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10592-2023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_第1页
(高清版)GBT 10592-2023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_第2页
(高清版)GBT 10592-2023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_第3页
(高清版)GBT 10592-2023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_第4页
(高清版)GBT 10592-2023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Specificationsforhigh/lowtemperaturetestingchambers2023-03-17发布I前言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技术要求 44.1产品性能 44.2产品结构及外观要求 54.3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 65使用和安装条件 65.1使用条件 65.2安装条件 76主要检验仪器与装置 76.1温度测量系统 76.2表面温度计 76.3风速计 86.4声级计 86.5绝缘电阻测试仪 86.6耐压测试仪 86.7电磁兼容(EMC)测试仪 86.8秒表 86.9钢卷尺 87检验方法 87.1检验条件 87.2温度偏差检验 87.3温度波动度检验 7.4温度均匀度检验 7.5温度指示误差检验 7.6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 7.7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 7.8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 7.9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 7.10升降温时间检验 Ⅱ7.11温度恢复时间检验 7.12温度过冲量检验 7.13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 7.14风速检验 7.15噪声检验 7.16试验箱保温性能 7.17外观质量检验 7.18箱门密封性能检验 7.19试验箱内箱尺寸检验 7.20试验箱容积检验 7.21安全和环境保护检验 8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8.2型式检验 8.3出厂检验 8.4判断规则 9标志、使用说明书 9.1标志 9.2使用说明书 10.2运输 10.3贮存 附录A(资料性)可疑数据判别方法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环境试验箱技术条件”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由以下文件组成:—-GB/T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GB/T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GB/T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GB/T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GB/T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GB/T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GB/T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GB/T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GB/T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本文件代替GB/T10592—2008《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与GB/T10592—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温度冲击试验”(见第1章);b)删除了“实际温度”(见2008年版的3.3)、“温度梯度”(见2008年版的3.7)、“工作空间的温度偏差”(见2008年版的3.9)的术语及定义,更改了“温度波动度”的定义(见3.8,2008年版的 3.5),将“极限温度”(见2008年版的3.10)更改为“温度极值”(见3.5)、将“温度变化速率”(见 2008年版的3.8)分为“平均温度变化速率”(见3.11)和“线性温度变化速率”(见3.13),增加了率”(见3.12)、“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见3.14)、“ 度变化试验剖面”(见3.20)的术语及定义;c)更改了“表1试验箱性能项目及要求”(见4.1,2008年版的表1),删除了“温度梯度”(见2008年版的表1序号3)、“工作室内壁温度与工作空间温度之差”(见2008年版的表1序号5),增加率”“升降温时间""温度恢复时间""温度过冲量""温度过冲恢复时间”等项目及要求(见4.1表1),增加了试验箱内箱尺寸(见4.2.15)、试验箱内箱容积的要求(见4.2.16),增加了电磁兼容(EMC)安全要求(见4.3.4)及制冷剂的环保要求(见4.3.8);d)将“使用条件”(见2008年版的第4章)更改为“使用和安装条件”(见第5章),更改了供水条件(见5.1.3,2008年版的4.3),增加了安装条件(见5.2);e)增加了“声级计”(见6.4)、“绝缘电阻测试仪”(见6.5)、“耐压测试仪”(见6.6)、“电磁兼容f)更改了检验条件(见7.1,2008年版的6.2),细分了“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方法,增加了“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见7.7),增加了2min、3min、4min线性温度变化速率(见7.8.1),增加了“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见7.9),增加了“温度指示误差”(见7.5)、“升降温时间”的检验方法,“风速检验分为单点测量及多点测量”(见7.14,2008年版的6.6),噪声检验分为单点测量及多点测量(见7.15,2008年版的6.11),增加了“试验箱内箱尺寸检验”(见7.19)、g)更改了“表4检验项目及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见9.1表4,2008年版的7.2表2);h)将“标志、包装、贮存”(见2008年版的第8章)更改为“标志、使用说明书”(见第9章)和“包装、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6)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五所环境仪器有限公司、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江苏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科赛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爱斯佩克环境设备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无锡索亚特试验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市升微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宁波新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益阳市计量测试检定所、衡阳市计量测试中心、重庆阿泰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沃镭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89年首次发布为GB/T10592—1989;——2008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V环境试验设备是模拟气候环境条件的试验箱的总称,包括高低温、湿热、低气压等试验箱。为了保证试验箱产品分类、性能指标、检验方法等技术规定在生产和使用中有共同遵守的依据,我国已建立了试验箱技术条件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文件:依据。