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安排

绪论

烧造工艺

铸造工艺织造工艺木作工艺漆作工艺纸作工艺皮作工艺石作工艺

烧造工艺的由来新时期时代的陶艺陶俑战国琉璃秦砖汉瓦唐三彩宋瓷名窑元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珐琅/景泰蓝/鼻烟壶

关于“始作俑者”关于“始作俑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孔子反对用俑殉葬,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最早发明来用俑作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后用“始作俑者”来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ps:这里孔子并不说要用真人来勋章所谓恢复周礼,指代草人来殉葬。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春秋战国时期陶俑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年代最早的陶俑,为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这一阶段的。在山东临淄郎家庄出土有六组小型陶俑,山东泰安康家河出土的几件陶俑及山西长治、陕西铜川出土的则是战国早期的陶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山东章丘女郎山出土的一组彩绘乐舞陶俑,由人物俑、乐器及祥乌组成。人物俑分歌舞俑、奏乐俑、观赏俑,陶俑为泥质黑陶捏制而成,加施陶衣彩绘。人物姿态各异,造型生动,风格写实,捏塑线条分明,洗练逼真。从出土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形体较小,大约10厘米,烧制温度较低,多采用捏塑的技法,人物的五官以简单的刻画来体现,面部基本上无表情变化,突出的是形体动作。从各方面说,均较为原始。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一章秦俑赏析(视频)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陶俑。秦代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陶俑艺术得到巨大的发展、秦始皇陵3个陪葬坑多达几千件的陶俑艺术成就尤其显赫。这些军阵模型及其埋藏服从陵园总体设计的需要,是护卫秦始皇的禁卫车性质的部队。一号坑俑的数量大、最为威严,是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力部队;二号坑由步兵、骑兵和车兵组成,机动性强,战斗力也最高;三号坑是将帅的指挥所,体现了秦军强大无比的军陈场面。这些陶塑,人物形象一般高度为175~196厘料,陶马高150~172、长200~203厘米,与真人真马相仿。工匠们对秦朝军队的观察细致入微,雕塑一丝不苟,技巧娴熟,手法严谨,崇尚写实。塑造的将军、官吏、着甲步兵、轻骑马兵、便装武士、弩弓手、着甲骑兵、驭手等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由于年龄、官阶、身世的不同,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除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陶俑也表明,秦代陶俑都是模拟真实形象以写实风格塑造的。特别在衣甲服饰、发髻冠巾的刻划上,真实地表面了秦代各类人物的面貌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二章汉佣赏析(视频)西汉早期陶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陶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陶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陶俑成为主流,兵马陶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汉代俑像种类很多,主要以陶俑为主,另有铜俑,玉俑,石俑,木俑等。石俑四川出土较多。青铜雕塑以主要以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为代表,陶俑则以甘肃,河南,河北的为代表。其中最受人称赞的是东汉的说唱陶俑。真实地刻画了说唱者充满感情的神态和手舞足蹈的忘我境界,极富戏剧性的神情,堪称写实主义的杰作。总之,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的陶俑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朴拙的风格,奔放的气势构成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三章北魏陶俑赏析北魏陶俑是这一历史阶段艺术的代表,显示了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所出现的陶塑艺术的崭新面貌。尤其是受佛教的影响,在全国各地先后凿窟造龛,使佛教石窟造像雕塑艺术快速发展,这样也促使陶塑艺术迈向一个新的境地。陶塑匠人的塑造技法得到进一步提高,题材和类别渐趋多样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陶塑作品从拙质古朴走向精致俊雅。从出土的北魏陶俑来看,已从西晋及北朝早期的呆滞古拙,转向生动自然;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从人物的面相刻画来看,代之两晋的面相宽方、呆滞古拙而起的,是北魏的小颐秀颈、眉目开朗,体态修长的“秀骨清相”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民族特征的刻画更为注重。为追求这种修长典雅的风姿,不惜改变原来的人体比例,把身躯拉长,形成了清俊,颀长、面带微笑,衣纹呈垂直状,“曹衣出水”般的线条画。另一方面,在陶塑作品中充分流露出时代气息的同时,在艺术风格上又与南朝陶俑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天地,体现出雄健和身由放浪的社会风气。这主要是中原地区当时处于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之中,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果。这一艺术风格的变化,在北朝与南朝陶塑艺术品的对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晋南朝的陶俑,沿袭汉魏西晋的传统,数量也较少。在造型上着重体现的是均匀协调,比例适度。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四章北齐陶俑赏析

