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_第1页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_第2页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_第3页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_第4页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方案1.1项目总体框架智慧****建设重点项目由信息基础设施类、智慧建设与宜居类、智慧管理与服务类、智慧产业与经济、智慧创新类等五大类项目构成。智慧****建设的总体架构,概括为“一个支撑、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数据库,十六大工程”。“一个支撑”指三网融合的支撑网,“一个中心”指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一个平台”指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一个数据库”指城市基础数据库,十六大工程”包括智慧城建工程、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工程、智慧社区建设工程、智慧政务服务工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程、卫生信息管理工程、智慧交通服务工程、食品药品安全工程、智慧农业示范工程、智慧园区建设工程、智慧制造业提升工程、智慧服务业培育工程、智慧人才引培工程、绿色能源创新工程、生态旅游创新工程。1.2项目建设及运行方案1.2.1.网络基础建设1.2.1.1.现状分析目前,移动3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移动公司正就基于4G网络与各信息部门进行应用探索,2014年底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无线宽带网络正在有序推进。1.2.1.2.建设目标按照三网融合要求,推动无线网络、有线宽带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完善4G、WiFi覆盖。对建筑物内、新建高层楼宇阻挡产生的盲区、新建居民密集小区等4G/3G信号进行加强及补盲建设。在4G网络建设上,2015年计划新增站点202个,改造站点367个。进一步提升以市民为中心的无线应用服务在社会管理、公共事务领域的融合性和服务的深度广度,加强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化家庭建设、公众传媒服务与推广中的应用,以提升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体验。1.2.1.3.结构框架通过无线控制器统一管理瘦AP,对不同的接入用户做出相应的访问策略。再通过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等一系列的安全设备实现对无线接入用户行为的分辨与保护。1.2.1.1.建设内容布局“无线****”宽带网络,通过移动宽带通信(4G)和无线局域网(WLAN)等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服务,支持各类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入,覆盖政务、商务、旅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构建“无线****”城市应用体系,提高公众的通信生活质量和城市的信息承载力。免费Wi-Fi工程搭建面向公众的Wi-Fi网络,从核心区域及重点景点开始逐步推广、覆盖全城,开发旅游、商业优惠等商业移动应用以减少运营开支。由于WLAN在低成本高效提供大流量、高速率无线数据接入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WLAN提升无线接入能力,满足公众需求,释放3G网络压力。实现核心区域WLAN/固定宽带全覆盖,重点区域4G全覆盖。无线政务工程基于宽带无线网络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个“移动政务综合基础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业务互动,打破各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解决数据不统一和部门分割的状态。以安全保密、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为目标,实现机关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连接内部网络,完成公文阅读和审批等工作,确保公务实时畅通。(1)公务人员对电子政务网络进行远程实时浏览、查询。(2)针对政府现有的政务、办公数据库,实现电子邮件、发文通知、信息公告、日程安排、待办事宜等信息的查询和通知。(3)系统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对政府上、下级文件进行审阅、审签,提供安全报表领导审批,及时对城市当前安全状况进行决策。(4)实现对下级部门工作情况的移动检查,移动考核记录;并能随时查阅检查和考核结果。(5)随时查询政府各类行政法规、政策、文件。(6)紧急通知、通报、机密文件收发、重要事项安排可通过平台以手机短信(SMS)或实时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持设备上。政府便民服务应用利用市民移动办事和信息发布平台,市民可以利用固定查询台进行行政事项咨询、查询、申请、审批、投诉、监督等服务;进行各类证件的申请、查询等服务;进行养老、医疗、公积金等的查询咨询服务;进行个人收入、税收的申报等服务。同时政府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向民众发布实时交通信息、气象信息、政务公开等各项内容服务。1.2.1.5.技术路线行业应用与运营商实行双向互动。在布点建设、投入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寻求最佳结合点,以推进无线网络和热点的全覆盖。社会各界与运营商实行共建共赢。全市所有机关、公共场所、企业、社区、物业用房等应优先提供建设,以满足政府、企业、公众对无线网络覆盖的需求。专项规划与运营商实行无缝对接,充分运用全市通信设施专项规划的契机,三大运营商要联合调研规划布点,尽最大可能实现共建,以减少全市的基站建设投入,经论证后,随专项规划同时公布,以有利于加快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建设进度。1.2.1.6.资金计划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1.2.1.7.应用受众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实现全市3G网络的全市全覆盖,可以提高城市基础数据间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市民:通过该系统可以观看数字电视,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度。开发运营企业:依托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相关设施,减少了开发和运营的成本。1.2.1.8.建设周期免费Wi-Fi网络:2015年,实现城区和旅游景区的免费无线覆盖。2016年,实现全市免费无线覆盖,同时逐步开发旅游、商业优惠等移动应用。无线政务专网:2015年,建立无线政务专网的管理和运营机构,通过移动执法车、移动终端,支持城管、公安执法应用的接入和使用,全面承载公交、出租车等移动运营性车辆的联网监控和调度指挥,构建全城的“智慧交通”体系。2016年,扩大接入部门数量,实现工商局、农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安监局、环保局等部门利用无线政务专网执行业务,向公交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市政服务企业推广。1.2.1.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经信委主要承担单位:三大运营商、发改委、经信委、旅游局、各区管委会、镇政府1.2.1.10.建设运行模式“无线****”工程投资额较大,建设难度、运营成本均很高,但具有很强的商业运营价值,建议采用商业建设运营模式,由企业投资并运营。同时对于4G、wifi等推广应用,需要政府明确规划、提供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无线政务专网采用运营商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1.2.2.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1.2.2.1.现状分析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开始从资源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初步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但这项工作尚未完全推进到位,需要建立云计算中心实施全面整合,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1.2.2.2.建设目标针对公共云与私有云的使用场景与用途不同,通过自建与租赁第三方数据云中心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虚拟的****市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智慧****”提供一个标准化、统一化的信息基础设施(IaaS),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智慧城市一次性投资建设成本。私有云主要用户内部服务于管理,对象包括政府与法人;公共云重点用于向个人和法人提供服务。同时在IaaS的基础上,提供模块化的标准应用,为智慧****其他上层应用提供应用平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平台、统一运维,以提供“智慧****”工程建设的实际成效,降低成本、提高能力、规范建设、平滑扩展。1.2.2.3.结构框架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包括: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物理资源(主要由网络资源池、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三部分组成)、数据中心逻辑资源、数据中心运营平台、运营管理支持平台、交付与维护1.2.2.1.建设内容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云计算管理支撑系统、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平台、云计算运维管理系统、云计算运行监控系统和云计算数据中心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五大部分。云计算管理支撑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对云计算中心日常资源管理提供支撑,主要包括:资源基本管理、资源综合管理、资源设备管理、资源功耗管理功能。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平台: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平台是完整的服务器虚拟化和工作交付管理平台,包含了虚拟化的所有重要因素,包括集中化的虚拟机生命周期、迁移、备份和恢复、高可用性和工作管理等。