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湿热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依据。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盐雾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依据。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长霉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 依据。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低温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 —GB/T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依据。——GB/T10591—2006量保证检验的依据。 的依据。 依据。 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高温/低气压试验箱提供质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高低温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高温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目的在于为低气压试验箱提供质量保证检验的依据。高低温试验箱是模拟高低温气候环境条件的试验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零部件、材料的高温或低温、高低温循环以及温度冲击的环境试验。本文件从高低温试验箱制造、使用和检验等方面考虑了温度技术指标的规范性、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协调了与GB/T5170《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所有部分)、JJF1101《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参数校准规范》和JJF1270《温度、湿度、振动综合环境试验系统校准规范》的相关术语、要求和检验方法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有关温度技术指标的定义、要求及其对应的检验方法。用户在评估和选择高低温试验箱时,宜综合考虑试验箱内箱尺寸、试验箱容积、工作温度范围、温度偏差、温度波动度、温度均匀度和温度变化速率等技术指标,以满足所需的高低温试验条件要求。试验箱的设计和制造宜按照GB/T15706—2012《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充分考虑试验箱的机械安全性,以保证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性。1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本文件规定了与高低温试验箱(以下简称“试验箱”)相关的技术要求、使用和安装条件、主要检验仪本文件适用于对产品、零部件、材料在研发、生产、检验等过程中进行高温或低温试验,以及高低温循环试验、温度冲击试验的试验箱。类似的温度试验箱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3785.1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GB/T5226.1—2019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4048.1—201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T15706—2012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GB/T21067—2007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电磁兼容通用抗扰度要求GB23313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电磁兼容发射限值GB/T50050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20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B/T9512—2018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的发射噪声声功率级的声压法测定JB/T12571—2018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的发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高低温试验箱high/lowtemperaturetestingchamber密闭的箱体或空间,其中某部分能满足规定的高低温试验条件。试验箱容积testingchambervolume试验箱内壁所限定空间的实际容积。2试验箱中能将规定的试验条件保持在规定容差范围内的那部分空间。[来源:GB/T5170.1—2016,3.2.2,有修改]稳定状态steadystate工作空间内任意点的温度变化量达到试验箱本身性能指标要求时的状态。[来源:GB/T5170.1—2016,3.2.3,有修改]温度极值temperatureextremes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内所达到的最高和最低的温度。温度设定值temperaturesetpoint用试验箱控制装置设定的期望温度。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实测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与设定温度的上偏差和下偏差。温度波动度temperaturefluctuation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在规定时间内,工作空间内任意一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量。温度均匀度temperatureuniformity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每次测量中实测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的算术平均值。温度指示误差temperatureindicationerror试验箱温度指示值的平均值与工作空间内全部测量点的温度测量平均值之差。平均温度变化速率temperatureaveragevariationrate按最大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工作空间内某一指定的点在两个规定温度范围内的10%至90%之间测得的温度平均转变速率。注: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temperatureaveragevariationrateinwholerange按最大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工作空间内某一指定的点从一规定温度T₁+2℃(Tn-2℃)变化至另一规定温度Tm-2℃(Tn+2℃)时测得的温度平均转变速率。注: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3线性温度变化速率lineartemperaturerateofchange按规定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工作空间内某一指定的点在两个规定温度范围内的10%至90%之间测得的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转变速率。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lineartemperaturerateofchangeinwholerange按规定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工作空间内某一指定的点从一规定温度T.+2℃(Tn-2℃)变化至另一规定温度Tn-2℃(Tt+2℃)时测得的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转变速率。升降温时间timeofrisinganddecreasingtemperature按最大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工作空间内某一指定的点从一规定温度变化至另一规定温度时需要的时间。