北边山阴面的那片黑林子。她回来得很晚,手持一根小树枝,枝梢上凝

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嫩嫩软软的小东西,像是活的、能蠕动的小动物。那就是木耳。

我们的采木耳生涯就有了第一根小线头。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像一朵朵花渐次开放,满胀在心里。

为采到更多木耳,我妈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当她疲惫地回到家中,无论收获

如何,我都觉得她像是又离我们远了一点……

我们把木耳摊在门口晾,来买东西的牧人都会问这是什么。他们再来时,纷纷从口袋里掏出这种东

西给我们看。我妈非常高兴,大方地掏钱买了下来。

那时候,除了牧人之外,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有很少的一些人。他们采摘木耳也只为给自己

家里人尝尝鲜,改善改善伙食而已。

当晾干的木耳攒够六公斤时,我妈仔细分装好,一手拎一只箱子,搭一辆卡车去了山下。搭车回来

时,六公斤木耳全卖了,一公斤八十块,一共四百八十块,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得意坏

To

虽然木耳能赚钱,但我们却说服不了更多人干这个。

那天晒木耳时,西面沟谷里的老牧民阿勒马斯骑马路过。他瞅了一眼:“这是什么?”

我们很努力地解释。

“哦,”他说,“我们那里多得很呢。”

我们大喜,报出诱人的价格。谁知老头淡淡地说:“这样的事,让孩子们玩吧。”我想起了近年发生

的一则故事:一个商人到牧场收购活羊,看中了牧人家的一头大尾羊,但牧人对报价不满意,于是双方

讨价还价。一直折腾到天黑,商人只好留宿。结果晚宴时,牧人直接把那只大尾羊宰杀待客了。

我妈每次下山卖木耳都被抢购一空,我们就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再后来,可可托海甚至乌鲁木

齐也有人来收购。我们顺势涨到了一百五十块钱一公斤。

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才开始大家只是为近水楼台,工作之余赚个零花钱。到了后来,就开始有

人专职干这个了。最壮观的是娘子军。她们都是打工者的家属,跟着男人带着孩子来到新疆。她们特别

能吃苦,往往揣几个馍,腰里塞一张塑料纸,带一只天大的编织袋就敢进林子。一进去就好几天,晚上

把塑料纸往结满冰霜的草窝子里一铺,裹着大衣就捱过一宿。

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还是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我妈就不断开拓新阵地。

等待我妈回家的日子里,我天天在门口遥望。那些森林,那些大幅倾斜的碧绿草坡,还有我看不到

的、山的另一面的巨大峡谷,高耸的崖壁。想象那些我尚未去过的地方,是怎样在他们的脚下和眼里,

因变得过于熟知而再也不能令人惊奇了。我久久张望。

那年,远在甘肃、宁夏的人也来了。木耳明显少了。

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春节,木耳从两百块飙涨到三百甚至四百块。那些人大量买下木耳,他们自己肯

定是吃不完的。木耳恐怕已不是用来吃了吧……外面大地方的人总是有着更灵活更繁杂的心思,木耳一

定还有我们所不知的用途。

第三年,木耳的世界疯了!伴随着木耳的狂躁,同时暴发了牲畜的大规模瘟疫,这是一场前所未有

的新型瘟疫。大批牛羊被活埋。山上的人不准下来,山下的人不准上去。山里一片混乱,抢劫不时发

生,弄得所有人都很恐慌。那一年,牧人手头都紧,商店的生意也惨淡。

来年春天,桥头爆满了,到处都有人依偎着自己破旧的行李露宿废墟。还来了个铁匠,专门给大家

打制挖野货时使用的工具。似乎在一夜之间,旧马路边出现了好几家非常便宜的小饭馆和小旅店。采木

耳的队伍分成几派,矛盾不断,深山里出事的传闻也就不断。

树林里堆满了以塑料制品为主的垃圾。老早以前,这里的居民产生的垃圾主要是煤灰和柴灰。更早

以前,我听说煤灰和柴灰也有用。那时,万物滴水不漏地循环运行,世界一定无懈可击。

所有伴随着木耳到来的事物,在你终于感觉到它的到来时,已经强大到不可回避了。

又一个春天,来买木耳的人据说开价到了五百块钱一公斤。

但是,就在那年——木耳出现后的第五年或第六年——再也没有木耳了。

是的,木耳没有了,我们加以它的沉重愿望也没有了。总有一天,它的这场“没有”也会让人觉得其

实也没什么不可思议的。

那天我一个人进山,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她手边有一朵木耳,那是整个世界的最

后一朵。但是她没有发现。我呆呆站在那里,没有出声。

(取材于李娟的同名散文)

