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明细]1.种群的特征(I)2.种群的数量变化(II)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种群的特征
©
知识梳理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国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画全部个体。
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
③意义:是种群画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向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画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
③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画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
①概念:丽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
日老年个体数
口成年个体数
密幼年个体数
画增长型圈|稳定型随,衰退型
③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回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向出生率和死
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⑷性别比例
①概念: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影响同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的空间特征
⑴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网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⑵类型《画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画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画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蜘虫、跳蛹等。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取样方法:画五点取样和网等距取样
选取样方彳
、取样关键:画随机取样
3
'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闹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3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画平均值
③注意事项
a.画随机取样。
b.样方大小适中。
c.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画强、活动范围画大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向标记个体,计数为〃
「[捕获数n
回重捕,计数尸口将
[标记数m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M种群数量)="
m
③注意事项
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b.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同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
(3)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0边角知识扫描
1.(必修3PE探究)样方法更适合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填“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
物”),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2.(必修3P62与社会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
率在不断降低,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3.(必修3P探究4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原因是:确保所选择
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
情况。
题组训练
题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
B.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速率
C.各种生物的种群性别比例均为1:1
D.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A
解析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性成熟延迟则出生率降低,A
正确;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B错误;一般情况下,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
但也存在雌性数量大于雄性的,或雄性数量大于雌性的情况,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数量
特征的统计值,D错误。
2.(2020•宁夏银川二中统练)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
变化的趋势,B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也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
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因素的影响,D正确。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
为图③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
组成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③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②所示类型
答案A
解析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
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①所示的增长型表示,A错误;严格控制渔
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
①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
将成为图③所示的衰退型,C正确;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
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②所示的稳定型,D正确。
题组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选择
4.(2016•全国卷II)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
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
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
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B错误、C正确、D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
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A错误。
5.科技人员在进行草原鼠害调查时,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
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
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选定区域要做到随机
B.该区域鼠约为306只,种群密度过大,需积极防治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若第一次做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造成调查结果偏高
答案B
解析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区域要随机选取,A正确;种群密度
是种群在单位空间里的个体数,306只能表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该区域的
面积,因此不能判断鼠密度是否过大,B错误;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三者是竞争关
系,鼠害会严重危及草原畜牧业发展,C正确;被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第二次捕捉的鼠中
有标记的个体数偏低,造成调查的结果偏高,D正确。
L技法提升।-------------------------------1
i.“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个直接植物或活动
体
计数法范围小、活动样方法
数
能力弱的动物
量
2.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
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
形样方的直径。
3.标志重捕法答题技巧
(2)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记者位于分母上一一若初
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记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
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记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
大。
(3)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①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
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命题新角度性选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6.孔雀的尾、鹿的叉角等许多次生性征,都是性选择的产物。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
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雌性抚养后代投入能量多,雄性投入能量少,为接近高投入性别者,
低投入性别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性个体才会出现上述次生性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类似于种间关系中的
(2)上述机制将会导致一种性别会越发倾向于选择次生性征明显的异性,而另一种性别会
产生越发明显的次生性征,这是一种调节机制。从遗传水平考虑,这种现象对于种
群的强大有何意义。
答案(1)雄雌性抚养后代投入很大,倾向于选择更优秀的异性个体,造成雄性要通过
这些次生性征展示自己的优秀(合理即可)竞争
(2)正反馈消耗更多的能量方可形成更明显的次生性征,因此次生性征越明显的个体,
证明其拥有更好的基因,这将导致这些优良基因在后代中的比例提高
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
©
知识梳理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种
群
数
量T
mK(环境容纳量)
0时间
(1)图中a曲线为叵]“J”型曲线。
①形成条件:画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画没有敌害等。
②数学模型
,傲国种群起始数量
t:时间
=
NtNo才<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从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画倍数
③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画一定的倍数增长。
(2)图中b曲线为国"S”型曲线。
①形成原因
,_,[种内竞争画加剧[出生率同降低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丽有限的f,,—一
回天敌增加[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回三死亡率时,种群增长停止,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水平,呈””型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回逛时,增长速率最大
②曲线特点彳种群数量达到向环境容纳量即因殖
I后,将维持相对稳定
(3)4值:又称回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条件向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
维持的画种群最大数量。
(4)“S”型曲线中《值与〃2值的应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
①野生资源和濒危动物的保护〈
同提高环境容纳量
渔业捕捞应在同〃2以后
②野生资源的利用彳
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回庭
回降低环境容纳量
③有害动物的防治J_
、在囹逛前杀虫
2.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如回气候、食物、回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圆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
