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_第1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_第2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_第3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_第4页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小学思想品德课与语文、数学课相比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无兴趣,不少家长、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坏毛病这么多,打架、吸烟、乱交朋友、好吃懒惰、大手大脚。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1、教师客观方面: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由于受条件限制,有的学校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常常把思想品德课作为附带课,让班主任或其它学科教师兼代。这样,无形中造成了思想品德课被它学科占用的现象。部分教师把思想品德内容和教学时间压缩,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3)传授知识单一,缺少情感心理因素。虽然新教材已编排的十分完善,但受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育,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关系,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2、学生主观方面

由于个别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由于追求分数第一,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风种心态:

(1)主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望,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认识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分析问题能力强,善于抓住新课的观点,准确地进行思考。例如,小学第十一册第九课《勤俭节约》一课,当我教学到在中国史上古代的隋炀帝就是一个奢侈腐朽,祸国殃民的典型时,我就让学生回忆搜集一些素材,立即我班就有同学举手发言,积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所看过的电视中商朝纣王的奢侈事例,把电视中的情节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说了出来,其他同学也受到影响,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2)被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认识水平比较低,不善明辨事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的状态之中,智力分低,分析问题能力差,盲目地尝试,猜测死套答案,不能根据问题思考课文的观点及内在思想含义,没有进取心。

(3)消极矛盾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认识模糊、感情淡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积极参加讨论。思想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观点是事而非在进行抽象思维时,由于感性经验缺乏,缺少实例依据,对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3、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家庭中,不少家长文化素质低,不能做出表率榜样,大人们的言行中夹杂着脏话、粗话、行为不注意,无行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更何况受社会上“金钱至上”的熏陶,使得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家长也疼爱子女,常常娇惯,以至于形成习惯。在我班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有几个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检查竞给班干部一些钱或买吃的,让班干部包庇自己。(2)家长不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多数家长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下功夫,认为只要文章作的好,数学成绩高,言行上有点坏毛病没多大关系,殊不知现在社会上一些高智商罪犯少时也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然,对于一个人品格的高低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所以家长常常灌输子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论调。

二、对策思考

(1)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小学中出现上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特别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深入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2)激发兴趣,调节情感,深入研究授课艺术。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须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品德课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公私合营和桥梁,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品德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例如第7册思想品德第4课《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课文一开始以一位女同学给男同胞以信的形式告知大家真实的心里话,别人给自己起绰号,感到心里的矛盾,在此课教学中我就势问学生“你们给别人起绰号吗?或者你喊过别人的绰号吗?”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文字述说出来,a这封信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b你想对这些给别人起绰号的同学说什么?c你想悄悄地对这位女同学说什么?d你以后会给别人起绰号吗?这样把情感做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深入情感领域,调节情感,通过换位思考,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

(3)联系生活实际,指导道德行为,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时期,但发展不够充分和成熟需要加以训练和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教学《我爱国旗》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知道升国旗,降国旗时要立正、敬礼,那么在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你这样做到了吗?让学生落实到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

在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不但教育他们自己该怎样做,而且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能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形成良好的校园新风尚。