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平台是面向大规模互联网应用和企业级数据中心推出的私有云/公有云管理平台,通过资源调度管理平台,企业不仅可以快速搭建完全独立的云计算环境,更可对包括物理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网络、存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资源实际利用率以及运维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成本。云计算运维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系统是一个完全基于ITIL的IT服务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等ITIL核心流程,包括服务台、服务水平管理、知识库、报表等功能。在基于ITIL的指导性框架下,设计运维管理系统的双向闭环核心流程。既支持IT服务规模不断扩充,又可以通过不断积累的解决方案提高问题处理效率。云计算运行监控系统:平台采用面向服务、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在实现广泛跨平台监测的基础上,提供统一的事件管理和统一的报表管理和界面展示。云计算数据中心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包含两大门户、三大应用支撑、多套组件及数据库,采用先进框架及SOA总线技术,不仅满足当前业务需要,而且适应未来发展深化,同时面向多元化用户需求,可适应个性化的管理及服务体系。1.2.2.5.技术路线启动云计算与云服务研究工作,评估建设的需求、资源与运营模式,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云平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云服务的应用。确保城市建设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促进资源规模化,促使分工的专业化。积极发挥本地通信运营商的优势,充分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减低数据中心和运维的成本,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1.2.2.6.资金计划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项目预计总投资估算8000万元1.2.2.7.应用受众政府:依托现有的科技技术,确保城市建设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促进资源规模化,促使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降低单位资源成本,促进网络业务创新,为跨部门的协同共享的实现提供保障。电信运营商或相关企业:依托现有的技术,可以充分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减低数据中心和运维的成本,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1.2.2.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5-2016):选择合适的第三方资源,建成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第三阶段(2017-2019):项目运营阶段,为全市提供数据存储、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服务。1.2.2.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信息中心主要承担单位:市经信委、电信运营商、其他数据运营公司。1.2.2.10.运营模式由市政府先期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或设立云计算与云服务数据中心专项资金给予鼓励支持,电信运营商或其他第三方企业进行投资、建设、运营。1.2.3.城市公共信息平台1.2.3.1.现状分析经过多年建设,政务服务形成了“一主一副多点”的布局,“一主”为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一副”为沿海政务服务分中心,“多点”为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苏北一流的政府服务中心,计划以云技术融合现有电子政务平台和网络,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向云平台集中。1.2.3.2.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电子政务项目和城市智慧专项应用的开发成本的降低,提高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使用率。通过提供基础数据查询、地图服务、物联网公共组件等通用标准服务功能,让企业与业务部门集中精力,更好地挖掘应用层面的需求,扩大智慧城市的政务、产业与民生应用,为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1.2.3.3.结构框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公共资源数据中心和城市公共计算存储网络三大部分,全市性的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解决某一个部门或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公共能力,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各类应用及其协同提供基础性支撑。公共信息平台由支撑数据、运维管理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各大数据库等组成。1.2.3.1.建设内容“智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公共资源数据中心和城市公共计算存储网络三大部分,全市性的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解决某一个部门或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公共能力,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各类应用及其协同提供基础性支撑。“智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网络接入、统一的信息存储、统一的信息处理、统一信息管理与服务,建立起公共的五大基础数据库(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城市人口数据库、城市法人数据库、城市宏观经济数据库),通过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交换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通过对信息的进一步梳理、关联和数据挖掘,建立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在建立城市公共资源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配套建立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为应用系统或人提供诸如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城市管网信息公共服务、城市公用事业卡公共服务等。1.2.3.5.技术路线建设基础通用技术服务。参考住建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依托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成通用目录服务、数据整合服务、数据交换服务、数据链协调服务,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电子政务系统、城市智慧专项应用的开发和使用提供核心的能力,并以智慧****城市门户作为统一和唯一的接入界面。建设扩展业务通用技术服务。在基础技术服务基础上,制定物品标识体系、物联网信息服务体系与流程引擎定制体系等各项标准,从而实现对城市部件、事件的跟踪、追溯、流程等规范化、统一化管理。1.2.3.6.资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1.2.3.7.应用受众通过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市房产管理局、****市政府、****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交通管理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等部门联网使用,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各部门对掌控城市能力,提高城市的的核心竞争力。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和获得城市的规划信息、建(构)物建设和维护信息等,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高部门对掌控城市能力;****市房产管理局:可以及时获得城市准确的房产信息、房产企业信息、住房保障等信息;****市政府:及时获得城市的运行KPI,提高对掌控城市能力,提高城市的的核心竞争力;****市民政局:可以共享和获得城市准确的人口信息、婚姻信息、社会福利等信息;****市国土局:可以共享和获得城市国土资源情况;****市交通管理局:可以及时共享和获得城市的车辆信息指标数据、车辆数据、驾驶证数据;****市公安局:可以及时共享和获得城市人口信息、城市治安信息等;****市统计局:可以及得获得城市的城市运行指标、经济指标等信息,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业务分析上;政府其它部门: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各部门对掌控城市能力,提高城市的的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后,为经营企业快速了解政府的政策,提高企业政务的办事效率,使企业能在安心地在本地进行经营活动;智慧专项应用开发运营企业:依托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可以为智慧专项应用开发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为智慧专项应用开发和运营减少了开发和运营成本;居民:直接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处的城市的信息,间接可以感受到城市智慧化发展带来的变改和好处;投资者:依托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公共信息,城市的公开及时有效的数据,使投资者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了解投资规则。降低投资者投资门槛。1.2.3.8.建设周期2016年完成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基本实现公共基础技术服务能力,支持智慧****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2017年至2019年为项目运营阶段,提供信息交换服务。1.2.3.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信息中心主要承担单位:市经信委、规划局、房产局、民政局、国土局、交通局、公安局、统计局、卫生局。1.2.3.10.运营模式由政府统一投资建设,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维外包给企业,政府信息中心负责公共数据库、智慧应用等业务运维,可向企业提供智慧****基础信息服务,通过向企业收取系统服务费、数据使用费和信息服务费实现盈利。