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合肥百花中学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材料二: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小说和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歌现成的语言。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诸多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南山倏然映入眼帘,不期然地面对面,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终声寂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山色更加苍翠迷人。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4.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对比,指出诗歌能够让我们借鉴的只有诗的语言,将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B.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来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C.材料一最后一段“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运用了比喻论证。D.材料一最后一段还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典诗歌的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语言。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A5.①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②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③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④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 为“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是非颠倒,材料二葛晓音说的是“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为“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错,材料一第三段为“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只是“更有利于飞跃”,不等同于就能飞跃。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指出诗歌能够让我们借鉴的只有诗的语言”错,“只有”过于绝对,材料一将诗歌与小说、戏剧对比,主要论证“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根据“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根据“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根据“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出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婆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婆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婆床前。其时小婆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有删改)[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穿”“戴”“挂”的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7.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B.老渔父的话表明了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D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对国都与故土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而愈显高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选择投江,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面向西北——郢都,那是楚国都城所在的方向;秭归,那是屈原的故里。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对国家的忠贞与坚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隧;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地四平A诸侯B四通C条达D辐凑E无有F名山G大川之H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名虽小”的“名”指名称,与《论语·阳货》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名”意思相同。B.苍头,指奴仆,汉时仆隶以青色头巾包头,故名;也指戴青色头巾士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战国时期,“河外”的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请称东藩”的“藩”与贾谊《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了历史上越王勾践、周武王以弱胜强的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谗臣的邪说。B.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因利益不同、人心不合,魏国将会陷入危险之中。C.苏秦和张仪对魏王晓以利害,但苏秦因只看透了魏王的内心而没有成效,张仪因看清了各国的客观条件而得以成功。D.面对苏秦和张仪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人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ACE11.A12.C13.(1)臣服于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14.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瓦解斗志。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臣服于秦国别无出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地四平”与“诸侯四通”都是主谓结构,句式一致,单独成句,AC处断开;“条达辐凑”中“辐凑”作宾语,故在“辐凑”后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名义上;名称。句意: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B.正确。句意: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C.正确。D.正确。藩臣,藩属国;边境。句意: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秦因只看透了魏王的内心而没有成效,张仪因看清了各国的客观条件而得以成功”分析错误,两人都既看到了各国的客观条件,又看到了君王的内心,苏秦也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成效,文中魏王也曾说“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效”,送上;“质“,人质;“亏“,亏损。(2)“诈伪反覆”,欺诈虚伪、反复无常;“余谋”,残留的计策;“明”,明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第一段中,苏秦说“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侧重论述魏国具有实力雄厚、人口资源丰富、战斗力强悍等优势,目的在于积极引导魏王树立信心,鼓舞其斗志,从而促使其与秦国抗衡。原文第二段中,张仪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陈述魏王与魏地的劣势,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因此而可能导致的“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的后果,足于秦国连横,侧重论述魏国具有势单力薄、遭周边国家觊觎、地理上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等劣势,目的在于威胁恐吓魏王,瓦解其斗志,从而迫使其事奉秦国。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大王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侍奉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多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周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臣服于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们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国、韩国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国、韩国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诸葛武侯书台①宋·陆游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16.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不同点: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现屈原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中,不仅描写了蜀道奇异的自然景色,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自己对蜀地容易发生叛乱的担忧。