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训练(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考题猜想)默写、古诗部分(教师版)

一、默写

1.(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1)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3)《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喻''"焉”“善

2.(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补写出下列向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这八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恕道”,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

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

(2)《大学之道》提出“,认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

性修养作为根本。

(3)《〈老子〉四章》中的“,”,是说一个对自己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会死去,但他

的精神万古长存。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己、施、庶、壹、寿。

3.(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告诫弟子们既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又要加强自

我反省。

(2)李白《将进酒》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以及不为金钱所驱使

的豪迈之情。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从无穷的江水间探索出绵延久长的人类与明月共存的哲理的两句是

【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代

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焉”“省”“材”“已”等。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皆有不忍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话是

(2)《老子四章》中,",”两句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

达的。

(3)《〈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答案】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朝闻道夕死可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苟、保、智、矣。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

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阻隔着难以逾越的生

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_____________,”的感叹。

【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已”“望”“馔”“醒”“凄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O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即“”,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

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喻,慎,宛,甸,霰。

二、课内古诗词阅读

(-)(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

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

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

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以比喻手法突出眼前所见黄河之景气势壮阔的特点。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情绪的逆转。

C.“陈王昔时宴平乐”诗人借用典故慨叹自己与陈王的相似之处。

D.本诗结尾与开篇之“悲”形成照应,“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

8.诗人常常借‘‘饮酒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下列各句中,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

感相近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陆游《东关》)

9.这首诗思想深沉,情感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7.A8.D9.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出诗人''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的感叹;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作者莫负光阴、及时行乐的心情;③“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④''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写出了诗人因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而愤恨、无奈的情感;⑤”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突出眼前所见黄河之景”说法错误,不是实写,是作者以黄河起兴。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原句意思: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一起消解这万古愁。表达的是万古愁情。

A.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

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

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与例句不同。

B.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须醉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

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与例句不同。

C.意思是:太阳高照、日光耀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此句刻画了诗

人欣喜若狂的形象,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与例句不同。

D.意思是三更的时候从醉酒中醒来,只见残灯还在,人就躺在那儿静静地聆听船外的夜雨,潇潇地落打在

船篷上。表达的是愁情,与例句相同。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

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开篇“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

生命的渺小脆弱,表达出诗人“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的感叹。

“人生得意须尽欢“,意思是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

象而已。实际上,诗人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表达了作者莫负光阴、及时行

乐的心情。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

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

“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却没人相

信,所以说古人“寂寞”,同时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

酒杯,浇自己块垒了。写出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愤恨、无奈的情感。

“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

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情。

(二)(2021秋・北京顺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0.《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

11.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

10.《无衣》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本诗没有使用比喻,而是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

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11.本诗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汽的战歌,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如首章结句“与

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表明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同仇敌,汽,一致对外;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表明他

们共同行动,同生共死;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本诗表达了战士们互相

召唤、互相鼓励,同生共死、共御外侮。

【详解】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岂曰无衣?“可知,诗歌先从穿衣说起,“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表明战士都穿戴同样的战衣,

个人做好战前准备;然后由“王于兴师''起,叙述君王要发兵了,“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通过

写修理兵器写大家上战场前的准备工作;“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从目标一致到协作一

致再到行动一致。诗歌从内容铺陈叙述到形式上换用个别词语,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铺排渲染出

君王要发兵前的大环境下的国人们相约从军的气氛和情绪,表现了战士们积极从军、响应君王号召、奔赴

战场、共同对敌的高昂情绪和崇高精神。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清诗歌的层次,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现的不

同情感,同时要注意写作手法对表现情感的作用。

《无衣》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与子同仇!”一句明确了作战目标,共同对敌;第二章“与子偕作!”明确了

作战态度,共同协作,团结互助;第三章“与子偕行!''明确了作战信念,同赴战场,共同杀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与子……”诗歌运用反复咏唱的句式和铺陈叙述的手法,依次从一致

对敌的愤慨到战士间的团结互助的友爱,再到同生共死共御外侮的决心,都充满了激昂慷慨的豪情和积极

乐观的精神。

三、课内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于耳承的一项是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3.《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答案】

12.B13.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

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要点二:《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

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解析】

1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

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四个选项均

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B项“秋雨连绵”错误,“淅沥”句中形容落叶声,不是秋雨。故选B。