(5)建立建全完善的思想品评价体系。

目前,通过考试,我们只能考查出学生对思品知识掌握了多少,而不能反映出学生思想品德究竟有多高,这充分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一。为了搞好其评价工作,要建立和健全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考核制度,成立评价机构,配备人员,使评价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一是要实行评价目标管理,使评价内容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评价的实效;三是发挥阜新功能,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之,以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为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而努力。现状调查分析一、调查目的与组织实施现如今,大街上、小巷里,抽烟、喝酒、玩游戏、打群架的孩子举不胜举。针对这种情况,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德育教育在滑坡。为此,我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是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重点突出了现代教育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提出几点建议。我按高、中、低年级组共发问卷200份,调查2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89份。二、调查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现状(一)、学生个人意识逐渐强化,集体观念慢慢淡化。表现在集体责任感明显减弱,个人物质利益和享受要求的增强。问卷显示:“你看到有人在打我校的学生,你会怎么办?”选择上前阻挡的占20.5%,而更多的则是“不与理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取向,使得他们较多地考虑到个人得失,而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明显的下降。(二)、学生民主意识增强,传统学生观日趋削弱。现代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问卷调查中“你喜欢怎样的老师?”回答民主平等的老师,由高到底分别是95%、86%、34.6%。同样在回答:你认为选班干部用什么好的方法呢?选择民主选举的依次是98%、70.3%、43.5%。由此反映出,随着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民主平等观念日存在的粗言烂语、黄色笑话,家庭大人谈论的“向钱看”,学校老师唯“分数”论等都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新形势下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特点今天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据调查发现,在学校的教育下大部分的小学生在校思想品德良好,但个别学生仍存在较大问题,在社会和家庭的表现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言行举止不文明举止文明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基本素质的体现,是做人最起码应具备的品德。而现在的小学生,在这方面还相当欠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外学生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吐果核或泡泡糖,甚至将吃剩的泡泡糖粘在其他同学身上,盗他人文具等行为。其次,小学生说粗话、脏话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他们的一些粗话、脏话脱口而出,甚至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校园内外“他妈的”、“去死吧”、“猪”、“shit”等之类的话随处可闻。在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进步的同时,相当部分的学生的不文明用语也随之“进步”了,言行举止事实也变得不文明了。这样素质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能让人放心吗?(二)自私心过重,与人交往欠缺无私精神在新形势下发展迅速的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与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占居着“特殊地位”,加上家长过份的溺爱给学校的教育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跟他们渐变遥远,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自私心理。以小学生在学校中做值日为例:调查发现,有部分的学生采取个人做个人的态度,只愿意完成分内的,不肯多干一点。而如果是值日组长,则会利用权威,当上“无摇控器”让组员做更多的,自己尽量少干或不干,这种现象较多地出现在男生身上。倒垃圾的任务让“石头、剪、布”定断,老师平时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则抛之脑后。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对他人的尊重方面做得很不好。他们除了对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教师有所尊重外,对其他的任课老师几乎是不屑一顾,上课时自由吵闹的现象常发生;有些学生上学、放学时家长需准时专车接送,稍有差迟便是撒娇或大吵大闹,家长领书包、孩子拿冰淇淋的现象常在低年级学生身上发生;学生在家里,“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不参与家务劳动,一家人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使他(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在家里“我”就是小皇帝或小公主,你们都得听“我”的,有时甚至顶撞家长的现象,但有较多家长给予肯定的是对班主任的尊重比家长高。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能与他人合作吗?(三)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表现较差社会公益泛指关系和影响到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社会公共设施与公共财产。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是个体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的窗口,是公共精神、公德心、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主要指对公用设施、公共财产的爱护和保护。在这方面,小学生如果脱离教师的视线,发生破坏公物的行为还是较多的。如在课桌上刻字、划线,在墙上等。而我也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会为了少走一点点的路途踏着草坪跨栏而过,哪怕老师平时怎么教育和吩咐也不理会,总得来说:方便!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会自觉维护社会公益吗?(四)不珍惜社会劳动成果爱护、保护、珍惜他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成果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物质充沛的社会里,却有很多人忽视了珍惜粮食、节约水电等这样一些小行为。在放学后,常看见水龙头、风扇等没关上;学生用书、学习用具没到半个学期就丢失或损坏;很多小学生在吃饭时,一旦发现饭中有米虫或质量不好,就放下整碗饭不愿意再吃,有时因为饭菜不好吃就将其丢掉,这没什么可惜的,反正家里有钱。(五)思想行为“早熟”现在的小学生,思想上受家庭、社会、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意识、目标追求、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变得并不单纯。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小学生认识的明星比伟人要多,偶然会出现一股崇拜明星热潮、作明星梦,像林俊杰、周杰伦、姚明、贝克汉姆等则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对电视剧情的记忆比课文内容要牢,他们所认识的演员并不比成人少;对流行曲的兴趣比《音乐》教材中的要浓,唱熟一首流行曲比背一篇短文还快;学起成人打麻将、带着手机去上学、成群结队欺负弱小、或真或假谈恋爱的现象都有。现在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真的“成熟”了,生活真的“丰富多彩”了!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的开创者,祖国的未来将是由他们来谱写,他们的素质将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在我们高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决不能忽视的。