温度恢复时间temperaturerecoverytime在经过规定的暴露时间后,工作空间内由当前状态转入低温(或高温)状态,测量点温度恢复到并开始稳定在低温暴露温度的允许上偏差以下(或高温暴露温度的允许下偏差以上)温度所需的时间。[来源:GB/T5170.1—2016,3.2.14,有修改]温度过冲temperatureover在试验箱(区)升温或降温至温度设定值过程中,工作空间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值超出温度设定值允许范围。在试验箱(区)升温或降温至温度设定值过程中,工作空间内测量和记录到的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值超出温度设定值允许范围的量。[来源:GB/T5170.1—2016,3.2.16,有修改]温度过冲恢复时间recoverytimeoftemperatureover在试验箱(区)升温或降温至温度设定值过程中,工作空间内测量和记录到的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值从超出温度设定值允许范围到开始稳定在温度设定值允许范围的时间。温度变化试验剖面testprofileoftemperaturevariation由初始温度、试验循环、恢复程序组成的供温度变化试验用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曲线)。44技术要求4.1产品性能试验箱性能项目及要求见表1。表1试验箱性能项目及要求序号性能项目单位要求用于高低温及循环试验用于温度冲击试验1温度优选等级℃高温:30、40、55、70、85、100、125、155、175、2002工作温度范围℃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3温度偏差℃±2.0(≤150℃时)±3.0(>150℃时)4温度波动度℃5温度均匀度℃≤2.0(≤150℃时)≤3.0(>150℃时)6温度指示误差℃士1.0(≤150℃时)±1.5(>150℃时)7平均温度变化速率≥1、≥3、≥5、≥10、≥15、≥20或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8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1、≥3、≥5、≥10、≥15、≥20或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9线性温度变化速率<1、(1±0.2)、(3±0.6)、(5±1.0)、(10±2.0)、(15±3.0)、(20±4.0)或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1、(1±0.2)、(3士0.6)、(5±1.0)、(10士2.0)、(15±3.0)、(20士4.0)或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升降温时间min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温度恢复时间min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温度过冲量℃有升降温速率或温度冲击要求的试验,且温度变化温差≥80℃的试验:温度变化速率≤5℃/min:≤0.5温度变化速率≤10℃/min:≤1.0温度变化速率≤15℃/min:≤1.5温度变化速率>15℃/min:≤2.0温度过冲恢复时间min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风速m/s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5表1试验箱性能项目及要求(续)序号性能项目单位要求用于高低温及循环试验用于温度冲击试验噪声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且:A计权发射声压级:≤73A计权声功率级:≤80注1:用于高温或低温及高低温循环试验的试验箱容积>50m³时,温度偏差、温度均匀度的指标依据产品技术文件;用于温度冲击试验的试验箱容积>5m³时,温度偏差的指标依据产品技术文件。当试验箱宽度、高度、深度尺寸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2.5时,温度偏差、温度均匀度的指标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2:当试验箱的机组装机功率>75kW时,噪声的指标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3:产品技术文件没有规定温度变化速率类别的按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注4:产品技术文件一般指合同和使用说明书等。注5:7~15项依据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项目进行检验。4.2产品结构及外观要求4.2.1试验箱的设计应进行风险评估,应充分考虑试验箱的机械安全,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内容按GB/T15706—2012相关要求。4.2.2试验箱内壁应使用耐热不易氧化和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材料制造。应无影响试验的污染源。4.2.3保温材料应能耐受试验箱的温度极值,并具有阻燃性能(燃烧性能等级不低于GB8624中规定4.2.4试验箱应设有引线孔。4.2.5试验箱应设有观察窗和照明装置,用于温度冲击试验的试验箱不做统一规定。4.2.6容积≥0.2m³的试验箱应装有压力平衡装置,避免因温差产生的应力造成箱体的变形损坏。4.2.7步入式试验箱的门应被设计成既能在门的外部开启,又能在门的内部开启的结构。4.2.8容积≤2m³的试验箱,应有放置或悬挂试验样品的样品架。样品架应能耐受试验箱的温度极值。4.2.9加热和制冷器件的热量和冷量不应直接辐射在试验样品上。4.2.11不应有水雾散落在试验箱的工作空间内。4.2.12试验箱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试验箱外部易触及部位(距箱框、门框、观察窗、引线孔、电机轴等周围100mm及以上的任意表面上)的温度应≤50℃;箱框、门框、观察窗、引线孔的表面温度应≤70℃。在最低温度试验及环境温度为15℃~35℃条件下,温度≤31℃及相对湿度≤80%(温度为35℃时相对湿度线性降到70%)时,保温层的外表面(距箱框、门框、引线孔、电机轴等周围100mm及以上的任意表面上)不应有凝露现象。4.2.13试验箱外观涂镀层应平整光滑、色泽均匀,不应有明显的露底、起泡、起层或擦伤痕迹。4.2.14试验箱箱门应密封良好,密封条应有良好的抗高温老化、耐低温硬化性能。4.2.15试验箱内箱的实际尺寸应不小于产品技术文件对试验箱内箱尺寸约定的98%。当约定尺寸的2%的值小于5mm时,取值5mm;当约定尺寸的2%的值大于100mm时,取值100mm,即最大负偏差为100mm。4.2.16试验箱内箱的实际容积应不小于产品技术文件对试验箱容积约定的95%。64.3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4.3.1保护性接地保护接地端子与试验箱外壳有良好的电气联接并能方便牢固地接线,标识清晰,应符合GB/T14048.1—2012中的规定。电源接线端子对箱体金属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冷态应为2MΩ以上,热态为1MΩ以上,应满足GB/T5226.1—2019中18.3的要求。电源接线端子对箱体金属外壳之间能承受50Hz交流电压1500V、漏电电流10mA、施加时间1min的耐电压试验,不应有击穿放电或飞弧现象。试验箱产生的电磁干扰不应超过使用场合允许的水平,应满足GB23313的要求。试验箱对电磁干扰应有足够的抗扰度水平,应满足GB/T21067—2007的要求,以保证试验箱在预期的使用环境中能正常运行。试验箱应配有独立于控制器的超温保护及报警装置。采用工业用途压缩机的制冷机组,以及功率大于1.5kW的家用压缩机的制冷机组应配有超压保护及报警装置。4.3.7冷却水供水欠压保护水冷型制冷机组或需水冷却的辅助设备应配有供水欠压保护及报警装置。使用的制冷剂应符合环保要求,应选用臭氧层破坏系数(ODP)为零的环保制冷剂。5使用和安装条件5.1使用条件除另有规定外,试验箱所处环境应符合下列条件:a)室内使用;b)温度:5℃~35℃;c)相对湿度:≤85%;e)安装场地地面质量符合GB50209的要求;7f)试验箱周围无强烈振动、冲击;g)无阳光直接照射或其他冷、热源影响;h)试验箱周围无强烈气流,周围空气需强制流动时,气流不应直接吹到箱体上;i)试验箱周围无强电磁场;j)试验箱周围无高浓度粉尘及腐蚀性物质。供电应符合下列条件:a)电压:220V±22V循环冷却水应符合下列条件:a)水温:5℃~32℃;b)水压:0.2MPa~0.6MPa,试验箱制冷机组的进、出口压力差≥0.2MPa;试验箱的负载应符合下列条件:a)负载的总质量在每立方米工作空间容积内放置不应超过80kg;b)检验用负载选用铝锭;c)负载的总体积不大于工作空间容积的1/5;d)在垂直于主导风向的任意截面上,负载面积之和应不大于该处工作空间容积截面积的1/3,负载置放时不应阻塞气流的流动。