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充满神秘性的敬畏。《山海经》中的山神祭祀,《诗经》中“陟彼高冈”的艰辛,《周易》中“涉大川”的谨慎,便出于早期中国百姓对山之高、水之险的无限畏惧。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山中有奇花异草,川泽有珍禽异兽,既是风雨渊薮,可以物阜年丰;又有神仙栖息,让人超凡脱俗。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古代中国的度地之说,尤其注重观察山水之间的呼应关系,主张山要有远势之来,地要有近形之止,常在山水翕合处营建村落,修建居所,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将阴阳、五行、四象、干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格外重视灵山秀水的旖旎、重山复岭的逶迤、三山五岳的巍峨、砺带河山的气势。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概括了山水审美的基础,是千山万壑的自然风光给予的视觉震撼。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孔子曾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道德体验与山水之间不约而同的冥契,正是任重而道远的君子人格写照。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山水皆在天地运化之中,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可以冥契相通。在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中,人与山水情理相通,山水被赋予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己,山水之美感便超越了有形之态,构建成了无形意境。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材料二: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渲染丘壑林泉,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他们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方法到情愫完成了嬗变。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对山水的畏惧背后反映了他们的期待,由此而增加的想象加上山水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体现了对山水之意的感知,以我观物,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C.魏晋南北朝时,山水成为新的审美对象是因为道、释、玄的思想驱动,山水之乐从此便扎根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了。D.元代画家在对自然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该体验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于是被忽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山水之意的感知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有着相似的理念。B.从五代到北宋,人们更趋向于探究自然山水中的理性,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C.材料一在论证上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以及总分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晰,论证充分而有力。D.两则材料阐述山水文化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前者侧重于中华文化中山水审美意识不同侧面的论述,后者集中于从山水图像的角度分析。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在文本中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有灵:是早期中国人在对大自然的秀美和对大自然敬畏背后的隐隐期待中所赋予的超自然神奇力量的认识。B.以物观物:指人站在山水之外来欣赏山水,不拘牵于自然,从而得到山水自然天成之美的收获。C.知己:指在山水审美中,山水被赋予了美好的期待,超越了有形之态,人与山水之间从而形成的冥契相通的关系。D.嬗变:指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在方法上从自然写实到精神象征的变化和在自然情愫上从美的发现到自娱与遣怀的变化。4.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山水之意观点的一项是()A.《管子·度地》:“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B.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苏轼:“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D.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5.元代画家黄公望中年时期曾因他人牵连而入狱,后入道隐居卖卜为生,晚年定居浙江富春江。其有感于富春山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最能代表宋元山水艺术,成为国宝级名作。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此画作成功的原因。【答案】1.C2.B3.A4.A5.①该画作是作者在山水外,以物观物,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于山水中获得了心灵安慰的体现。②该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意及道家思想,在山水中寄托了道德、玄理和禅思,物我相通、寄畅情志,感悟人生的结晶。③该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趣,通过观察和艺术提纯,并借助山水来建构起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的典型体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由此而增加的想象加上山水的秀美”错误,应是“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B.“不仅在于人与山水间内在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而且在于山水的外在”递进关系倒置了。原文说的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D.“该体验的独立性”张冠李戴,原文“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中,独立性指“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B.“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错误。原文中“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他们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说明把山水当作审美对象仍是基础。