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02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F/26/wKhkFmZT-A2AeTYOAAF4S9ARx_s834.jpg)
![实验02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F/26/wKhkFmZT-A2AeTYOAAF4S9ARx_s8342.jpg)
![实验02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F/26/wKhkFmZT-A2AeTYOAAF4S9ARx_s8343.jpg)
![实验02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F/26/wKhkFmZT-A2AeTYOAAF4S9ARx_s8344.jpg)
![实验02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1F/26/wKhkFmZT-A2AeTYOAAF4S9ARx_s8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1)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金属挡板(2)作用:斜面---使小车运动起来金属片---确定小车到达终点的位置,便于精确测出运动时间【实验步骤】(1)把木块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3)根据测得数据,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并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6)算出小车跑完下半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表格】路程(s/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上半程下半程全程小车在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v上半段<v全程<v下半段。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6.【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方法: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或测出起始点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2)斜面坡度要适当,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缓慢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3)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1.如何求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下半程路程求法: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程,两者相减即可。(2)下半程时间求法:分别测出小车走完全程和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减即可。注意小车走下半程的时间无法直接测量。(3)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利用公式v=S/t求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的平均速度。2.如何减小小车的平均速度(1)适当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2)适当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3.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多次测量的方法: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且金属片位置不变。创新角度:实验装置的改进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如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B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物体的速度是增大的、减小的还是不变的。【典例1】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和_______。(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m/s。(4)在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会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5)若将斜面的倾角增大,小车仍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的路程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6)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华让小车从中点B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底端的时间,他的这种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答案:(1)(2)停表;刻度尺(3)0.25(4)小(5)变大(6)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下半程的时间解析:(1)该实验的原理是;(2)该实验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3)AB段的路程:,,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5)实验时,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会越来越快,所以它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6)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所以不能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典例2】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处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再将小车从A处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处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2)实验中斜面的坡度要_________(填“大”或“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_。(3)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______(填“A”或“B”)处由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5)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如图乙)。屏幕上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其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滑下后是_________(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____m/s。答案:(1)(2)小;时间(3)小于(4)A(5)加速;0.8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小车运动得慢,方便记录时间。(3)由测量数据可知,全程的路程为半程的2倍,而所用时间没有用到半程的2倍,根据,故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4)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处,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5)从图象中可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故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滑下后是加速运动的;由图象可知,时小车的速度为0.8m/s,已知小车从A处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则到达坡底时小车的速度。【对点1】八(6)班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__.(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__v2(选填“>”“<”或“=”).【答案】(1)加速(2)0.750.5(3)C(4)<【对点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运动时间______(选填“用”或“不用”)秒表测量;(2)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CD段的路程为__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______(选填“>”“<”或“=”);(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出了v-t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则______(选填“>”“<”或“=”)。答案:(1)加速;不用(2)1.8;1.5;<(3)4.8(4)>解析:(1)由图甲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由可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频闪相机每两次拍照间隔时间相同,可通过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大小判断速度变化,所以小球运动时间不用秒表来测量;(2)由表中数据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由表中数据可得:;;(3)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小球1s时的速度为,则经过2s小球的速度为;(4)小球从A静止滑下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所以小球经过前一半时间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如图所示: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1.(2023四川广元)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2)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_cm/s;(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答案】(1)加速(2)50.0(3)偏大【解析】(1)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sAB=10.00dm-6.00cm=4.00dm=40.0cm,AB段的时间为tAB=2s,AB段的平均速度为,BC段的路程为sBC=6.00dm-1.00dm=5.00dm=50.0cm,BC段的时间为tBC=1s,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因为vBC>vAB,所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2)由(1)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50.0cm/s。(3)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变短,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大2.(2023·新疆卷)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闪光一次,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甲是完全相同的A、B两球从空中同一高度先后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已知频闪仪每隔0.1s闪光一次,照片上1cm代表空中实际距离10cm。/mm/mm/mm/mmA球()4.914.724.534.3B球()1.29.819.629.43.74.94.94.9(1)由图甲可知:先由静止开始下落的是___________(填“A”或“B”)球;(2)用刻度尺分别测得照片上A、B两球相邻位置之间的各段距离,A、B两球相对应的s1、s2、s3、s4的测量结果如图表所示。测量照片上B球相邻位置之间的距离s5时,刻度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s5=_______mm。设A球在空中下落时,通过s2、s3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2、v3,则v2:v3=__________;(3)A、B两球均运动的过程中,若以B球为参照物,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______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先开始下落的小球的速度为__________m/s时,后开始下落的小球刚好开始下落。【答案】(1)A(2)39.03:5(3)加速0.49【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单位时间内A球运动的路程长,说明A球的速度大,因此,先由静止下落的是A球。(2)由刻度尺示数可知,s5的长度s5=9.90cm-6.00cm=3.90cm=39.0mm有比各种数据可知s2=14.7mm,s3=24.5mm,由题意可知,运动s2和s3所用的时间都是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蓄水池施工协议书范本
- 电子商务新模式创新与优化的探索
-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
- 电影院的未来趋势影音技术与空间的融合
- 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与战略布局
- 灾害防控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与挑战
- 员工竞业限制协议书范本
- 研学旅行中的历史文化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
- 空调及新风系统改造施工合同范本
- 生产设备的选型与维护医疗行业的考量
- 10以内除法口算练习题100套(十)
- 中医小儿常见皮肤病
-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华西医院案例
- 无人售货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全国选拔赛技术工作文件
- 个人保证无纠纷承诺保证书
- DB51T10009-2024DB50T10009-2024康养度假气候类型划分
- 小学全体教师安全工作培训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时政热点专题新人教版
- 【压缩式落叶清扫机设计(论文)6900字】
- 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检查表(根据住建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编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