1.2.1.城市基础数据库1.2.1.1.现状分析数据系统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各部门基本建有自身的数据系统,如人口、国土、地理、规划、城管、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但大多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某种程度上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需尽快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1.2.1.2.建设目标建成以地理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法人信息库、人口信息库、宏观经济库为支撑与融合的公共基础数据库。通过时空可视化系统,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城市部件、事件、经济数据等信息资源,使公共基础数据库数据的覆盖率提升至80%;提供面向产业的宏观经济、法人等数据库的数据支持,以及面向民生服务的人口数据、地间空间数据、建(构)物的数据支持,提高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使用率,推动城市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保障。1.2.1.3.结构框架公共基础数据库建成完善的人口基本信息、社保信息、劳动信息、民政信息等信息的人口数据库,以及法人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城市建筑物数据库、城市车辆信息数据库、城市事件数据库等。1.2.1.1.建设内容“智慧****”基础数据库处于核心地位,几乎所有的功能板块与业务均围绕其展开,集中了智慧****所有的信息资源,并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形成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宏观经济、信用征信和城市公共服务六大基础数据库与各项专题数据库。智慧****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城市公共资源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实现对地理空间、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的初始建库和后续的持续更新,实现与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通过数据的沉淀和挖掘,形成高层次的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信用征信信息数据库、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网格化管理工程已对公安、人社、卫生等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市民基础信息和平台。人口基础信息库将运用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的人口相关信息,进一步采集、梳理、整合、比对、扩展市民基础信息,构建全市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采集、梳理、交换、整合、扩展工商、质监、民政、商务等部门法人基础信息,构建全市统一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以规划局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整合住建、国土、民政、环保、气象、水利、交通等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构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以统计局的宏观经济信息为基础,采集、梳理、交换、整合、扩展发改委、财政、国税、地税、工商、经信委、商务、农办以及社会经济实体等相关经济信息,构建统一宏观经济数据库。信用征信信息数据库:围绕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充分运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小企业信息辅助系统、新市民积分管理等数据资源应用成果,构建政府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实现与苏州市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的对接。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以专题数据库形式,物理分散在各个数据源,并且统一维护与管理的。专题数据库包括:城市智能卡公共服务数据库、城市管网信息服务数据库、征信公共服务数据库、电子标签综合监管服务数据库、城市信息安全认证服务数据库、城市信息安全监管服务数据库、城市信息安全灾备数据库、其他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城市公共服务数据挖掘。1.2.1.5.技术路线2015年3月前对各相关单位基础数据的调研、整理、统计,初步完成基础数据的筛选工作。2015年6月按照总库—分库—子库—逻辑层—物理层结构层次完成各基础数据库的逻辑与物理设计,并组织各级部门培训;2016年底前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后期根据使用进行优化。1.2.1.6.资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1.2.1.7.应用受众政府: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各部门对掌控城市能力,提高城市的的核心竞争力。智慧专项应用开发运营企业:依托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可以为智慧专项应用开发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为智慧专项应用开发和运营减少了开发和运营成本。市民:通过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市民可以及时获得政府公开的数据,增加了政务的透明度,增加市民对政务的满意度。1.2.1.8.建设周期城市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期为5年,分为三期完成,分阶段建设目标如下所示: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5-2017):开展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地理空间库、建筑物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重点业务数据库和公共基础服务数据库建设。第三阶段(2018-2019):项目运营阶段,支持各类业务应用系统,为各部门、领导、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1.2.1.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信息中心主要承担单位:经信委、规划局、房产局、民政局、国土局、交通局、公安局、统计局、卫生局、工商局、环保局、国税局、地税局、水利局、气象局、电信运营商。1.2.1.10.运营模式作为全市各类基础信息整合与标准的统一平台,城市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工程由市政府统一投资建设,后期可以通过数据资源使用适当收费来维持系统的日常运营。1.2.5.智慧城建工程1.2.5.1.现状分析城市总规2009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2014年进行新一轮修编。目前,中等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功能布局合理,绿色、生态、宜居特色充分展现。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智能化程度与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城市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1.2.5.2.建设目标建设一套具有一定前瞻性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优化,推进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向重管理、重服务的双重职能改变,为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证。充分利用并发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辅助评估系统与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系统的作用,既为科学决断提供重要辅助,又促进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成本的降低,还要调动公众参与,提高城市市民满意度。1.2.5.3.结构框架****市“一张图”及规划监管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是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硬件与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以信息化标准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以数据中心为枢纽,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规划监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规划监管业务管理、综合监管、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1.2.5.1.建设内容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智慧****”云技术数据中心、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基于SOA架构建设“城市一张图”系统和融城市建设规划监管业务管理、综合监管、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建设规划监管综合监管平台。“城市一张图”系统建设在合理整合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地质资料数据,利用信息技术、GIS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BI技术,结合****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与公共信息平台、国家“天地图”信息,建设****市“数字一张图”系统,形成上下一体、覆盖全市、联动更新的城市建设规划监管核心系统,以形象化、立体化、实时性的空间视图,更好地服务于规划监管监管和社会化服务。开展“城市一张图”应用服务。