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农村生态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农村生态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农村生态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农村生态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DBJ/T45-XXX-2021

P备案号:J1XXXX-XXXX

农村生态建筑设计规范

DesignCodeforruralecologicalbuilding

前言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0年度全区工程建

设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建标〔2020〕24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

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册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

排水设计,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电气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

规范性引用文件、条文说明。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

1.增加生活污水治理、电气设计、太阳能光电利用相关内容;

2.增加民宿、农家乐相关内容;

3.更新附录A中常用建筑材料及热工性能参数;

4.更新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

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广西壮

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标准定额处(地址:南宁市金湖路58号广西建设大厦,邮编:530021)

或编制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南宁市华东路39号,邮编:530011),以供今后修

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要编制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1

目次

1总则................................................................................................................................................................1

2术语................................................................................................................................................................3

3基本规定............................................................................................................................................................4

4场地设计............................................................................................................................................................6

4.1一般规定...............................................................................................................................................................6

4.2场地设计...............................................................................................................................................................6

4.3道路交通...............................................................................................................................................................6

4.4配套设施...............................................................................................................................................................7

4.5环境景观...............................................................................................................................................................8

4.6水源卫生保护.......................................................................................................................................................9

4.7生活污水治理.......................................................................................................................................................9

4.8生活垃圾处理.....................................................................................................................................................13

4.9空气污染控制.....................................................................................................................................................13

5建筑设计..........................................................................................................................................................14

5.1一般规定.............................................................................................................................................................14

5.2建筑设计.............................................................................................................................................................15

5.3采光与遮阳设计.................................................................................................................................................17

5.4自然通风.............................................................................................................................................................18

5.5隔声、降噪.........................................................................................................................................................20

5.6防水、防潮.........................................................................................................................................................21

5.7围护结构节能设计.............................................................................................................................................21

6结构设计..........................................................................................................................................................24

6.1一般规定.............................................................................................................................................................24

6.2结构设计.............................................................................................................................................................24

6.3建筑材料的节约和利用.....................................................................................................................................25

7给排水设计......................................................................................................................................................26

7.1一般规定.............................................................................................................................................................26

7.2给水设计.............................................................................................................................................................26

7.3排水设计.............................................................................................................................................................29

7.4雨水利用.............................................................................................................................................................30

8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32

8.1一般规定.............................................................................................................................................................32

8.2采暖设计.............................................................................................................................................................32

8.3通风设计.............................................................................................................................................................32

8.4空气调节设计.....................................................................................................................................................33

9电气设计..........................................................................................................................................................34

9.1一般规定.............................................................................................................................................................34

9.2配电线路与设备.................................................................................................................................................34

9.3绿色照明.............................................................................................................................................................36

9.4电气安全.............................................................................................................................................................39

10可再生能源利用..............................................................................................................................................40

10.1一般规定...........................................................................................................................................................40

10.2太阳能光热利用...............................................................................................................................................40

10.3太阳能光电利用...............................................................................................................................................41

10.4生物质能利用...................................................................................................................................................42

10.5风能利用...........................................................................................................................................................43

10.6浅层地能利用...................................................................................................................................................43

附录A广西地方建筑材料及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表......................................................................................44

本规范用词说明.....................................................................................................................................................45

规范性引用文件.....................................................................................................................................................46

3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政策,改善农村建筑的整体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范、指导广西农村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制定本规范。

条文说明: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农村建筑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形势严

峻,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建筑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

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设计、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制定本

规范的目的是从设计阶段入手,规范和指导农村生态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村或自然村(屯)内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农村居住点房屋和附属

设施,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不含生产性建筑。

条文说明:本规范不仅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村内新建农村房屋建筑的生态建筑设计,同时也适用于

改建和扩建农村房屋建筑的生态建筑设计,但应强调不适用于农村生产性建筑,如种子库、畜禽饲养场、

粮食与饲料加工站等。

1.0.3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节

约资源、环境宜居之间的辩证关系;应尽量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在满足近期

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可持续性,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条文说明: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

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关注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保护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

