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Specificationfortopographicmappingofislandsandsurroundingwaters2023-03-17发布2023-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体要求 24.1测量内容 24.2采用基准 24.3测图比例尺及成图要求 34.4精度要求 34.5仪器设备 45技术设计 55.1资料收集与分析 55.2实地踏勘 55.3技术设计书编制 56控制测量 56.1平面控制测量 56.2高程控制测量 66.3平均海面确定 76.4理论最低潮面确定 76.5平均大潮高潮面确定 76.6高程与深度基准转换 77海岛陆地地形测量 77.1一般要求 77.2测量内容 87.3测量方法 87.4地形图修测 8干出滩地形测量 8.1一般要求 8.2测量内容 8.3测量方法 9海岛周边海域水深测量 9.1测深线布设 9.2导航定位 9.3水位改正 9.4水深测量 Ⅱ10数据处理 10.1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10.2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数据处理 10.3干出滩测量数据处理 10.4水深测量数据处理 11成果图编绘 11.1一般要求 11.2陆地地形图要素表达 11.3干出滩和低潮高地地形图要素表达 11.4水下地形图要素表达 11.5重叠区编绘 12检查验收 12.1一般要求 12.2质量检验 附录A(资料性)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 附录B(资料性)理论最低潮面的定义算法 附录C(资料性)平均大潮高潮面的算法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龙、陈义兰、冯义楷、赵亚波、许军、张健、丁继胜、李杰、黄辰虎、唐秋华、1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岛陆地地形及海岛周边海域水深地形测绘的总体要求、技术设计、测量内容、技术方法、数据处理、成果图编绘及检查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1:500~1:10000比例尺的海岛及海岛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其他比例尺的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727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7501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9294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323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7919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8588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技术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300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7.1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2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0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8023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4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CH/T9008.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9.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HY/T119全国海岛名称与代码HY/T199海岛命名技术规范2JTS13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出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海岸线至理论深度零米线之间的海滩地带。在低潮时四面环海水并高于水面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高程基准heightdatum由特定验潮站平均海面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以及测量高程的起算面。平均大潮高潮面meanhighwatersprings;MHWS大潮期间高高潮平均值所在的特征潮面。注:在不规则半日潮类型与规则半日潮类型海域,取为朔望大潮期间高高潮面的平均值;在不规则日潮类型与规则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shipborneIntegratedmeasurementofwaterandunderwater融合船载高精度定位定姿(POS)、多波束测深、激光扫描等技术的陆海地形地貌测量。4总体要求4.1测量内容测量内容宜包括控制测量、海岛陆地地形测量、干出滩地形测量、海岛周边海域水深测量。海岛周边海域测量范围应不小于海岛周边水深10m以浅海域或海岛周边1km海域。4.2采用基准坐标系统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如采用其他坐标系统,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3GB/T42332—20234.2.2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4.2.2.1近岸岛礁的高程基准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岛礁的高程基准可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当地平均海面。4.2.2.2近岸岛礁的深度基准宜采用理论最低潮面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岛礁的深度基准可采用当地平均海面或理论最低潮面。