在规划监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服务接口,将地理信息服务(图形浏览、定位查询、空间分析等)、属性数据查询与浏览、统计与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封装,开发对“城市一张图”调用和操作的应用接口,为以“智慧****”、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的用地预审、建设用地、滩涂管理等多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业务系统、规划监管综合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和其它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此外还可扩展“城市一张图”应用服务领域,尤其是对建筑规划规划、地下空间利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等相关行业规划提供数据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将资源相关行业数据纳入“城市一张图”,更好地为相关部门服务。城市建设监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利用SOA技术、通过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集成方式搭建****市城市规划监管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全市土地权市场监管、应用指挥、规划监管预警预报和实时监控、综合统计监测、建筑规划执法监察等监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为规划监管全业务网上运行和监管创建统一的基础技术平台和运行环境。城市规划监管综合监管平台包括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土地资源综合监管系统、地质环境综合监管系统、规划监管执法监察综合系统、行政效能监管系统、社会舆情监管系统等六大系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是城市规划监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核心,通过公共服务组构件与业务服务组件,为整个平台提供系统服务、内容展示服务、应用管理调度服务。土地资源综合监管系统是覆盖土地、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电子监察、廉政建设、社会舆情等全方位的综合监管系统,是一种“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地质环境综合监管系统通过地质环境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获取的各类地质环境信息,经抽取、校验、转换、入库、整合等处理过程实现对本市地质环境的监测、分析、预警、处置。地质灾害综合监管系统通过地质灾害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获取的地质灾害信息,经抽取、校验、转换、入库、整合等处理过程实现对本市地质灾害的采集、动态监测与分析、预警、处置、应急指挥。规划监管执法监察综合监管系统包括移动巡查系统、执法立案查处系统、卫片核查系统、移动监管平台、土地执法监察子系统。行政效能监管系统对机关单位公文办理、业务处理、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等工作方面进行电子监察,对建筑规划审批项目开展的监督检查活动,督促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限,督促业务办理进度,提高行政效能和对外社会服务效能。社会舆情监管系统通过数据中心积累的建筑规划业务数据,为地理信息服务、人口资源信息服务、土地资源信息服务等社会公共事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1.2.5.5.技术路线智慧城建工程的实施主体主要为市住建局、国土局等部门,市级层面出台智慧城建指导意见,规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争取更方便的使用、整合各类资源与信息,充分运用GIS、SOA、流程再造、可视化等技术,实现系统与服务的集成。1.2.5.6.资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1.2.5.7.应用受众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城市一张图”系统、城市建设监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可以加快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提升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技术保障能力,持续完善土地利用,可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开发、降低地址灾害损失。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各地区监管信息,规划监管状况及形势分析、研判规划监管状况及形势分析、研判,对土地、地质环境进行监管以及地质灾害及时应对,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智慧专项应用开发运营企业:依托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可以为智慧专项应用开发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可以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为智慧专项应用开发和运营减少了开发和运营成本。市民:更方便、快捷的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提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度。1.2.5.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智慧城市集约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6):建设“城市一张图”管理平台,用于城市规划监管的注册管理、数据配供交易、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建设城市建设监管综合管理平台,用于土地权市场监管、应用指挥、规划监管预警预报和实时监控、综合统计监测、建筑规划执法监察等监管;建设安全保密系统,用于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和政府监管与服务的有效性。第三阶段(2017-2019):项目运营阶段,提供“城市一张图”监管与应用服务。1.2.5.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住建局主要承担单位:市国土局、水务局1.2.5.10.运营模式项目直接投资方为政府。委托企业进行运维服务。项目建成后,可以通过向企业收取系统服务费和数据使用费。1.2.6.智慧社区建设工程1.2.6.1.现状分析近年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新建一大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市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较好。但少数老小区由于建设较早、先天不足,信息化建设有所滞后,推进难度较大。1.2.6.2.建设目标智慧社区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社区。建成以社区为中心,囊括社区管理、社区政务、社区文化、社区公益活动、社区健康、社区教育、社区周边商业等一系列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机构与产业,形成提供综合性、经营性平台服务,真实性、时效性信息服务,规范性、便利性生活服务的“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增强社区服务平台的社交属性,建设本地化社区沟通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平台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功能,创新智慧社区运营模式,借助社区服务平台带动智慧社区服务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社区服务示范企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1.2.5.3.结构框架智慧社区的总体架构如上图所示,把物流管理系统、养老服务系统、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和智慧家居系统统一整合到社区门户网站上,通过各种终端,发挥各自的作用。1.2.6.1.建设内容“智慧社区”建设,是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社区,以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出发点,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社会进步。以国家住建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为指导,遵循《江苏省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共性技术规范》。智慧社区总体框架以实施保障与运维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与安全保障两大体系为支撑,以基础设施为基础,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架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面向政府、园区、入园企业、人才、园区合作伙伴等用户的智慧应用体系,涵盖政府产业服务、园区运营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人才社区服务、供应链合作服务等多个领域应用。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既是一个政务服务系统,也是一个便民服务系统,更是一个居民互动交流系统。主要智慧物业管理系统、智慧养老服务系统、电子商务服务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智慧物业管理系统:针对智慧社区的特点,集成社区物业管理与物业监管需求而建立的关系统,例如:停车场管理、闭路监控管理、门禁系统、智能消费、电梯管理、保安巡逻、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针对老人居家养老与养老院养老两种情况,分别提出智慧养老的方案,其最终宗旨是使得老人有安全保障,子女可以放心工作,政府方便管理。家庭“智慧养老”实际上就是利用物联网、呼叫中心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通过一键呼叫与报警提供及时的服务与救援。电子商务服务系统:社区电子商务服务是指在社区内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实现社区居民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社区居民无需出门即可无阻碍的完成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采购。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工具享受在线的社区文化、娱乐服务,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智慧家居系统:构建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1.2.6.5.技术路线智慧社区工程建设重点是在于社区层面各类服务资源的梳理,其困难之处集中体现于来自不同垂直管理与服务部门资源、事项在社区层面的整合。通过服务资源的梳理,可以厘清公共服务、社区事务服务、资源采集等各类服务入口与服务界面,进而推动社区层面建设统一的服务界面、统一的数据采集入口。