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负载的总质量、材料、有源发热量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5.2安装条件试验箱的安装应按制造商的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安装。6主要检验仪器与装置6.1温度测量系统温度测量系统由铂电阻、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组成,在空气中的响应时间应小于20s,当测量温度变化速率时,温度测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应小于0.5s,显示分辨力不低于0.1℃。温度测量系统修正后:a)t≤100℃时,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2℃;6.2表面温度计显示分辨力:不低于0.1℃。传感器响应时间:应小于10s。86.3风速计示值误差:0.2m/s~5m/s时,最大允许误差为±(0.05m/s+5%测量值);大于5m/s时,最大允许误差为±(0.1m/s+5%测量值)。6.4声级计包括传声器、前置放大器、显示器、延伸电缆和可能用到的防风罩在内的声级计,应符合GB/T3785.1规定的1级要求,声级计应具有测量时间平均声压级的功能。6.5绝缘电阻测试仪额定电压500V,测量范围0MΩ~500MΩ,准确度等级为10级。6.6耐压测试仪输出电压0V~5kV,漏电流0.2mA~200mA,测试时间1s~99s,准确度等级为5级。6.7电磁兼容(EMC)测试仪能满足GB/T21067—2007、GB23313的试验要求。日差最大允许误差±0.5s。6.9钢卷尺准确度等级:Ⅱ级及以上。7检验方法7.1检验条件7.1.1检验条件应满足5.1.1和5.1.2的要求,水冷型试验箱还应满足5.1.3的要求。7.1.2进行降温速率检验时,风冷型试验箱的环境温度应在18℃~28℃之间;水冷型试验箱的循环冷却水温度应≤28℃。7.1.3检验在空载条件下进行。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试验箱不能在上述检验条件下进行检验时,将实际检验条件注明在检验报告中。7.2温度偏差检验7.2.1测量点数量及位置7.2.1.1在试验箱容积内定出上、中、下3个水平测量面,简称上、(O点位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点)。测量点与靠近的试验箱内壁的距离为各自边长的1/10(遇有风道时,是指与送风口和回风口的距离),但最大距离不大于500mm,最小距离不小于50mm。如果试验箱带有样品架或样品车时,下层测量点可布放在样品架或样品车上方10mm处。7.2.1.2测量点的数量与试验箱容积大小的关系为:a)试验箱容积≤2m³时,测量点为9个,布放位置如图1所示。9上层标引序号说明:A,B,…,M,N——温度测量点。试验箱容积≤2m³时布点示意图b)试验箱容积>2m³时,测量点为15个,布放位置如图2所示。标引序号说明:A,B,…,N,U——温度测量点。图2试验箱容积>2m³时布点示意图c)当试验箱容积<0.05m³或>50m³时,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测量点,并在检验报告中注明。d)根据试验和检验的需要,可在试验箱工作空间增加对疑点的测量,并在检验报告中注明。7.2.2检验温度值的选择7.2.2.1选取试验箱的温度极值。7.2.2.2在试验箱温度可调范围内,应优先从下列温度值中选取:低温:5℃,-5℃,-10℃,-25℃,-40℃,-55℃,-65℃,-80℃;亦可根据用户需求在试验箱温度可调范围内选取。温度偏差检验步骤如下:a)按规定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b)试验箱按先低温后高温的顺序运行。按7.2.2选取的检验温度值先降温再逐级升温进行检验。c)选择相应的检验温度值。将试验箱设定至检验的温度值并运行。当试验箱达到稳定状态后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度值和试验箱指示的温度值,每隔2min记录一次,30min内共记录16次。如产品技术文件中有间隔时间和记录时间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d)温度稳定时间按以下原则执行:当试验箱控制点温度首次到达设定值±0.5℃范围内,30min后可以开始记录数据。如箱内温度在30min内达不到稳定状态时,可延长至多30min后记录数据。控制点温度首次到达设定值±0.5℃范围至开始记录数据所等待的时间不得超过60min(如当前稳定温度与降温或升温前的温度差值>40℃时,等待的时间至多120min)。e)如果在规定的稳定时间之前能够确定箱内温度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可以提前记录。f)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7.2.4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7.2.4.2剔除可疑数据可疑数据判别方法见附录A。取温度恒定段测得并经处理的全部数据,按式(1)、式(2)计算温度偏差:△Tmax=TmxTs (1)△Tmin=TminTs Tmx——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的实测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min——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的实测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s——温度设定值,单位为摄氏度(℃)。7.3温度波动度检验试验箱在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内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实测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的一取温度恒定段测得并经处理的全部数据,按式(3)计算温度波动度:式中:△T;——温度波动度,单位为摄氏度(℃);T;mx——测量点j在规定时间内的实测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min——测量点j在规定时间内的实测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7.4温度均匀度检验取温度恒定段测得并经处理的全部数据,按式(4)计算温度均匀度:△T。——温度均匀度,单位为摄氏度(℃);…GB/T10592—2023Tmax——各测量点在第i次测量中的实测的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mn——各测量点在第i次测量中的实测的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n——测量次数7.5温度指示误差检验取温度恒定段测得并经处理的全部数据,按式(5)、式(6)、式(7)计算温度指示误差: (5) (6)△Tp=Tp-To (7)式中:T。——试验箱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温度测量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m——测量点数;n——测量次数;T;;——试验箱工作空间第j点第i次的温度实测值,单位为摄氏度(℃);T,——试验箱指示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Tp;——试验箱第i次指示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Tp——试验箱温度指示误差,单位为摄氏度(℃)。7.6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7.6.1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为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负载条件下检验时测量点采用温度控制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6.2检验步骤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了温度变化试验剖面的,选取试验剖面的最低温度T₁、最高温度T为平均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产品技术文件中无规定的,选取试验箱的温度极值(T₁、T)为平均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c)开启试验箱,使试验箱的控制点温度由环境温度降到最低温度T.,恒定2h后,调到最高温度TH,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温度范围的10%升到90%开始的时间t₁和到达的时间t₂;使试验箱在最高温度TH下恒定2h,再调到最低温度T,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温度范围的90%降到10%开始的时间ts和到达的时间t₄,如图3所示。