4.2.2.3宜建立测图所采用的各个基准面的转换关系。4.3测图比例尺及成图要求4.3.1测图比例尺4.3.2投影与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3°带分带。1:500、1:1000和1:2000比例尺测图,可采用1.5°带投影。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选用任意带投影。4.3.3分幅原则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分幅或自由分幅。1:500~1:2000比例尺图式符号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1:5000、1:10000比例尺图式符号应符合GB/T20257.2的规定。4.4精度要求4.4.1控制测量控制测量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首级面控制点的精度不低于国家四等大地控制点的精度。b)高程首级控制点的精度不低于国家四等水准点的精度要求。远离大陆的海岛、礁等现有技术手段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1倍或直接采用当地平均海面。c)图根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分别施测。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4.4.2水深测量4.4.2.1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满足下列要求:a)当测图比例尺等于1:500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2.0mm;b)当测图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且大于或等于1:5000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c)当测图比例尺等于1:10000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4GB/T42332—20234.4.2.2深度测量中误差应满足下列要求:a)当水深不大于20m时,深度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0.2m;b)当水深大于20m时,深度测量中误差不大于所测深度的1%;c)主测线与检查线深度测量比对限差(置信度95%)为2倍深度测量中误差。4.4.3海岛及干出滩地形测量4.4.3.1等高距的确定,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基本等高距单位为米比例尺地形倾角α11111211155154.4.3.2海岛及干出滩地物点、海岸线折点、地形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隐蔽或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测图可放宽50%。表2地形测量基本精度单位为毫米类型图上点位中误差一般地区地物点及地形点土0.8建筑区、码头区及海岸线折点土0.64.4.3.3等高线的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隐蔽或施测困难的一般地区测图可放宽50%。表3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类型地形倾角a2°≤a<6°一般地区干出滩区域注:ha为基本等高距。4.5仪器设备用于外业测量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5a)计量法规规定需要计量检定或校准的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b)其他测量设备应按设备使用要求进行定期自校。5技术设计5.1资料收集与分析编制技术设计前,应收集调查区资料,并对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及精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收集调查区主要资料如下:a)平面控制、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成果资料及其说明;b)海岛地形测量数据、海岛周边水深数据以及最新的地形图和海图等;c)验潮站成果资料及潮汐观测资料;d)水文气象资料;e)其他与测量有关的资料。5.2实地踏勘编制技术设计之前宜进行实地踏勘调查,调查现场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已知控制点,验潮站等内容。5.3技术设计书编制按CH/T1004的规定要求编制技术设计书,包含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6控制测量6.1平面控制测量6.1.1.1海岛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设的原则。根据海岛规模设计平面控制网布设等级,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二等、三等、四等和一级、二级、三级。6.1.1.2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NSS定位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GNSS定位静态测量,适用于二等、三等、四等和一级、二级控制网的建立;导线测量适用于三等、四等和一级、二级、三级控制网的建立;6.1.1.3当海岛无已知平面控制点时,应首先建立GNSS大地控制点,与陆地已知控制点进行联测。6.1.2选点与埋石按GB50026规定的要求执行。平面控制网采用GNSS定位测量技术建立时,按照GB50026规定的GNSS定位测量相关要求执行,各等级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和表5的规定。长基线的GNSS定位测量按GB/T28588规定的要求执行。