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农村生态建筑与城市的绿色建筑存在共性,也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

大限度地提升农村建筑质量和生活品质,平衡建设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

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符合生态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

艺的应用。

农村生态建筑最终应能体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建筑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

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行为应尊重和顺应自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对资源的耗费,遵

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

1.0.4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体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地域气候、生活模式、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采用适宜

的建筑形式、节能技术措施以及能源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0.5农村生态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及其它标准的规定。

1

条文说明: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是进行农村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条件。本规范未全部涵盖通常

建筑物所应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而是着重提出与生态建筑性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因此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要求不列入本规范。设计时

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语

2.0.1

农村生态建筑ruralecologicalbuilding

充分尊重农村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特征、经济背景等条件的生态建筑。与城市绿色建筑内涵存在全寿

命周期及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节约资源、环境宜居等共性,且强调农村房屋受特定自然生态

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具备的个性特征。

2.0.2

建筑全寿命周期lifecycleofbuilding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建设、使用及最终拆除的整个过程。

2.0.3

生活污水domesticsewage

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的粪便污水。

2.0.4

集中处理centralizedtreatment

指对一定区域内产生的生活污染物(污水或垃圾)通过管道或车辆收集,输(运)送至指定地点,并

进行处理处置的方式。

2.0.5

太阳能集热器solarcollector

吸收太阳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递到传热工质的装置。

2.0.6

穿堂通风crossventilation

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穿过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2.0.7

单侧通风one-sideventilation

依靠同一面墙开启的外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

2.0.8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2.0.9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10

被动式节能技术passiveenergy-savingtechnology

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

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

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

3

3基本规定

3.0.1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符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等法定规划的要求,经济、合理、有效地利

用土地和空间。

条文说明:国土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村庄规是国

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

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农村生态建筑的建设必须遵守上述规划,依法建设,

合理发展。

3.0.2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条文说明:农村生态建筑的造型和色彩应与村庄周围环境或村庄空间肌理相协调。

3.0.3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风俗、人文、

经济等特点。

条文说明: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强调技术的本土适宜性和经济性。因此,必须注重研究地域、气候、资源、

环境、文化和经济等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控制各种不利因素,增加对建筑和人的有利因素,以确

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3.0.4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综合全寿命周期与农村经济特性,选择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

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条文说明:农村生态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应追求在建筑全寿

命周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需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场地、

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健康等因素,

比较、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

3.0.5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

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3.0.6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满足日照、天然采光、通风和隔声要求。

3.0.7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必须满足节能要求,住宅建筑宜结合当地能源条件,采用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结合的方式。

3.0.8农村生态建筑设计应符合《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并应满足疏散要求。

条文说明:《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中对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如下:

1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或与其他耐火等级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4m,当符合下列要求

时,其防火间距可相应减小:

1)相邻的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较高一座建筑的相邻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不设置天窗、

屋顶承重构件及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防火间距不限;

2)相邻的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较低一座建筑的相邻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不设置天窗、

屋顶承重构件及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防火间距不限;

3)当建筑相邻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小于等于该外墙面积的10%且不正对开设时,建筑之间的防

4

火间距可减少为2m。

2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6m。当建筑相邻外墙为不燃烧体,墙上的门窗洞

口面积之和小于等于该外墙面积的10%且不正对开设时,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可为4m;

3既有建筑密集区的防火间距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密集区,占地面积不应超过5000㎡;当超过时,应在密集区内设置宽度不小

于6m的防火隔离带进行防火分隔;

2)耐火等级较低的建筑密集区,占地面积不应超过3000㎡;当超过时,应在密集区内设置宽度不小

于10m的防火隔离带进行防火分隔。

4存放柴草等材料和农具、农用物资的库房,宜独立建造;与其他用途房间合建时,应采用不燃烧

实体墙隔开;

5建筑物的其他防火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的相关要求。

5

4场地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村庄应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水源安全稳定、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及处理、污染

物达标排放。

4.1.2应遵循美观、适用、经济、安全和环保的原则,并根据村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地域和民族特色、