d)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图3平均温度变化速率7.6.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7.6.3.2平均温度变化速率取温度变化段测得并经修正的全部数据,按式(8)、式(9)计算平均温度变化速率:式中:Vrh——升温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Vn——降温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TH——检验温度的高温值,单位为摄氏度(℃);T₁——检验温度的低温值,单位为摄氏度(℃);t₁——温度从Tt₂——温度从T₁t₃—-温度从Tt₄——温度从T升到温度范围(Tn-T₁)10%升到温度范围(Tn-TL)90%降到温度范围(Tn-T₁)90%降到温度范围(Tn-T1)10%温度点的时间,单位为分(min);温度点的时间,单位为分(min);温度点的时间,单位为分(min);温度点的时间,单位为分(min)。7.7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7.7.1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为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负载条件下检验时测量点宜采用温度控制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7.2检验步骤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了温度变化试验剖面的,选取试验剖面的最低温度T.、最高温度T为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产品技术文件中无规定的,选取试验箱的温度极值(T.、TH)为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c)开启试验箱,使试验箱的控制点温度由环境温度降到最低温度T.,恒定2h后,调到最高温度TH,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T.+2℃升到Tn-2℃开始的时间t₁和到达的时间t₂;使试验箱在最高温度T下恒定2h,再调到最低温度T.,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Tn-2℃降到T.+2℃开始的时间t₃和到达的时间t₁,如图4所示。d)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时间/mm图4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7.7.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7.7.3.2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取温度变化段测得并经修正的全部数据,按式(10)、式(11)计算全程平均温度变化速率:Vrh—-升温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Vrn——降温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T——检验温度的高温值,单位为摄氏度(℃);……… (11)T₁——检验温度的低温值,单位为摄氏度(℃);t₁——温度从T₁+2℃升到Tn-2t₂—-温度从T₁+2℃升到T-2t₃——温度从Tn-2℃降到T₁.+2℃开始的时间,单位为分(min);℃到达的时间,单位为分(min);℃开始的时间,单位为分(min);℃到达的时间,单位为分(min)。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恒定时长、计算速率测温范围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8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7.8.1间隔时间t值的选择按规定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间隔时间t值按表2根据温度变化速率Vr选择。表2间隔时间t值温度变化速率Vr>5℃/min且>10℃/min且>15℃/min间隔时间t值4min注:产品技术文件中有规定间隔时间t值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8.2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为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负载条件下检验时测量点采用温度控制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了温度变化试验剖面的,选取试验剖面的最低温度T.、最高温度T为线性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产品技术文件中无规定的,选取试验箱的温度极值(T,、Tn)为线性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c)开启试验箱,使试验箱的控制点温度由环境温度降到最低温度T.,恒定2h后,设定至最高温度T,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温度范围的10%升到90%的时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Tn;使试验箱在最高温度Tn下恒定2h,再设定至最低温度T.,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温度范围的90%降到10%的时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T₁,如图5所示。d)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不超过0.1min记录温度值1次。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图5线性温度变化速率7.8.4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在t₁到t₂的时间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按式(12)计算:VrH=△Th/t………(12)Vrh——升温时的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T——升温时在温度范围(Tn-T.)的10%到90%的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t—-计算升温速率的间隔时间(按表2选取),单位为分(min)。在t₃到t₄的时间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按式(13)计算:Vrn.——降温时的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T.——降温时在温度范围(T-T,)的90%到10%的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t——计算降温速率的间隔时间(按表2选取),单位为(min)。注1:在温度范围(Th—T₁)的10%到90%(90%到10%)的区间内,计算任意间隔时间tmin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得到多个值,取其中最小值与最大值作为检验结果。例如: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有(0~5)min,(1~6)min,(2~7)min,……,(n~n+5)min等多个间隔时间的计算值。注2: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恒定时长、计算速率测温范围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9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7.9.1间隔时间t值的选择按规定温度速率变化的试验箱,间隔时间t值按表2根据温度变化速率Vr选择。