6表4GNSS定位静态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平均边长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系数mm/km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1/250000≤1/120000三等5≤1/150000≤1/70000四等2≤1/100000≤1/40000一级1≤1/40000≤1/20000二级≤1/20000≤1/10000表5GNSS定位RTK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平均边长m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与基准站距离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一级≤1/20000四等及以上二级≤1/10000一级及以上三级二级及以上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平面控制网,按GB50026中规定的导线测量相关要求执行。6.2高程控制测量6.2.1.1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GNSS拟合高程测量或跨海高程测量等方法。6.2.1.2海岛的高程系统采用统一的高程基准,海岛若已有高程控制点,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6.2.2水准测量根据测量等级的要求,按GB50026规定的相关测量要求执行。6.2.3三角高程测量按GB50026规定的相关测量要求执行。按GB50026规定的相关测量要求执行。6.2.5跨海高程测量6.2.5.1跨海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同步水位法、GNSS拟合高程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开展海岛高程传递。6.2.5.2根据跨距的大小,跨海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如下。a)当跨距不大于3500m时,跨海高程传递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按GB/T12897中规定的跨河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7b)当跨距大于3500m小于10000m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结合同步水位法进行海岛高程传递,同步观测验潮时间不小于7d。c)当跨距大于10000m时,利用同步水位法结合GNSS拟合高程测量或大地水准面成果进行海岛高程传递。同步观测验潮时间不小于15d。当利用GNSS拟合高程测量法进行跨海高程测量时,充分利用周边已知控制点的高程异常资料及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6.3平均海面确定6.3.1短期验潮站的平均海面应由邻近长期验潮站传递确定,可采用水准联测法、同步改正法与回归分析法等传递方法。6.3.2远离大陆岛礁的平均海面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a)由30d以上水位数据取算术平均值计算;b)由平均海面高模型确定,见A.2。6.4理论最低潮面确定6.4.1定义算法计算理论最低潮面由弗拉基米尔斯基算法计算,公式见附录B。6.4.2短期验潮站的理论最低潮面由邻近长期验潮站传递确定,可采用潮差比法、略最低低潮面比值法与最小二乘拟合法等传递6.4.3远离大陆岛礁的理论最低潮面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a)由30d以上水位数据实施潮汐分析后,按定义算法计算;b)由深度基准面模型确定,见A.1。6.5平均大潮高潮面确定平均大潮高潮面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a)采用潮汐调和常数计算法和水位数据统计法,计算方法见附录C;b)采用精密潮汐模型的调和常数或预报潮位计算,计算方法见附录C。6.6高程与深度基准转换高程与深度基准的转换关系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a)采用实测数据确定1985国家高程基准、平均海面、理论最低潮面、2000国家大地高之间的转换关系;b)采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模型确定基准转换关系,见附录A。7海岛陆地地形测量7.1一般要求7.1.1海岛地形图测绘以充分表达和显示海岛的地理特征为原则,地物地貌的表示要准确、清晰、易读87.1.2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数据获取可选用GNSSRTK测图、全站仪测图、数字摄影测图和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测图、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等方法。7.1.3实测海岛陆地地形时,按国家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执行,当有同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现势的、符合4.4.3规定要求的地形资料时,可进行修测或缩编。质等要素,按GB50026规定的地形测量相关要求,对表示内容综合取舍。7.2.2沿岸地物、供海上航行的显著的建筑物和天然目标宜根据用图需要详细测量。7.2.3建(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外围轮廓,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轮廓以墙角为准。7.2.4水系及其附属物,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涯线宜按测绘时水位测定,根据需求测注高程和施测日期。受潮汐影响的河口地段其水涯线按照海岸线表示。7.2.5各种天然形成的斜坡、陡坎,其比高小于等高距的1/2或图上长度小于10mm时,可不表示。7.2.6海岛海岸线按属性分为以下三类:b)人工岸线:包括填海造地、围海和构筑物等三类工程形成的人工岸线;c)其他岸线:包括生态恢复岸线和河口岸线两类。海岸线测量应符合以下要求。a)当海岛海岸线以平均大潮高潮时所形成的实际痕迹线进行测绘时,测量点间隔一般为图上1cm,且应反映海岸线特征。b)当联合利用潮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确定海岛海岸线时,根据计算的平均大高潮面高程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推算海岸线位置,结合最新的遥感影像进行海岸线位置修正,并根据海岸线类型进行验证测量。无痕迹线海岛可根据推算海岸线进行实地放样检核,无法登岛的海岛岸线根据测图需要可将推算海岸线作为海岛海岸线。