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42118-2022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_第1页
(高清版)GBT 42118-2022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_第2页
(高清版)GBT 42118-2022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_第3页
(高清版)GBT 42118-2022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_第4页
(高清版)GBT 42118-2022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2022-12-30发布2023-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安徽宇特机械有限公司、凤阳圣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红心分公司、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1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规范本文件确立了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给出了秸秆收储运体系组织模式分类,规定了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秸秆收集系统、秸秆存储系统和秸秆运输系统的建设要求,以及综合评价内容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设计和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3495.1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GB/T14290圆草捆打捆机GB15630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T25423方草捆打捆机GB/T36867粮食钢罩棚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762秸秆发电厂设计规范JB/T7766指轮式搂草机JB/T12096卧式全自动液压打包机JB/T12442大型秸秆方捆打(压)捆机棉秆联合收割机方草捆抓捆机方草捆打捆机作业质量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圆草捆打捆机作业质量秸秆收集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动,满足秸秆产业化、规模化利用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体系。2临时收储点temporarycollectionandstoragesite设于农田附近,用于附近农田的秸秆收集、集中堆放和临时存储的场所。收储中心collectionandstoragecenter存储规模在1000t(含)以上,并配备地磅、粉碎机、打捆(包)机、叉车、消防管道等必要的设备设施,实现周边秸秆打捆(包)、收储等作业的场所。缓存料场cacheplace在恶劣天气及极端供料情况下,为满足生产线不间断正常供料,秸秆利用企业在紧邻厂区或厂区内部设立的存储场所。将田间收集后的秸秆按照垛高、垛长等要求进行堆叠的作业活动。4基本原则4.1全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产业链相关主体(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秸秆经纪人、秸秆利用企业等)的积极性,利用多方主体资源,建设规范化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和模式,促进秸秆收储运产业的健康4.2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主体、设施设备、人员队伍,发挥现代科技和机械化的作用,结合区域内秸秆资源种类和供应量,合理设置收储运半径,尽量减少资金投入、降低成本,按照市场规律运作。4.3统筹协调原则。按照区域内秸秆资源种类、供应量及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市场需求,布局秸秆收储中心、临时收储点等设施,配套相适应的秸秆收储运人员队伍,统筹协调区域内秸秆收储运体系运行。4.4风险防范原则。结合秸秆的易燃性、体积大的特点,在开展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管理中,充分考虑秸秆收储运各环节的消防风险,开展消防设施设备配备和体系安全管理。5秸秆收储运体系组织模式分类5.1分散型秸秆收储运体系组织模式5.1.1农户直供型农户将自己的秸秆,直接送至存储料场,存储料场将散状秸秆进行打捆(包)后存储,以供应给秸秆利用企业。5.1.2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直供型经纪人或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组织一支有机动能力的收购队伍,专门负责收集专业户或农户的秸秆再运送至存储料场或秸秆利用企业。5.2集约型秸秆收储运体系组织模式秸秆利用企业主导收储运,自主建立若干秸秆临时收储点、收储中心、缓存料场等,与拥有大量资源3的农场、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签订秸秆资源供应协议,通过自建收集队伍或与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农机作业服务,开展企业生产需用的秸秆收集、存储和运输,形成“一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储运体系。5.2.2契约委托合作型秸秆利用企业与收储运公司签订合约,对秸秆供应数量、质量、时间和价格进行约定,全权委托收储运公司进行秸秆原料供应,秸秆收储运公司对秸秆实行分散收集、统一储运管理,保障利用企业的原料6总体要求6.1秸秆收储运体系应具备符合要求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包括但不限于:a)应具有满足区域内秸秆收集需求的符合7.1和7.2要求的若干个专业化收集队伍和装备;b)应具备满足区域内秸秆存储需求的符合8.1要求的若干个存储场所;c)应具有符合9.1和9.2要求的秸秆专业化转运设备和运输队伍;d)应具有一支专业化的收储运体系运行的管理团队,负责收储运三个系统的运行协调。6.2秸秆收储运体系应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a)人员管理制度;b)收储运管理制度;c)购销管理制度;d)安全管理制度。6.3应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内部秸秆收集系统、秸秆存储系统、秸秆运输系统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到体系合理有效衔接、高效运行。7秸秆收集系统7.1人员队伍要求应以行政村、秸秆经纪人、秸秆收储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秸秆利用企业为主体建立秸秆收集队伍,配备满足本区域秸秆收集需求和机械化要求的秸秆收集人员。