1.2.6.6.资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6800万元1.2.5.7.应用受众政府:根据政府用户的需求,提供优惠政策指引、专项资金申报服务;社区运营机构:根据社区运营方需求,提供招商项目管理、发展分析规划、合作资源整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物业管理、资源管理等服务;市民:更方便、快捷的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提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度。1.2.6.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第二阶段(2016-2017):实施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跨部门信息共享基础。安装社区安全监控传感器、电子门禁,启动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家居管理平台、智慧养老管理平台等系统建设。第三阶段(2018-2019):项目运营阶段,建设完成各类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社会电子商务、养老、政务、文娱、物业等生活信息服务。建设完成各社区管网在线监控系统。1.2.6.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住建局主要承担单位:市民政局、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人社局、住建局、规划局、商务局、文广新局、体育局、环保局、人口计生委、物价局、总工会、残联、各镇(区)基层社区以及各运营商、开发企业。1.2.6.10.运营模式项目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属于面向社区层面的市民服务内容。建议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结合方式,政府购买服务方式。1.2.7.生态环境监测工程1.2.7.1.现状分析****空间广阔,生态良好,全市没有一家化工企业,空气良好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但目前城市水源主要来自国家级航道泰东河、通榆河,上游企业较多,存在一定隐患。对空气、河流以及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实时监控能力有待加强。1.2.7.2.建设目标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环境监测手段,运用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4G新的通讯网络技术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实施长期、连续、有效监测,科学准确、全面高效地监测、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状况,使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达到监测科学、管理高效、执法公正的新境界。实现对大气、水资源、土地、生物等各种生态环境因素的防治、预控、处置以及特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同时通过协同系统推进生态链各区域、企业的协同。1.2.5.3.结构框架整体环保监控系统分为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分别为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整个系统基于B/S体系构成。在每个环保安装一至多个摄像机和报警探头,通过“网络视频服务器”网络视频服务器,连接到已有的光纤网络上。监控中心通过数字矩阵连接切换到想监看、对讲的环保,同时可对选择的视频图像、声音进行录像、检索回放等。1.2.7.1.建设内容生态环保监测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前端信息采集与后端的综合管理。前端采集包括视频、音频、传感等各种环保因素监测终端及信息发送传输,后端管理系统包括各类信息的整合、管理、分析、处置、预警及执法等。整个系统基于B/S体系构成。前端系统环保前端系统主要用户采集与传输各位环保类信息,如废水、废气、噪音、生产环节、固体废弃物等,采集方式有摄像头、照相、拾音器、气体传感器(如CO2、SO2传感器)、噪音传感器、粉尘传感器,将各类采集器通过行政指令放置各位环境易污染点(如化工企业、建筑工地),并通过有线、无线(TD-LTE)的通信方式,将数据发送后管理平台。后端中心生态环保监测系统后端包括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两部分,其中硬件平台利用“智慧****”的云计算与服务中心,节约投资。软件平台包括污染源综合管理系统(内容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污染源普查数据管理系统、污染源企业“一厂一档”动态管理系统)、环境质量综合管理系统(内容包括环境空气自动监控系统和河流水质监控系统)、环境应急指挥及决策系统(包括应急监控预警、应急实时响应、应急指挥调度、应急决策支持以及应急事件后评估等)等,实现各类信息的分析、处理、预警、处置,并与数字矩阵、LED大屏以及应急指挥系统结合,确保问题发现及时性。1.2.7.5.技术路线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整合的平台,涉及环保、住建、安监、公安等多个部门,管理对象包含企业、社区、工地等,被监测对象多且具有变化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前端采集系统,技术性要求高,系统要具有开放性与一定的先进性,并可根据需求进行升级与扩容。1.2.7.6.资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4500万元。1.2.5.7.应用受众政府相关部门:实现环保情况的实时监测,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市民:通过该系统可以查看相关的环保新闻及相关政策等信息,提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度。开发运营企业:依托现有的****市环境监测站,减少了开发和运营的成本。1.2.7.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制定生态环境监测平台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生态环境监测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5-2016):完成污染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质量综合管理系统与环境应急指挥及决策系统三个系统的建设工作。第三阶段(2017-2018):项目运营阶段,提供生态环境监测的管理与服务。1.2.7.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环保局承担单位:市信息中心、住建局、水务局。1.2.7.10.运行模式市政府和第三方水质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投资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设备运营、维护和管理服务委托给第三方水质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1.2.8.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工程1.2.8.1.现状分析目前已建成人口、法人、社会组织等信息管理系统,建成苏北一流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但对流动人口、虚拟社会等的服务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通过信息手段的高效运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2.8.2.建设目标建立社会治理综合平台,运用万平方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市民融合服务的理念和城市部件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PGIS平台应用支撑,面向市区街道、社区及广大市民,以综合治理、维护稳定、融合服务为核心内容,逐步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为建立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社会管理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可复制的社会综合治理模式。1.2.5.3.结构框架****市城管执法综合指挥系统采用层次结构体系。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由硬件层、传输层、应用支撑层、业务支撑层、用户表示层、用户层等六个部分组成。根据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的要求,以上各层次按照自下而上构筑,各层都以其下层提供的服务为基础。所有用户采用单点登录的模式,经过系统身份认证和授权后进入系统。1.2.8.1.建设内容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分为“一条主线、两个中心、三个基础、若干个触角”。“一条主线”即协同工作系统;“两个中心”即网格管理呼叫与指挥中心和数据管理和交换中心,它也是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散地;“三个基础”即IT基础设施、基于网格GIS的城市部件地理编码系统、安全保障系统;“若干个触角”包括“城管通”、4G移动终端(包括4G手机与平板)、自助服务机、呼叫中心电话、社会服务门户网站等,它是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点。各部门、各环节的人员围绕协同工作系统进行协同工作,通过协同工作系统,达到事件信息、与事件想关联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的相互协同,达到城市管理的主动、精确、快速、统一和效能。从应用系统层面讲,社会治理与服务综合平台包括社会管理与服务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市民公共服务系统三个部分,以城市基础数据库为基础,依托云计算与云服务中心,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外服务。社会管理与服务系统从社会维稳、综治司法,社会安全保障,民生服务,社会辅助管理四大方面管理社会;涵盖人口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事件管理、城市安全应急、来信来访、民政业务管理、绩效考评与民意测评、民生服务管理、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等10大业务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在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的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指挥、基础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维护、综合评价、地理编码、数据交换等9大系统基础上,还****市本地情况,将开发统开发市容环卫综合管理、餐厨垃圾管理、渣土车实时定位与4G监控管理、户外广告、城市路灯与亮化管理、工地监管、移动督办等7个子系统。