c)海岛海岸线附近的灯塔、灯桩、信号杆等助航标志,移动通信天线、电缆及海底管线,指向牌、碉堡,均应测注高程。灯塔、灯桩的灯光中心高度以及跨过航道的架空电缆、桥梁高程从平均大潮高潮面起算。d)与海岛海岸线相连的码头、防波堤、船坞、堰坝、输水槽、养殖池等水工建筑物宜详细测绘,并注记高程。宝塔、烟囱等宜测注比高。海堤、坝宜测记顶部及坡脚高程。7.2.7港湾、岛礁等自然地理名称和航标等专用名称,应进行调查并正确地按现有名称注记。7.2.8地貌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的特征地貌,以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地形交换点处,应测注高程点。高程注记点尽量选在明显的地物或地形特征点上,并分布均匀。露岩、独立石、土7.3测量方法7.3.1.1GNSSRTK测图作业可采用RTK模式或动态后处理(PPK)模式,测量前应进行不少于8min的初始化。7.3.1.2采用RTK模式进行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时,按CH/T2009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7.3.1.3采用PPK模式进行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时,基准站与流动站应同步采集GNSS原始观测数据,采样间隔一般为1s。作业过程中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7.3.1.4在建筑物或林木密集区域,宜采用多星座系统。9采用全站仪测图法进行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时,按GB50026规定的全站仪测图的要求来执行。7.3.3数字摄影测图7.3.3.1采用数字摄影测图法进行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时,外业工作一般包括数字影像获取、像控点布设7.3.3.2采用数字航空摄影获取数字影像时,应依据测图需要、海岛地形地貌特点、气象条件、海岛重要设施等情况按GB/T27919中的相关要求,制定航摄计划,并符合以下要求。a)飞行设计需根据海岛走向、分布因地制宜,一个架次可完全覆盖的海岛礁,不宜进行分区;密度较大的群岛,可划为一个作业分区;同一分区的地形高差应符合GB/T19294的相关要求。b)航线敷设宜按东西向或南北向直线飞行,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海岛走向、分布以及地形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航线设计。航线敷设应使所有岛屿达到完整覆盖。构成立体像对,避免像主点落水。c)航摄季节宜选择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扬沙等)对摄影和测图的不利影响,使航摄像片可真实地显现地面细部特征;航摄时间宜根据潮位预报、气象预报合理选择时间窗口。d)数字航摄时应制定飞行器的失控应急预案,并能针对应急事件立即启动。7.3.3.3像控点的布设、测量工作按CH/T3006执行。7.3.3.4海岸线周边不能按正常情况布点或难以布点的区域,可采用无像控辅助航摄。7.3.3.5数字摄影测图的数据应按GB/T27919的规定进行飞行质量检查、POS系统数据检查、影像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才可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和数据采集。7.3.3.6空中三角测量工作按GB/T23236中的相关要求执行。对于远离大陆、像控点布设困难导致完全无像控点的岛礁,采用无控制区域网平差。7.3.3.7测图比例尺为1:500~1:2000时,外业调绘、内业处理工作按CH/T3007.1的相关要求执行;测图比例尺为1:5000或1:10000时,外业调绘、内业处理工作按CH/T3007.2中的相关要求执行。7.3.4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测图7.3.4.1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测图法进行海岛陆地地形测图时,按CH/T8024的相关要求执行,飞行设计、航线敷设、航摄时间选择等应符合7.3.3.2的要求。7.3.4.2机载激光雷达扫描作业时,飞行区域80km范围内有GNSS连续运行基站且采样间隔满足工作要求时,可不布设地面GNSS基站。测区内无法布设地面GNSS基站时,也可采用星载差分模式或精密单点定位后处理模式。7.3.4.3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处理及质量检查按CH/T8023的相关要求执行。7.3.5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7.3.5.1采用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方法进行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测量时,水上测量宜利用船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进行测量,其测量精度应符合4.4.3的规定;水下测量宜利用多波束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其测量精度应符合4.4.2的规定。7.3.5.2测量前,结合现场踏勘资料,根据海岛的形状和海岛周边低潮高地、暗礁暗沙等的分布情况等,确定合理的测量路径,测线一般平行于海岛海岸线。7.3.5.3测量所需的仪器设备应按相应设备技术要求进行安装及系统校准。7.3.5.4测量采集数据时应符合以下要求:a)采集激光点云数据时回波比例宜不小于80%。根据项目技术要求控制采集速度,保证点云密度;b)采集定位测姿数据时,GNSS基站数据采样率不低于1Hz,姿态数据采样率宜不低于100Hz;c)多波束数据的采集按9.4的要求执行。7.3.5.5测量数据处理时应符合以下要求:a)定位测姿数据处理时,当GNSSRTK数据质量较差或选用PPK模式采集数据时,宜选取距离测量区域不大于80km的GNSS基准站数据进行解算或多基站数据联合解算;b)点云抽稀应不影响目标物特征识别与提取;c)多波束数据处理按10.4的相关要求执行。7.3.5.6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数据应进行质量检验,当质量检验中发现漏测和数据质量问题时,应进行补测或重测。船载三维激光数据质量检验按CH/T8023规定的要求执行,多波束数据检验按GB/T17501规定的要求执行。