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玉溪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

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

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特芭。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

屋匚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念。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

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子,

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

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

活进行追怀,虽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

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清醒的估计。在追求

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

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出对爱情自由的追

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到了现代,京派小说家依然用这些自然意象

承载他们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萧乾的篱下、矮檐,芦焚的废园、荒村,李健吾的山村、陷阱,林徽因的

市井、胡同……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意象,经过京派小说家的创新与改造,与小说的主题更

加和谐,具备了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寄予了他们独特的现代意识感知。

京派小说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学、哲学、美学思想浸润,在对生命的感悟上,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的儒、

释、道哲学思想的调和。废名的小说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以一颗虔诚的心、一双欣赏的眼,去观照大

千世界,捕捉或追求一种超越悲哀、睿智达观、亲自然、乐人生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将老庄哲学中那种强化的

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朴素的生命意识,更是适应了他对普通人命运中个体存在

不确定性的感受,从而把握了善恶并存、苦乐相生交错的人生世相,达到了对生命价值的了悟。在此基础上,

京派小说家又有了对传统哲学的转活。他们抛弃了传统哲学中消极的人生态度,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并

最终将笔触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

由对国事民痕的关注而感时忧国,是我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虽然京派小说家历来被认为是“远

1

离政治”的纯文化写作,然而其小说中对社会种种黑暗面的揭露、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和追求、对人

的精神异化的痛贬等等,无一不联系着传统文化中“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内核。他们用艺术化的态度和现代

人的立场来处置现实人生,既秉承着与古典文学视阈相似的内涵,又有着现代的焦虑观照。它标志着个性的觉

醒,是从“人”的立场、角度来烛照和审视芸芸众生,具备着朗然的现代色彩,更好地调和了传统中的人文精

神与现代的焦虑意识。

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的转活,是对“五四”形成中国文化断裂现状的反思。他们扬弃了传统文化中负面

而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又用现代的观念、理论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然而,也正因京派小说有

过多传统文化的外在表征,以致它的现代意识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重视,尤其是它对现代性的反思。

京派小说家不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反思现代性,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对现代性的认同和批判。他

们的小说以含蓄的笔调暗示了工业文明的短处而凸显了农业文明的生命力因素,张扬了以人为本主体性生命反

思,呼唤着现代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现代生命思索通过传统诗学式的意境、意象手法烘托

出来,以一种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抵制了那种自称“现代”却粗鄙不堪的文学表达方式。

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的继承,是京派小说家最具有反思意义的表现。因为,与和谐相对的冲

突与裂散正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深化,现代社会结构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和裂隙变得更

加突出。京派小说家从中感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紧张,祭出了传统文明中“和谐”这一法宝。从这个意义

上说,京派小说非但不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落后、不合时宜,反而是对中国最盛行的“现代性”的反思。

京派小说家看到了承载着中国现代性想象的都市中人性的猥琐、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这使得他们对现代性

深感忧惧。于是,他们在对这种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同时,也重塑了民族国家想象。

(摘编自温泉《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如现代主义作品《尤利西斯》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有沿袭关系一样,京派小说家的作品也隐含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B.京派小说家在审美上契合了“情志合一”的观念,其创作衔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这些都

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C.对京派小说家“‘远离政治’的纯文化写作”的评价并不客观,因为京派小说中不乏对社会种种黑暗面

的揭露、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

D.京派小说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并用它去应对伴随现代化的日益深化而产生的矛

盾冲突,缓解他们巨大的心理紧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园》中的精彩语段巧借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联结手法,简直就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足见废名有

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

B.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田园生活的追怀,脱离了时代的大潮,且诗意的风格与宏大叙事格格不入,

因此其现代性必然大打折扣。

C.无论废名还是沈从文,他们都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获得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将对生命意义的探

求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

D.不像某些创作者用“现代”的幌子掩盖表达方式的粗鄙,京派小说家以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在

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折中之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汪曾祺挚爱中华传统文化,在创作上追求回到中华民族传统中去,强调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

2

近乎虔敬的态度抒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品充满浓厚的“中国味儿”。

B.凌叔华的小说中始终充满着一种古典的气息,这得益于她仕宦诗书门第的出身和受教育经历:其父工

于词章书画,她又分别师从辜鸿铭和宫廷画师学诗与习画。

C.林徽因在她的作品中常用西方文化的现代意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与她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小能接

受完备的中西文化的教育并得其熏陶密切相关。

D.废名的小说在格式的意境化、意象的古典化等方面都带有醒目的禅学“胎记”,这与他幼年常随父踏

访故乡五祖寺及师承周作人研究禅学的独特经历不无关系。

4.有同学对本文中“转活”一词的含义不甚明了,经查“转活”有三种含义①<动>还阳,闽地方言;②<动>

消化,晋地方言;③<动>周转,官话。它在本文中应取用哪种含义?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进行阐释。(4分)

