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科书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业练习一、选择题1、根据下列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汉书•主父偃》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贽《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A.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B.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秦统一及开创制度被高度评价 D.秦朝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繁荣2、有学者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故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厉害,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这可以用来说明A.秦人宗法观念比较淡薄 B.传统秩序在春秋战国的秦国丧失的最早C.秦国高度重视生活质量 D.秦统一的关键因素是重功利的价值取向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下列属于秦朝“构筑统一”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D.编制户籍,整顿风俗4、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5、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6、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历年的对外战争大都以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去领兵,并无太尉,而这些人都是临时派遣,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朝建立后的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琊石刻,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这说明了A.秦始皇亲掌军政大权 B.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C.太尉一职级别比较低 D.文字记录的可信度比较低7、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8、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同时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9、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0、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然而秦朝却出现了“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的社会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秦朝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B.统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C.秦朝刑法严苛轻罪重罚 D.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11、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以泰山封禅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其受命于天的至高地位,但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传位诏书;陈涉则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起义口号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楚、赵、魏、齐等旧国在秦末战乱中复立。这反映了A.天命观念遭到抛弃 B.对秦缺乏国家认同C.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D.皇帝制度缺乏权威12、关于阿房宫,《史记》载: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杜牧在名作《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当代考古学者在《史记》所载阿房宫位置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等物质。这说明A.史事的真实性必须得到考古的证实 B.文学作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C.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 D.不同类型的材料相互印证得到历史事实1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权力分配合理,办事统一高效 B.垂直管理的集权官僚体制C.基本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对各级官员缺乏监督机制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材料二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三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秦王扫六合”“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皆是对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评述,故C项正确;秦国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是对秦统一六国背景的阐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的暴政,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秦朝疆域和经济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由“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厉害”等信息可知,秦国更加注重现实的生产以及与兼并战争相关的事物,忽视仁义道德等现实之外的东西,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建立了包括皇帝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政策,排除A项;商鞅变法时期为了提高秦国的竞争力,实行了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措施,排除C项;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加强为民众的控制,实行了编制户籍,整顿风俗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有助于加强对六国贵族和豪商的控制,“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深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有助于开发边疆地区和加强国防,这些做法均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故D正确;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材料中的咸阳是秦国都城,陕西属于政治中心所在地,并不属于边疆地区,故排除B;材料中的内蒙古不属于关中地区,故排除C。故选:D。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的活动与推行文化专制无关,故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前后,秦国和秦朝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掌握军权的官员,虽然设置了太尉,但太尉也没有真正掌握军权。说明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A项正确。没有太尉是因为军政大权要掌握在君主手里,而非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排除B项;太尉是三公之一,所以其级别并不低,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文字记录的可信度问题,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障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监察和考核,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贵族政治一直存在,故C与史实不符;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但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故选B项。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对解读与分析,结合秦朝修筑驰道及其意义分析。C.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后,修建以国都为中心的三条大道,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同时,便利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A.题干发生在秦朝统一后,排除;B.为主观目的,并非客观影响,排除;D.题干未反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影响,排除。故选:C。1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严刑峻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刑法严苛、轻罪重罚导致了“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现象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是罪犯数量增加的原因,故排除A项;秦朝实现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故排除B项;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是“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的结果,故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材料体现了对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以及秦的官僚体制的不认同;“旧国复立”体现了没有形成“秦朝人”的整体观念,缺乏对秦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调天命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暴政对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至上,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根据《史记》的记载,阿房宫并没有建成,根据《阿房宫赋》的描述,阿房宫建成,且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被焚毁,而当代考古学者并没有在《史记》所载位置发现阿房宫被焚烧的痕迹。《史记》和《阿房宫赋》属于文献史料,据此可知,对阿房宮的不同历史解释是由于材料的来源不同,故选项C符合题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是印证史事真实性的重要资料,“必须得到考古的证实”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B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表明,《史记》的记载与《阿房宫赋》的描写及当代考古学者的研究相矛盾,而不是相互印证,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据材料“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拾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实行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拾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郡守县令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对各级官员的监督管理,故A与题意无关;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郡县制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高效”的办事效率,排除D。故选:B。14、(1)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组织简单等。目的∶增加户籍数量;增加财政收入。(2)态度∶荀子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