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版块一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版块一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版块一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版块一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版块一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从读懂诗歌开始——一判一审读文准一、熟知7大题材,初步判断诗歌情感古代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从题材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七种。题材1怀古咏史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题材特点]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其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怀古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鉴赏技巧](1)弄清史实。题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首先就要对诗歌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诗歌的注释,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2)体会意图。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发表议论的,如清代刘献廷的《王昭君》;也有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故也是怀古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卢挚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①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②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注]①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②麻姑:据《神仙传》记载,她貌似十八九岁,而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答: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须从“景色”着手;最好逐句考虑,才不会有所遗漏,回答得全面细致。凄凉之景与优美之景的对比,盛衰无常的感慨与超脱闲逸的情怀,这二者都比较鲜明,容易把握。重点在于答题时表述的清晰与完整。参考答案:作者首先描写昔日甲第名园、高城沼台业已荒芜、草木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进而想象空翠飞来、天淡云闲的优美画面,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闲逸的情怀。题材2托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题材特点]托物言志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类诗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鉴赏技巧](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咏梅》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卜算子·咏梅》属于典型的托物言志的作品。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找到情感寄托物所蕴含的品质、精神等与作者的价值追求、思想品德之间的相似点。参考答案:《卜算子·咏梅》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孤傲挺立地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词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题材3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题材特点]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鉴赏技巧](1)注意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下同)。如“绿树”“青山”这些意象与作者向往的恬静闲适生活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菊花、五柳、明月、渔歌等。(2)注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在“田家”里,面对“绿树”“青山”话“桑麻”,其生活意味不言自明。(3)注意通过关键字眼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还来就菊花”中一个“就”字把农家人与人之间的毫无距离感写了出来。(4)注意分析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①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②描写景物的手法,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要善于体会诗人观察、捕捉和描摹的细致入微,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针对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答: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题材4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题材特点]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技巧](1)要从意象入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离愁别绪。平时要积累离别诗常用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给人以“冷”的感觉,但同时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之纯洁。这样思考,答题时就可以从“对友人情谊真诚”方面作答。送别怀人诗中的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2)要借助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衬托等。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的。一般来说,前两句是景,景中含情,间接抒情,很自然地引出三、四句的直接抒情。(3)要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或伤心,或留恋,或惆怅,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或彼此勉励等。但要就题解题,防止经验主义。[针对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远怀舍弟颖、观等①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分离的痛苦。参考答案: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②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题材5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题材特点]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鉴赏技巧](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对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针对训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日登梓州城[注]杜甫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洲。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注]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答:解析:分析情感,一要注意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二要抓住诗中关键词句,如“客心”“宾雁”“共赏重阳节”“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等。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第一联“客心”“宾雁”言游子远行;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表达诗人“聊祛南国忧”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题材6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题材特点]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鉴赏技巧](1)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大有帮助。(2)抓住意象特征。边塞诗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诗歌时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体会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针对训练]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其六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答:解析: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首先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抒发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比较。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参考答案: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其三”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其六”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的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题材7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题材特点]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鉴赏技巧](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或眼前什么景。即事(景)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或特定的景由而生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或景。