7.4地形图修测7.4.1利用已有地形图修测前,应对地形图精度进行检核并进行实地踏勘,确定修测范围,当修测的面积超过原图总面积的1/5时,应重新进行测绘。7.4.2地形图修测时,图根控制点应符合下列规定。a)充分利用经检查合格的原有邻近图根点和高程点。b)当局部地区地物变动不大时,测站点坐标可利用原图已有坐标的地物点按内插法或交会法确定,检核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修测后的地物不应再作为修测新地物的依据。c)局部修测时,补测少量的高程点,可利用3个固定的地物高程点作为依据,其高程较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5,取用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d)当地物变动面积较大、周围地物关系控制不足时,应补设图根控制。7.4.3地形图的修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新测地物与原有地物的间距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6mm。b)可采用GNSSRTK测图、全站仪测图和几何丈量法等方法进行修测。c)当原有地形图图式与现行图式不符时,应以现行图式为准。d)地物修测的连接部分,应从未变化点开始施测;地貌修测的衔接部分应施测一定数量的重合点。e)除对已变化的地形、地物修测外,还应对原有地形图上已有地物、地貌的明显错误或粗差进行修测。f)修测完成后,宜按图幅将修测情况作记录。8干出滩地形测量8.1一般要求8.1.1干出滩区域宜采用陆地地形测量和水深测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的方式进行测量。8.1.2利用陆地地形测量和水深测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干出滩地形时,两种方法的测量区域宜有不小于图上1cm的重叠区,平坦地形区域图上1mm范围内的重叠地形点高程互差应不大于0.3m。8.1.3在易下沉的泥质滩涂进行地形测量时,干出滩地形点高程宜以淤泥表面为准。8.1.4干出滩地形测量精度符合4.4.3的规定。8.2测量内容8.2.1干出滩测量时宜确定干出滩的性质,按性质可分为沙滩、沙砾滩(砾石滩)、沙泥滩、淤泥滩、岩石8.2.2干出滩宜测量干出滩的范围、干出滩上的地物以及干出滩地形点。8.2.3绘制干出滩轮廓线,干出线利用潮汐模型和水深地形资料推算位置。8.2.4干出滩内的低潮高地应测定其位置、高程。8.2.5干出滩上的干沟、水道施测时按GB/T17501的相关要求执行。8.3测量方法8.3.1干出滩地形采用陆地地形测量和水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施测时,应分别按第7章和第9章的要求执行。8.3.2干出滩地形采用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方法施测时,按7.3.5的要求执行。8.3.3利用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方式进行干出滩地形测量时,水上水下测量数据宜无缝衔接,出现测量盲区时,可在高潮时进行多次水深测量、低潮时利用陆地地形测量方法进行补充测量。9海岛周边海域水深测量9.1测深线布设9.1.1当用单波束测深仪测深时,主测深线方向宜垂直于等深线方向;当用多波束系统测深时,主测线方向宜平行于等深线方向;对狭窄航道,测深线方向可与等深线成45°。无法测量的区域如危险区、困难区等,可在区域边界处布设测线,确定区域边界。9.1.2测深线间隔的确定应顾及海区的重要性、海底地形特征和水深等因素。单波束测深仪测深时,原则上主测深线图上间隔为1cm~2cm;螺旋形测深线图上间隔为0.25cm;辐射线的图上间隔最大为1cm,最小为0.25cm。使用多波束系统全覆盖测深时,应根据水深、仪器性能,保证测线间不小于10%的重叠来布设测深线。布设测深线的要求如下。a)沙嘴岬角、石陂延伸处,应布设辐射线,如布设辐射线仍难以查明其延伸范围时,则应适当布设平行其轮廓线的测深线。b)测区内的低潮高地应布设加密测深线。c)锯齿形海岸,测深线应与岸线总方向成45°。d)码头附近水域,使用单波束测深仪测深时,应从码头壁外1m~2m开始,图上每隔2mm平行码头壁布设2条~3条测深线。e)检查线的方向宜与主测深线垂直,分布均匀,并要求布设在较平坦处,能普遍检查主测深线。检查线总长应不少于主测深线总长的5%。9.2导航定位9.2.1根据测图精度要求和测区情况,可采用GNSS差分定位技术或GNSS定位系统结合惯性导航系统的水上组合定位技术。9.2.2利用GNSS差分技术定位时,施测前宜在测区进行定位精度比对检核。9.2.3利用GNSS定位系统结合惯性导航系统的水上组合定位技术,测量时按CH/T8024的相关要求执行,惯导系统的姿态测量精度不低于0.1°,航向精度不大于0.2°。9.3水位改正水位改正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a)引用邻近验潮站潮位资料;b)布设临时验潮站,利用自动验潮仪或者架设水尺获取水位数据;c)利用GNSS验潮进行水位改正。9.3.2引用潮位资料直接利用邻近验潮站的潮汐资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a)验潮站水位零点的高程和采用的基准面;b)潮汐资料的观测精度和采样率;c)计时器的校正情况。9.3.3临时验潮站布设9.3.3.1验潮站布设的密度应能控制整个测区的潮汐变化。相邻验潮站之间的距离应满足最大潮高差不大于0.4m,最大潮时差不大于30min,潮汐性质基本相同。9.3.3.2临时验潮站选址原则及布设应符合GB/T17501的相关规定。9.3.3.3临时验潮站的水位零点高程确定按GB/T17501的相关规定执行。9.3.4临时验潮站观测9.3.4.1根据当地水位变化情况确定观测时间间隔不大于10min。9.3.4.2利用验潮仪进行水位观测时要求如下:a)仪器读数精度不低于1cm;b)水位观测期间,每隔3d进行一次人工同步观测,观测间隔不大于10min,同步观测时间不少c)仪器时间应和北京时间进行校正,表差不大于1min。9.3.4.3利用水尺进行水位观测时要求如下:a)水位观测误差不大于2cm;b)当风浪较大,水尺读数误差大于5cm时,应停止工作;c)水位观测时,当水尺的瞬时读数小于(含)0.3m时,应更换水尺位置;更换水尺时,应同时读取两根水尺的读数,其差值绝对值不大于3cm。GNSS验潮时,应采用多频GNSS接收机,可通过RTK、PPK、精密单点定位等方式采集数据,数据更新率不小于10Hz;测量天线底部到水面的垂直距离精确到1cm;GNSS验潮数据深度基准利用基准转换确定,确定方法见附录A。9.4水深测量9.4.1水深测量精度要求水深测量精度应符合4.4.2的规定。9.4.2水深测量改正与校准9.4.2.1使用单波束测深仪测深时,应进行如下改正:a)测深仪换能器和GNSS定位天线之间相对位置量取精确到1cm;b)在每次测量工作前,量取换能器吃水深度,精确到1cm。