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存在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3、选官标准:初创时期看重道德、才能、家世。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弊端: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凌弱党强,以植后利。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节选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实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1、产生原因隋唐: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的前身,便是两汉时的郡国选举。原来郡国选举的制度,到两晋以后,也弊坏得不堪了。……九品中正的制度既不可行。于是不得不加之以考试。既然凭考试为去取,就索性“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就变成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了。”——《白话本国史》吕思勉2、发展演变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评价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须检核乡里名籍,“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无权应举。至于一般农民,由于生活贫困,无法接受教育,绝大多数也无力应举。因此,科举制度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但是,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毕竟使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有了一个较为公平的尺度。通过这个尺度,统治者得以在更广

的范围内搜罗人才。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进一步理顺,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促使封建官僚体制走向成熟,促使封建皇权通过控制士大夫阶层而走向强化。——《中国古代史

》詹子庆

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

《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甚至对文章格式、用语也都规定一体程式,即所谓的“八股文”。……可见,在专制制度支配下,无论是教育,还是选官,他所培养和选拔的不是人才,而是毫无创见,匍匐在专制皇权脚下的奴才。在文化上,朱元璋还煞费苦心地罗织罪名、借题发挥、大兴文字狱,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的思想禁锢。——《中国古代史》詹子庆3、评价积极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提升社会文化水平④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⑤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消极影响:①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②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③后期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状元公的科举之路

1531年,林大钦参加府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巡按)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1532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十二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1532年4月24日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

官员选拔变得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体现:①选官标准:品行家世→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③选官原则:渐趋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制度的创新中央官制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1、沿革(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他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①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②职责: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③趋势: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的长官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最高官员……中书令、侍中、左仆射、右仆射都是宰相。此外,临时任命某些资历较浅或官品尚卑的人执行宰相职务,则加‘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贞观时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宰相称号……唐初,三省中的封驳权至关重要……门下省专任此职的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员,均有规谏皇帝、封驳要政之权。”——《中国古代史》詹子庆2、特点(1)相权三分: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权力,并使他们互相牵制;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推进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实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3、影响

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时期:初税亩·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赋税制度的演变秦汉时期: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的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赋税制度的演变魏晋时期:租调制·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为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赋税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内容:将负税征收对象定位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赋税制度的演变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财政困难。·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利弊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翰苑集》陆贽材料二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为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集》利: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弊: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①赋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资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