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小学生形成的不良道德品质和诸因素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二、新形势下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现在小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品质水平不能令人乐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客观认识上制约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的因素,从而研究探索其矫正的方法和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育工作者当然更加清楚认识到这点,它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形成的因素主要情况如下:(一)家庭: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成员态度、教育方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可是我们一些家长们却忽视子女道德教育。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误区。第一,教育方式落后。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们的行为几乎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筑隔断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乡土情缘;单元房成了让孩子们老死不相往来的没有狱吏的囚笼;在担惊受怕中玩、看电视成为孩子们的奢望。由此,压抑和孤独相伴而行,形成了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性格。部分家长的行为弊端还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采取压服、打服的粗暴方式这种现象在我校的学生中都有体现。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使一部分孩子养成怯懦、胆小怕事、屈从非正当压力的习惯;一方面使一部分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诱发逆反心理。例如我校近几年就出现过这样的学生:撒谎,逃学或离家出走,甚至对父母出现攻击性行为,产生报复心理。这种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孩子伤害父母的悲剧,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直接原因。第二,对孩子娇生惯养式放任不负责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这无可非议,但应当适度。有些家长一味迁就,纵容和满足孩子们不合理不适度的消费要求,有些家长包办孩子能处理的事情,这些都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容易形成要钱伸手,吃饭张口,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如果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在家里偷,到社会上偷或抢。这种案例经常发生,就是最好的证明。对孩子的放任,不负责任现象在单亲家庭表现的尤为突出。现在,由于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婚,单亲家庭日趋增多。为人父母在寻找自己幸福的同时,理应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应以牺牲孩子的幸福生活为代价。可是部分离异的夫妻在这个问题上相互推诿,不管不问甚至虐待孩子。失去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发生严重的扭曲和变形,有很多孩子过早地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邪路,对社会造成现实潜在的危害。(二)社会:社会的现象,媒体的作用,贫富悬殊等学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且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强,更容易在不良环境的感染下误入歧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封建腐朽的东西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为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极力向未成年人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黄色的音像制品,甚至不健康的卡通画册、“口袋书”;有的网吧甚至明遮暗掩诱导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给未成年人成长造成极大危害。此外,社会导向、社会氛围中还存在很多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三)学校:学习情况、老师态度、与同学关系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很不得当。有些教师往往多是照搬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考虑较少。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较差。学校教育给学生传授知识,照顾学生的生活,自下而上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意义。教育担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于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呼唤着素质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但是,目前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由于受社会环境,考试考评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品德教育的美好设想、方案和研究成果或束之高阁,或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没真正落到实处,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评判学生优劣的分数的高低为标准,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做人的根本;过分强调物质的东西,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理想。把学生个性、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这一教育的最终目的,用单一的应试教育,纯粹的功利实用教育所代替和吞没了。这种重智轻德、重知识技能轻理想、信念情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是制约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行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成为高科技人才,也不可能对国家有多大贡献,甚至可能产生危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更多的社会有用之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学生道德品质的特点和认清社会诸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一名“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小公民。三、化解影响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因素的主要途径确定教育的主力应是教师,教育的助力应在家长,德育的切入点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上。在方法的选择上,我们结合不同学段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不仅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而且在教育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自身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的大合力,把“知行合一”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上。(一)对策之一:平等对话,构建学生道德生命自由、健康成长的方式,理解“知行合一”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其实是一种尊重、一种理解、一种关心、一种宽容,是在以心灵浇灌心灵,是儿童道德生命自由、健康生长,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方式。