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 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国家认同 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国家认同 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国家认同 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2.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B.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C.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D.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3.(2023·山西太原模拟)唐政府为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留学生为多。这一政策体现出()A.宗藩体系不断强化 B.盛唐气象开放包容C.科举制度传播海外 D.儒家文化影响深远4.(2023·辽宁适应性测试)“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交往加强 B.藩镇割据严重C.军事制度完备 D.对外交流活跃5.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二、非选择题6.(2023·山东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个做法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逼迁沿海居民,尽毁沿海民房、物资和船只,在沿海地区挖界沟、筑界墙、设警戍,其目的是制造出一个无人区以作为隔离地带,即所谓“立界移民”,又称迁界。一次对话(《康熙起居注》记录了1684年康熙与大臣席柱的一次对话。)康熙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今海寇既已投诚,更何所待?”席柱曰:“据彼处总督、巡抚云,台湾、金门等处系新得之地,应相其机宜,然后再开。”康熙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一些规定1683年“(迁民复归故土)甚为紧要,应察明原业,各还其主”1686年“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1689年“采捕鱼虾船只及民间日用之物并糊口贸易,俱免其收税”1715年禁止将船只卖给外国、禁止水手超额、禁止海员出海多带米粮等1717年“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据韦庆远《明清史新析》对康熙时期(1622—1722年)的海疆治理进行评析。1.C[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战争,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A项错误;秦汉两朝的进攻不能代表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整体态势变为进攻,故排除B项;近代中国行政版图的奠定是在清朝,D项错误。]2.C[《魏晋汉人胡食》说明魏晋时期汉人生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即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政府改革,排除A项;《魏晋汉人胡食》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困苦,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人生活方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不涉及经济发展,排除D项。]3.B[根据材料“唐政府为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入仕做官,说明唐朝开放包容的政策,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唐朝允许外国人入仕做官,没有涉及宗藩体系,排除A项;材料“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强调的是外国人在唐朝做官,而非科举制度的外传,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唐朝允许外国人入仕做官,与儒家文化无关,排除D项。]4.A[材料体现了突厥人的行军装备被唐军学习借鉴,反映了当时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只是唐高宗时期的一项军事规定,没有体现出军事制度完备,排除C项;突厥是唐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与突厥人的交往属于民族间的交往,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D项。]5.D[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可知,中国古代传入很多作物,包括水果、干果、蔬菜等,因此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故选D项;材料只有域外作物传入中国,并没有中国经济文化外传,无法说明中西文化深入交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才开始,排除B项;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因此对外政策不开明,排除C项。]6.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逼迁沿海居民……迁界”“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治理政策经历从禁海到开海再到限海(或从禁海到有条件的开海);根据材料“台湾、金门等处系新得之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前期,台湾收复后,海疆局势稳定,禁海弊端日益凸显,影响沿海人民生活,于是开海;根据材料“(迁民复归故土)……其主”“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采捕鱼虾船……俱免其收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通过回迁海民、建立海关、整顿税制等措施加强海疆管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等;根据材料“禁止将船只卖给……米粮等”“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后期,因为外来侵扰及走私等不法行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受到影响。总结升华,康熙时期的海疆治理政策阶段性明显,这与海疆时局变动、统治理念和统治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同时,海疆治理的不同方式对沿海人民和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答案:治理政策经历从禁海到开海再到限海(或从禁海到有条件的开海)。(2分)前期,台湾收复后,海疆局势稳定,禁海弊端日益凸显,影响沿海人民生活,于是开海。(2分)通过回迁海民、建立海关、整顿税制等措施加强海疆管理,(2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等。(2分)后期,因为外来侵扰及走私等不法行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