市民公共服务系统以智慧****门户网站与移动客户端方式,面向市民提供民意征集、手机信访、案件受理跟踪、回访等涉民服务,提高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参与度。1.2.8.5.技术路线社会治理的难点在于社会管理机制不畅、手段单一,部门间协调不够。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厘清部门工作与职责,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2.8.6.资金计划项目预计总投资18000万元。1.2.5.7.应用受众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法治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将相关的管理平台综合统筹进行建设管理,可以提高信息的综合共享,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市民:通过该系统可以查看相关信息法治信息,可以获取城市法律公告和政法要闻等内容,可以提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度。开发运营企业:依托现有的****市长安网,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减少了开发和运营的成本。1.2.8.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2015):项目顶层设计,制定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工程的实施方案、规划方案、以及相应健全的管理制度。第二阶段(2015-2016):建设综合平台工程,通过各个系统的建设,分阶段建设投资。第三阶段(2017-2019):项目运营阶段,为政府多部门提供服务,从管理、治理、协助等多方面进行服务。1.2.8.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承担单位:市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民政局、人社局、计生委、环保局。1.2.8.10.运营模式涉及社会治理与服务,属于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由政府投资并实施、运营。1.2.9.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程1.2.9.1.现状分析现已开通“金保工程”数据采集平台,设立“****社会保障网”、“****就业网”等门户网站,正式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系统建设,加速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信息互联互通。1.2.9.2.建设目标以“民生工程”为核心整体规划社会保障一体化业务平台,覆盖就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以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公共事务内容,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公积金管理部门、残联、工会组织等业务有机结合,提供便捷的网络、便利的服务、构筑智慧的社区、智慧的工作平台,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周全便捷服务。1.2.5.3.结构框架整个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由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功能体系、数据体系组成而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贯穿在这些体系之间。网络基础设施与通讯平台:包括数据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平台、网络服务体系、网络管理体系。计算机软件环境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平台等。本系统应遵循国际标准J2EE、标准SQL等进行开发从而提供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使得其可以在目前主流的UNIX、WindowsServer、Linux操作系统Oracle、SQLServer、Sybase、DB2等数据库WebLogic、Websphere等遵循J2EE标准的应用服务器平台上运行。数据系统:数据系统是支持业务的所有存储数据与管理对象的集合。数据系统的存储对象包括社区管理业务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库、宏观决策数据库。1.2.9.1.建设内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采用前台服务功能整合、后台网络实时互联、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的设计理念,全面整合原有的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训练、非正规就业、外来劳动力管理、劳动能力鉴定以及社会保障管理等业务系统,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管理。系统由业务管理、执法监督、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6大分系统组成,各分系统又包括若干子系统,构成一个以劳动者一生的状态变化为主线的庞大的业务管理系统。职业介绍业务平台平台主要作用是简化用人单位批量招聘员工流程与操作。对招聘需求、面试名单、报道名单、费用信息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维护,跟踪招聘需求订单的整个流程,通过线上的模式来替代以往线下进行的方式,减少公司、供应商、****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量。员工派遣业务平台针对劳动就业中员工派遣的业务流程,设计员工派遣业务平台。支持在线操作员工派遣相关流程,提高员工派遣业务效率。社会救助服务平台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统一服务平台,面向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服务,提升群众社会满意度。1.2.9.5.技术路线社会保障的智慧化必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对居民进行全程化、动态化的实时跟踪和管理、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从而最终实现对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1.2.9.6.资金计划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1.2.5.7.应用受众政府:对全市市民和用人单位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服务保障民生,促进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劳动关系。应用开发运营企业:依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系统,可以为企业、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企业可以简化批量招聘员工流程与操作,省时省力、高效便捷。市民:通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系统,市民可以查询企业信息,对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可以及时了解社保和公积金等相关信息,增加了政务的透明度和对政府的满意度。1.2.9.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制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系统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5-2017):构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系统。(1)建设职业介绍业务平台,简化用人单位批量招聘员工流程与操作。平台主要依托主要的招聘流程提供功能支持,包括:招聘需求管理;面试名单;费用结算;评分管理;通知管理;智能问卷;网站管理;订单管理。(2)建设员工派遣业务平台,支持在线操作员工派遣相关流程,提高员工派遣业务效率。平台主要包括:单位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社会保险管理;薪资费用管理;系统维护等。第三阶段(2016-2018):项目运营阶段,为全市各部门、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1.2.9.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人社局主要承担单位:公共服务系统行政管理部分由政府运营并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专业运营商承担网络、设备及服务运维。1.2.9.10.运营模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属于公共服务项目,直接投资主体为市政府。委托企业进行运维服务。1.2.10.卫生信息管理工程1.2.10.1.现状分析在新农合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远程影像会诊,逐步实施居民电子档案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式启动村级卫生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1.2.10.2.建设目标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面向辖区居民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对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日常基本信息服务;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支持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支持传染病防治、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等服务。1.2.10.3.结构框架整个****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结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中心”:区域标准卫生信息资源库“一个平台”: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机构的区域POS系统建立面向区域的业务应用系统1.2.10.1.建设内容卫生信息化建设任务概括为:“一个中心”即区域标准卫生信息资源库;“一个平台”即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机构的区域POS系统;建立面向区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管理者、专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绩效评价、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与江苏省、苏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支持跨区域的业务协同。