剧下降甚至消亡。
题组训练
题组一种群增长曲线分析
1.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
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e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值恒定不变
答案D
解析由图知在不同温度下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说明环境容纳量会随温度的变化
而变化,A正确;图示三种温度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相比,19.8℃条件下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在第5天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4值后,
并不会维持在4值恒定不变,而是在本值附近波动,D错误。
।—।技法提升।-------------------------------1
1.增长率、增长速率、入值的辨析
(1)增长率
在“J”型曲线中增长率不变;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逐渐减小。
⑵增长速率
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在“2
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小。
(3)X值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2.“J”型、“S”型曲线中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的变化
(1)在“J”型曲线中,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2)在“S”型曲线中,在《值之前出生率〉死亡率,到4值后,出生率=死亡率。
3.不同曲线模型中“4值”与“〃2值”
个体百分比
°B时间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本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为,2值。
变式训练
:1-1](表格类)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
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19341943194719501960
数量
2003001000200025003000400170600500600
(只)
A.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
C.1930〜1943年间,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D.1932年,该驼鹿种群的年龄组成一定为衰退型
答案B
解析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并没有维持动态平衡,不符合S型
曲线,A错误;1915〜1930年间,由于食物充足,没有敌害,则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
正确;1930〜1943年间,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容纳量的改变,天敌数量增加不会
使驼鹿数量下降如此显著,C错误;1930〜1934年间,种群数量减少,但1932年种群数量未
知,则年龄组成无法判断,D错误。
[1-2](柱形图)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
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解析将题中柱形图转换成曲线图后,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
增长速率,A错误;在曲线所示的9年内种群数量持续增长,C错误;在分2时达到最大增长
速率,即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种群在数量为分2时的增长速
率最大,故防治鼠患应在种群数量达到©2以前进行,D错误。
题组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2.(2017•全国卷I)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
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种
群
增
长
率
种群数属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横坐标为种群数量,曲线最高点时
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2。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种群数量超过
时捕获,剩余量保持在©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数量迅速得以恢复。
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
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B错误;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
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
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C正确;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
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实验1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知识梳理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画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
的影响。
(2)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叵]』”型曲线;在资源有限
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圆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8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画抽样检测法。
2.实验流程
酵母菌培养
'①将50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注入锥形瓶中
[②将0.1g活性干酵母投入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置于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
①振荡酵母菌培养液,使酵母菌画均匀分布
抽样检测,
②每天定时采用网抽样检测的方法抽取1mL酵母菌培养液
3
'①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国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观察计数j②待酵母菌细胞画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在显微镜下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
、③估算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构建模型分析:将所得数据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网“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计右”的原则计数。
(2)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
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画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
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画固定。
4.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血细胞计数板常见规格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X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
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X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
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16x25)(25x16)
(2)计数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mm,高度为0.1mm(即规格为1mmX1mmXO.1mm),则每个大方
格的体积为0.1mm3(10-4mD,故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鬻号器图义400X104X
稀释倍数。
对点训练
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夹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1111nx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弘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J/XIO,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C
解析培养液应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A错
误;在统计血细胞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
103
个体,B错误;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二—一°\八八]—X10#=2.5^X105,C正确;
0.2cmXO.2cmXO.01cm
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D错误。
2.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
所示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
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
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e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
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
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
高考热点突破
1.(2019•全国卷I)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
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O23
培养时间/h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
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
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
为3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培
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
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2.(2018•全国卷I)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4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原因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
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由于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
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斗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斗争相对较小,
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值前,种群
密度逐渐增大,个体之间的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
3.(2018•江苏高考)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
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
离,C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
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
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正确;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
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错误。
4.(2017•全国卷III)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
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B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