测量工作结束之后,再次量取换能器c)对实时水深数据利用姿态传感器进行涌浪起伏改正,姿态传感器宜安装在换能器同一垂向位置或换能器临近位置,否则需进行姿态传感器和单波束换能器之间的位置改正,涌浪起伏改正精度优于±0.05m;d)测量时,每天测量工作区域声速剖面,对测深仪进行声速改正;e)测深前在现场对测深仪进行测量深度校准,校准时用已知固定长度的比对盘进行校准,校准区水深应大于5m,深度校准的误差限值为±0.05m。9.4.2.2使用多波束系统测深时,应进行如下改正:a)所选参考点与多波束换能器、姿态传感器、GNSS天线之间相对位置改正;b)在每次测量工作前,量取换能器吃水深度,精确到1cm。测量工作结束之后,再次量取换能器c)测量时,每天测量工作区域全水深海水声速剖面数据,对多波束系统进行声速剖面改正;d)对多波束系统进行安装静态和动态系统校准,主要包括罗经和姿态仪静态校准,多波束换能器和罗经、GNSS及姿态传感器之间相对位置、安装角度误差的动态校准。9.4.3补测或重测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补测:a)测深仪漏测测线长度超过图上3mm时;b)实际测线间距超过规定间距的1.5倍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重测:a)主测线和检查线深度测量比对限差超过4.4.2规定要求时;b)验潮站水位观测不符合要求时;c)测深线方向布设不合理,无法完善反映海底地形地貌时;d)海底地形或拼接地带出现明显异常,无法查明原因时。9.4.4水深测量拼接和比对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和不同设备施测的相邻图幅之间,应进行拼接测量和重合点比对,要求如下。a)在拼接带应至少重叠一条测深线。b)重叠测深线布设方法:每幅图应各自从拼接的图廓线起向外0.5cm处布设1条测深线,再依次布设本幅图其他测深线。两条测深线的两端均应向图廓外延长1cm~2cm。c)图幅水深拼接比对中,主、检水深重合点比对结果超过4.4.2规定的要求,或虽未超限,但存在系9.4.5数据采集与记录采用自动化作业设备对测线定位、深度数据进行实时综合采集与记录,具体要求如下。b)定位设备数据输出更新率不低于1Hz。当使用GNSSRTK设备定位的同时进行GNSS验潮时,数据更新率不低于10Hz。c)具有电子图像信息采集记录或模拟图像采集记录功能的单波束测深仪,除实时采集记录水深值外,应同时记录图像数据。测量时质量检查要求如下:b)实时监视水深测量设备工作状态,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作业,对设备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c)及时检查数据记录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数据记录质量是否良好;d)采用可视化测量导航与数据采集软件,实时监控测线航迹状态,确保施测的测线间隔满足要求;e)用水深测量数据处理与成图软件,对每天获取的水深测量资料进行初步处理,检查获取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对当天最新获取数据与已有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查;f)技术负责人应每天检查测量资料的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10数据处理10.1控制测量数据处理10.1.1资料整理与检查控制测量资料整理与检查的项目如下:a)整理外业记录手簿;b)检查观测数据质量;c)备份各类原始测量数据文件。数据处理要求如下:a)数据处理应采用通过专业测评或实践验证的软件,并严格执行两人对算制度;b)起算数据要严格校对、正确可靠,原数据准备充分,格式一致;c)计算方法、各项限差应符合规范要求,计算结果准确、可靠;d)测量成果按统一格式输出,并形成数据文件。10.2海岛陆地地形测量数据处理10.2.1资料整理与检查a)按归档要求,整理外业记录手簿,及时备份各类原始测量数据;b)依据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之间的转换关系,将岸线以下测点的高程转换为深度基准面为基准的测量点,并形成数据文件;c)采用专业成图软件对测点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并对照实地正确标注属性。a)检查外业记录手簿填写的正确性、规范性;b)检查各类限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c)检查沿岸地物、助航标志等是否漏测,是否满足精度要求。10.2.2.1海岛陆地地形测量实测外业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传输、数据预处理、数据转换、质量检查等,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10.2.2.2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外业采集数据进行录入、处理。不同测量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按7.3中的数据处理要求执行。10.3干出滩测量数据处理10.3.1干出滩测量数据检查对照实地,检查岸线测绘准确性及完善性,检查干出滩属性、准确性及完善性,并应进行拼接检查。地形和水深资料有矛盾的地方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进行改正,拼接处超过有关规定要求的应及时进行a)水深、地形测量完整性检查,检查两种测量结果是否有效重叠,拼接是否合理,有无遗漏;b)地形、水深测量成果合理性检查,检查是否存在水深上岸现象;c)地形、水深测量成果精度一致性检查,重叠水深互差最大不应大于0.3m;d)相同测量方法获取的地形水深资料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时,取中数;不同测量方法获取的资料在误10.3.2.1平均大潮高潮面高度和岸线高度确定要求如下:a)由潮汐模型计算岛屿的平均大潮高潮面相对于当地平均海面的高度,误差应小于15cm;b)联合平均海面高模型和海面地形模型,计算平均大潮高潮面从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的高程,误差应小于20cm;c)采用平均海面高模型,计算平均大潮高潮面在CGCS2000坐标系中的大地高,误差应小于20cm;d)采用大地水准面模型,将GNSSRTK技术测定的痕迹岸线大地高,转换为从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的高程,转换误差应小于20cm;e)根据岛屿高程传递原理,直接测定的海岛痕迹岸线高程,误差应小于25cm;f)实测痕迹岸线与模型推算岸线的高程系统偏差应小于30cm,二者不符时,以实测痕迹岸线为准。