7.9.2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为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负载条件下检验时测量点采用温度控制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产品技术文件中规定了温度变化试验剖面的,选取试验剖面的最低温度T₁、最高温度T为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产品技术文件中无规定的,选取试验箱的温度极值(T.、Tn)为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的检验温度。c)开启试验箱,使试验箱的控制点温度由环境温度降到最低温度T.,恒定2h后,设定至最高温度T,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T₁+2℃升到Tn—2℃的时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TH;使试验箱在最高温度Tn下恒定2h,再设定至最低温度T₁,记录试验箱测量点温度从Tn—2℃降到T₁+2℃的时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T₁,如图6所示。d)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不超过0.1min记录温度值1次。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图6全程线性温度变化速率7.9.4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在t₁到t₂的时间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按式(14)计算:式中:Vrh——升温时的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TH——升温时在T.+2℃到T-2℃的温度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t——计算升温速率的间隔时间(按表2选取),单位为分(min)。在t₃到t₄的时间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按式(15)计算:式中:Vr——降温时的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单位为摄氏度每分(℃/min);△Tn——降温时在Tn-2℃到T₁+2℃的温度区间内,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变化量,单位为摄氏度(℃);t——计算降温速率的间隔时间(按表2选取),单位为分(min)。注1:在T₁+2℃到TH-2℃(Tn-2℃到Ti.+2℃)的温度区间内,计算任意间隔时间t的温度平均变化速率得到多个值,取其中最小值与最大值作为检验结果。例如:5min温度平均变化速率有(0~5)min,(1~6)min,(2~7)min,……,(n~n+5)min等多个间隔时间的计算值。注2:在T1℃到T₁+2℃(Tn-2℃到Tn℃)的温度区间内的升降温时间按规定速率耗时的2倍计算,当计算结果≤2min的,取值2min;当计算结果>2min的,取值为计算结果。例如当升降温速率为10℃/min时,2℃温差应耗时0.2min,2倍则为0.4min,则取值2min;当升降温速率为1℃/min时,2℃温差应耗时2min,2倍则为4min,则取值4min。注3: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恒定时长、计算速率测温范围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10升降温时间检验7.10.1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为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负载条件下检验时测量点采用温度控制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10.2检验步骤升降温时间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升温时间: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将试验箱设定至起始温度T₁并运行,达到设定值T.后恒定2h,再设定升温温度值(需比到达温度T的温度值高5℃),记录开始升温的时间t₁,到达T温度的时间t₂,如图7a)所示;c)降温时间:按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规定,将试验箱设定至起始温度T并运行,达到设定值T后恒定2h,再设定降温温度值(需比到达温度T..的温度值低5℃),记录开始降温的时间ts,到达T.温度的时间t₄,如图7b)所示;d)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a)升温时间b)降温时间7.10.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取经修正的测量数据,按式(16)、式(17)计算升降温时间:式中:△tn—-升温时间,单位为分(min);△ti.——降温时间,单位为分(min);t₁—-从温度T.开始升温的时间,单位为分(min);t₂—-升温到达T的时间,单位为分(min);t₃—-从温度T开始降温的时间,单位为分(min);t₄——降温到达T₁的时间,单位为分(min)。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恒定时长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7.11温度恢复时间检验7.11.1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为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注:负载条件下检验时测量点采用温度控制点;如产品技术文件中另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两温区温度恢复时间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分别设定低温箱(区)的预冷温度和暴露温度T.、暴露时间,高温箱(区)的预热温度和暴露温度TH,暴露时间。暴露时间规定为30min,如图8所示。c)开启试验箱,当低温箱(区)到达预冷温度后开始温度冲击试验。当负载在高温暴露的时间结束后,将负载由高温状态转入低温状态,记录即刻时间t₁。当测量点温度恢复并稳定在低温暴露温度T.的允许上偏差以下时,记录即刻时间t₂。d)当负载在低温暴露时间结束后,将负载由低温状态转入高温状态,记录即刻时间ts。当测量点温度恢复并稳定在高温暴露温度Tn的允许下偏差以上时,记录即刻时间t₄。e)在温度恢复过程中,不超过0.1min记录温度值1次。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暴露时长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图8两温区温度恢复时间三温区温度恢复时间检验步骤如下:a)在测量点位置布放温度传感器。如果产品技术文件是在规定负载条件下检验的,应先将负载置入(均布于)试验箱工作空间;当负载的位置影响传感器的布放时,传感器应布放到上方距负载最近距离200mm的位置。b)分别设定低温箱(区)预冷温度和暴露温度T.、暴露时间;环温状态的暴露时间;高温箱(区)的预热温度和暴露温度TH、暴露时间。高、低温暴露时间规定为30min,环温状态的暴露时间规定为5min,如图9所示。c)开启试验箱,当低温箱(区)到达预冷温度后开始温度冲击试验。当负载在高温暴露的时间结束后,将负载由高温状态转入环温状态。环温状态暴露时间结束后,将负载转入低温状态,记录即刻时间t₁。当测量点温度恢复并稳定在低温暴露温度T.的允许上偏差以下时,记录即刻时间tz。d)当负载在低温暴露时间结束后,将负载由低温状态转入环温状态。环温状态暴露时间结束后,将负载转入高温状态,记录即刻时间t₃。当测量点温度恢复并稳定在高温暴露温度T的允许下偏差以上时,记录即刻时间t。e)在温度恢复过程中不超过0.1min记录温度值1次。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暴露时长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图9三温区温度恢复时间7.11.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取经修正的测量数据,按式(18)、式(19)计算温度恢复时间:式中:△ti.——低温温度恢复时间,单位为分(min);△tn——高温温度恢复时间,单位为分(min);t₁——低温恢复的开始时间,单位为分(min);t₂—-低温恢复的结束时间,单位为分(min);t₃—-高温恢复的开始时间,单位为分(min);t₄——高温恢复的结束时间,单位为分(min)。