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链接:论述文分类及论证方法
论述文分类:根据阐释、感想、分析、论证、评价这些论述文常用的论事
说理的方法使用的主次多寡,可以把论述文分成下列三类。
证论文
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正面论说见解的是证论文。证论文就是立
论文,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
哲学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科论文等,多
属于证论文。
评论文
以分析、评价为主要方法,对待定对象进行评析的是评论文。评论文需
要一个对象,作者对其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论理,以理论事。评论文就
是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文。时事评论、国际评论、体育
评论、书籍评论、影视评论、音乐评论等,多属于评论文。
感论文
以感想、论证为主要方法,发表个人见解的是感论文。感论文往往是缘事而发、
有感而论,掺用散文笔法。杂文、杂感、杂论、随笔、漫笔等,多属于感论文。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
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
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有时是在破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破后立”、“边
破边立”即此意。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驳斥
别人的论点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
论证方法
事实论理论论比较论证因果论证
证证
这是一理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在自然界和社会
种从材论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对比论证则是一种中,各种现象之间
料到观的目的两个对象在某些求异的思维方式,是普遍联系的,因
点,从是要证属性上的相同或它侧重于从事物的果联系是现象之间
个别到明论点相似,推论两者相反或相异的属性普遍联系的表现形
一般的具有普在其他属性上也的比较中来揭示需式之一。因果联系
论证方遍性和有相同或相似,要论证的论点的本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法,是规律性。其逻辑形式为:A质。对比论证方式联系,没有一个现
从对许由于论具有a、b^c、d的运用范围很广,象不是由一定的原
多个别点一般的属性,B具有a、因为可以进行比较因引发的;而当原
事物的是从具b、c的属性,所的事物很多,中与因和一切必要条件
分析和体的材以,B可能具有d外、古与今、大与都存在时,结果就
研究中料中抽的属性,属于形小、强与弱等,都必然产生。所谓原
归纳出象概括式逻辑中的归纳适合于进行比较,因,指的是产生某
一个共出来的,推理。类比论证在比较中分析和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
同的结其实质属于或然性推明了两者的差异可现象的现象;所谓
论的推是归纳理,是一种从特对立之后,是非昭结果,指的是原因
理形法,而归殊到特殊、从个然,自然就能够确发生作用的后果。
式。使纳法在别到个别的推理立论点了。对比可原因与结果具有时
用这种很多条方式,其结论不以是两个对象之间间上的先后关系,
方法,件下是一定为真,只有的比较,也可以是但具有时间先后关
一般是很难完一定程度上的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系的现象并非都是
先分论全的,因靠性。在某些情不同阶段之间的比因果关系;除了时
后结此,有理况下,有时无法较,前者称为横向间的先后关系之
论,即论加以获得更确切的论比较,后者称为纵外,因果关系还必
开门见衡量,就据。运用类比论向比较。运用纵向须具备一个条件,
山提出能够保证,有时是有效对比的论证方式,即结果是由于原因
论题,证其可的不能停留在形式逻的作用所引起的。
然后围靠性。辑的静态判断的层在议论文体中,根
绕论题面上,否则,有时据客观事物之间都
逐层运会显得说服力不具有这种普遍的和
用材料够。必然的因果联系的
证明论规律性,通过提示
点,最原因来论证结果,
后归纳就是因果论证。
出结
论。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题思路:
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以及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
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
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
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
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技巧
首先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
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
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一定要注意在阅读解题中要对全文整体感知,能够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借助层
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二、注意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
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
近义的词语。
在读文本时注意圈划出关键词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年代时间、数据、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
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由于、从而
等表范围的词语
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
间的词语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仅……还
表判断的词语
类分层:首先、其次……“广等等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简答题解题方法:
一、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1、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厂决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
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
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
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二、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标题即观点开门见山提出观通过几个分论点表达观点观点分散在文章多
点处
一般议论文的标题因为议论文必须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有的议论文因为话
只是个“话题”,它要达到“观点明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题范围较大,内容
的观点围绕着这一确”这一最起码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多,形式散,它的
话题来展开,有的话要求,所以有很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观点提出分散在文
题往往就是作者的大一部分的议论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章的几个部位,而
观点。文都是开门见山非集中在某一处。
提出观点,这就这种的观点概括就
给我们一个提有一定的难度,需
示:阅读这种文要有较强的综合分
章时我们一定要析与概括能力。
注意文章开头的
内容。
温馨提示:
①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
如何辨析?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关注“在排他中提出自己看法(观点)”的情况,
即在带有某种否定意味的表述中包含性地提出自己的说法(观点)。
②学会利用“反思”的方式进行筛选、整合信息,即抓住否定意味的词语、
利用“正反相对”原理的判断推想,或者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反思”。
抓住否定意味语句,运用“反思”作答
三、答案规范
1、注意答案的组织顺序及角度
2、注意角度与完整性
3、注意信息的整合
4、注意正面肯定作答
方法小结: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
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
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相关题目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
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
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
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
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
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
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
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
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
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
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
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
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
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
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
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
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
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
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
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
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
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
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
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
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
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
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
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
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
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
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
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一一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
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
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
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
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
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
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
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
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
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
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
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
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
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
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
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
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
声”难。
(摘编自钱锦书《读拉奥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2021年新高考I卷】
知识链接:议论文常用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
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
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
结。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
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
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
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
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总分式: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一
一分一一总”“总一一分”“分一一总”等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首先应
在“总”字上下工夫,要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将分述内容的主旨概括出来,
使之成为能“张目”的总纲。同时,分说必须与总说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
致,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相互之间不可重复、交叉。
当然在实际写作时,根据立论的需要,这三种方式常常结合运用。
层进式: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
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
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
辑思维能力。
层进式的方式大体有以下两种:一、由此及彼,环环相扣;二、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在临场发挥时,有些人过
于紧张,一下子'卡了壳儿',如何应急?我在此提供一种应急措施,那
就是面对论题或论点,分别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么才能做
到一一这是标准的递进式。”】
对照式:
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
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
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
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对照式的方式大体分为正反对比和相关比较两种:
正反对比,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的对比。相关比较,可以
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是利弊、得失的比较。相关题目(一)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
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
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
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
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
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
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
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
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
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
害一一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