5.京派小说既有传统文化的许多表征,又有对现代性的反思。请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内容作

简要说明。(4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除中通沱,吃水要人驮"。“除”是“除

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

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

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

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

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索,压瘪了车牯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

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

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

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

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

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鼠鼠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

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

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

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

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

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珑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

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

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

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

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

3

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

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

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

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

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

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

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

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好”,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

留书面语,“小埒”“大埒”,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母”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

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早地平原

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年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仔子顿成一片汪洋。所

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

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

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

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

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

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褶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

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

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

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

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

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

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注】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

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

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

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

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

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

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

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作

者的悲悯情怀。

4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

地人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

困境中的苦闷心情。

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

贫瘠和资源的匮乏。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

的初衷做铺垫。

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坪”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

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乎竽,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

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平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古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黑京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目:“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或问:秦始皇帝焚诗书以愚天下,天下其可愚乎?对日:天下不可愚也。始皇之愚天下,是自愚也,愚其

子也,非愚天下也。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焚其国也。使始皇既焚诗书矣,则今六籍非诗书乎?彼散为寒灰

者,带枯竹耳,至若经之所以为经,固有不因简策而存者矣。况夫出于屋壁,传于老生,杂出于名山。神物之

所守护,固自若也。其有为秦焚亡者,几何语哉?诗书既焚矣,而秦之纪纲,日以鬼败。天下豪俊,圜睨并起,

皆知拟神器、逐走鹿,其有为焚书而愚者几何人哉?诗书不可焚也,始皇焚之,天下不可愚也,始皇愚之。徒

使帝王之道不渐诸心,仁义之言不历诸耳,计能远筑长城以捍边鄙,而不知荆卿匕首接于肘腋,博浪之椎近起

于属车之下,是非自愚乎?始皇既没,胡亥嗣世,自幽深宫,不分马鹿之异,阎乐之祸已侵肌骨,而犹不自知,

是非愚其子乎?亥之愚,赵高劫之;高之奸,子婴诛之。秦君、秦臣内相吞噬而国随以亡,虽有咸阳宫室,f

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天

下其可愚乎?问者悚然目:子言然,吾今乃知天下之不可愚,又知诗书之不为秦焚亡矣!

(范浚《对秦问》)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如此国弗禁固则主势降乎回上回党与成乎同下回禁之回便

5

1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学,既可指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也可指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文中

指的是前者。

B.博士,文中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的“特”意为“只,只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的“特”相同。

D.“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的“酎字,可译成“竟然”,与“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相同。

12.下列表述中,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李斯认为秦始皇既然已经统一了天下,就必须从思想上实施专制,否则君主的势力就会下降。

B.秦始皇焚书,除了医学农业方面的书,其余都焚烧了,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可以以官吏为师。

C.范浚认为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但他愚昧地不分鹿马、不辨是非,这都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的后果。

D.范浚认为秦始皇焚书,本意是愚弱天下,但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说明这一行为是秦自取灭亡。

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2)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

14.文中说秦始皇“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初夏即事

杨万里

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

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先写入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

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维。

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

16.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请结合这两首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6

(1)岳飞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说“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

微如缕》中亦有同样表达:",?”

(2)求木长必固根本,欲流远必浚泉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此为喻,提醒太宗皇帝“,

(3)“人间”常作为展示生存环境或表达生命体验的载体在古诗词中出现,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

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

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工作还没

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

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

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

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

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

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

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

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

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

牺牲的意思。”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

流畅自然。(4分)

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不只是永乐宫。在数字“藏经洞”,感受穿越时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宫”,“云游”紫禁城万千宫阙……

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手段实现数字化采集,可以

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接触频次、降低文物保护风险;借助单体渲染、后期修复等数字加工方式,可以重现文物最

初的色彩、样貌。岁月流逝,数字化技术却可以在中华文明基因库永久存档,还原文物风华、再现历史原貌。

①通过数字化传播,②使文化遗产可以实现共享。③借助3D打印技术,④原本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⑤

成为跨地域展览的“移动宝藏”。⑥VR、AR等交互式、沉浸式展陈技术,⑦观众可以“一键放大”,⑧细致入

微地设计传统参观方式难以“触摸”的细节。

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360度全景漫游,旦地体会“与文物同在”的历史场景。文化遗产像一颗明

7

亮的星辰,持续闪耀在中国的大地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三段有几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长期以来,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和材料等高端领域被美、欧、日垄断。如美国以所谓科技网络安全为