乡村风貌建设要求,确定场地内农村生态建筑的风格,体现村庄特色风貌。

4.1.3应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村庄的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应集约化建设与统筹共享。

条文说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鼓励提高场地

的空间利用效率。应积极实现村庄之间、村庄与城市之间的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的共享,减少重复建

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4.1.4应加强对场地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保护,植物选择及环境景观应体现地方特点。

4.1.5应采用清洁能源,推行环保技术,控制污染源。

4.2场地设计

4.2.1场地应安全可靠,避免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4.2.2场地设计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必须采取合理的

措施,避免大量填方挖方,并要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

条文说明: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因地制宜地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建设投

资,减少施工工程量,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当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

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时,在工程结束后,应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

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农村整体环境的破坏。

4.2.3生活区宜集中布置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方向,并应在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设置合理

的卫生防护距离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不宜在生活区养殖家禽家畜,宜实行养殖入区(园)。

条文说明:在生产区中进行禽畜集中养殖,有利于促进禽畜养殖产业化,顺应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求。

在不具备养殖入园(区)条件时,可在生活区内进行禽畜养殖,但应满足卫生、防疫、清洁、安全等要求。

4.2.4农村生态建筑布局应满足卫生、防疫、安全、使用等要求,并应利于获得自然通风和日照。

4.2.5农村生态建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经济能力,采用相应的建筑形式。

4.3道路交通

4.3.1规划道路网络应清晰、顺畅,并应满足生活、生产、消防、救护、减灾的要求。

4.3.2根据村庄规模和需要,宜选择设置村域组团链接道路、村屯内部主要道路、村屯内部次要道路。村

域组团间连接道路路面宽度应不小于4.5米,村屯内部主要道路路面宽度宜4.5米,不低于3.5米,村屯内部

次要道路路面宽度应不小于2.5米。

6

条文说明: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9)第3.6.1条设定。根据村庄产

业发展及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合理衔接对外交通,优化村庄内部道路系统。村庄内部规划设置三级道路

等级。

4.3.3路面应硬化处理,主要道路路面铺装材料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块石路面的形

式,其它路面尽可能采用石板、砖瓦、鹅卵石等乡土生态型的铺装材料。

4.3.4宜结合宅前空地和公共活动场所,配置适量的生态停车场、停车泊位,满足村民的使用要求。

条文说明:可利用村庄中零散分布的空地,开辟为停车场(位),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居民存放车辆和

农用机械的要求。

4.4配套设施

4.4.1配套完善的村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满足村民对教育、文体、医疗、养老、

集贸等生活需求。

条文说明:公共设施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

和社会福利等,配置要求可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9)中表3-1《基

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执行。应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圈,分类分级配套完善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优先保障托幼、养老、医疗、文化康体等宜居生活配套,鼓励新建与改建相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应符合村庄的实际需求,并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

表4.4.1-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村委所在自非村委所在

类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

然村自然村

一、行政管理1、居委会、村委会●--可附设于其它建筑,用地规模50~300㎡

2、初级中学○--单独设置,用地规模不小于10000㎡

教学点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他建筑;

3、小学、教学点○○

二、教育机构小学需单独设置,用地规模不小于3000㎡

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用地

4、幼儿园、托儿所●○

规模不小于500㎡

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用地规模不少

5、文化站(室)●○

于50㎡

三、文体科技

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布置篮球场、

6、体育、游乐场所●--

乒乓儿童游乐实施等

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用地规模不少

四、医疗保健7、卫生室●○

于50㎡

五、商业金融8、百货店○○

7

村委所在自非村委所在

类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

然村自然村

9、食品店○--

10、银行、信用社、

○--

保险机构

11、饭店饮食、饭店

○○

饮食店

12、理发浴室、理发、

○--

洗染店

六、集贸设施13、蔬菜、副食市场○--

七、社会福利14、养老设施○--按实际需求配置

注:●为应设项目,○为可设项目

4.4.2公共设施的配套应依据产业特点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设施规模应适用、节约。

4.4.3公共服务设施宜适度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

4.4.4公共设施建筑应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建筑形式与色彩应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