1、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的“高、大、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其造成的后果是:在德育过程中,重道德认识的灌输,轻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和塑造;在德育效果上,学生主体由于面对过高的目标要求,在校会努力按要求去做,做个“好”学生,而到校外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形成虚伪的人格。为此,我们围绕德育的总目标,制定各学年段校园生活规范,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行合一”培育的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程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同时,“知行合一”培育的内容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使内容具体化、生活化。以“学会关心”为例: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关心自然环境关心父母亲↓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周围的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喜欢自己的祖国↓知道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等↓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家庭及学校的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公共场所卫生↓关注社区环保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知道集体的力量大↓知道在集体中要守纪律↓知道在集体中要想到他人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缺少对学生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德育的对话便常常以“训导”和“告诫”的形态出现,把“管教”当成了“教育”。为此,我们可以在班里张榜公布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明确规定,教师对待学生要遵循4条原则:a.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就必须以儿童利益为重。b.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c.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儿童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儿童的观点和意见。d.无歧视性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背景如何,儿童的出生、贫富状况怎样,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正常儿童还是残疾儿童,都应当得到平等对待,而不应当受到任何歧视和忽视。3、创设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要有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活动。在班级里,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一次平等而充满爱心的对话。例如:问: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答:成绩不佳却依然不懈地努力。问:最使你迷惑不解的是什么?答:很少有人来和我说笑话。问:你认为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什么?答:没有志气,游手好闲。问:你认为最可爱的品德是什么?答:主动关心别人。……这样的《自白书》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有《班级工作情况调查问答》也一定会得到全体学生热切的支持与配合。没有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怎能有学生的理解和沟通。(二)对策之二:拓展空间,建构学生道德生命自由、健康生长的模式,促进“知行合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生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封闭式的德育。传统德育的空间十分狭小,课堂和学校构成了德育的全部。德育的实义应该是指向儿童一生的,这一生的背景应该是整个社会。因此,我们的德育,必要时理应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1、拓展德育的学科空间为了让学生的道德生命自由、健康地生长,必须拓展德育的学科空间,通过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1)改革思品课教学。(2)整合各门学科。召集相关的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科任教师讨论并努力挖掘课程中内涵的理性与道德的因素,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文教材,在依然重视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基础上,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节日、礼仪、风俗、家庭观念、奋斗历史、音乐、戏曲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家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礼、公德心等价值观念。我们还特别重视校本课程的研讨与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知行合一”理念,促进“知行合一”。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来拓展空间的做法,形成了教育大合力,是“知行合一”培育富有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2、拓展德育的地理空间传统德育的地理空间也是十分得狭小,课堂局限了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开放学生的德育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自由地吸取、健康地生长,这是我们所关注的。(1)充分利用校园内的一切空间校园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在教室的外面,校园内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学校是游戏场,是实验室,是快乐园,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的每一处景点、每一堵墙、雕像、宣传橱窗、黑板报、校门口、图书室、医务室等等,每一处景点、每一个设施、每一句话,都蕴育着德育的因素,起到育人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让每一堵墙壁都在与孩子们对话”,用童心和真情来对待学生,促使学生的个性与品德得到自由、健康发展。(2)拓展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日常生活道德是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大多和礼仪风俗、生活习惯等结合在一起,是理解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的基础,具有作为人之本性的终极性意义,如诚实、守信用、公正等。所以我们尽力拓展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经常在家庭、社区为学生创设道德实践的机会,培养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3)丰富传统道德文化的空间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一些古城建筑,观看电影、电视,阅读书籍,采访社会文化名流,与他们倾心交谈。与社会及更多的人接触。学生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也学到了生活的本领。这种生活道德的发展将是健全的,充满诗意的。(4)打破封闭性德育的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开放性德育网络。家庭教育是儿童的起点。在中国传统文化规范下的亲子关系,使家长更加强烈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循循善诱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使他们拥有真爱的品质,从而促使道德生命健康成长。3、拓展德育的人文空间有人曾这样叹息:吃麦当劳、肯德基长大的中国年青一代,不仅吃着“洋饭”,还整天被“洋书”熏陶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被喻为文明古国,可是她博大精深的文化,似乎不能吸引少年一代。有人说,20世纪是我们教育失衡的世纪,难道21世纪我们还将重蹈覆辙吗?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我们可以在这一种理念的支撑下,以“阅读经典文”入手,开展读书活动。之所以选择经典,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太缺乏人文的情怀。读过《安徒生童话》,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读过《西游记》,学生会区别美、丑、善、恶。