借口,多轮制裁中国华为,禁止拥有美国技术成分的芯片出口,华为手机无法继续生产麒麟芯片,导致5G技

术缺席,无法满足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对高速网络的需求。

材料二:

当前,一些国家鼓吹“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企图通过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干扰别国创

新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破坏全球经济稳定,掀起“逆全球化”风潮。

而截至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

关系,签订了114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领

域不断扩宽,合作平台和合作项目务实推进,多层次、交互式、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局面正在形成。“一带

一路''秉持追求发展,崇尚共赢,传递希望的理念,努力改变着世界的发展面貌。

材料三: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垄断科学,可以通过建围墙保持领

先。科研既有合作性,也有竞争性。只要科学共同体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展开合作,就能形成良性竞争。

综合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答案】

1.D

2.C

8

3.A

4.本文中的“转活”应是“消化”义。本文认为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

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思想上能深刻认识并抛弃传统文化负面的不合时宜的部分,继承其中在当代生

活中依然有意义的成分,并以此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正是“消化”的表现。

5.①《边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脚楼”“虎耳草”等意象都极富东方韵味,小说中传统田园

生活意象构成独特审美认知。②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最终未能走到一处;天保为成全傩送,最终闯滩遇难

等情节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意识、苦乐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③作者在《边城》中用爱构建起

了一个和谐的湘西社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等因素。④

茶帽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真诚相待,体现出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以农业文明

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用它去应对伴随现代化的日益深化而产生的矛盾冲突”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矛盾冲突”原本

就存在,并非因“现代化的日益深化”而产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足见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错,文中第二段的意思是废名《桃园》中描写的画面与

“一幅淡抹的水墨画”的意境类似,由此推断“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于文无据。

B.“诗意的风格与宏大叙事格格不入,因此其现代性必然大打折扣”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体现了一

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诗意风格与宏大叙事未必格格不入,且选项强加因果。

D.“折中之路”错。曲解文意,文中倒数第二段只是说“以一种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抵制了那种

自称‘现代’却粗鄙不堪的文学表达方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只是强调汪曾祺的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没有涉及他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因而不能作

为论据支撑第二段画线句的观点。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

着深刻的联系”“京派小说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学、哲学、美学思想浸润,在对生命的感悟上,他们首先感受到

的是中国的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调和”“在此基础上……他们抛弃了传统哲学中消极的人生态度,展开了对

生命意义的探求,并最终将笔触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的转活,是对‘五四'

形成中国文化断裂现状的反思。他们扬弃了传统文化中负面而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又用现代的观念、理论为

现代文学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分析,本文认为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他

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思想上能深刻认识并抛弃传统文化负面的不合时宜的部分,继承其中在当代生活

中依然有意义的成分,并以此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正是“消化”的表现。所以,本文中的“转

活”应是“消化”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边城》植物意象的代表是虎耳草。它交织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象征与见证了翠翠爱情的萌芽与生长。动

物意象则有黄狗、鸭子和大鱼等。《边城》的自然意象源于自然景象或自然山水,主要有水、烟雾和黄昏等。

人文意象主要有白塔、渡船和碾坊等。小说的首尾都紧扣白塔这一意象,它的屹立、倒塌和重建,伴随着翠翠

的成长,也见证了小镇的变化,也是供奉湘西美好人性的地方。总之,《边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

脚楼”“虎耳草”等意象都极富东方韵味,小说中传统田园生活意象构成独特审美认知。

结合“沈从文将老庄哲学中那种强化的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朴素的生命意

9

识,更是适应了他对普通人命运中个体存在不确定性的感受,从而把握了善恶并存、苦乐相生交错的人生世相,

达到了对生命价值的了悟”分析,《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最终未能走到一处;天保为成全傩送,

最终闯滩遇难等情节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意识、苦乐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

结合“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的继承,是京派小说家最具有反思意义的表现”“沈从文将老庄

哲学中那种强化的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分析,作者在《边城》中用爱构建起了一个和谐的

湘西社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等因素。

结合“因京派小说有过多传统文化的外在表征,以致它的现代意识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重视,尤其是它对

现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说家……从审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对现代性的认同和批判。他们……张扬了以人为本

主体性生命反思,呼唤着现代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现代生命思索通过传统诗学式的意境、

意象手法烘托出来”分析,茶胴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真诚相待,体现出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

统美德,作者以农业文明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答案】

6.D

7.C

8.①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当时落后的地域习俗。木杵捣衣是古老的习俗,乡人们保留书面语“小坪”“大坪”

来称呼地名,以及把农田称为“湖”都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②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

境较差的忧心。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来自土地的淹没,坪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

上的困境。

9.①20世纪70年代,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

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②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