7.2设施设备要求7.2.1配备满足本区域收集需求的设施设备。7.2.2设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供电设施、机具停放和维护设施等。7.2.3设备应包括但不限于田间搂集设备、打捆(包)设备、捡拾设备、叉装设备、田间转运设备、农作物收获和打捆(包)一体机等机具。收集机具应符合JB/T7766、GB/T14290、GB/T25423、JB/T12096、JB/T12442、JB/T12444、JB/T13377等的要求。7.3收集要求7.3.1应根据秸秆种类、收集时间、收集规模合理制定收集计划,确定作业人员、作业机具种类和数量等。7.3.2应按照NY/T3883的规定和秸秆存储及不同利用要求,确定秸秆收集率、含土率、含水率、收割7.3.3应按照秸秆存储、运输、利用等的要求确定秸秆收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打捆、粉碎集料等。4其中:a)采用直接打捆方式收集时,捆型及大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区域农业道路、运输车辆、田间地块条件、机具拥有情况、收储运成本等确定,既要满足快速离田又要考虑秸秆应用的经济性,捆型秸秆尺寸及质量应符合NY/T1631和NY/T2463要求,大型秸秆方捆应符合JB/T12442的作业质量要求,所有捆型秸秆不应采用金属丝捆扎;b)采用粉碎集料方式收集时,粉碎长度应符合相应机具标准和存储、运输、利用要求,采用粉碎后裹包的,裹包大小也应符合裹包机具标准和存储、运输、利用要求。8秸秆存储系统8.1存储场所要求8.1.1应构建乡镇有1个收储中心、村有X(X≥1)个临时收储点的“1+X”秸秆存储系统。企业也可根据需要设置缓存料场。8.1.2临时收储点、收储中心和缓存料场建设的通用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节约用地。b)应根据GB13495.1和GB15630的规定张贴相关消防安全标志。其中,收储中心和缓存料场主要构筑物的耐火等级、消防通道设计等应符合GB50016中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丙类的厂房和仓库的规定,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c)环境保护应符合GB50762的规定。d)应选取在已有道路设施的区域,远离积水低洼地段,且不能占用基本农田。e)码垛地面应垫高夯实,四周或中间设置排水沟,保证雨水能顺利排出。8.1.3收储中心建设还应符合以下要求。a)周边秸秆资源丰富,交通和水源便利。b)存储容量不小于1000t。c)距离高压线不小于50m。d)与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要道的距离不小于50m。e)远离居民区,并处于居民区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存储容量在10000t以上的大型收储中心距居民区不小于100m,存储容量在10000t以下的中小型收储中心距居民区不小于50m。f)场区平坦、不积水,场地周围建有围栏或围墙。g)秸秆堆料场地面要进行防渗、防雨、防潮处理,并保证通风散热。h)堆料棚采用钢架结构的,其设计和施工符合GB/T36867的规定。照明等设施。8.1.4临时收储点建设要求按照8.1.2执行。8.1.5缓存料场应按照满足秸秆利用企业5d~7d生产需求量确定存储规模。8.2人员队伍要求应配备包括秸秆码垛作业、出入库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的人员队伍。8.3存储要求8.3.1应与秸秆收集系统、秸秆运输系统及时沟通,掌握秸秆收集和存储需求、协调秸秆出库。8.3.2临时收储点应根据区域内秸秆存放量,及时与乡镇的收储中心对接,确定转运时间、目的地和数5量等。8.3.3收储中心应根据临时收储点秸秆转运量、转运时间等需求,合理制定收储计划,确定收储数量、时间等,当容量不足时可与周边乡镇的收储中心或缓存料场对接转运。8.3.4秸秆应采取码垛堆放,码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a)不同类秸秆或不同用途秸秆应分区码放;b)堆垛应做防潮处理,垛底用土方、木头或砖垫起,宜高于地面10cm,堆垛时中部应填实以防中间空而易散;c)垛距应结合堆垛高度合理设置,主通道宽度应不小于4m;d)垛长度应不超过150m;e)长期存放时,捆(包)型秸秆的码垛高度应不大于8m,散装秸秆的堆垛高度应不大于13m;f)露天堆垛的,垛顶披檐到结顶应有滚水坡度,堆垛形状宜为锥形和长方形,并用防雨布覆盖。8.3.5应对每个堆垛建立档案,并对秸秆出入库进行记录。8.3.6应建立秸秆垛巡检制度,定期监控秸秆温湿度:a)当温度达到40℃~50℃时,应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测温记录;b)当温度达到60℃~70℃时,应立即拆垛散热,并做好灭火准备;c)若环境湿度过大,应采取除湿措施,当秸秆湿度超过25%时,应及时拆垛晾晒。8.3.7应避免携带烟火进入原料存放区,制定执行严格的安全防火条例,进入原料区的车辆应佩戴防火帽,易产生火花部位加装防护装置并经常清理维护。8.3.8收储中心和缓存料场消防安全应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9秸秆运输系统9.1设施设备要求9.1.1应建立以行政村、秸秆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临时收储点、收储中心、运输公司(队伍)或秸秆利用企业为主体的秸秆运输系统,开展联结临时收储点、收储中心、秸秆利用企业等环节的秸秆运输工作。9.1.2应具备满足需要的运输车辆,运输车辆车型、规格等应能满足田间道路、乡村道路、高速道路及运输距离等不同需求,并随车配备必要的消防、防雨防撒等设施设备。9.2人员队伍要求应具备满足运输需要的驾驶人员、装卸人员等人员队伍。9.3运输要求9.3.1应与存储系统、收集系统及时沟通,掌握需要运输的秸秆信息。处理措施等。9.3.3运输距离大于50km时,应选择打捆(包)方式运输。9.3.4秸秆运输车辆应严格按照道路安全管理的规定,不超载,不超宽,不超高,并进行遮盖或固定。9.3.5运输车辆宜避开人员密集区域。9.3.6运输过程中宜避免接触火源和易燃易爆物品。9.3.7运输车辆不应在堆场内加油、保养和维修。610综合评价内容和方法可由秸秆收储运管理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综合评价证实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情况。综合评价内容和方法见表1。表1综合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人员队伍配置综合利用实地调查、人员工资发放记录查阅等进行评价机械设备配备综合利用实地调查、机械设备运行记录查阅等进行评价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和运行综合利用沟通协调制度建设资料、秸秆收集记录、存储记录和运输记录等的查阅进行评价存储系统架构以乡镇为单位,综合利用实地调查、存储场所运行记录等进行评价存储场所建设规范性综合利用实地调查、实地测量、标准比对、秸秆出入库记录查阅等进行评价区域内秸秆原料收集率按照NY/T1701的方法确定区域内秸秆可收集资源量,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