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准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A.根据原文“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可知,不包括“大自然的秀美”。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A.“择地形之肥饶者”体现的是对山水之形的审美。B.“两不厌”体现了山水之意。C.“水洗禅心”“山供诗笔”体现了山水之意。D.山水雪与蓑笠翁融为一体,体现了山水之意。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黄公望所描绘的《富春山居图》,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成为宋元山水艺术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不仅以高超的技法再现了富春山的自然美景,构建了大山大水的大美之象,更是暗含山水精神、自然规律和天地万物之理,透溢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情怀。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因被他人牵连而入狱,只能隐居卖卜为生,人生颇为失意,从而使得他寄情于山水,从中获得治愈的力量。而当他关照山水后,“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由此可见,该画作是作者在山水外,以物观物,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于山水中获得了心灵安慰的体现。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不仅是以物观物,看到山水的外在形色,而是在以我观物的过程中对于山水之意有了充分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由此可见,该画作是作者深得山水之意及道家思想,在山水中寄托了道德、玄理和禅思,物我相通、寄畅情志,感悟人生的结晶。最终,黄公望“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达到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收获了山水之趣,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最终才有了这幅传世名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天陈村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张三睡得正香。“三儿!三儿!”张三很不情愿地睁开半只眼睛。张三从来没有这么早就起床过。张三就睁着半只眼睛吃着热的泡饭。母亲在一边把饭给他装进饭盒子里,饭盒子是父亲留下的。父亲还在的时候,母亲天天也这么早就起来,给父亲把饭装进饭盒子里。母亲关照张三,第一天去学生意要听师傅的话。张三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也是一个师傅,他这个师傅也是学生意学出来的。弄堂的路面靠一块块石头铺起来,张三走在石头路上,脚底板的冻疮就痛了起来。石头路很长,张三知道脚底板要痛上一段时光。张三是很吃痛的,他天天走在这石头路上,天天要痛好多时光。张三就这样一痛一痛地走出石头路。等他走到柏油路上,脚底板不那么痛了,心里就高兴起来。柏油路的路面要比石头路平得多。这条柏油路张三是很熟悉的。有轨电车开过来的时候,“丁丁当当”地响,那个声音张三是很熟悉的。小时候到这里来看电车,觉得路很远很远。看到电车“丁丁当当”开过来,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张三却觉得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听了。张三现在天天走这条路去上工,天天听“丁丁当当”的声音,越听就越熟悉,也就越没有什么好听的了。天倒开始有点亮了起来。等天再亮上一点,路灯就要关掉。天天都是这样的,张三天天看到路灯亮着亮着就关掉了。张三现在就跟着铁轨在走,跟看铁轨走上一个小时就能到厂里了。张三从小到大,也是坐过几次有轨电车的。坐在有轨电车上往马路上看,是非常有意思的。张三长大以后也不大乘电车。现在张三去上工也不乘电车,买电车票是要钞票的。走在柏油马路上,张三的脚就不大痛了,柏油马路是很平很平的。做人做到大人了,总要去上工的,不上工就没有饭吃,张三的女人也就没办法拎着小菜篮到菜场上去买小菜了。做工吃饭张三觉得是应该的。张三跟着铁轨朝前头走,一直走到厂门口。厂门口的门房里有一只电钟,张三知道自己今天早了十二分钟。早一点到厂总是比较好的。车间里还很安静,工友们还没有到厂里来。张三在学生意的第一天就知道冲床怎样开了。开起冲床其实是非常容易的。张三的师傅教过张三一遍,张三就把怎么开冲床记牢了。张三找了团回丝把冲床又揩了一遍。昨天晚上回去的时候,张三就揩过一遍了,今天早上来,张三又把它揩了一遍。上工的铃刚刚响过,张三就把电门合上了。电门一合上冲床的马达就转起来了。张三坐在那只高脚凳上,当初张三的师傅把高脚凳留给他的时候,凳面已经非常光滑,现在这只高脚凳的凳面就更光滑了。张三坐在高脚凳上,手一伸就把铁皮拿了过来,铁皮放到冲头的下面,张三就用脚去踏开关了,冲床就“匡汤匡汤”地响了起来。张三觉得冲床响起来时的“匡汤匡汤”是好听的。冲头一落下来铁皮上就会有一个洞,冲下来的小铁皮被推到旁边,旁边有根钢棒把小铁皮拦腰一撞小铁皮就折了起来,一只别针头子的毛坯也就造出来了。张三觉得这样造别针是很有意思的。张三冲起别针头子的时候思想是不敢开小差的,一开小差手就会伸到冲头下面,手指头也就没有了。张三开冲床是开得很好的,把脚放在冲床开关上踏下去一直不松开,一直到一张铁皮上冲得都是洞洞眼了才松开踏板换一张铁皮。张三连换铁皮时冲床也一直不停地响。张三铁皮上的洞洞总是排得非常的整齐,洞和洞之间的铁皮总是非常的少的,张三知道,多冲十只别针头子也是好的。张三一学会就开始冲别针头子,一直冲到今天还在冲,明天还要冲。冲床的冲头一落下来就会发出“匡汤匡汤”的声音,一直响到吃中饭的铃响了,张三的脚才松开冲床的脚踏开关,洗洗手去吃中饭。吃过中饭再冲起来,张三还是把脚放在踏板上,一直没有松开。张三换铁皮的时候冲床就不再“匡汤匡汤”了,现在眼睛看不清楚。张三觉得吃过中饭以后力气就又会长一点出来,不过再冲两三个钟头力气就不大足了。他知道用不了多少时间也就能下班去了。等到一觉睡醒,又好来上班了。张三的脚踏在冲床踏板上,可是张三正在冲着,冲床居然就不再“匡汤匡汤”了。原来是徒弟把电门拉掉了。徒弟把张三从高脚凳子上拉起来,张三就把这只高凳送给他了。张三看到石头路边自己的家门,大门上的“光荣退休”是徒弟亲手贴的。张三想想老早的事情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张三站起来走到五斗橱的前面,看看墙上挂着的“光荣退休”的镜框,用手把老婆照片上的灰揩了一揩。张三举起两只手看了又看,记得父亲活着的时候告诉过自己,一个冲床工到老了还有十只手指头是非常难得的。想到这个张三就高兴起来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三是一个吃苦耐劳、质朴本分、聪明敬业、责任感强、安于现状、易于满足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B.小说两次说到“柏油马路是很平的”,含蓄地表现了张三心情的变化和为了省钱不乘电车而走路的安然心理。C.张三觉得冲床响起来时的“匡汤匡汤”是好听的,暗示了张三对工作的喜爱、觉得工作能让家人有了生活依靠的愉悦及安于工作等心理。D.张三认为老早的事情比较有意思,源于对自己工作认真、生活充实、家庭美满、光荣退休的满足感和对当下退休生活的孤独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到张三父亲,有与张三形象相互映衬、表现子承父业、生活一成不变及父子性格精神上同一的效果。B.