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③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

因而心生苍凉”错,原文是“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只是说

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

B.“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作者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怅、酵素

自身的戚容等。

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错,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中是

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不能确定。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错,根据原文“它更像亚马

逊河……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可知,作者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

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根据原文“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按《辞海》解,‘珏‘即‘低洼

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可见,作者在叙述木杵

捣衣、“好”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并不仅仅是客观叙述,而是展开联想,充分展现其中蕴

含的文学意味与人文之美,这使得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

10

但是,作者在用文学的角度欣赏之外,也会说“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说明人们当时困

于原始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很少能感受到其中的人们之美。而“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

道,让人有一种早地平原的错觉”“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坪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哥子

顿成一片汪洋”更是强调了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的困境。而这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

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对本题的回答,需要结合文章注释加以分析。

注释中说“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文中我们却可看到“无论以物质论,

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与它擦肩而过”

“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等。作

者在回忆过往生活的原始与诗意时,却也充分展现了那里生产生活的相对落后。由此可知,20世纪70年代,

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

发展机会。

根据文中作者对于拆船一段的叙述,如“写作《五湖四海》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

就是拆船……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

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褶皱里顶出楼宇”,可看出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

速更替,于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

根据文中作者最后一段的描写,如“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

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

可看出,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答案】

10.BDF

11.A

12.B

13.(1)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民心)。

(2)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儿子,又焚烧自己的国家,这是秦始皇被万世讥讽取笑不停的原因。

14.(1)焚烧诗书,只能焚烧掉竹简,烧不掉其中的内容(知识、精神)。

(2)诗书有人珍藏传诵,受神灵守护,不可能消失。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

的。

“如此”作状语,“弗禁”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

,,主势降乎上”和,,党与成乎下”句式对称,故这两句中间不能断开,应在D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文中指的是前者”错,本文中的“私学”,指的是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

故选Ao

B.正确。

C.正确。

句意:那些散落成为寒灰的东西,只是枯毁的竹子罢了。/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11

D.正确。句意:虽然有咸阳宫,却连让楚人火烧三个月都撑不够,这不是焚烧自己的国家吗?/天地间没

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除了医学农业方面的书,其余都焚烧了”错,原文是“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见,秦始

皇焚书,不包含医学、占卜、种植方面的书。选项表述不合文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师”,效法、学习;“非”,诽谤;“黔首”,百姓。

(2)“其”,自己;“此……也”,表判断;“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已”,停止。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使始皇既焚诗书矣,则今六籍非诗书乎?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经之所以为经,固

有不因简策而存者矣”概括:焚烧诗书,只能焚烧掉竹简,烧不掉其中的内容(知识、精神)。

(2)根据“况夫出于屋壁,传于老生,杂出于名山”概括:诗书有人珍藏传诵,受神灵守护,不可能消

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

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

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至尊皇帝一人。可

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教化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

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

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我请求让史

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

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

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繇刑,处以城旦之刑四年,发

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

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材料二:

有人问:秦始皇焚烧诗书来愚弱天下,天下怎么(难道)可以被愚弱呢?回答说: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

皇愚弱天下,这是愚弱自己,愚弱自己的儿子,不是愚弱天下。他焚烧诗书,不是焚烧诗书,是焚烧自己的国

家。假如秦始皇焚烧了诗书,那么现在的六经就不是诗书了吗?那些散落成为寒灰的东西,只是枯毁的竹子罢

了,至于经书之所以成为经书,本来就不是因为竹简而存在的。何况这些经书藏于孔壁之中,老儒生凭记忆诵

录流传,藏在深山中。受神灵所守护的东西,本来就像这样。那些被秦焚烧的书,有多少呢?诗书被焚烧之后,

秦朝的纲纪一天天毁坏。天下英雄豪杰,斜眼并起反抗,都想着争夺天下,那些因为焚书而被愚弱的人有多少

呢?诗书不能够焚烧,秦始皇焚烧了,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假使帝王的道义不能在内心浸润,

仁义的话不能再耳边响起,(却)计划在远处筑起长城来捍卫边境,却不知道荆轲的匕首已经接近了腋下,博

浪的大椎已经在车下,这不是愚弱自己吗?秦始皇死了以后,胡亥继位,自幽于深宫之中,不能分辨马鹿的区

别,阎乐之祸已经浸入骨髓,却还不自知,这不是愚弱自己的儿子吗?胡亥愚笨,赵高劫持他;赵高奸佞,子

婴诛杀他。秦君、秦臣在内互相吞噬而国家灭亡,虽然有咸阳宫,却连让楚人火烧三个月都撑不够,这不是焚

烧自己的国家吗?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儿子,又焚烧自己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