13.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

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

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采用对比的方法,要求分析诗歌情感的不同,通过诗中的重点词句“离心正郁陶”“唯见

归云纵复横''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有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外,此诗

主要是离别的“惆怅”,而《别董大》显得更为“乐观积极”,抒情方式的角度看,前者多为借景抒情,委婉含

蓄,后者直抒胸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口: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⑵。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卬,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卬。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⑸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释:【1】词人有自注云“丙辰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当时苏轼已在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官别任。

[2]马耳九仙山:马耳、九仙山均为山名。【3】高台:超然台,旧称北台。【4】联拳:(鸥鹭)群聚的样

子。【5】使君:此作者自指。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在用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眼中实景,写作者登台远望,马耳山、九仙山连绵起伏,耸入云间。

B.本词下片“小溪”三句写了这样的场景:溪畔鸥鹭安静地聚在一起,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C.词的结尾“垂柳下,矮槐前''两句描写的是作者曾经娱乐歌笑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D.本词抒发了作者在即将离官别任时对密州山水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融入了些许人世沧桑的喟叹感慨。

13.本词下片表现手法多样。请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

C

答案示例:下片开头巧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静谧美好的画面。首先,苏轼化用杜甫名句“沙头宿鹭联

拳静”,形象描写了鸥鹭小溪聚集栖息的静谧画面;接着又以动衬静,写鸥鹭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尤其是鸥鹭的翩然飞离,似乎又暗喻作者的即将离去,含蓄地抒写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整个画面动静

结合,极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12.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来理解。

本题中,C项,不是“懊恼”,而是“留恋、眷念故选C。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从诗

句意思出发,进行分析总结。本题中,下片开头巧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静谧美好的画面。首先,苏

轼化用杜甫名句“沙头宿鹭联拳静”,此句意思是: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形象描写了鸥鹭小溪聚

集栖息的静谧画面。接着又以动衬静,“去翩翩,点轻烟'’的意思是:鸥鹭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离

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此处写动景。“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⑸歌笑处,垂柳下,

矮槐前”的意思是: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

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尤其是鸥鹭的翩然飞离,似乎又暗喻作者的即将离去,含蓄地抒写出依依不

舍的眷恋之情。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极富有诗情画意。

(三)(2023春・北京大兴•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in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篇⑵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释:【1】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2】遗金满篇:出自《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曾

任汉宣帝丞相;其四子皆有所成。故邹鲁有谚曰:“遗子黄金满篇,不如一经。”篇(ying),竹箱。

1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申申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议论,打破了律诗先写景后抒情之惯例。

B.颔联以珍珠喻后代,赞美胡逸老之德能传给后代。

C.颈联从视觉与触觉角度写致虚庵依山傍水的环境。

D.尾联呼应首联,写环境能够净化心灵,颇有禅意。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C

15.此诗表达了对胡逸老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的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澄明的胸襟与高雅情怀。

首联发议论,赞美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

之心。颈联转而正面写致虚庵的清雅环境,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

既赞美胡逸老的澄净之心,也披露了诗人自己澄明的心襟。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从视觉与触觉角度”错误,应为视听结合,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

首联“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赢常作灾”,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

招来祸害。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

颔联“能与贫人共年谷”,意思是能与贫人共享年谷,说胡逸老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

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

颈联“山随宴坐”“水作夜窗”,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

只觉风雨飒飒而来。上句写视觉,下句写听觉,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写致虚庵的清

雅环境,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尾联“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写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以闲逸之心观

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既赞美胡逸老的澄净之心,也披露了诗人自己澄明的心襟。

因此,作者借此诗既表达了对胡逸老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的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澄明的胸襟与高雅情

怀。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以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

归。

注释:①此词作于除夕前五日。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大雁穿越浓云南飞,因紧张胆怯,而不敢啼叫。

B.“画船”句写词人乘雕画美丽图案的船,经过石塘西。

C.“打头”句写风高浪急时,词人逆水行舟,性命堪忧。

D.“春浦”句写河岸上已渐生一层嫩绿,眼前春意盎然。

16.有人说“情随景变''是本词的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5.A

16.①上阕描述了归家路上的景象,重云密布,风急浪大,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

②下阕描述了春天到来,小草泛绿,梅树长成,这一番美好、蓬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归家的急切、喜悦

和温暖之情。以想象的热闹景象正面突出情感,以淡笔写浓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因紧张胆怯,而不敢啼叫‘‘错误。''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