17.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甘心遁身阴影之中遁身:隐藏身体,不外显

B.才开始大家只是为近水楼台近水楼台:所处环境优美

C.木耳从两百块飙涨到三百甚至四百块飙涨:价格急速上涨

D.世界一定无懈可击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处写“总会比你先听到些什么,多知道些什么”,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饱

含了对自然的敬畏。

B.文章描写了木耳出现之前的生活,既与后文采木耳的生活形成对照,也与结尾处“木耳没有了”相

呼应,发人深思。

C.和妈妈不同,“我”从一开始就反对采摘木耳,因为我更愿意过寂静、简单的生活,而采摘木耳会

破坏这种生活。

D.作者借一些人大量买下木耳这一现象,对木耳的用途提出了思考,对外面大地方人灵活而繁杂的

心思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9.文章是如何围绕木耳展开故事的?在主题表达上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20.作者在文章中插入了“近年发生的一则故事”,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21.作者说:“所有伴随着木耳到来的事物,在你终于感觉到它的到来时,已经强大到不可回避了。”这

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可结合原文,也可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简要回答。

阅卷人

五、写作。

得分

22.微写作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将所选题号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民间流传的俗语、成语简洁明了,富于智慧,但有些说法却互相矛盾,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出淤泥而不染”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如何看待这些矛盾的说法?

请写出你的思考。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2)《红楼梦》重视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常常在互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情。请你简述宝钗与其他人物的

一次互动情节,并对宝钗的性情作简要评析。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符合人物自身特点。

(3)请以“失去”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3.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⑴银行职员海濮利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在现实生活之外又找到了科幻的天地;名校博士毕啸天在

研究“膜法水处理”的同时,创建名为“毕导”的公众号,传播日常生活的各种奇思妙想;保洁阿姨邢国芹

五十二岁开始学钢琴,从而结识了更多的人,经历了更多的事儿……

上述材料中,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展示了人生的多样性与可能性。由此引发了你怎

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命的宽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

流畅,书写清晰。

⑵社会学家认为,“陌生人”是物理空间上很近、心理空间上很远的一类人。关注这类陌生人,尝试与

他们交往,可以了解他人,了解末曾深入的社会,同时也会更好地了解自己。

请以“你好,陌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

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D

4.C

5.B

6.①鲁迅的散文所抒发的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的激情。

②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③鲁迅的散文充满深邃的思想,饱含真理的力量。

④鲁迅的散文具有永留读者记忆的生动形象。

⑤鲁迅的散文有着深刻的哲理、生动的趣味。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

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音及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

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

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

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念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

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

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

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

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

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

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

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

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音及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D.“针泛”的“硬”应读作bian。底:古代

治病刺穴的石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硬石出血。像医病一样,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求得改正向善,是

救治的意思。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接抒发感情”错,原文信息是“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

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

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极强烈的

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可见并非“直接抒发抒情”,选项曲解文意。故答案为:B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不属于鲁迅散文“将感情渗入叙

事”这一特点,因为选项中“隔膜”是直接抒发感情。ABC均体现了“将感情渗入叙事”这一特点。故答案

为:D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念内涵的能力。C.“也不避繁复”错,原文信息是“写文章削尽冗繁,洗却铅华,达

到大朴的境界才是艺术的极致。简洁是大朴的必要条件,是通往大朴境界的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鲁

迅的散文都是删除枝叶的花果,毫无味道。大朴,并不是乏味的同义语”“他常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准确地

抓住对象的特性加以形象化的再现。如他写范爱农,反复强调”“鲁迅的散文,辞浅意深,言近旨远,令

人回味无穷”,可见“画眼睛”时有“反复”但并非“繁”,是恰到好处,是省简。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从总体上说,……感情是悲痛、悲愤和悲凉、

悲哀的”错,原文信息是“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他的情感,有时

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如果说在《记念

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可见总体上并非悲痛、悲凉、悲

哀。鲁迅的感情并非个人一己的私情,而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斗争的激情。它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灵

的激越呼喊,而且显示着时代历史前进的足音。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

向往。C.“是因环境所迫”错,原文信息是“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

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

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这虽然是由于环境所迫,但也正显示了鲁迅散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风格

的完全形成",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因果逻辑关系不成立。D.”这是由鲁迅散文一波三折的抒情特点决定

的“错,原文信息是“鲁迅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哲理、生动的趣

味。鲁迅笔下妙语解颐,警句启人”,可见形象、感情、语言三个特点是并列关系,选项说鲁迅散文多妙

语、警句,这是由鲁迅散文一波三折的抒情特点决定的,属于强加逻辑关系。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分析,