门急诊病历系统提供HIS对接接口,完成病人基本信息的自动读取,修改时保持同步更新;提供过敏史信息的数据录入,并提供常见过敏原的模板,便于调用,减少病历录入时间。支持病史记录、门诊医嘱、诊断、处理措施、其他记录、处方、治疗嘱托、查询统计等功能。医护一体化医嘱系统医护工作站:医嘱录入系统包括的功能应该满足各类医嘱的录入要求和录入规范,提供单独的录入界面,满足不同录入项的要求,录入完成后应提供自动转换为医嘱格式的功能。在医嘱执行的过程中提供医嘱提醒、医嘱复核、医嘱打印、医嘱卡片、医嘱执行、医嘱计费及医嘱查询等功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合理用药监测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系统能够处理医院的处方调配工作,即通过计算机操作将病人基本信息和处方输入系统,自动计算价格,打印用药标签;二是可对处方进行合理用药监测,发现处方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并给出警告,提醒医生、药师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更好的用药决定。医院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分为九个部分,包括:医院信息平台门户层、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层、医院信息平台服务层、医院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层、医院信息平台信息交换层、医院业务应用层、信息基础设施层以及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与系统运维管理。区域体检系统预约体检:包括个人预约和团队预约,可以查询相关的体检项目和选择体检项目。用户在体检结束后还可以通过上网查看自己的体检信息。前台医生子系统:将完成查询体检用户的预约情况来进行登记录入或直接登记录入及收费管理,还完成体检信息发布,即向用户发放已经完成的体检报告单。体检医生子系统:对体检用户进行体检,并完成体检结果的输入和对体检的结果做相应的分析。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远程会诊系统将主要包括:1)远程会诊管理子系统;2)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3)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4)视频会议子系统。移动医疗服务系统移动医疗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现有系统(HIS、LIS、RIS、PACS等)的基础上进行无线延伸,部署医疗协同工作平台,使得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PDA等终端与院内独立的医疗协同工作平台互动,完成医疗业务的协同工作。主要提供包括(手机)网上预约、4G(手机)健康档案查询、4G(手机)健康咨询服务、4G无线社区应用(上门随访、家床管理等)。手机网上预约建设预约挂号平台,提供手机端的预约系统,居民可利用手机进行普通号与专家号的预约,可利用手机话费预付相关的挂号费用。社区卫生移动采集系统对手机端提供居民健康信息采集系统,可在居民家中实时采集数据,实时同步到医院中心。包括上门建档、各类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管理等。1.2.10.5.技术路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信息系统,应该针对不同的应用和具体情况对各应用进行合理的部署,使系统更加有效推广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这些接入点全部通过专线接入。医保专线接入到中心,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用。数据中心主要部署共享平台,市民健康卡管理系统,EHR系统,等公用类和管理类的系统,部署网站、短信等公共应用平台。各医院部署内嵌省、市、区医保险接口的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PACS系统等等,建设数字化医院,通过共享平台实现与数据中心和其他系统的联网。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部署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共享平台实现与数据中心和其他系统的联网。各社区服务中心部署内嵌省、市、区医保险接口的社区HIS系统,社区医生工作站,健康档案等等。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共享平台实现与数据中心和其他系统的联网。原则上不部署任何系统不存放任何数据,不部署任何应用,通过直接连接数据库使用,专门为社区服务站开发集成收费、诊疗、取药、健康档案等功能为一体的全科医生工作站。1.2.10.6.资金计划项目预计总投资估算4500万元。1.2.10.7.应用受众政府:对市城镇各相关系统数据进行整合,依托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确保全市医疗卫生工作的稳步进行,实现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市民:实现市民就医更便捷.智慧专项应用开发运营企业:提供给医院,就医人员提供便捷服务,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减少了开发和运营的成本。就医者:通过系统,可以享受高效的就医流程,增加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1.2.10.8.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智慧医疗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6-2017):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和初期应用系统建设,推广普及电子病历、网上预约、双向转诊、诊间结算、医疗卫生信息移动采集等。第三阶段(2018-2019):项目运营阶段,提供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公共卫生应急、远程诊断、慢性病随访、数据分析与决策等高效医疗服务。1.2.10.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卫生局主要承担单位:市政府直接投资,主导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后应用于行政监管等内容的系统运作,通信运营商承担网络和设备运维,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服务运维。1.2.10.10.运营模式医疗卫生管理相关系统由政府运营并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收益型诊疗相关系统由专业运营商运维,通过向个人、医院和医疗企业服务收取费用以获得收益。1.2.11.智慧交通服务工程1.2.11.1.现状分析近年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已形成“四横九纵”的道路框架,临海高等级公路、352省道、304省道、610省道等重要干道,以及三仓河、泰东河拓浚整治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实施。主要问题是,老城区人口及建筑相对密集,在特定时段容易出现交通拥挤现象,农村偏远地区群众出行仍不够便捷。1.2.11.2.建设目标通过建设交通信息感知基础设施和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优化交通组织诱导,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道路交通安全监控能力。并就交通区域内的空间联系、人才与产业业态时空分异、产业的合理引导、空间开发强度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最终达到对实时交通态势的把握和短期需求预测,优化交通资产和基础设施利用,改善城市交通的目的。1.2.11.3.结构框架智慧交通方案总体框架包括感知、网络、应用三层:感知层旨在建立一张感知“泛在网”,协调人、车、船、路、港相关感知设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行状态可视、可测、可控;感知网络汇集了来自各部门、各用户、各种流程、各种设备和系统的信息。网络层作为全市交通系统交换信息的枢纽,是集数据交换、信息存储、综合处理及支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中心。智慧交通云平台是一个高速、安全、可靠、互联互通的支撑平台,实现交通委、公安交警、城管以及交通相关部门之间网络的相互通信,采集、处理及存储分散在各部门的交通行业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以信息化促进规范化,以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交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为一体化交通业务系统深化应用提供支持。应用层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应用需要如下各方面的智能分析来支撑:海量的数据和信息的知识化;海量的知识的价值和关系清晰化;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化;人机协同的有机化;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高效化;管理和控制的精准化。业务应用层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网和物联网所带来的影响,建立在“云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互联互通、部门相互协同的模式,使系统具有高度的智慧性。1.2.11.1.技术路线在信息化及智能化背景下,运输系统的整个组织管理形态将发生质的变化,管理部门、车辆、出行者、基础设施等原先离散的交通参与方都将成为庞大的智能交通网络中的节点,根据一定的规则及标准,每个参与方既采集交通信息又发送交通信息,既传递信息又加工信息,既提供服务又接收服务,各类数据按照现实需求进行自动流转和传递,彻底解决各参与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整个公路交通信息网络成为“智能网”。1.2.11.5.建设内容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采用地磁感应车辆检测器,完成对道路横截面车流量、道路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过情况的检测,以自组网的方式建立智能控制网络,通过系统平台数据与信号机自适应数据协同融合处理的方式,制定符合试点路网车辆通行最优化的信号机配时方案。以“智能分布式”控制交通流网络平衡技术,对路口、区域交通流、道路交通流饱和度、总延误、车辆排队长度、通行速度,进行交通流的绿波控制和区域控制。交通诱导系统:城市动态交通诱导系统由交通信息采集平台、交通数据综合处理平台和交通信息动态发布平台组成,交通诱导系统的系统架构图如下:交通诱导系统架构图智能停车场系统:通过车位探测器将停车场的车位数据实时采集后,通过该系统将相关处理数据通过各LED车位引导屏、车位状态指示灯对外发布,引导车辆进行停放。智能公交系统:(1)公交运营车辆的定位。针对公交车辆智能化调度系统的特点,来实现运营车辆的区间定位(车号、线路号、行驶位置和时间等)。(2)公交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通过对运营车辆位置信息的实时采集,在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现对公交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跟踪。