北齐是北朝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朝代。北齐陶俑受当时佛教造像的影响,以饱满、自然等人物造型特征和具有中国传统雕塑构建的组成形式,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通过对北齐陶俑语言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理解特定年代中的文化融合发展状况,有助于解释这一艺术形式的产生与由来。从北齐陶俑的造型语言来研究社会、民族、宗教、民俗等人文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语言是学者们很多年来研究的重点,然而,对陶俑造像本质上的挖掘则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北齐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陶俑作为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对它的研究不能单单浮于表面,而是要从造型入手,挖掘出更多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做出客观的表述,而非仅仅局限于对其艺术表象上的主观评述。本文以实物图片,介绍了北齐陶俑的产生和社会功用,说明了北齐时期俑的社会地位及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陶俑的种类变的越来越多,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生活的精彩缩影,也是考察古代社会生活的宝贵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考古、服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北齐陶俑造型设计囊括了北朝的霸业、民俗民风、衣食住行等时代气息;结合北齐前后不同时期陶俑的特点,研究了北齐陶俑造像的文化内涵。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五章唐代陶俑赏析

唐代的人物俑,分为彩绘陶俑和三彩釉陶俑两种。在唐代的人物俑中,常见的有贵族妇女俑、男女侍从俑、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乐舞俑以及胡人俑等。这些作为随葬明器的雕塑陶器,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及各类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实物资料。陶俑是在坟墓中陪葬死者的陶质人形。为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财富、精神信仰,商周时期习惯用活人殉葬,春秋战国逐渐用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其中用陶泥制作,经火烧成的人物形象即为陶涌。秦汉陶俑制作精细、形体硕大、风格写实,多表现巨大的军阵场面,一般墓葬也常出土陶人陶马、奴仆武士、舞乐杂技人物,汉代还有表现豪强大族财富和权势的坞壁楼橹、高楼深宅、庖厨圈舍及家禽的模型这些陶塑模型很多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上述陪葬俑,又增加了镇墓兽、步骑鼓吹俑,抚盾执兵俑,以及甲骑部队、鞍马骆驼、毛驴牛车等模型。南方从西晋开始,出现了青瓷俑,内容相似,但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如持刀握盾的部曲家丁,衣着简洁灵便,赤足;相对踞坐,执笔握简,作阅读书写状的文吏俑。广西一带东晋南朝大族墓中的俑,除成列成队的骑马、执旗、举戟、握刀武士俑,还有肩舆模型。隋唐五代,以精细雕塑、华贵妆銮打扮陶俑,不仅有彩绘陶俑,还有精美无比的三彩釉陶俑。陶俑内容有文官武吏、乐队仪仗、男仆女侍、行商艺人以及外国的遣唐僧侣、使臣、客商、撕绸之路载运货物的明驼骏马,再现了唐人的计会生活。唐代的陶俑艺术达到历史的高峰。宋朝以来,墓葬中的纸糊螟器增加,陶俑减少,制作日趋简单,元明时期陶俑使用更加减少,但仍然沿用,有的墓葬陶俑更是把墓主人生前役使的奴婢、使用的仪仗、起居房舍、出行车轿完全塑出,浩浩荡荡,逼真而详尽地记录了社会生活。陶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的生动记录,也是陶塑艺术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六章唐代三彩女俑

唐朝妇女爱美,特别注重发式新奇与面部修饰。这一时期妇女的发式主要有半翻髻、双环望仙髻、囚髻、抛家髻、惊鹄髻、螺髻、百合髻、圆鬟髻等。发式之上插饰各种珠翠花钗、步摇、梳子之类。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妇女常创造出新的发式,有的高出面部两倍以上,杨贵妃为标新立异,竟以假髻为饰。画眉是唐朝妇女美容的重要内容之一。唐玄宗曾命画工绘十眉图,士庶争求新样式,难怪新娘出嫁,要“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朝妇女还讲究面饰,所谓面饰,就是面部化妆。代表性的方法有额黄、花钿等,额黄也称月黄或鸦黄,因其在前额发际涂黄粉或是在眉心画月心而得名。花钿也称花子,它是用金银珠宝等各种材料制成薄片,再剪刻成各种图案及样式,贴在额头、眉心、两颊等处。唐朝妇女还讲究在服装方面,突出表现为衣胡服、著男装、多坦露三个方面。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七章唐代天王俑

唐代兴起一种新的镇墓俑类——天王俑,它是佛教传播的产物,借鉴佛教护法神天王像的体貌特征而塑的镇墓避邪的随葬品。由于天王俑在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制作上也较精细,体量也较人物俑、动物俑大。彩绘三彩釉天王陶俑身穿铠甲,左手杈腰,右手高举,足下踏一跪着小鬼,它体现了主人希望阴间太平,不受鬼神侵扰的心愿。由于外来艺术的影响,天王俑表现出不同于单个人物、动物雕塑的显著特点,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剧性。天王俑俨然是一个胜利者,他气宇轩昂,神态严峻,千钧之脚踩在小鬼身上。小鬼面目狰狞,虽已失去了嚣张气焰,但却不甘于被践踏的地位,极力挣扎,妄图推倒体魄巨大的天王俑。在塑造上,天王俑身体硕大,臂膀有力,身上的甲胄或贴塑或刻划透出他刚毅峻健的性格;小鬼的塑造简捷、朴素,以衬托天王的威武。通过大小,粗细的对比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立体雕塑,给人留下庄严神圣之感。天王俑以现实生活中武士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艺术加工而成。天王俑分为两类:一类脚踩卧兽,另一类脚踏俯卧式小鬼。神态威武,气宇轩昂,显示了武士所蕴藉的无穷力量。唐代是一个文化上兼容并蓄的时代,在美学思想上阴柔与阳刚之美并重,天王俑的塑造折射出唐代蓬勃向上的美学观念。唐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和高超的雕塑技术在这六件天王陶俑身上体现得十分完美。