小说以客观冷静的笔法,不掺杂作者个人的感情判断和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判断,体现出“零度写作”的特点。C.小说发表于1985年,体现了作者对七八十年代转折时期,关于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的矛盾关系的思考。D.作为劳动者的张三把平常的生活过得一生如一日,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小说被赋予了要健康向上、歌颂劳动者的主题。8.荒诞派文学是形成于20世纪的文学流派之一,荒诞是上帝“死”(不再相信上帝)后现代人的基本处境,表现为人的生存的无意义。有人认为本文具有荒诞的特质,请加以简析。9.陈村说:“如果非要给我的作品加一个主题,那我的主题就是没有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纪念日常生活。”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想法的。【答案】6.D7.D8.①“一天”本是短暂的生命瞬间,但在本文中却伴随着人的魔幻般生命巨变,时间的变形夸张显示了荒诞反常(或是从情节的角度答题也可)。②一天天以至一辈子周而复始的生活,消解了生活与生命的一般的意义,表现出了荒诞的审美特质。③以凝固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无始无终、无变无化的生存情状中所潜藏的非理性生命和生活的展示与思考。9.①小说通过普通的家庭、城市街道的弄堂、造别针的工厂等生活工作环境,真实地描绘了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状态。②小说刻画了张三这样一个连名字都很随意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对普通人冷暖自知的生活的关注。③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生活对应他一生的不同阶段,以上班、下班、吃饭、死亡等按部就班的情节设计,表达了对普通人一生如一天般平常生活的纪念。④小说以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看似枯燥的语言叙述张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表达了对普通人生活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当下退休生活的孤独感”强加因果,退休与“认为老早的事情比较有意思”无关,文中也没有体现说张三因为退休而产生“孤独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小说被赋予了要健康向上、歌颂劳动者的主题”无中生有。文章所表现的就是一个普通冲床工张三的普通的一天(一辈子)。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审美取向的能力。首先,文章以“一天”为标题,“一天”本是短暂的生命瞬间。但文章内容中的一天却贯穿了“母亲关照张三,第一天去学生意要听师傅的话”一直到张三光荣退休的一生。所以这里的“一天”早已超越了其本来的意义,而是带有魔幻般的生命巨变,体现了荒诞反常的时间变形特点。文章之所以把冲床工张三的一辈子以“一天”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因为“张三现在天天走这条路去上工,天天……越听就越熟悉”“天天都是这样的,张三天天看到路灯亮着亮着就关掉了”。也就是说,他这漫长的一生始终周而复始地过着上工-吃饭-下工的三点一线生活。在这里,一天和一生的融合,消解了生活与生命的一般的意义,表现出了荒诞的审美特质。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看,作者之所以要借助这荒诞的手法来展现一生如一天的凝固般的生命状态,正式想要对这无始无终、无变无化的生存情状,施加一点特殊的色彩,从而引发我们对非理性生命和生活的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特色,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首先,从作品的选材来看,一个普通的子承父业的冲床工家庭、“靠一块块石头铺起来”的“弄堂的路面”所在的普普通通的城市街道的弄堂、“张三一学会就开始冲别针头子,一直冲到今天还在冲,明天还要冲”的普通的造别针的工厂,都说明了这个故事人物所在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很普通的。而这也正是无数普通人们的平凡居所,以及最平凡真实的生活状态的体现。从人物角度来说,故事中的其他次要人物——父亲、母亲、妻子、师傅、徒弟都没有姓名,而只有一个身份象征。而整个故事中唯一一个拥有姓名的主人公,就是张三——一个随意的看似烂大街的普普通通的名字。他所过的生活也是普普通通毫无新意的生活。而这也正是无数普通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常见特征。所以,作者在这里刻画了张三这样一个普通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现的是他对普通人冷暖自知的生活的关注。从故事的情节来看,作者以一天贯穿一生的巧妙设计完成全文,但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却依然普通,只是一个人一天中最普通的起床-上工-工作-吃饭-工作-下工的生活,日复一日;或者长大-工作-成家-退休的生活,年复一年:按部就班,而没有什么波澜。在这样的情节里,作者表现的是是对普通人一生如一天般平常生活的纪念。从文章的语言来看,文中“他天天走在这石头路上,天天要痛好多时光”“昨天晚上回去的时候,张三就揩过一遍了,今天早上来,张三又把它揩了一遍”等语句看似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枯燥无味,实际上正恰如其分地对应了张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的生活。从语言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选自苏轼《贾谊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谋之一A不见B用C则安D知终E不复用也F不知默默以待G其变H而自残至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这里指诸侯封地,与《过秦论》“享国之日浅”中的“国”意思相同。B.害,这里是伤害、损害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相同。C.得,这里是满足、满意的意思,与材料二“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中的“得”意思不同。D.举,这里是全、都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中的“举”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初即位,贾谊制定并实施了改历法、变服色、定法制,定官名、兴礼乐等礼法制度,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B.汉文帝本想重用贾谊,但在别人的挑拨下疏远了他,并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在渡过湘水时,他以作赋凭吊屈原的方式自伤。C.苏轼认为贾谊若得君臣支持,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便不会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D.