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而不是不敢啼。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上阕中,“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

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这一句写自己,句中一"愁''字,便似乎此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作者

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巧妙的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

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

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

下阕中,’‘春浦渐生迎棹绿”,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

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

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

几乎高与门齐了。小草泛绿,梅树长成,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词人心情变得喜悦,表达了

词人归家的急切、喜悦和温暖之情。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乐乡县注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注】乐乡县: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下E用的一项是()

A.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日暮相关何处是”的基调。

B.“荒烟”和“古木”都从侧面烘托距离之远和夜色之浓,手法独到而且画面逼真。

C.诗人采用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收尾,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人景,以景写情。

D.诗人善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中的猿与白居易”杜鹃啼血猿哀鸣''有相同的寄托。

18.请结合诗句,对本诗结构严谨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7.D18.①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全诗,从日暮一直写到夜深。②写景抒情有机组合,根据抒情的需要取

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衔接自然。③以问答作结,使诗作在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善用比兴手法”说法有误。“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本诗

中的猿位于全诗末尾,不可能是比兴。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

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

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

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

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

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嗷嗷”“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

“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

(五)(2023秋・北京顺义•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城①

刘长卿②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萧条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③,朝来暮去弋阳溪④。

注释:①古城,汉代置余干县,唐代时县城逐渐荒落。②刘长卿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

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时值安史之乱,国家战乱不已,人民流离困苦。③此处化用《诗经•十月之交》

中的诗句,写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叹当世执政者,面对凶险不自警。④弋阳溪:指余水,

流经古余干县。

1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古城之景,小小孤城,踞高临水,早已荒凉,静静伫立在楚水之西。

B.三四句紧承上句,昔日热闹的官舍已满是荒草,荒废的城墙只留乌鸟夜啼。

C.第五句写诗人远眺,但见沙地平旷,漫无边际,其意境清爽令诗人沉迷陶醉。

D.第六句孤零零的夕阳对着诗人这位远客徐徐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

20.请结合具体诗句,概括作者登城后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9.C20.①抒发了对古城由盛而衰的历史慨叹。②表达了对唐王朝国势衰微的深深忧虑。③流露出对

统治者荒淫昏唐、误国害民的含蓄嘲讽。④寄寓了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无比感慨。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其意境清爽令诗人沉迷陶醉”错。“平沙渺渺迷人远”的含义是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令人迷茫。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儿本是没有思想的,此处诗人将飞鸟人格化,通过批评它对于历史兴衰的

无知抒发自己对王朝兴衰交替的慨叹。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诗人深深感慨于历史的变迁。然而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然飞

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此联中运用了“陵谷变''这一典故,这一典故出自《诗经》,其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

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作者通过运用这一典故,通过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

王朝国运的忧虑,也暗含对唐王朝统治者的批评。

而其中说“飞鸟不知陵谷变”,借批评飞鸟的行为,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雨后独登拟觇台①

陆游

高城断处阁横空,目力虽穷兴未穷。

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

谁能招唤三秋月?我欲凭陵万里风。

更比帆山无湛辈②,论交惟是一枝第③。

【注】①这首诗是淳熙七年(1180)夏季陆游在抚州时所写。拟帆台,宋人所建,其山川形势与湖北襄阳

县觇山相似。②湛,指邹湛。晋时羊祜曾登觇山,向邹湛等人感慨道,很多登此山远望者都湮没无闻。邹

湛认为,羊祜有美好的品德和名声,必与此山俱传;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会湮没无闻。③第:竹杖。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巧用对比,以登到台上后“兴”的无尽来衬托“目力”的有限。

B.诗中争泥的“燕子”与白居易笔下争暖树的“早莺”所蕴情感相似。

C.颈联对仗工稳,在登台所见秋月与所感秋风之中寄寓了诗人的豪情。

D.此诗和杜甫《登高》都是先写所见景,再叙述相关的事,最后抒情。

22.请从意蕴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答案】

21.B22.意蕴:①希望自己能像羊祜一样因建功立业而具有让后人敬仰的美德与名声。②以竹杖为友,

表达自己追求像竹一样正直不屈的品格。手法:①由自己登拟帆台联想到羊祜登崛山的事典,使诗歌意蕴

丰厚。②化用羊祜登蜒山感慨人生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对先贤的追慕。③将自己独登拟帆台和羊祜与邹