(3)实时通信。根据采集的数据信息调整车辆,实现运营车辆与调度指挥中心的实时通信,并同时支持公交车辆驾驶员和交通设施之间的双向通信。(4)自动调整发车间隔和行车顺序。根据采集到的运营车辆动态信息,安排固定线路车辆的运营,对运营时刻表自动调整发车间隔及行车顺序,同时在线路上优化配置驾驶员。(5)乘客信息采集。在公交车上设置公交智能卡读写器,乘客依次排队验卡、读卡上车,通过智能IC卡读写器(POS)记录所采集的乘客信息,并将乘客信息传送到调度指挥中心。(6)公共交通中心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在路段和特定交叉路口运用公共交通优先通行措施,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协调。1.2.11.6.应用受众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智慧交通综合服务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检测市内交通运行情况,提高事故应急保障和解决能力,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市民:通过手机或其他终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随时掌握交通信息,方便出行,提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意度。1.2.11.7.建设周期智慧交通综合服务工程建设期为5年,分为三期完成,分阶段建设目标如下所示: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智慧交通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智慧交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等。第二阶段(2015-2017):开展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建设数字执法系统,信号控制系统,卡口系统,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交通事件检测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等。第三阶段(2016-2019):项目运营阶段,为****市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管理、公共交通运营等各个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服务。1.2.11.8.建设资金智慧交通服务工程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估算6000万元,投资项目包括工程费用540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300万元、预备费及流动资金300万元。1.2.11.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主要承担单位:电信运营商或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负责特许期内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和管理。1.2.11.10.运营模式设备免费、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采用免费为车主提供车讯通设备,实现普及终端的作用,然后通过流量和信息服务实现盈利。1.2.12.食品药品安全工程1.2.12.1.现状分析已初步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体系,但组织高效、监控严密、问责严格的机制尚未健全,需要在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时全流程监控、及时应急处置等方面狠下功夫,确保万无一失。1.2.12.2.建设目标以群众的食品和用药安全为导向,以智慧****公共平台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食品药品运行体征总体监控、食品药品运行管理问题综合协调为主线,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一体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1.2.12.3.结构框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采用B/S架构,J2ee三层架构设计,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采用独立化的结构设计。如下图:1.2.12.1.技术路线系统必须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内通信行业及卫生部的规范要求;需符合视频技术以及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并确保采用当前成熟的产品技术;系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技术上不会落伍。平台化多功能模块服务整合的实现要求系统将众多功能模块平台化整合,将中心综合管理、综合运营管理、统一视频服务、综合展现、商务智能、工作流程等功能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1.2.12.5.建设内容依托智慧****公共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涵盖全市的数据中心,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业务的全市一体化。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通过电子化手段集中政府信息资源协同部门管理行为,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网络服务,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更新及时的食品安全信息,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现状的改善。特殊食品数字化溯源根据特殊食品监管的重要性,构建全市统一的特殊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特殊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能对全市范围内的特殊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管理,能够对生产、流通领域的特殊食品安全问题的追溯、控制、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药品安全监管主要实现对药品生产审批审核事项的办理,对药品生产进行监督管理,采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等。建立并管理执业药师、从业药师、持上岗证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基础数据库,为全系统办理相关监管业务提供查询服务,与相关监管系统相关联,实现对从业人员监管过程的有效管理。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管理包括信用指标采集、信用评价分类、信用分类监管、信用查询、公示等业务,更有针对性地对食品药品及从业人员实施分类监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稽查办案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检验、专项整治、案件查处管理等。1.2.12.6.应用受众政府:依托公共信息平台,保障市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一体化、智能化、协同发展,提高信息共享的能力。医院:减少运营成本,保障药品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市民:查询特殊食品的溯源,确保药品食品的安全。1.2.12.7.建设周期第一阶段(2014-2015):制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的顶层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设计相关政策和制度等,建设必要的基础环境。第二阶段(2016-2017):逐步推动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特殊食品药品数字化溯源、药品及医疗器械安全监管、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稽查办案等平台系统,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应用体系,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第三阶段(2018-2019):项目运营阶段,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进行完善和推广,进一步拓展安全监管工作管理范围、提升管理水平。1.2.12.8.建设资金项目总投资估算120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90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225万元、预备费及流动资金75万元。1.2.12.9.牵头单位和主要承担单位牵头单位:市卫生局、药监局主要承担单位:市农委、质监局,由政府运营并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专业运营商承担网络、设备及服务运维。1.2.12.10.运营模式市政府直接投资,主导项目建设及项目建成后应用于行政监管。通信运营商承担网络和设备运维,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承担服务运维。1.2.13.智慧政务服务工程1.2.13.1.现状分析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施一流,严格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设立“12345”服务热线,服务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政府云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2.13.2.建设目标智慧政务的总目标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公开政府服务信息,使人们可以多渠道取得政务服务的信息和获得政府的服务。政府各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依靠信息技术促进数据共享交换,提高决策质量,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增强办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1.2.13.3.结构框架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决策分析技术为手段,建立一个功能强、效率高、使用方便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公文处理自动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服务,为企业及全社会服务。1.2.1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