阅读经典,能够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递给学生,从而传为行为。更重要的,经典能承受人类文明之重,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从《中华经典诵读本》开始,从陈伯吹、郑渊洁等的童话到秦文君的校园系列,从名扬四海的《安徒生童话》、《格林兄弟》等,到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在学生长长的阅读目录中。正因为阅读,学生们成长起来了。他们的情感变丰富了,活动能力也增强了,更重要的,他们在读书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创造能力,点燃了智慧的火花,领悟了做人的真谛,“知行合一”在阅读中得到了提升。(三)对策之三:倡导活动,疏通学生道德生命自由、健康生长的渠道,体验“知行合一”古罗马有一则谚语:所见所闻虽好,但我们按坏样子做。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但他未必能够把它转化成行为。传统的德育往往局限于道德说教,考核也仅看思品课考试成绩,这显然是把德育与智育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承载这两次转化的思想途径便是多样的德育活动。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与基础。1、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展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讨论,可以在校报上开设“道德教育你说我说大家说”专栏,欢迎教师、家长踊跃参加。老师、家长的共同关注,让学生体验“知行合一”。2、组织成立“家教协会”,每月组织一次专题性的“家教访谈”,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家校心桥”。如以“诚信、关爱、责任与孩子成长”为主题的家长论坛。3、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系列活动:校园生活规范教育系列活动:“学规范、见行动”活动、“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一周一个好习惯”活动、创编“文明小报”活动……“作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读书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创作公益广泛”活动、“走近创业者”活动、“一年级新生系列活动”、“毕业生系列活动”、“校园游戏”活动……另外,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系列活动,如:植树节—环保教育,组织学生到公园、新村植村,开展“我是绿色小卫士”活动;劳动节—热爱劳动教育,到工厂、农村调查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并亲自参加劳动实践;母亲节—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开展“亲情献给妈妈”的亲子活动;教师节—尊师教育,开展“老师,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诗歌、故事大赛;国庆节—爱国主义教育,慰问英雄,继承革命传统;……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养成良好习惯,促进“知行合一”。其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将为孩子将来关注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四)对策之四:改革评价,提供学生道德生命自由、健康成长的支持,实践“知行合一”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导向,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选择,关注过程与生成,激励学生在品行、学业和课堂学习中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在思品课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上初步探索。等级评定“思想品德”学科实施方案1、评定领域学生思品学科学业成绩从“道德认识”、“行为表现”两方面予以评定。2、评定内容(1)道德认识是指对已学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为什么”的问题。(2)行为表现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下,能较自觉地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3、评定方法道德认识的评定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两个等级。评定以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做好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记载,期末进行综合评定。行为表现的评定采用标准对照,分“优秀”、“合格”两个等级。评定标准在开学初公布,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4、评定标准(1)道德认识●优秀——对本册已学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别是非。(评价方法:平时检查和期末检查)●合格——对本册已学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评价方法:平时检查和期末检查)(2)行为表现●优秀——根据本年级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场合中能较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能做到本年级的《标准》及特加《标准》五颗星。。)●合格——能做到本年级的行为表现的《标准》及特加《标准》二颗星。具体的奖励机制各位老师可以自己制订5、操作步骤(1)道德认识:A.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提出一、二道思考题,让每位学生思考,并在四人小组中发表意见。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自评(我能得★吗?我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吗?),然后组内同学评。(只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基本正确,都可以得一颗★,特棒的可得二颗★)B.期末,采用智力竞赛或编报的形式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智力竞赛:每答对一颗可得一颗★●编报活动:一个知识点可得一颗★(2)行为表现:A.根据行为表现的评定标准,引导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自评(我能得到★吗?),然后学生进行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基本能做到的可得一颗★,特别棒的可得二颗★)B.结合行为规范和雏鹰活动特加★标准对照表。评定内容总评a.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次考核得优就可得一个★b.雏鹰活动中得到一张喜报就可得一个★c.一学期来,没有出现打架现象就可得二个★d.一学期来,没有进过游戏机房可得二个★e.在校外,遵守社会公德可得一个★f.每做一件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好事可得一个★g.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可得一个★h.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写一篇心得体会可得一个★i.寻访一个爱国主义历史名人和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可得一个★j.根据出现的好行为班委讨论决定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做到“轻结果、重过程”,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生活的乐趣。在获得生活乐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促使学生“知行合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切都朝向人性化之路发展,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的潜力将一天天被挖掘出来,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正渐渐将每个孩子的心灵的潜力挖掘出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议若干建议》的颁布,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研究与实验,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将渐渐科学化、人文化。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信心越走越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与德育对策研究调查目的与方式方法