(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景)抒怀诗不比叙事描写诗偏重于叙事、写景,其重点在于“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景)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或“景”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针对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参考答案:①本诗记叙作者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eq\a\vs4\al(附: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题材类别主要手法情感术语怀古咏史诗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孤独惆怅借古讽今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缅怀英雄功业无成失意绝望借古抒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志不得伸壮士暮年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志趣高雅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送别怀人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怅然若失诚挚关怀情深意笃羁旅思乡诗虚实结合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孤寂落寞边塞征战诗对比衬托建功立业从军报国思乡念亲视死如归苦闷彷徨即事(景)抒怀诗此类诗歌的主要手法及情感术语可在以上六种题材中选取,不再单列。二、审读5大关键点,准确定位诗歌情感对于考生而言,读懂诗歌是理解、领悟诗歌内容、情感乃至艺术技巧的关键。因此,复习备考中,既要避免轻读诗、重做题的错误,又要讲究正确的读诗方法。[解题技法]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如2015年四川高考《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夏日”,交代时间;“游山家”,交代事件;“同夏少府”,交代人物。据此可推测出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如“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之类注释,一般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例如:以“月亮”表达思乡之意,以“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抓住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典例示范](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诗角度获取信息标题信息标题中“金陵”“汉江”可以看出地点。“金陵望汉江”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在金陵时写的一首诗。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信息联系作者生活年代及写作时间,可知此诗写于盛唐之时,抒发的是对盛唐的赞美,同时也能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注释信息对时代(如“六帝”“三吴”)、地理(如“派”)、疑难句子作了介绍,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尤其是注释④诠释了任公子的典故的含意。主要意象“汉江”,其实指长江。关键词句“回万里”写长江之远长,“九龙盘”写长江之曲折,“迅湍”写长江之气势,“沦亡”“不足观”衬托唐之兴盛;“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则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答:[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针对训练]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读诗角度获取信息标题信息标题中的“发”“将赴”“留别”透露出诗作的内容应与“离别”“羁旅”“塞外”有关。作者信息唐代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注释信息交代了地点,即诗人的行进路线,暗示环境。主要意象①“飞雪”意在衬托苦寒的恶劣环境;②“春风不到”“汉使稀”“白草”“青山”等植被稀疏也是在映衬环境恶劣。关键词句“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的,是侧面的;“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点明羁旅乡愁、思念家人,但却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答:参考答案:(1)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2)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南征杜甫eq\a\vs4\al(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读诗角度获取信息标题信息“南征”透露出作者的“羁旅”“悲愁”。作者信息联系杜甫颠沛流离的经历和思家怀归的情感。注释信息交代写作时间、地点,暗示诗人的行进路线。主要意象“春岸”“水”“云帆”“枫树”等意象给人以明朗欢快的感受,为下文做铺垫。关键词句“偷生”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点明作者年老体弱,“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自苦”表明作者缺少知音。答:参考答案: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把握形象。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点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从而把握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链教材·认知考点]形象类型教材链接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爱恨情长、感时伤别柳永的《雨霖铃》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寂寞愁苦、身世飘零李清照的《声声慢》[研高考·突破考点](一)常见设问要明了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简析这首诗中人物的特点。3.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二)答题模板要用好[鉴赏方略]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以及抒发的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典型意义。[例1](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一)读诗抓关键1.审标题“送子由使契丹”交代了事件。2.看作者苏轼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3.析注释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③解释典故,有助于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情感:对苏辙的担心。4.抓关键“云海相望”表明宦游四方,聚少离多。“那因远适更沾巾”,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二)答题重规范1.审题要“准”中心人物:诗人。答题方向:性格。信息来源:本诗首联。必须结合诗中的具体句子。2.答题有“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概括形象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具体分析形象)[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注]。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解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这首词描写了书斋、修竹、月色、秋光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竹)、热爱大自然(月色、秋光)。答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分析这些特征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温润莹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考点二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链教材·认知考点]1.意象思乡类意象教材链接月亮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鸿雁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双鲤晏几道《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莼羹鲈脍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2.意境特点教材链接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清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研高考·突破考点](一)常见设问要明了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二)答题模板要用好特别提示:单纯问“描写怎样的画面”,可不分析情感。[鉴赏方略]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2.景物形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歌需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考生熟知的,有的是诗歌注释中注明的。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例2](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一)读诗抓关键1.审标题“太湖恬亭”交代地点。2.看注释注释介绍字词含义,有助于理解诗歌。3.明意象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二)答题重规范1.审题要“准”“第二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了答题的重点。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2.答题有“范”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概括特点):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描绘画面)[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塞下曲(其一)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作用?答:解析:第一问要求描绘诗中的景象,作答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及特点,然后归纳出这些形象组合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诗歌前两联写边塞秋景,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有无限肃杀之感。第二问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参考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无限肃杀的边塞秋景图。