(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眼句,虽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但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答案】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终不察夫民心③.所守或匪亲④.化为狼与豺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怨、浩荡、察、匪、豺、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帷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引领中华民族一次次①,遇难成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这是中华文明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旧邦新命,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②的世界变局,必然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也在近现代落后挨打,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也为科技的落后与国力的衰退而痛苦反思、艰难求索。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正是中华文明以自己的仁爱、礼义、和穆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遇了城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成就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旺、发展与连续,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要取得好成绩,得用功,还得改进学习方法。B.你要敢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审判。C.天要晴了,你就不必带伞了。D.室内装饰要保证煤气管道和设备的安全要求。20.第三自然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①转危为安/逢凶化吉②日新月异/波诡云谲19.D20.第三自然段共用了三组整句。整句运用,让语言表达既有节奏感和强烈的语势,又层次鲜明地表达内容,增强了情感。①第一组整句连用三个“是”字句,构成排比,用强烈的肯定语气,突显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②第二组整句用“以”字引领四组偏正短语作宾语,绵密排列,概括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清晰而全面。③第三组整句用四个动宾短语,选取“化解了”“阻遏了”“成就了”“彰显了”四个动词,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前文“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可知,中华文明有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所以能引领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危险中度过,可用“转危为安”或“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由危险转为平安(多指局势或病情。“逢凶化吉”,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②本处是用来形容世界变局,根据后文“必然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可知,世界变局变化很大,很快。可用“日新月异”或“波诡云谲”。“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波诡云谲”,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原文中“要”是需要的意思。A.“要”是希望的意思;B.“要”是如果的意思;C.“要”表示估计,用于比较;D.“要”是需要的意思。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中连用了三个“……是……”的句式,句式相同,够成排比句,用三个表示强烈肯定语气的句子凸显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中华文明以自己的仁爱、礼义、和穆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中“以”引领了“自己的仁爱、礼义、和穆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所引领的内容是四组偏正短语,绵密排列,概括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清晰而全面。“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遇了城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成就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旺、发展与连续,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中运用了四组动宾短语,选取“化解了”“阻遏了”“成就了”“彰显了”四个动词,层层递进地写出了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力。整句的运用,让语言表达既有节奏感和强烈的语势,又层次鲜明地表达内容,增强了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拿到手机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给手机贴膜。迈入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隐私保护,逐渐成了整个社会的一项新课题。于是,防窥膜应运而生了。防窥膜,顾名思义,就是防止别人窥屏的手机膜。这种膜对倾斜角度的光透过率极低,而对垂直角度的光透过率高。屏幕只具有正面及侧面30°以内的可视性,①,则无法看清屏幕内容。这样能让使用者在垂直方向看清屏幕内容,周围人在倾斜方向则看到黑屏状态,起到了阻挡周边视线的作用,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不少使用过防窥膜的网友反映,贴上防窥膜后,②,需要调亮屏幕亮度才能达到原来的视觉效果。目前还没有关于使用防窥膜是否会对眼睛造成损伤的相关研究,因此防窥膜伤眼的说法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但是,如果屏幕亮度过低,眼睛在看东西时会更加吃力,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视疲劳。尤其是长时间用眼时,③。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时,眨眼次数低,也很容易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同样造成眼睛酸涩疲劳。因此,使用手机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到眼睛舒服的亮度,避免长时间用眼。同时,由于使用材料的参差不齐,质量差的防窥膜对屏幕亮度的影响更大,也可能会影响屏幕的分辨率,建议在购买时选择正规厂家的防窥膜产品。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根据第三自然段,用两个包含因果关系的语句给防窥膜使用者提出两条忠告。要求:表达简洁流畅,每条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而从左右30以外的侧面②屏幕亮度会下降③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22.①长时间面对过暗过亮屏幕会加重眼疲劳,所以防窥膜使用者要把手机调整到眼睛舒服的亮度,避免长时间用眼。②质量差的防窥膜对屏幕亮度影响更大,可能会影响屏幕分辨率,所以购买防窥膜产品要选择正规厂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屏幕只具有正面及侧面30°以内的可视性”“则无法看清屏幕内容”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而从左右30°外的侧面。②结合“需要调亮屏幕亮度才能达到原来的视觉效果”的语境可知,此处谈的是屏幕亮度的问题,可填:屏幕亮度会下降。③结合“如果屏幕亮度过低,眼睛在看东西时会更加吃力,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视疲劳”的语境及“长时间”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填: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给防窥膜使用者提出两条忠告,先从语段中找到要点,再用包含因果关系的语句概括。①结合“不少使用过防窥膜的网友反映,贴上防窥膜后,屏幕亮度会下降,需要调亮屏幕亮度才能达到原来的视觉效果”“尤其是长时间用眼时,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概括出:长时间面对过暗过亮屏幕会加重眼疲劳,所以防窥膜使用者要把手机调整到眼睛舒服的亮度,避免长时间用眼。②结合“由于使用材料的参差不齐,质量差的防窥膜对屏幕亮度的影响更大,也可能会影响屏幕的分辨率,建议在购买时选择正规厂家的防窥膜产品”概括出:质量差的防窥膜对屏幕亮度影响更大,可能会影响屏幕分辨率,所以购买防窥膜产品要选择正规厂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宾馆物资订货合同
- 2024工程预算服务合同范本
- 2024联合修建房屋合同书范本
- 2024上海市桌椅购销合同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数字信号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米奇风格家长会
- 广告摄影与视觉艺术考核试卷
- 危险品仓储包装危险品托运技术考核试卷
- 托儿所服务的远程教学和在线培训考核试卷
- 天然气开采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应用考核试卷
- 员工入股退股合同范例
-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卷
-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第1课时 10的再认识》课件
- 2024年检察院招录书记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及答案
- 二年级乘除法口算题计算练习大全2000题(可直接打印)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 七年级期中考试考后分析主题班会课件
- 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完整版)
- 净水设备采购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病例报告表(样板)
- 气象医疗——日干支断病刘玉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