也没有体现出一波三折的抒情成就了文章多妙语、警句。故答案为:Bo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鲁迅的感情并非个人一己的私情,而是

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斗争的激情。它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灵的激越呼喊,而且显示着时代历史前进的足

音”内容概括出:鲁迅的散文所抒发的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的激情。结合原文“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

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

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概括出: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结合原文“鲁迅最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邃的思想,概括出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平凡的人物和

小事,人们也许由于见得太多了的缘故,往往不以为意,但它们却与整个社会互相联结和贯通,鲁迅就

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开掘出了深意”概括出:鲁迅的散文充满深邃的思想,饱含真理的力量。结合原文

“特别感当提及的是,鲁迅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的形象”“鲁迅的每篇散文都不乏永留读者记忆中的生动形

象。他常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性加以形象化的再现。如他写范爱农,反复强调他……

这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他愤世嫉俗的孤傲性格,展现出他藐视黑暗和世俗观念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神

韵”概括出:鲁迅的散文具有永留读者记忆的生动形象。结合原文“特别感当提及的是,鲁迅散文不仅有

着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哲理、生动的趣味。鲁迅笔下妙语解颐,警句启人”“如

《父亲的病》中‘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概括出:鲁迅的散文有着深刻

的哲理、生动的趣味。故答案为:①鲁迅的散文所抒发的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的激情。

②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③鲁迅的散文充满深邃的思想,饱含真理的力量。

④鲁迅的散文具有永留读者记忆的生动形象。

⑤鲁迅的散文有着深刻的哲理、生动的趣味。

【答案】7.C

8.B

9.A

10.A

11.①世俗人的交往。世俗人的交往,相互有利就会亲近,相互妨害就会疏远;其情之亲

疏是由利之有无来决定的。

②古直刚烈、高义远志的贤人的交往。他们的交往看重的是感情,这种感情不会随外

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外界条件越艰苦,情感越坚定。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

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

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

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

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

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

多方面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

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常言道:“人要旧的好,物要新的好。兄弟之间隔代疏远,朋友之间却隔代相亲。”这是交际的道

理,也是人之常情。而现在却不是这样,人们大多思念远方的人却遗忘近旁的人,背离故友而奔向新的

朋友;有的人数年之后而渐渐疏远,有的人在半道上就互相抛弃了,他们违背了先哲的遗训,背弃了长

久穷困之时的誓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富贵之时,人们争相去攀附,贫穷之时,人们又争相离去。

相互有利就会亲近,相互妨害就会疏远。因此长久的誓言一旦废除,那一定是因为相互无利可言

了。交往渐趋亲近,必定是有利可图。世俗人的交往,有利益便生出亲近,长时间的亲近会生出爱心,

长久的爱心便会让人认为对方做什么都是对的,总觉得对方是对的就会称赞他的贤能,情感上一旦认同

对方是贤能的,那么心中就会无意识地生出亲近之感,口中称誉不绝。无利可图就会渐趋疏远,疏远久

了就会心生憎恨,憎恨日久,就会认为对方什么都是错的,这种想法积累起来就会厌恶对方,情感上一

旦厌恶对方,那么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排斥他,口中诋毁他。因此富贵的人虽然相识不久,但交往却渐趋

亲近;贫贱的人虽然相识已久,但交往却渐趋疏远,这就是处士和做官的人无法相比之处。只有那些古

直刚烈、高义远志的贤人才不会这样。他们的恩情一旦结交,便永远不会松懈;尊重之情一旦生于心

中,即便贫贱也会愈加坚定。所以说“天地寒冷才知道松柏的坚毅秉性”,世道险恶才知道人性的坚定执

着。

侯赢、豫让,献身来报答知遇之恩;专诸、荆轲,舍命为知己效力。所以死是可以做到的,选择

如何死却很难。庞勋、勃貂,一旦被收服,也立刻以恩义回报,更何况是结交多年的老朋友呢?庸俗的

士人目光短浅,对眼前的利益很急,看到对自己有利的就争着上前,看到对自己无利的就转身后退。因

此急功近利的人,争相攀附上面显贵的人却无暇接待下面穷困的人,争相追逐前面权重的人却无暇体恤

后面贫贱的人。因此,韩安国能够贿赂田蚣五百金,却不能救济一个穷人;翟方进一再称赞淳于长,却

不能举荐一个贤才。这就是奸诈之人所以争相结党以上位,而高洁处士则愈加被遮蔽的原因啊。除非圣

明的君主,谁能够明察这些呢?