10.3.2.2干出滩地形数据中利用陆地测量技术获取的地形数据按照10.2的要求进行处理,利用水深测量技术获取的地形数据按照10.4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在确保各自数据质量的情况下,重叠区的数据,依据各自测量精度采用加权平均来融合结果或取陆地地形测量成果。10.4水深测量数据处理10.4.1验潮资料的数据处理宜符合下列要求:b)绘制水准点、临时验潮站各基准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图;c)人工验潮观测应记录日期、时间、水尺读数等信息;d)采用自动验潮仪进行水位观测时,应比对水尺同步观测数据;e)水位观测数据归算为深度基准面起算的水位数据。10.4.2定位资料的数据处理宜符合下列要求:a)绘制测深定位航迹图,以便检查外业定位和航线质量;b)对时间出现异常的测点进行时间修正;对位置出现异常的测点,进行修正或剔除;c)当采用PPK测量模式定位时,应用事后差分处理的定位数据替换原始导航数据。10.4.3深度测量数据处理应采用通过专业测评或实践验证的软件。单波束测量需要进行深度数据量取时,按照下列步骤进行。a)采用计算机人工辅助处理深度数据或人工量取深度时,应对图像记录或模拟记录进行检查与整理。水深量取时,准确判断0m线和第一时间返回的声波模拟信号位置点。b)图像记录或模拟记录回波信号模糊不清或中断超过图上3mm的,应检查外业所勾绘的回波信号连线的准确性。当没有涌浪滤波装置且受风浪影响而回波信号呈现波浪状时,连线应勾绘在回波信号的波峰与波谷的中央。c)检查线与主测线之交点和所有特殊深度均不应遗漏,通过量取水深值进行水深点内插。水深测量数据的深度改正包含吃水改正、水位改正、参数改正等,改正时按GB/T17501的要求执行。当利用GNSS验潮进行水位改正时,按JTS131的相关要求执行。水深滤波先采用自动滤波方法剔除明显的粗差和假信号,根据地形趋势,设置合理参数进行滤波,避免删除正常水深数据。然后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水深进行精细滤波处理,对出现的特殊水深点,应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如信号质量,相邻测线地形对比情况,历史水深的对比等来判断和处理。11成果图编绘11.1一般要求11.1.1成果图为数字线划图和数字地形图,成果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数字线划图和数字地形图成果要素和编码按GB/T13923要求执行;b)1:500~1:20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成果按CH/T9008.1的要求编制,1:5000、1:100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成果按CH/T9009.1的要求编制;c)数字地形图成果依照GB/T17278的要求编制。11.1.3同一幅图的成果宜采用同一个基准面。如果陆地和海域采用不同的基准面时,应在图中注明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的转换关系。11.1.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未包含的成果图图式图例,可按GB/T13923的要求编码,自行新增11.1.5成果图中海岛名称按HY/T119的海岛名称进行标注,HY/T119中没有包含的海岛,其名称按照HY/T199的编写规则自行编写。11.2陆地地形图要素表达按GB/T17278的要求执行。11.3干出滩和低潮高地地形图要素表达11.3.1.1干出滩应绘制岸线、干出线,标出范围和海滩底质,在较宽的干出滩上应表示当地多年平均海面。11.3.1.2海岸线要表达出海岸的类型,岛屿面积较小,直径小于图上2mm时,可不表示海岸类型。11.3.1.3干出滩的长度小于图上5mm,宽度小于图上2mm时可舍去。但是位于岬角、水道口附近的岩石滩、珊瑚滩不应舍去。11.3.2.11:500、1:1000、1:2000比例尺图上,低潮高地面积不小于10mm²时依比例表示,小于10mm²时不依比例表示;1:5000、1:10000比例尺图上,低潮高地面积不小于4mm²时依比例表示,小于4mm²时不依比例表示。11.3.2.2低潮高地按其底质类型可选用干出礁或水中滩的图式符号表示。11.4水下地形图要素表达11.4.1.1水下高程点数据筛选应符合以下要求。a)一般海区的水下高程点间距为图上1cm。b)靠近海岸、低潮高地、暗礁暗沙等附近和狭窄航道上,水下高程点加密至可反映水下地形特征,同时要保证图面可读。c)平坦海区,点间距适当放宽,但不超过2倍,在不影响真实反映海底地貌的前提下,为使图面清晰易读,合理地取舍水下高程点。但不宜舍去下列特征点:1)能确切地显示低潮高地、暗礁暗沙、特殊深度、浅滩、岸边石陂等航行障碍物的位置、形状(及其延伸范围)以及深度(高度)的点;2)能确切显示港口、航道、岛屿周围的地貌和狭窄水道中的深水航道的点;3)特殊深度和反映其变化程度的特征点;4)能正确地勾绘水下等高线及显示地形坡度的特征点。11.4.1.2水下高程点绘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水下高程值注记至0.1m。b)当水下高程点与岸线压盖时,可在测量精度2倍范围内向水部移动。c)码头前沿水下高程点应表示。d)水下高程点与其他符号注记压盖,确实无法选取其他高程时,应移动注记,水下高程点不进行移位。11.4.2.1水下等高线的间距宜和同一幅图的陆地地形图的等高线间距一致,如果水上水下的地形坡度相差太大,也可根据地形变化程度分别确定陆地和水下等高线的间距,具体见4.4.3,以能清晰表达地形特征为原则,等高线间距可在图中说明。11.4.2.2当两条水下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小于1mm时,应保持较浅水下等高线的完整,将较深的等高线中断在较浅的等高线附近;当近岸侧水下等高线无法精确勾绘时,等高线可在距岸1mm~2mm位置中断在岸线附近。11.4.2.3对因养殖区等影响探测欠完善、但尚能描绘水下等高线的海区,勾绘的水下等高线用不精确等高线表示;对范围较大未探测的养殖区,水下等高线断在测量范围线附近。按11.3.2的规定表示。11.5重叠区编绘不同测量方式获得数据有重叠,在编绘前要进行多源数据的拼接检查。在各类数据满足4.4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编绘,并保证无缝衔接。11.5.2陆地地形和干出滩地形图重叠区编绘11.5.2.1重叠区地形点编绘时,地形点精度应符合4.4.3的要求,宜选取精度高的地形点,删除重合的低精度地形点,如果精度相当,高程取平均值。11.5.2.2重叠区地貌编绘时,重叠区的接边处等高线及其他地貌特征的位置取平均,两边移动接边。