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_第1页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_第2页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_第3页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_第4页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解析与启示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水土保持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草学、水利学等,涉及到水利、林业、农业、环境、城建、交通和铁路等部门,涉及到城乡千家万户。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的特点。1水土保持内涵1.1基本内涵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三:一是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如禁止毁林开荒等;二是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等,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因害设防,综合整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防”和“治”应以介入时段来界定。防是事前介入,一是防止新的水土流失产生,二是控制新的水土流失使现有水土流失加剧,属于积极主动的措施;“治”是事后介入,遏止现有水土流失的继续,减轻现有水土流失,属于是消极被动的措施。1.2水土保持内涵的法律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它包括水的保持、土的保持以及水与土的交互作用(土壤蒸发水分和土壤对水分的保持水分以及土壤渗蓄、补给地下水)。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这种人为因素有人类直接的,如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掠夺性的开发建设以及乱砍伐、乱堆放、乱挖掘等;也有人类间接的,如故意或放纵畜禽破坏土壤表土和植被。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山上养禽(主要是鸡、鸭),对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在此基础上,综合治理自然水土流失,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人为水土流失,才能抓住水土保持的根本,才能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既经济、又有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3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说到土壤,它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由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目前,全球约有15亿hm2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hm2)。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如果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王国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希腊人、小亚细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茂密的森林地带变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中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则尤为珍贵,而每年却因土壤退化损失耕地46.6~53.3万hm2,因自然灾害丧失耕地约10万hm2,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口却每年增加1400万,这两个逆向增长如继续下去,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已经带给我们极大的危害,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当高度重视水土流失这个头号环境问题,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水土资源,防止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忧地以空前的速度膨胀。IUCN的负责人AchimSteiner说:“目前,物种灭绝的规模和速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和快,研究表明物种灭绝的比率比我们原先预料的要高1000倍”。到2000年,全球有50万种至200万种生物物种灭绝,约占全球生物物种的15~20%。我国目前植物种类有289种濒临灭绝,动物种类有近10种基本绝迹,20种处于濒危状态。由于生态系统承载量的增加和连续20多年的干旱,使莱州境内陆生植物,皂角、黄连木、柘树、青桐、榉树、苦木、黄柳、青杨、鼠胆子、山东桐、梓树、楸树、构树、黑弹树、马褂木、黄栌、栾树、水杉、柳杉、柽树;水生植物,淡水生的芦苇、蒲子、水葱,海水生的孔石莼、肠浒苔、礁膜、刺海松、海蒿子;陆生动物,狼、狐狸、秃鹰、星头啄木鸟、丹顶鹤、大天鹅、蜥蜴、画眉、杜鹃、刺猬、蝙蝠;水生动物,海水生的小黄鱼、带鱼、远东沙丁鱼、短鳍红娘鱼、真鲷、绿鳍鱼、鳓鱼、黄盖鲽、梅童鱼、文昌鱼、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淡水生的青蛙个体数量大为减少,个别已数量极少、濒临灭迹。水土流失威胁城镇,破坏交通,危及工矿设施和下游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在高山深谷因水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所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据莱州市县志记载,1949年到1954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莱州市(原掖县)6年共发生旱、洪、风、雹灾害20次,平均每年3.3次。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灾害,使1.8亿人受灾,因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近年来北方地区连续遭受沙尘暴袭击以及发生在首都北京(2004年7月10日)和济南等地区的城市积水,追根溯源,都与水土流失相关,都是水土流失的恶果。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沃土,流下的是贫瘠。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2.3.2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界中的水土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对水土资源的利用。正基于此,水土流失才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才被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离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农业生态建设、海洋生态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等都难以落到实处。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水土流失,是预防水土流失,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最具体体现。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并保持适度、均衡的入海水量,促进陆域和海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呈一片蓝天、绿地和碧水,进而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基础。3几点启示3.1明确水土保持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在水土保持的基础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对于水,首先是解决如何保持、减少流失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对于土,同样是这样。水土保持不仅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需要人大的权力监督。二是要在水土保持的主体地位上树立大水土观念,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为单靠哪一个部门都是不可能成功地遏止住水土流失的。3.4.2土壤侵蚀是外来词,水土流失一词源于我国,二者通常作为同一语使用。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包括了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离、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不同点是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显然,水土流失涵盖土壤侵蚀。3.4.3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特别在城市,水的流失比土的流失危害更甚。因为城市地表不透水层的形成,虽然方便了人们生活,也使土壤免受水力侵蚀,但却阻断了水与土的交互作用,使得土壤不能渗蓄和蒸发,土地丧失了生产能力。每当降雨形成径流时,建筑和硬化面上的雨水几乎全部由排水系统排泄入江河之中,这不仅给城市防洪带来压力,也导致陆地淡水量逐年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水力侵蚀地区,水土保持针对的是水和土的双重流失,既要防止土的流失,也要减少水的流失。要增加绿地和水面面积,增加坡面渗蓄和工程拦蓄,确保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4.4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当降雨、土壤、地形、植被四项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项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会减轻甚至制止。了解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护有利的自然因素,预防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改变不利的自然因素,防止侵蚀沟的形成。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使土壤、植被处于有利状态,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和侵蚀程度,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使几种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3.4.5在水力侵蚀地区,应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因为小流域分布在大流域的上游,既是大流域的组成部分,又是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能够反映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小流域治理中,要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沟、后干沟,注重坡面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生物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不断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土壤抗蚀性,增加土壤渗蓄量,减少水土流失量。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拦挡、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绿化措施,防治新的水土流失。3.4.6水土保持不能简称“水保”。因为这样称呼是片面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误将“水保”理解成“保水”,而忽视“保土”的内涵。这种由片面称呼而带来的片面认识,已经阻碍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3.4.7水土流失减少的不是土地面积,也不仅是耕地面积,确切地说是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