湛等人同登幌山作比,含慕古与孤独之情。④运用拟人,将竹杖看作老朋友,生动地表现独自登台的经历,

暗寓自己的追求。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以登到台上后,兴,的无尽来衬托,目力”的有限,说法有误。诗人是以登到台上后“目力”的有限衬托了“兴”

的无尽。

C.“在登台所见秋月与所感秋风之中寄寓了诗人的豪情”说法有误。“三秋月”并非诗人登台所见秋月,“万里

风”并非诗人所感秋风,此诗的写作时间是夏季。

D.“最后抒情”说法有误。此诗和杜甫《登高》所写景与所叙事中都蕴含有诗人的情感,并非仅在最后抒情。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尾联“更比崛山无湛辈,论交惟是一枝第''前半句,由上一联“我欲凭陵万里风''中自己自己登拟帆台的现

实行为,而联想到古时候羊祜登幌山,并且在尾联详细运用了这一典故来写,这在手法上用了典故,使诗

歌意蕴更为丰厚。此外,根据诗歌标题“雨后独登拟帆台"中的"独''字可知,作者是一人登台,无人作陪,而

典故中羊祜却能与邹湛等诸多好友一同登山,这也是运用了对比,通过对比表达诗人的慕古与孤独之情。

而诗人为何使用该典故,则可从注释中找到答案:“晋时羊祜曾登帆山,向邹湛等人感慨道,很多登此山远

望者都湮没无闻。邹湛认为,羊祜有美好的品德和名声,必与此山俱传;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会湮没无闻”

这说明,作者敬仰羊祜,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羊祜一样因建功立业而具有让后人敬仰的美德与名声。

尾联后半句的意思是论起交往的朋友,我唯有这一支竹杖罢了。这里,诗人把本没有任何情感的物体竹杖

作为自己的朋友,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同时竹子本身也是清高刚直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以竹杖为友,

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像竹一样正直不屈的品格。

(七)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⑵,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⑶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⑷。

注释:【1】此词作于作者在建康(现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

而写。【2】姮娥:指嫦娥。[3]斫:砍。【4】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在沦陷的长安,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前一二天,作《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其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将桂树枝叶比作安禄山和史思

明一伙叛军,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控诉之情。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用“金波”写月亮,用“飞镜又重磨”来比喻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

B.本词上片最后两句,作者对月抒怀,发出“白发欺人''的无奈,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

C.本词下片开头三句,作者写明月当空,幻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看祖国山河,表达了收复河山之志。

D.作者用嫦娥奔月,吴刚斫桂两个神话故事,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4.下列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句词的意思是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作者用桂树来比喻南宋朝廷的议和派。

B.辛词化用杜甫的诗句,运用借喻手法。表达了铲除南宋议和派,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C.“人道是”与苏轼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人道是''用法相同,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

D.这三句词的最后两句是作者抒情高潮,揭示深刻的主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醒,具有艺术感染力。

25.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辛弃疾的《太常弓I・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与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可以称为璀璨双璧。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

23.D24.C25.相同点:写于中秋赏月,围绕月亮展开主题。

不同点:《太常引》侧重写中秋之夜的月下美景,借景抒情。《明月几时有》侧重咏月,通过咏月来表现自

己对人生、人世生活的认识,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借助想象来写景抒情,隐晦委婉,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分析错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化用杜甫的诗句,表达了只有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的情感。本句用语

直白,风格直率,完全没有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都是引出怀古抒情的对象”说法错误。本词中“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

的光辉更多。作者没有怀古,而是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要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强烈愿望。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对于两者内容的相同点,从辛词中标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以及词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

重磨”可知,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

苏词,从前面的写作原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以及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等可知,苏轼借中秋之月望月怀人,对月抒怀。因此两首词都是写于中秋赏月,围绕月亮展开主题。

不同点,辛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

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

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

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实为借景抒情。词的下片,“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更直接、强烈

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因此可知,作者写景是为

了抒情,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对收复祖国河山的强烈愿望以及清除朝廷中的投降派决心。

而苏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等内容可知,该词侧重咏月。而通过咏月,

作者表现自己对人生、人世生活的认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

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在词中,苏轼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2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

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那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28.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答案】

26.C27.D28.“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

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分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

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

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而且说家人也在

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

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