4.5环境景观

4.5.1应维护和强化村庄生态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环境系统,禁止毁林毁田、开荒、

采石、采土。

4.5.2环境景观应突出农村特色,充分利用山水农田自然景观,不盲目追求城市化绿地景观效果。

4.5.3应维护村庄水体的自然形态,不宜填池塘(河流)及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

通,满足行洪需求,改善水质环境。

4.5.4禁止破坏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水塘(林)

应进行保护、修缮与合理使用。

条文说明: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或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

义的树木。场地的古树名木、历史建筑、风水塘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

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应就地重点保护,禁止人为破坏。对古树名木和各级文物

保护单位,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严格进行保护。

4.5.5应选择易养护的乡土植物,不应选择易产生飞絮、有异味、有毒、有刺等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植物。

4.5.6应结合蔬菜瓜果等作物,进行墙面绿化、屋面绿化和庭院绿化,体现地方乡土特色。

条文说明:农村住宅是以建筑群体为主体的空间,因此,应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庭院空间种植瓜果蔬菜、

观赏花卉等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植物,并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绿量,为住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5.7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宜种植乡土树种的高大乔木,营造良好的纳凉空间。

4.5.8可利用机耕路建设生态休闲道路,兼顾生产生活,美化生产区景观。

条文说明:为了节约建设用地,避免占用农田和砍伐树木,可结合农田、鱼塘和果园,融入当地的田园风

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等,将现有的机耕路建设成同时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生态休闲景观道路。

4.5.9停车场、广场、庭院等地面铺装宜选择生态型的透水性铺装材料,并采用透水铺装结构。

条文说明:增强地面透水能力,可缓解农村住宅区域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

8

微气候环境,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

4.6水源卫生保护

4.6.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应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的规定,地下水水源

及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和建设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

条文说明:本条是关于水源保护的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的规定,

并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

1地下水水源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源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应开凿其他生产用水井;保护区内不应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

溉,不应施用持久性或剧毒农药,不应修建渗水厕所、污废水渗水坑、堆放废渣、垃圾或铺设污水渠道,

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活动;

2)雨季应及时疏导地表积水,防止积水渗入和漫溢到水源井内;

3)渗渠、大口井等受地表水影响的地下水源,防护措施应遵照地表水水源保护要求执行。

2地表水水源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源保护区内不应从事捕捞、网箱养鱼、放鸭、停靠船只、洗涤和游泳等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

动,并应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禁止事项的告示牌;

2)水源保护区内不应排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应堆放废渣、垃圾,不应设

立有毒、有害物品仓库及堆栈;不得从事放牧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3)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增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结合村庄排水设施整治予以取缔;

4)输水渠道、作预沉池(或调蓄池)的天然池塘的防护措施与上述要求相同。

4.6.2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不得修建渗水的厕所、化粪池和渗水坑,现有公共设施应进行污水防渗处理,取

水口应尽量距离这些设施500m以上。

4.6.3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设立粪便、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站;禁止堆放医疗垃圾;禁止设立有毒、有

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

4.6.4水源保护范围内厕所应达到国家卫生厕所标准,与饮用水源保持必要的安全卫生距离。粪便应实现

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地。

4.7生活污水治理

4.7.1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应进行源头控制,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相结

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条文说明:本条是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的一般性要求。源头控制关键是要从源头上控制生活污水的污染,

减少污水的排放。通过采用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增加村民的节水意识等措施,来实现对

农村生活污水的源头减排。应提高农民群众节水和环保意识,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状,并彻底根除“水

资源保护即水污染防治”的陈旧思想观念,确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是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

9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技术模式的选取应符合《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

发[2010]20号)的相关规定,必须考虑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对

于农村生活污水应因地制宜,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

4.7.2农村生态建筑应进行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可采用图4.7.2-1中的技术路线。

图4.7.2-1源头控制技术路线

条文说明:污水处理系统可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生化处理技术,也可根据当地条件,采用

其他有工程实例或成熟经验的处理技术。部分农村地区有采用非水冲厕所的情况时,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