7.12温度过冲量检验7.12.1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位置与温度变化速率、温度恢复时间检验位置一致。温度过冲量检验步骤如下:a)温度过冲量检验与温度变化速率(或温度恢复时间)检验同时进行;b)在试验箱升温(或高温恢复)、降温(或低温恢复)至设定温度的过程中,测量和记录测量点实际达到的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值,如图10所示。时间/mina)升温过冲量图10温度过冲量7.12.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7.12.3.1数据处理将测得的温度值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7.12.3.2温度过冲量取经修正后的测量数据,按式(20)、式(21)计算温度过冲量:△Tto=|Tmin-T₁.|-|△Ti.|式中:△Tno——设定温度T的升温过冲量,单位为摄氏度(℃);△TLo——设定温度T.的降温过冲量,单位为摄氏度(℃);Tmx——测量点的实测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min——测量点的实测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设定温度T的允许上偏差,单位为摄氏度(℃);△T₁——设定温度T₁的允许下偏差,单位为摄氏度(℃)。7.13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7.13.1测量点位置测量点位置与温度过冲量检验位置一致。7.13.2检验步骤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步骤如下:a)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温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b)在试验箱升温(或高温恢复)过程中,当测量点温度超过设定温度Tn的允许上偏差时,记录即刻时间t₁。当测量点温度恢复到并稳定在设定温度T的允许偏差范围内时,记录即刻时间t₂,如图11a)所示。c)在试验箱降温(或低温恢复)过程中,当测量点温度超过设定温度T.的允许下偏差时,记录即刻时间t₃。当测量点温度恢复并稳定在设定温度T.的允许偏差范围内时,记录即刻时间t₄,如图11b)所示。d)时间以分(min)为单位,记录时应精确至秒(s)。a)升温过冲恢复时间b)降温过冲恢复时间图11温度过冲恢复时间7.13.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将测得的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修正。7.13.3.2温度过冲恢复时间取经修正后的测量数据,按式(22)、式(23)计算温度过冲恢复时间:式中:△tn——升温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分(min);△t₁.——降温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分(min);t₁—-升温过冲开始时间,单位为分(min);t₂—-升温过冲结束时间,单位为分(min);t₃——降温过冲开始时间,单位为分(min);t₄——降温过冲结束时间,单位为分(min)。7.14风速检验7.14.1测量方式及位置风速检验分为单点测量及多点测量。单点测量的测量点位置位于试验箱几何中心点。多点测量的测量点数量及位置与7.2.1相同。7.14.2检验步骤风速检验宜选用多点测量方式。如产品技术文件中有规定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风速检验步骤如下:a)试验箱风速检验在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b)将细棉纱线或其他轻飘物体悬挂在各个测量点上,关闭试验箱的门并开启试验箱,找出各个测量点的主导风向;c)将风速计的探头分别置于各测量点的主导风向上,关闭试验箱的门并开启试验箱,测量各测量点主导风向上的最大风速;d)记录测量的数值。注:当测量点的主导风向难于确定时,由相关方协商确定。7.14.3数据处理及计算检验结果7.14.3.1数据处理将测得的风速值按风速计的修正值修正。7.14.3.2单点风速单点测量的风速值为测量点风速修正后的值。7.14.3.3多点风速取经修正后的测量数据,按式(24)计算所有测量点风速的平均值:式中:v——试验箱工作空间内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v;——各测量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m——测量点数。7.15噪声检验7.15.1检验方法的选择噪声的检验可测量发射噪声的声功率级或发射声压级。检验方法依据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产品技术文件没有明示的,则测量发射声压级。图12给出了正确选择噪声检验方法的一般性指南。开始开始否技术文件明确测量方法否多点检验发射声压级结束是否技术文件明确单点检验是测量卢功率级单点检验发射卢压级否一是图12检验方法选择指南检验环境满足如下条件:a)检验场地的地面(反射面)不能有由于振动而辐射显著的声能。b)在测量面所有传声器位置上测得并平均的背景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应比该背景噪声存在时测得并平均的试验箱运行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至少低3dB。c)为避免测量者身体的反射影响,测量者距离传声器应至少0.5m。传声器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0.5m。d)户外测量时应使用风罩,并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及风速不大于3m/s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声功率级测量采用JB/T9512—2018中的简易法。检验环境需同时满足7.15.2及下列条件:a)按JB/T9512—2018附录A给出的方法,确定A计权环境修正值K₂A≤7dB;b)试验箱与墙壁、天花板和其他反射体保持足够的距离。试验箱的表面,包括任何凸出部分和附件,与安装场地任何吸声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发射声压级采用JB/T12571—2018的近似自由场法测量。根据传声器位置数分为单点测量和多点测量。如试验箱技术文件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未规近似自由场法测量环境需同时满足7.15.2及下列条件:a)试验箱辐射噪声的主要方向不是指向或背向工作位置的;b)试验箱与墙壁、天花板和其他反射体保持足够的距离。试验箱的表面,包括任何凸出部分和附件,与安装场地任何吸声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7.15.4.2单点测量传声器位置测量点位于试验箱门侧正前垂直距离d为1.00m±0.02m、箱门垂向中线位置±0.05m、距离地面高度H为试验箱高度1/2处,但距离地面最大高度不大于1.55m,最小高度不小于0.80m,误当一个试验箱有多扇门时,每个门前均应测量,如图13所示。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测量点位置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a)俯视图b)侧视图标引序号说明:——传声器位置。图13单点测量传声器位置示意图7.15.4.3多点测量传声器位置多点测量传声器位置如下:a)测量点位于试验箱表面正前垂直距离d为1.00m±0.02m、试验箱表面垂向中线位置±0.05m处;b)测量点距离地面高度H为试验箱高度1/2处,但距离地面最大高度不大于1.55m,最小高度不小于0.80m,误差±0.05m;c)测量点的数量为8个,以试验箱中轴线的正前方向为第1个测量点,围绕着试验箱以顺时针方向每隔45°为1个测量点,如图14所示。注:产品技术文件有规定测量点数量及位置的,依据产品技术文件。a)俯视图b)侧视图标引序号说明:——传声器位置;-—表示试验箱。图14多点测量传声器位置示意图7.15.4.4A计权时间平均声压级的测量步骤A计权时间平均声压级的测量步骤如下:a)按要求安装试验箱并确定试验箱的运行模式。b)按7.15.4.2或7.15.4.3的要求确定传声器位置,并布置好传声器(必要时)。c)按声级计或声校准器使用说明书的指示,用声校准器校准包括传声器在内的声级计的每个测量通道,记录声级计的校准示值。d)将声级计设置为测量A计权时间平均声压级,设置声级计的平均时间不少于10s。e)启动试验箱,在辐射噪声最大的工作状况下测量。测量并记录每个传声器位置上试验箱运行噪声的A计权时间平均声压级Lp。