况且恩怨的产生,就像两个人相处一样。如果两个人互相适合,那么恩情就是相向的,发展到极

致,真心诚意就会相互照射,深入对方的骨髓而彻底打动他的心灵,爱慕欢悦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就可

以轻易地为对方去死,因此侯赢和豫让刎颈自杀而绝无悔恨。如果两人相互不合,情志也是相反的,发

展到极点,就会背道而驰,一个走向极东,一个走向极西,心里依然不愉快,所以陈馀、张耳后来相互

攻伐,而心里毫不伤痛。由此看来,交往的道理中,情感是极重要的。不只是朋友间如此,君臣、夫妇

之间皆是如此。感情相好的时候,亲密如父子般不能被离间;关系不好的时候,即使是仇敌也没有他们

之间的怨恨深。所以圣人经常谨慎于细微之处,勉励自己善始善终。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累:积累。句意:更何况是结交多年的老朋友

呢?保存进入下一题

故答案为:C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

句意:人们大多思念远方的人却遗忘近旁的人。/上官大夫看到后就想夺取屈原的作品。B.连词,来。

句意:献身来报答知遇之恩。/汉朝廷也扣留了相应数量的人来抵押。C.介词,对;/介词,比。句意:

庸俗的士人目光短浅,对眼前的利益很急。/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D.代词,那;/副词,一定。句意:

交往的道理中,那情感是极重要的。/你一定要记住你父亲的志向。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相互救助”错。“捐”,抛弃。句意:有的人数年之

后而渐渐疏远,有的人在半道上就互相抛弃了。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意在赞扬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考虑长远

利益”错,本文写侯赢、专诸等人,意在说明志义之士的交往以恩情为重。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一种是世俗人的交往。根据“夫交利相亲,交害

相疏”“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与也,有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

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无利生疏,积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不自

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断,其势日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疏”概括为:世俗人的交往,相

互有利就会亲近,相互妨害就会疏远。其情之亲疏是由利之有无来决定的。(2)另一种是古直刚烈、高

义远志的贤人的交往。根据“惟有舌烈之风,志义之士,为不然尔。恩有所结,终身无解;心有所矜,贱

而益笃”概括为:他们的交往看重的是感情,这种感情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外界条件越艰苦,

情感越坚定。故答案为:①世俗人的交往。世俗人的交往,相互有利就会亲近,相互妨害就会疏远;其

情之亲

疏是由利之有无来决定的。

②古直刚烈、高义远志的贤人的交往。他们的交往看重的是感情,这种感情不会随外

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外界条件越艰苦,情感越坚定。

12.【答案】(1)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吃粗饭,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2)态度: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追求合理的利益,可以不考虑身份、职位的高低;过分求利是

小人所为,会招致怨恨:求利必须要合于义,不能见利忘义,求利舍义。

启示:略。

【知识点】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容的能力。

第③句,喻:明白,懂得。句意: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也就是: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

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第⑤句划线句,饭:这里是动词,吃。“曲肱”,弯着胳膊。句意:吃粗饭,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

也有着乐趣。用自己的话理解也就是说:吃简陋的食物、喝凉水(粗茶淡饭),弯曲手肘当作枕头(枕手

而睡),在这里面也有快乐啊(乐在其中)。

故答案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

根据④“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追求合

理的利益,可以不考虑身份、职位的高低;

根据②“放于利而行,多怨”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过分求利是小人所为,会招致怨恨;

根据④中“富而可求也”“如不可求”可知,孔子对利的态度是:求利必须要合于义,不能见利忘义,求利

舍义。

启示

句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

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但是

人们在追求自己“富与贵”时,要坚守正道,不要用不正当手段,以保持君子的尊严。

这句话给人们的启示:财富和名誉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我们不能沽名钓

誉,哪怕贫困,也要洁身自好。

故答案为:态度: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需求;追求合理的利益,可以不考虑身份、职位的高低;过分

求利是小人所为,会招致怨恨:求利必须要合于义,不能见利忘义,求利舍义。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容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

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

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①富和贵,这是人想得到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论语•里仁》)

②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论语・里仁》)

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论语•里仁》)

④孔子说:“财富如果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

富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论语•述而》)

⑤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

上的浮云。”(《论语•述而》)

【答案】13.D

14.A

15.其一首联,诗人说自己三年来不断被排挤,鱼鸟都笑自己是个顽固不化的人。借鱼鸟之口自嘲,看

似玩笑语,但其中既有对仕途艰难的感慨,也有对自我坚守的肯定和不在意物议的超脱。

其一尾联,诗人认为能与贤德风雅的同游者相逢一笑很不容易,所以诗兴大发后写的狂放诗句就不须推

敲删改了。“狂语”既有自嘲之意,也有对自己因写诗而受到攻击的不满,“不须删”则显得姿态超然。

其二尾联,人生登临探访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赐给的,千万别让小辈们随便得知消息。别让小辈们知