的粪便污水可进行堆肥处理,可选用净化沼气池等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1分散式处理:治理区域范围内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

连片村庄,多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

2集中式处理: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

可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氧化沟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则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

可排放;

3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高程等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可采用城乡统一处理技术模式。

4.7.3人口数量较小、污水处理规模较少、布局分散、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居住点或

村落,生活污水宜采用分散式处理。可考虑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或庭院式人工湿地、三格化粪池处理

生活污水。

10

条文说明:化粪池处理后出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设计建造应符合《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

的相关规定;沼气池宜用于平均气温高于10℃的地区,设计建造应符合《户型沼气池设计规范》GB/T4750、

《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GB/T4751、《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GB/T4752的相关规定。

4.7.4人口数量较大、布局相对集中、污水处理规模较大,城镇管网难以覆盖,或者新建的居住点或村落,

应设置生活污水管网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再排至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可考虑采用小型

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或污水自然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4.7.5人口数量较大、布局相对密集、污水处理规模大,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村庄或有利于污水收集

的连片村庄,城镇管网难以覆盖,宜采用集中处理。可考虑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中大型人工湿

地等集中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条文说明: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设计应符合《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

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9和相关工艺类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膜生物法的设计应符合《膜生物法污水处

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10和相关工艺类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生物滤池的设计应符合《生物滤池法污水处

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14和相关工艺类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稳定塘的设计应符合《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

术规程》CJJ/T54和相关工艺类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人工湿地的设计应符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

术规范》HJ2005和相关工艺类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

4.7.6对分布在城镇周边、可将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应将居民生活污水接入城镇污水管网,

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条文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

4.7.7农家乐、民宿等经营农户的餐厅、厨房排水应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集中农

家乐区域应单独收集和处理污水。

条文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

农家乐、民宿等经营农户的餐厅、厨房含食用油脂的污水排入下水道时,随着水温下降,污水挟带的

油脂颗粒便开始凝固,并附着在管壁上,逐渐缩小管道断面,最后完全堵塞管道。隔油池设计应符合《建

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相关规定。

4.7.8当有可供利用的土地和适宜的场地条件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荒地、废

地以及坑塘、洼地等建设污水自然处理设施,污水自然处理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污水自然处理必须考虑对周围环境以及水体的影响,不得降低周围环境的质量,应根据区域特点选

择适宜的污水自然处理方式;

2污水采用土地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避免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

3有可利用的荒地和闲地等条件,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稳定塘处理污水。用作二级处理的稳

定塘系统,处理规模不宜大于5000m3/d。稳定塘必须有防渗措施,塘址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

带。

条文说明:1污水自然处理是利用环境的净化能力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因此,当设计不合理时会破坏环

11

境质量,所以建设污水自然处理设施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不得降低周围环境的质量。污水自然处理的

方式较多,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在技术经济可行、满足环境评价、满足生

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污水自然处理方式。

2土地处理是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土壤的性质、厚度等自然条件是可能影响地下水

水质的因素。因此采用土地处理时,必须首先考虑不影响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

对地下水的污染。

3在地理环境适合且技术条件允许时,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可采用荒地、废地以及坑塘、洼地等建设稳

定塘处理系统。并应符合《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的相关规定。在进行污水处理规划设计时,对地

理环境合适的城镇,以及中、小城镇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可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质地,以及坑塘、

洼地,建设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

稳定塘是人工的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管理方便、能耗少等优点,但有占地面积大等缺点。选

用稳定塘时,必须考虑当地是否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利用,并应对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做全面的经济比较。

国外稳定塘一般用于处理小水量的污水。我国地少价高,稳定塘占地约为活性污泥法二级处理厂用地面积

的13.3倍~66.7倍,因此,稳定塘的建设规模不宜大于5000m3/d。

4.7.9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应符合《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

准》GB/T51347的相关技术要求。

4.7.10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宜选址在夏季主导风向下方、村庄水系下游,并应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尽可能使污水以重力自流排出。