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A错误;要注意随机取样,
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
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
5.(2017•全国卷II)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
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
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
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o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
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
构是指o
答案(D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的自然
条件下,山鼠种群呈“S”型增长。
(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
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一定将增长
C.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构成一个种群
D.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随机分布等数量特征
答案A
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增长,因为种群密度还受其他因素影
响,例如迁入率、迁出率等,B错误;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一定属于同种生物,不一定属于
同一种群,C错误;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
保持在A/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蜥虫、跳蛹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
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A错误;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鲂虫、跳蛹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
度,C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D
错误。
3.图中的曲线X表示某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Y为某种群在有环境阻
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表示环境阻力大小
B.从b〜c的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减小,数量逐渐增大
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改良农作物品种可使农作物呈图中曲线X型增长
答案D
解析“J”型曲线与“S”型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可表示环境阻力大小,A正
确;“S”型曲线中,至K/2时(即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b至c过程种群增长
速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逐渐增大,B正确;“S”型曲线达到,值时(图中c点及之后)种群
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J”型曲线增长模式是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发生
的,改良农作物品种并不能改变作物生存的环境条件,D错误。
4.(2019•安徽六安一中高三模拟)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
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
群
增
长
率
。
种群数量
A.如果把横轴含义换为“时间”,曲线图的变化趋势会有改变
B.丙、丁两点种群数量相等
C.若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负荷量应超过400只
D.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丙、丁之间纵坐标最高点对应的
种群数量时捕获
答案C
解析该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曲线与给出的曲线的变化趋
势相同,A错误;图中横坐标为种群数量,丙、丁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不同,故二者种群数量
不相等,B错误;若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00只,观察横坐标可知,丙点数值小于“2,因
此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负荷量应超过400只,C正确;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
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A/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
没有达到,2,丁超过分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2,保持最
大增长速率,D错误。
5.(2019•福建四校二模)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
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
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值
答案C
解析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
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
体属于改变种群性别比例,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
次捕获的个体数义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记物易脱落或
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正确;8值是环境
容纳量,当环境因素(如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
6.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入),
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前4年,X=l,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A〈1,说明
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
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X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
量最少,“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应该是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数量
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可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X大于2,
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且增长率不变,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7.(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
群
密
度
(
x
l
R▲250r/min
N
m■200r/min
n•150r/min
246810
时间(h)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营养物质、空间等充足,种内竞争弱,A错误;在转
速150r/min时,种群增长较慢,受外界条件限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B正确;
酵母菌计数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而不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培养过程中,酵母菌
进行有氧呼吸,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8.(2019•江西南昌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
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
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儿=4a',其中人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D
解析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
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儿=及儿',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X为1.015,B正确;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
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
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9.(2019•安徽六校第二次联考)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
量为“环境容纳量为4,Si〜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K-i^/K
S.200.90
500.75
s2
1000.50
S3
S,11500.25
s51800.10
A.该种群的4值为200
B.Ss不是该群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
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
D.(4—心/{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在S3时,(K—附/K=0.5,说明处于〃2,因此该种群的4值为200,A
正确;Ss时,(4—初/仁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
烈的时刻,B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
知,({一加/4的比值为0.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过高或者过低时,种群增长速率都较
小,D错误。
10.(2019•广东揭阳二模)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
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下表。研究表明,该
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十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0+1+2+3+4+5+6+7+8+9+
个体数9218778706962685455102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答案A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该鱼在2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
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78+70+69+62):(68+54+55+102)=
279:279:279=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压滚座工艺夹具课程设计
- 托班特色乐器课程设计
- 巡检机器人课程设计
- 2024年度网红直播活动赞助商合作协议书3篇
- 玉米栽培技术课程设计
- 2024年度建筑材料全国代理经销协议3篇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代理销售及维护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桂林地暖安装公司风险评估合同
- 2024年度商业综合体单项工程施工合同3篇
- 2024年版基因检测服务合同版B版
- 《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和工程设计资质分级标准》
- 先玉335玉米品种介绍课件讲解
- (正式版)JTT 1482-2023 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规范
- MH-T 5061-2022运输机场专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东中学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强夯安全技术交底
- 康复医院筹建计划书
- 吊篮安装拆卸专项施工方案
-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参考文献
- 提升高中生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建议
- 2024年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普格电力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