苏轼认为贾谊才华出众、志向远大,本有机会实现抱负,但因气量狭小和见识不足而抱憾终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2)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1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臣子应如何避免贾谊式的悲剧。【答案】10.CFH11.B12.A13.(1)他们这种君臣互相投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兄弟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2)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14.臣子要能等待时机、有所忍耐;不招疑忌,善于处穷;气量宽宏,见识高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夫谋之一不见用”是被动句,“见”表被动,故可于动词“用”后断开,即C处;“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中,“则”是连词,意为怎么;“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可在其后F处断开;“不知默默以待其变”中,“其变”是“待”的宾语,其后“而”是连词,表转折,故可在“而”前H处断开。故应断于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在位的时间不长(享受国家主宰者权利的时间不长久)。B.“意思相同”错误。“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是嫉妒。句意: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想要设计陷害他。/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C.正确。后一个“得”意为取得……支持。句意:心情抑郁(不愉快)。/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D.正确。句意: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普天下的豪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贾谊制定并实施了……等礼法制度,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说法有误。由材料一原文“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可知,还没来得及实施。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相得”,互相投合;“分”,情分;“特”,只是。(2)“伤”,感伤;“夭绝”,早死;“穷”,逆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要从材料二中找到如何避免贾谊式的悲剧,可从文中苏轼的议论语句,特别是对贾谊的批评反向推知。比如,材料二中,苏轼明确说明“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然后再针对贾谊给出了假想“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不过十年,可以得志”。由此我们可知:臣子要能等待时机、有所忍耐。根据苏轼的分析“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以及他的批评“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可以得知:不招疑忌,善于处穷。根据材料二最后苏轼的总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可以得知:气量宽宏,见识高远。参考译文:材料一: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想要设计陷害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有一只鸮鸟落到他的住处,停在他的座位上。楚国人称“鸮”为鵩(不祥的征兆),又觉得贬谪之地长沙地辟潮湿,水土不服,自己难以久活,伤悲难恃,于是作赋以自慰其心。材料二: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获稻[宋]李覯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田家[唐]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劚①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注】①劚(zhú):挖掘。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前三联写农作生活情景,反映了农忙时节农人的辛苦,颔联是作者站在农人的角度发出的慨叹,揭示了妇人内心的矛盾,意蕴丰富。B.李诗颈联中“青黄”和“断折”都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表现了农人对青黄不接的年成的忧虑,又体现了农人对粮食的珍惜。C.两首诗歌的语言都质朴而又讲究,李诗的“犹”字表现了农人下田劳作之早,聂诗的“已”字,跟前句的“未”字形成对比,耐人寻味。D.李诗细节描写突出,聂诗白描手法运用成功,两首诗都刻画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诗歌显得生动而且真实。16.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民的劳作场景,请分析情感的异同。【答案】15.B16.同:都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作却被霸占果实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官府贪婪剥削的讽刺。异:李诗“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表达对官府极不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极端腐败的愤慨批判;聂诗“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表达了对官府收租迫不及待,统治者不恤民情、残酷剥削的批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既表现了农人对青黄不接的年成的忧虑”错误。“先后收”说明农家收获颇丰,年成较好。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两首诗中,前者“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和后诗“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都展现了农人辛苦劳作的场景。如此辛苦,本应享有丰厚的劳动成果。但“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和“官家已修仓”都说明农民的劳动成果不能归自己享有,而是只能流入官仓。从这一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作却被霸占果实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官府贪婪剥削的讽刺。第一首诗中,诗的尾联“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写官府的粮仓里满是老鼠和鸟雀,说明官府并不珍惜百姓上交的粮食,而是任由鸟鼠啃食,实际上是暗喻当时管理腐败贪污,而“于今又租入”则是对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盘剥的控诉可批判,揭露此时税费的高昂,百姓负担的沉重,突显出的是统治者的极端腐败,突出百姓的生活艰辛,进而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无限同情。