道,减损欢乐之趣,是玩笑之语,显得任性、达观,亦暗寓诗人可能随时受到非议、攻击的感慨。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

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

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

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

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

的内容解说。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尾联写探寻登山临水之乐,必须要靠个人天赋”错误,

尾联的意思: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这里的“天赋”不是天

生的资质,而是“老天赐与”的意思。故答案为:Do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正确。尚书,用毛筠典故。毛筠典选举,所

用皆清正之士,故曹操尝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魏志•毛玲传》)处

士—唐末诗人方干,终身不仕,隐居于会稽鉴湖之滨,以渔钓为乐,时号“逸士”。颈联先赞美县令毛

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又将县尉方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土方干。B.“地势险要”错误。首联

写的是山路曲折,绵延不绝。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

腰,因说“路转山腰”。C.“渴望归隐之心”错误。作物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

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此联以乐景写乐情,表现了对自然风景

的喜爱,没有体现归隐之志。D.“第一首侧重写景,第二首侧重抒情”错误,第一首侧重抒情,政治上的

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第二首侧重写景,先概写西菩寺内、外的

奇景,再细描庭院、田野风光。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组七律,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写政治失

意的感慨。第一首前二联诗人的万端感慨已涌现于笔端了。诗人到杭州任,至此时已届三年。三年来,

虽与知州陈述古唱酬往还,交谊颇深,但仍遭人排挤,故曰:“推挤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艰,则该稍敛

锋芒。所以诗歌表面旷达,实则含蓄表达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解读诗歌时,要结合背景和词句,读

懂这种言外之意。如第一首首联诗人慨叹自己实在过于“赋性刚拙,议论不随”(见《乞罢学士除闲慢差

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归江北路”了。诗人杭州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

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得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

“看尽浙西山”了。浙西这一带是山明水秀之区,真够诗人尽兴游赏的了。颔联在达观之言的后面,强抑

着内心的愤懑。如,诗人兴来必要赋诗,又自以为“数诗狂语不须删”——这几句诗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

之言。如“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

到非议,使人败兴。故答案为:其一首联,诗人说自己三年来不断被排挤,鱼鸟都笑自己是个顽固不化

的人。借鱼鸟之口自嘲,看似玩笑语,但其中既有对仕途艰难的感慨,也有对自我坚守的肯定和不在意

物议的超脱。其一尾联,诗人认为能与贤德风雅的同游者相逢一笑很不容易,所以诗兴大发后写的狂放

诗句就不须推敲删改了。“狂语”既有自嘲之意,也有对自己因写诗而受到攻击的不满,“不须删”则显得

姿态超然。其二尾联,人生登临探访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赐给的,千万别让小辈们随便得知消息。别让

小辈们知道,减损欢乐之趣,是玩笑之语,显得任性、达观,亦暗寓诗人可能随时受到非议、攻击的感

慨。

16.【答案】(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愿逐月华流照君;少妇城南欲断肠

(3)一夫作难而七庙慎;而身死国灭

(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惟、逐、麋。

故答案为:(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愿逐月华流照君少妇城南欲断肠

(3)一夫作难而七庙麋而身死国灭

(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

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

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

法等。

【答案】17.B

18.C

19.①本文从阿勒泰深山中的木耳切入,以发现木耳、越来越多的人疯狂采摘木耳、木耳越来越少直至

消失为线索展开故事。②文章通过层层深入展现木耳功用被复杂化的过程,批评了人们在“沉重愿望”的

驱使下肆意破坏森林的行为,呼唤人们尊重、热爱安静而美

好的大自然,警示人们关注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正不断受到冲击的现实。引人深思。

20.①牧民因价格不满意不愿卖的羊,却可以宰了待客这一事实,突显了牧民独特的经营、待客之道,

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所坚守的礼俗文化的赞美之情。②这则故事与上文老牧民阿勒马斯不愿采木耳求利的

内在精神是一致的。③并与下文疯狂采摘木耳获利的群体形成鲜明对比。④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作

品的可读性,引发读者思考。

21.生活中很多时候,会伴随着一种新事物的到来,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或收获。但是,当我们每

个人都被这新事物裹挟的时候,那么它已经影响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它的强大让我们都深陷其

中,无法摆脱。就像文中木耳的出现,因为其价格一涨再涨,导致人们疯狂采摘,似乎每个人都深陷其

高价格中无法自拔。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