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
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
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一一每一个
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
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
——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
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
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
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一一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
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
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
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
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
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
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
“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
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
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
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
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
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
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
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
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
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
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
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
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
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
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
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
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
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2021年新高考II卷】
参考答案
①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网络行为
尤其是青年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这一论点,然后
从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两个
角度展开论证.
②"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又构成逻辑上的
递进关系。
解析
文章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
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指明
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有助于网络
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
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
“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
“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
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答此类题时需注意逻辑清晰,用好序数词,如
“音乐妖后黄晶£”旁一
(-)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
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
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
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
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
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
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
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
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
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
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
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
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
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
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
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
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
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
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
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
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
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
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
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
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
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
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
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
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
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
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
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
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
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
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
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
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
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
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
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
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
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的诗样的语言传递
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
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
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
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
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
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4分)【2022年新高考I卷】
参考答案
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
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
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
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需要先找到题干,并在文章中确
定答题区间,再对内容进行分层概括。
题干中“中国古典诗论”是材料二的中心话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材料一的核心观
点,题干将材料一、二整合设问,须兼顾两则材料,围绕题干中的“如何推动”思考回答。
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提炼耍点①,根据第2段可提炼要点②;根据材料二第3段可提炼要点③,根据第4
段可提炼要点④.
答案有四点。
一是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此信息点包含对象“中国古典诗论”,做法“挖掘与阐
发.,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引用原文回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也可以,但对
象宽泛,不够切题;如果将做法写为“要传承(继承)”等不可以,因为没有扣住题目中的“创新”“
创造”.
二是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此信息点同样包含对象与做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引用原文
回答“吸收外来的营养”或加以变通,回答为“吸收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对
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要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等也可以.
三是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此信息点关键词为“当下需
求“,要答出发挥古典诗论对今天、对新诗的借鉴意义、参考价值等,如“使一怠尚存的古典诗论
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
相协调,弘扬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等都可以。
四是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此信息
点关键词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要突出使中国古典诗论走出国门,扩大学术
影响力等,如“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中国古典诗论
有其突出的优点,可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把中国实践总结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
办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都是合理的。
(三)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
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
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
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
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
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
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
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
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
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
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
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
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
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
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
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
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
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
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
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
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
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
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
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
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
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
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
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
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
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
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
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
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
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
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
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
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
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
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
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
受的地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大专论述习作练习解答习题卷
- 货物运输与全球供应链协议
- 购车合同范本格式
- 购销石子合同协议
- 走进大别山人文世界
- 超市生肉采购合约
- 转学承诺保证书范本
- 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合同
- 轻松学习英语选修外研版课件来助力
- 运动员公正竞赛自律
- 初一期末考试总动员班会课件
- 加油站应急灭火常识培训
- 大学生美术职业生涯规划
- 学校宿舍家具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树师德师风演讲成品课件两篇
- 《从刺激到反应》课件
- 采访妈妈提纲的模板
- 项目一-旅游概述-(旅游概论课件完美版)
-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 移动应用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书
- Unit1GreatexplorationsThevoyagesofZhengHe课件2023-2024学年牛津深圳版英语九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