条文说明:本条是关于污水处理设施选址的规定。污水处理设施在村庄的方位,应选在对周围居民点的环

境质量影响最小的方位,一般位于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污水处理设施在村庄水体的位置应选在村庄水

体下游的某一区段,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出水排入该河段,对该水体上、下游水源的影响最小。

4.7.11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近期出水水质目标应根据现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也可根据污染物性质、

排入地表水域的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确定,并符合以下标准:

1农村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直接排放的,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规定的标准;

2污水用于灌溉的出水水质应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标准;

3污水用于渔业的出水水质应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标准;

4污水用于景观环境的出水水质应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18912的标准。

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再生水水源利用水质的基本要求。对不同的地表水域环境功能

和保护目标,在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有不同等级的排放要求;

有些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因此,要遵从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排放标准,

结合污水水质特征、处理后出水用途等确定污水处理程度。

4.7.1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遵循资源化利用优先的原则,处理达标后的出水宜就地资源化利用。

12

4.8生活垃圾处理

4.8.1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鼓励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选

择合适的处理处置方式。

条文说明:垃圾处理是实现农村生态建筑的重要内容。本条是对村庄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尤其是针对

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4.8.2应倡导农村垃圾就地分类,综合利用,应按照“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

模式”进行收集,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将可回收类垃圾回收再利用,对有

毒有害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就地堆放造成水源污染。

4.8.3厨余、集贸市场垃圾、农产品初级加工垃圾、植物农作物残体等可降解有机类垃圾,可用作牲畜饲

料,或进行沼气、堆肥处理。

4.8.4煤渣、泥土、建筑垃圾等惰性无机类垃圾,可用于修路、筑堤或就地进行填埋处理。

4.8.5废纸、玻璃、塑料、泡沫、农用地膜、废橡胶等可回收类垃圾可进行回收再利用。

4.8.6医疗废弃物、农药瓶、电池、电瓶等有毒有害或具有腐蚀性物品等有毒有害类垃圾,要严格按照国

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4.9空气污染控制

4.9.1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既要遵循节能、清洁化,又要考虑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活习惯

等,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物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条文说明:通过优化农村的用能结构,着重发展生物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减少化石能源的

消耗,来控制及减少农村的空气污染。

4.9.2有条件的农村应采用气化、电气化等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代替燃煤。

条文说明: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显著降低农村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有效控制区域空气污染,减

少对环境的损害。

4.9.3合理进行建筑布局,畜禽舍与居室必须分离建设,防止人畜共患病和畜禽舍臭味等影响。

13

5建筑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主导风向进行自然通风。

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条文说明:建筑朝向应接近南北向,同时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调整。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当地气

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等情况,必须全面考虑。选择的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满足冬季能

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太阳辐射,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建筑朝向应结合各自设计条件,

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范围。

建筑朝向(大多数建筑的主要朝向)与夏季主导季风方向宜控制在30°到60°之间。建筑朝向应考虑

迎纳有利的局部地形风,例如海陆风等。

为了尽量减少风压对房间气温的影响,建筑物应尽量避免与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发生正交。

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建筑有时不能均处于最佳或适宜朝向。当建筑采取东西向和南北向拼

接时,必须考虑两者接受日照的程度和相互遮挡的关系,对朝向不佳的建筑应增加以下补偿措施:

1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进深;

2在西边设置进深较大的阳台,不让太阳一晒到底,同时减小西窗面积,设遮阳设施,在西窗外种

植枝大叶茂的落叶乔木;

3严格避免西向户型的出现,并组织好穿堂风,利用晚间通风带走室内余热。

5.1.2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应采用保温、隔热、

遮阳等措施。

条文说明:鼓励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来减少建筑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

减少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使用。

5.1.3建筑设计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等要求,根据场地条件、建筑布局和周围

环境,确定适宜的建筑形体。

条文说明:建筑形体与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中仅仅孤立地考虑形体因素

本身是不够的,需要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才有可能处理好节能、节地、节材等要求之间的关系。建筑形

体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建筑的朝向、间距、开窗位置和比例等因素,使建筑获得

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和视野。规划与建筑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