f)关闭试验箱,以与步骤e)中相同的平均时间测量并记录每个传声器位置上背景噪声的A计权时间平均声压级Lp.B。g)用声校准器检查包括传声器在内的声级计的每个测量通道的校准情况,记录声级计的示值,并计算与步骤c)记录的校准示值之差。如任一测量通道的校准示值之差超过±0.5dB,则应废弃本次测量的结果,重复c)~g)的步骤,直至满足要求为止。7.15.4.5确定背景噪声修正值确定背景噪声修正值按如下步骤:a)应对每个传声器位置上测得的试验箱运行时的噪声进行背景噪声修正;b)先按式(25)计算试验箱运行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与背景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的级差:式中:△Lp——试验箱运行噪声与背景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的级差,单位为分贝(dB);Lp——试验箱运行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Lp.s——背景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c)再按如下规则计算每个传声器位置的背景噪声修正值:1)△Lp>10dB时,取背景噪声修正值K₁=0dB(即不作背景噪声修正);GB/T10592—20232)3dB≤△Lp≤10dB时,按式(26)计算背景噪声修正值。修正值见表3。K₁=-10lg(1-10-0.lalp)……(26)式中:K₁——背景噪声修正值,单位为分贝(dB);△Lp——试验箱运行噪声与背景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的级差,单位为分贝(dB)。d)试验箱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3dB时,应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后重新测量。e)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后,试验箱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如果仍然无法达到≥3dB时,按差值等于3dB进行修正,此时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可能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应在检验报告中清楚地表明,测量结果代表试验箱噪声声压级的上限。表3测量结果修正值单位为分贝试验箱运行噪声与背景噪声的差值测量结果修正值34—2.2567—1.089一0.6一0.57.15.4.6计算发射声压级按式(27)计算各传声器位置的发射声压级:Lp=L)-K₁…(27式中:L。——传声器位置的发射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L’试验箱运行噪声的时间平均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K₁——背景噪声修正值,单位为分贝(dB)。7.15.4.7单点测量的发射声压级单点测量的噪声值为测量结果修正后的值。当试验箱有多扇箱门时,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试验箱噪声的发射声压级。7.15.4.8多点测量的发射声压级多点测量的噪声值取各点经修正后的测量数据的最大值作为试验箱噪声的发射声压级。如技术文件规定为平均值时,取经修正后的测量数据,按式(28)计算发射声压级的平均值:式中:L。发射声压级的平均值,单位为分贝(dB);Lyi——第i点位置的发射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n——测量点数。注:测量时,当海拔大于800m(相当于静压低于95.1kPa)时,进行气象修正的方法依据JB/T9512—2018。7.16试验箱保温性能选取试验箱的高温极值运行,当试验箱达到稳定状态后2h,用表面温度计测量试验箱外部易触及选取试验箱的低温极值运行,当试验箱达到稳定状态后2h,观察试验箱保温层外表面凝露现7.17外观质量检验检验方法为目测。外观涂镀层应符合4.2.13的规定。7.18箱门密封性能检验将厚0.08mm、宽50mm、长200mm的纸条垂直地放在门框和箱门密封条之间的任一部位,关闭箱门后,检查纸条是否可自由滑动。如不滑动,即符合4.2.14的相关要求。7.19试验箱内箱尺寸检验7.19.1试验箱内箱尺寸包含控制和保护用温度传感器、引线孔、观察窗等配件的凸起尺寸,不包含内箱底部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尺寸,如图15所示。7.19.2内箱尺寸测量需满足如下要求:a)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或>50mm时,测量的尺寸不包含凸起物,即内箱尺寸需减去凸起物凸出的尺寸,如图15a)所示;b)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时,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时,测量的尺寸不包含凸起物,即内箱尺寸需减去凸起物凸出的尺寸,如图15b)所示;c)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时,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时,测量的尺寸包含凸起物,即内箱尺寸无需减去凸起物凸出的尺寸,如图15c)所示;d)当技术文件中用图形标注尺寸来表示内箱宽度W、高度H、深度D尺寸的,依据图形标注尺寸位置测量,如图15d)所示。7.19.3按上述要求,用钢卷尺测量内箱宽度W、高度H、深度D尺寸。尺寸数据以米(m)为单位,记录时精确到毫米(mm)。尺寸测量结果应符合4.2.15的要求。a)凸起物高度>1/10边长或>50mmb)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c)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图15内箱尺寸测量示意图d)图形标注尺寸图15内箱尺寸测量示意图(续)7.20试验箱容积检验7.20.1试验箱的内箱容积不包含空气调节通道出风口、回风口凸起部位的容积,不包含内箱底部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容积,如图16所示。7.20.2试验箱的内箱容积包含控制和保护用温度传感器、引线孔、观察窗等配件的凸起容积。当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或>50mm,或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时,则内箱容积需减去凸起物凸出高度延伸面与内箱箱壁之间的容积。7.20.3计算容积的内箱尺寸测量需满足如下要求:a)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或>50mm时,测量的尺寸不包含凸起物,即内箱尺寸需减去凸起物凸出的尺寸,如图16a)所示;b)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时,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时,测量的尺寸不包含凸起物,即内箱尺寸需减去凸起物凸出的尺寸,如图16b)所示;c)内箱壁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时,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时,测量的尺寸包含凸起物,即内箱尺寸无需减去凸起物凸出的尺寸,如图16c)所示;d)当技术文件中用图形标注尺寸来表示内箱宽度W、高度H、深度D尺寸的,依据图形标注尺寸位置测量并计算容积,如图16d)所示。a)凸起物高度>1/10边长或>50mm图16内箱容积计算示意图b)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c)凸起物高度≤1/10边长且≤50mm,凸起物累计面积≤所在面面积的1/5d)图形标注尺寸图16内箱容积计算示意图(续)7.20.4按上述要求,用钢卷尺测量内箱宽度W、高度H、深度D尺寸。尺寸数据以米(m)为单位,记录时精确到毫米(mm)。7.20.5取测量数据,按式(29)计算试验箱容积:V=W×H×D-V₁……(29)式中:V——试验箱内箱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W——试验箱内箱宽度,单位为米(m);H试验箱内箱高度,单位为米(m);D——试验箱内箱深度,单位为米(m);V₁——试验箱空气调节通道送风口、回风口凸起部位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³)。7.20.6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