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笔者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先后选取了山东省某市分布于市区、山区、矿区较有代表性的五所小学、五所中学的4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在“指导语”中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在调查对象方面,中学阶段主要选取高中二年级学生,计199人;小学阶段主要选取五年级学生,计225人(详见表1)。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理想、助人、自立、自制、同情心、自信心、政治观、英雄观、集体观、价值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荣辱观、恋爱观、审美观、法制观等方面设计了63套题目及313个选择答案。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中挑选了13个典型问题,运用统计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了量化处理与比较分析。表1[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基本结构骨干学生包括班组干部、团队干部、小学少先队员、高中共青团员。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比较(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及其差异比较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平均水平,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

法、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思品总体水平明显

高于高中生总体水平(详见表2)。表2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总体平均水平分析

上述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多的正面教育,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受

社会腐朽思想影响较小;而高中生思想相对复杂,接触社会较多,加之部分学校只忙于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

教育,正面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本人也全力以赴于将来的升学考试,不愿参加甚至不愿过问学习之外的其

它活动。很显然,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小学要艰巨得多,也重要得多。此外,由表3可见,在爱国思想、时政态度、自信心、英雄观方面,小学生与高中生差异不大。差异比较显著的,一是“对惩治腐败的态度”,高中生明显比小学生认识深刻、反应强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这说明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批判性、正义感、责任心显著增强,开始用评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切盼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干部清正廉洁;二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该项小学生明显比高中生态度积极、行动自觉、坚持经常助人为乐。表明高中生的关心他人、互助合作观念尚须加强。而差异非常显著的,小学生平均分高于高中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依次是:(1)对谈恋爱的态度,即中学生不得谈恋爱的观念;(2)对劳动的态度,即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3)对怪异装扮的态度,即不穿奇装异服、衣着整洁大方的审美观念;(4)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即遵守考纪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荣辱观念;(5)参加班组活动,即集体主义观念;(6)为病人、灾区募捐,即扶弱、济困的同情心、爱心。而高中生平均分高于小学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则依次是:(1)有困难自已克服,即知难而进的自立自强精神;(2)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即对党中央“反腐倡廉”这一举措的认识与评价(详见表3)。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差异比较1.小学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小学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

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对雷锋和赖宁的态度、报效祖国的志向、为病人或灾区募捐、关

心国家大事、参加班级活动。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对惩治腐败

的态度、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对劳动的态度、对谈恋爱的态度。三是得分率在0.5层级的,如“对怪异装扮

的态度”,认为令人讨厌须严格禁止或从重处罚(选项1、2)约占69.6%,而说不清、无所谓或认为纯

粹是个人爱好、不应禁止(选项3、4、5)的占30.4%。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崇尚奇装异服

,而是因为小学生审美观尚未成熟,对“怪异装扮”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还需在审美教育方面着力培养。

四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如“有困难自己克服”,这是一个小学生得分率最低、认识最模糊、最需要的加

强培养、教育与训练的重要方面。表4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N=225)注:选项1、2、3、4、5分别代表学生在各个思想品德典型问题上所持的五种不同态度的倾向性选择

:非常积极、积极、一般(无所谓、说不清)、消极、非常消极。下同。2.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由表5可见,高中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呈多样化态势,大体可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和“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过去曾有人断言,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学生政治观念将愈益淡薄,参与意识渐趋“冷漠”甚至患上“政治冷血症”。调查结果并非如此。目前高中生仍很关心我国的政治生活,只不过关注的方式已由过去的“空谈政治”转向了对政治现实的务实关注,并愿将英雄模范人物奉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而积极进取、改过迁善。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和“志在报效祖国”上。这说明高中生已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前途命运甚为关心,并渴望将来学有所获、报效祖国。三是得分率在0.6层级的,主要体现在“为病人、灾区募捐”、“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和“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上。说明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同情心、自信心和羞耻心。特别是在考试方面,认为作弊可耻并应从重处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考风考纪、学业成绩方面保持了比较理性的态度,对有悖公平竞争的作弊现象十分反感。但也有个别同学认识模糊、动机不纯、考风不正,对此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得分率在0.4层级的,主要有“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和“参加班级活动”。可见,高中生为了应试升学,已不愿再象小学生那样乐此不疲地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再为帮助他人而花费时间。对此,尚需加强助人为乐和集体观念教育。五是得分率在0.3层级的,主要是“有困难自己克服”和“对劳动的态度”。可见,高中生知难而进、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热爱劳动、参加劳动的意识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对劳动持无所谓的消极态度(选项3、4、5)的人数竟占41.7%,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六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主要是“对谈恋爱的态度”和“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这是高中生得分率最低、在认识与态度上最具多样化特点的两个方面,选项很不集中且呈消极态势,体现了高中生在“恋爱观”与“审美观”上的迷惘和困惑。这一方面与其生理成熟、思想活跃、好奇心盛、模仿力强、喜欢随大流赶时髦有关,一方面也与他们在扩大开放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受到一些(三)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调查表明,文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家庭子女,其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上进心较强、学习态度端正、集体观念较浓。就小学生思想品德13个典型问题的总平均分来看,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高居首位,工人家庭的学生位居第二,干部家庭的学生居于第三,农民家庭的学生名落第四。对此,我们分析,知识分子较为重视子女的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和成才意识培养;工人虽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冀子女成为“文化人”的心情甚为迫切,因而对孩子在德才方面要求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