第二首诗中,“六月禾未秀”说明此时还远未到达收获的时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家已修仓”。这说明官府为了能早日收租剥削,早已迫不及待地先修起了粮仓。从中,我们也能充分感受到诗人对统治者不恤民情、残酷剥削的批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总理在读书时代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当下,年轻人要有志存高远、为国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情怀,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筑旧迹常能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经历战火浩劫之后的扬州惨状。(3)花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但是古人常借用花的凋零暗示女性的青春消逝的感伤,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可怜焦土④.废池乔木(都在空城)⑤.满地黄花堆积
⑥.憔悴损(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弘、焦、憔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只要你留心,这个世界就好像每天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盈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最喜欢乡间朴素的那种小雏菊,开得含蓄无声,谢得也不事张扬。它的凋谢还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就那么安静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18.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曾主任没有抬头,边干着手头的工作边问站在旁边的小李:“你好像对这次的工作安排很有意见啊!为什么不能当面向领导提呢?”B.王老师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问:“这是谁的书?”杨老师接过去翻看了一下,说:“好像是陈老师的,要不你问问他吧!”C.春风轻轻地吹过,好像妈妈的小手,北风呼呼吹过,好像锋利的刀割过。D.哪知这一脚并不像踢到肉上,好像踢到一块生铁上,把五个脚趾头几乎碰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句是()A.最喜欢乡间朴素的那种小雏菊,开得含蓄无声,谢得不事张扬。B.最喜欢乡间朴素的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C.最喜欢乡间那种朴素的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D.最喜欢乡间那种朴素的小雏菊,开得含蓄无声,谢得不事张扬。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A19.C20.①比喻,用“风暴”比喻花凋谢得迅速,形象生动,反衬了小雏菊安静地凋谢的特点。②拟人,把小雏菊拟人化,用“依偎”“消瘦”“憔悴”“老去”,生动地描写了凋谢过程,感情丰富。③反复,两次运用“一点点”突出了小锥菊安静地凋谢的过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好像”表肯定与确认。A.表肯定与确认。B.表不十分肯定的推测。C.表比喻。D.如同,表类比。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那种”表示范围界定,应位于其他形容词“朴素的”前面,故应改为“最喜欢乡间那种朴素的小雏菊”;第二处是搭配不当,“不事张扬”意思是不从事四处张扬、炫耀、显摆及类似的表露和夸张的行为。这一状态应该更符合花开绚烂的时期,故应改为“开得不事张扬”,与“含蓄无声”互换。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句中,“它的凋谢还是风暴”,把小雏菊凋谢的状态比作“风暴”,这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它的凋谢”,喻体是“风暴”,两者借助“是”衔接。作者之所以这么比较,是因为两者都有“说来就来”,也就是凋谢得迅速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还将小雏菊与风暴加以对比,从而反衬了小雏菊安静地凋谢的特点。语句中,作者还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来描写小雏菊,“依偎”“消瘦”“憔悴”“老去”等动作词本都是属于人类的行为,作者在这里用来形容小雏菊,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雏菊拟人化,从而生动地描写了凋谢过程,感情丰富。“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中,作者连续使用两个“一点点”。这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从而对“一点点”这一缓慢、安静的状态加以强调,从而突出了小锥菊安静地凋谢的过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即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我先是一惊,①。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这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是怎么得了。②,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③”,我们常这样自嘲。21.请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与隐患排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工艺品展览馆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4S店汽车租赁与绿色出行倡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开发项目挂靠合作保密协议合同3篇
- 2025年度特色餐饮品牌店面全面转让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物业公司应急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劳动合同信任机制合同3篇
- 高二物理竞赛霍尔效应 课件
- 金融数学-(南京大学)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评分表
- 亚什兰版胶衣操作指南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口算除法 人教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6.农业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20年)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终端)
-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