11.5.2.3重叠区地物编绘时,检查重叠区地物精度,应符合4.4.3要求,重叠区位置取平均值,两边移动接边。11.5.3干出滩地形图和水下地形图重叠区编绘11.5.3.1重叠区地形点编绘时,选取精度高的地形点,删除重合的低精度地形点。11.5.3.2重叠区地貌编绘时,成果以干出滩地形图为主,在重叠区直接移动水下地形图的等高线和干出滩地形图接边。11.5.3.3重叠区地物编绘时,检查重叠区地物精度,应符合GB/T17278要求,成果以干出滩地形图为主,在重叠区直接移动水下地形图的地物和干出滩地形图接边。12检查验收12.1.1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应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测绘活动及其成果符合本文件规定并满足用户需求。12.1.2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质量检查按以下要求进行:a)在作业组自检自查的基础上,由作业部门组织对测量成果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检查;b)在过程检查合格的基础上,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对测量成果进行全面检查;c)在最终检查合格的基础上,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验收。12.1.3各级检查验收应形成质量检查验收记录、验收报告。12.1.4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应独立进行,不应缺省或相互代替。12.2.1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成果应进行质量检验,质量检验依据技术设计和采用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按GB/T18316的相关要求进行。12.2.2可在关键工序、难点工序设置检查点或开展首件成果检验,过程成果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后方可转入下一工序。12.2.3质量检验中发现缺陷和问题时,应进行纠正,纠正后的成果应重新进行验证和确认。(资料性)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A.1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的转换时涉及了以下几种模型。a)(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以CGCS2000椭球面为参考面,通过1985国家高程基准零点的(似)大地水准面分布模型,即(似)大地水准面的大地高模型。b)平均海面高模型:以CGCS2000椭球面为参考面的平均海面分布模型,即平均海面的大地高模型。c)深度基准面模型:以平均海面为参考面的理论最低潮面分布模型,即深度基准面L值模型。d)海面地形模型:以(似)大地水位面为参考面的平均海面分布模型,即平均海面从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的高程模型。A.2平均海面可由平均海面高模型与GNSS控制点确定,具体如下:a)平均海面高模型空间内插出控制点处的平均海面大地高,依控制点的大地高计算获得当地平均海面相对控制点的高差;b)实测验潮的水位零点与控制点的高差;c)根据以上两个高差推算出平均海面在水位零点上的高度。A.3各模型表现形式通常为适当分辨率的格网数据集,空间内插出指定坐标处的量值,依各基准面间的关系进行转换。(资料性)理论最低潮面的定义算法等13个分潮叠加计算在理论上可能的最低潮面。各分潮的交点因子见表B.1,依潮汐类型由表B.1选取交点因子:a)规则日潮类型,交点因子选取N=0°时的值;b)规则半日潮类型,交点因子选取N=180°时的值;c)混合潮类型(不规则日潮与不规则半日潮类型),交点因子分别选取N=0°与N=180°时的值,由公式(B.1)计算两组结果,选取绝对值大者为结果。分潮月球升交点经度NS0.8070.8060.882N₂0.963M₂0.963S₂K₂0.748M₄0.928MS₄0.963M;0.894B.2由13个分潮叠加计算理论最低潮面的计算见公式(B.1)。L=(fH)k₁cosqk₁+(fH)k₂cos(2qk₁+2gk₁-180°-gk₂)-√[(fH)w₂]²+[(fH)o,]²+2(fH)w(fH)o,cos(qk₁+ai)-√[(fH)s,]²+[(fH)p]²+2(fH)s,(fH)p,cos(qk₁+a₂)-√[(fH)x,]²+[(fH)a₁]²+2(fH)x,(fH)acos(qk₁+a₃)+(fH)n,cosqn₄+(fH)ws,cosqws,+(fH)n,Cosqn,L——理论最低潮面在平均海面下的垂直距离,单位为厘米(cm);等13个分潮的交点因子,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专项意向合作协议一
- 2024年度商务协作详细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专业安保派遣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商铺租赁合同范本详规版B版
- 2024年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范本版
- 2024个人和公司借款协议
- 2024年三方股东权益转让协议版B版
- 2024年婚外情案件个性化离婚协议样本
- 2024年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合同
- 2024年专业数据录入与维护服务商务合作合同版B版
- 中药学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 迎中考初三学生家长动员会课件
- 《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 1343P
- 广州白云区经济分析报告
- 时序数据库在工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 《城市中心区规划》课件
- 法律法规与合规风险管理培训资料
-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
-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 《宫颈癌说课》课件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47世界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