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八章唐代骑马俑

陶俑有:骑马奏乐陶俑、骑马打马球陶俑、骑马胡人陶俑、骑马狩猎陶俑、骑马武士陶俑、骑马戴帽女子陶俑。唐代骑马陶俑,风格写实而生动,人物形象富于性格特征。唐代骑马陶俑的生动则基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和再现。绘塑结合也是唐俑的重要特点,彩绘三彩釉一方面使陶俑的色彩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还有助于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和心理活动。从雕塑史来讲,唐代骑马陶俑的风格既不像早期陶俑那样简拙,又没有后期那样繁复,它们在写实的同时更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堪称中国古代世俗题材雕塑的优秀代表。唐代骑马陶俑,体态丰腴,神情专注,形象生动。逼真而详尽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音乐舞蹈、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历史风貌。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十章唐代骆驼俑

唐代對駱駝俑人的形塑,成就亦十分出色。駱駝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於隨葬明器中,到了隋唐,駱駝成為絲綢之路和兩京聯絡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單峰、雙峰、或卧或立,有將起立前行狀的,也有負行李正待起程的,有邁步前行的。有張嘴嘶鳴的,有载奏乐俑的。充分反映了巧工良匠敏銳的觀察力和細密的工藝技術。图中見深目、高鼻、多鬚、身著翻領衣,足登長靴的異族人,與駱駝配襯,這類人物在唐代通稱為胡人。图中出現背負重載的駱駝及駝夫,皆是往來於絲路上的波斯、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長安、洛陽等城市經商的胡人。證明了唐代與西方民族友好往來的密切程度,反映了當時中西文明互動的生動景象。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第十一章唐代镇墓兽

镇墓陶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有关。唐代贵族墓葬多置镇墓陶兽于墓室门口或四角,他们相信面目狰狞的镇墓陶兽能保护墓主,驱走邪魔妖道,防止盗墓者入侵墓室重地,属压胜之物。烧造工艺---与你共同"俑"有2.2陶俑

宋代/元代陶俑

宋朝以来,墓葬中的纸糊冥器增加,陶俑减少,制作日趋简单,元明时期陶俑使用更加减少,但仍然沿用,有的墓葬陶俑更是把墓主人生前役使的奴婢、使用的仪仗、起居房舍、出行车轿完全塑出,浩浩荡荡,逼真而详尽地记录了社会生活。元代陶俑出土很少。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纸冥器已经非常流行,逐步取代了陶俑;另一方面也因为蒙古人流行薄葬深埋,人死了,挖一个很深的坑,把遗体放进去,填平地面,不建封土。过个一年半载,地上便杂草丛生,与周围无异了。即便是死者的家人,也不知道墓在何处。别说墓里本来就没有多少随葬品,就算有,盗墓者要打它们的主意,也是不那么容易的。近几年先后看过不少元代陶俑,有博物馆的,也有私人藏家手里的。越来越觉得元代陶俑不像专家们说的那么简单,其中有很多精品是令人震撼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元代陶俑是中国陶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元代陶俑多为黑陶,陶质坚硬细腻,其中的打磨黑陶俑,黑中透亮,有如金石,为历代所不及。其次,元代陶俑不施彩绘,完全靠雕塑语言表现人物,五官精雕细刻,服饰刀法粗犷,可谓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其艺术水平亦不逊于汉唐。烧造工艺工艺小结汉代陶俑制作工艺主要有模制/捏塑/雕琢三种。当时陶艺匠师在制作一件陶俑时,往往是三种技法混用。汉俑依其外表装饰方法,大致可分彩绘俑及釉陶俑两种。前者多种摄氏1000度左右烧成的灰陶俑上涂一层白粉(化妆土)为底,再以红/绿/黑等矿物质颜料在特定部位敷彩,这类陶俑的塑造以西汉时期最盛行。后者则是指在普通灰色或红色陶胎上施加绿釉或褐釉等,属摄氏800至900度低温铅釉的俑,其制作约始于西汉中期的武帝时代,其经匠师门照釉药调皮上的改进,到了西汉末期及东汉近2百年间,除了在釉色上可如预期控制外,个种器型亦见繁多,此一发展自然促进了各类釉陶俑的制作,这使西汉流行的彩绘俑退居次要。烧造工艺工艺小结汉代陶俑在中国雕塑艺术上的表现,可分二期分言之:(一)汉代陶俑多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