寒蝉在桑叶枯落的空旷桑林里鸣叫,边塞天气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的芦草。这两联借景抒情,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考点三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事物形象包括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雁”往往与两情交往、思乡念亲和孤独连在一起。[链教材·认知考点]类别阐释示例单纯咏物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流露出清新活泼的气息。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借物抒情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借物明理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研高考·突破考点](一)常见设问要明了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2.这首诗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形象?4.这首诗中的××具有什么品格?(二)答题模板要用好[鉴赏方略]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答题时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志向、节操等)。[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菊[宋]杨万里eq\a\vs4\al(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6分)(一)读诗抓关键1.审标题“野”表明菊花的生长环境。2.知作者杨万里是宋代爱国诗人,主张抗金,宁宗时因奸臣专权,辞官居家。3.抓关键“幽色”写菊花的淡雅。“肯为无人减妙香”写菊花的内在精神特征: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二)答题重规范1.审题要“准”“颔联”明确了答题区域;“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明确了答题的重点。2.答题有“范”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外在特点)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在特点)寄寓了诗人孤洁自好、不媚俗邀宠的情操。(分析物象作用)[针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课时跟踪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11分)寒食李山甫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注]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②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句。★(1)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5分)答:解析:回答描写的寒食节的景象要从景物与人物两角度展开。从“风烟放荡花披猖”中可抓出“风烟”“花”两个意象,形容它们的分别是“放荡”和“披猖”,可见这两处景物是活泼明媚的;人物方面,从剩下三句中抓“秋千儿女”“绣袍驰马”“锦袖斗鸡”“喧”等关键语句,可知描写的是女子荡秋千,男子骑马斗鸡的热闹场景。参考答案:①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1分)的明媚春景(1分);②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2分)的欢快热闹的场景(1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答:解析:第一问,要注意结合[注]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思是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做裙子。对于莲来说,不染世俗之污,表明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由此可推断出诗人的感情。再结合前两联描写内容看,上面写的是热闹景象,这与“无他事”的荷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自怜”句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自己的“愁”。最后一句中的“空脱荷衣”表明诗人品行高洁,不甘沉沦,但又不得不身处“泥醉乡”的两难心理,这更增加了诗人的痛苦。参考答案:感情: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2分)如何表达:①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每点2分,答对两点且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11分)感皇恩朱敦儒[注]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注]朱敦儒:南宋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1)上阕写出了小园哪些特点?由此可看出主人公是什么身份?(5分)答:解析:由“小园儿”“两三亩地”可知面积小;由“花竹随宜旋装缀”可知环境清幽(景色怡人);由“槿篱茅舍”等,可知设施简朴(简陋)。栽花种竹,小园清幽,不求奢华,可见隐士风范。参考答案:特点:①面积小;②环境清幽(景色怡人);③设施简朴(简陋)。(3分)可看出主人公是隐士(隐者)。(2分)(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词句进行逐一分析,点明蕴含其中的情感。如“都为自家,胸中无事”,这里的“事”是指官场事,可知有“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风景争来趁游戏”,词人感受到景物好像都争先恐后来取悦人,可知有“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等等。参考答案:①“胸中无事”: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②“风景争来趁游戏”: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③“称心如意”:对晚年美好时光的珍爱;④“剩活人间几岁”:对去日无多的感伤;⑤“洞天谁道在,尘寰外”: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的陶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没有结合词句分析,如情感表达正确,每点得1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虞美人刘辰翁①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②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①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②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1)“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解析:“梅”即梅花,“腊”即腊月。梅花开败,腊月将尽,春天归来,点明了时节。“腊尽春归”“春寒少”都是所感,而实际上仍有“雪和风”,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参考答案: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交代了时令,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2)结尾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6分)答:解析:原本期望在酒醉中可以忘却忧愁,却不料不知是谁又唱起了“春花秋叶”,让“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下。由“醉”“幸”可知词人期望可以借酒消愁,“泪偷流”则表现了词人的期望落空,亡国之恨无法排解。参考答案:写出了一个借酒浇愁,寻求解脱,却在听曲时忍不住泪流的亡国之愁无法压抑更无法排遣的词人的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千秋岁张先数声①,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②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注]①(tíjué):即子规、杜鹃。②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答: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春天逝去、花木零落、梅雨连绵、柳絮飘飞,衰败凄凉的残春之景。(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参考答案:比喻,把心比作那双丝编织的网,中间有千万个连心结。表现了爱情受到抑制时抑郁不舒的心境和对爱情坚贞不移的信念。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辽西①作崔颢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②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谁与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注]①辽西:这里指辽河流域西部地区,唐代在此设置平卢节度使。②沙虚:指沙土不结实。★(1)诗歌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答:参考答案:景象:这两句描绘了青草遍野、辽水北岸积雪融化的四月阳春景象。(2分)作用:优美宁静的意境为荒寒的边城背景涂抹了清亮的颜色,为后文写“春服谁与成”做铺垫。(3分)(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边境局势的担忧;②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③对朝廷体恤边关将士的期望。(每点2分)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是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炼句和语言风格。考点一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链教材·认知考点]常考词类表达作用教材典例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美为媚的效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对比鲜明,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研高考·突破考点](一)常见设问要明了1.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2.赏析×字的妙处。3.简要分析×句中的×字的表达效果。4.×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二)答题模板要用好特别提示:这几步也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可颠倒顺序,比如“步骤二、步骤三”可以调序作答;有时除第一步外,其他三步也可融合在一起作答。[例1](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一)读诗抓关键1.看作者岑参以边塞诗写得最为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2.看注释注释①介绍写作背景以及五盘岭的情况;也利于理解诗歌最后一句“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释②了解“出五盘”的意思,有助于理解文意。3.抓关键“旷然”点明作者的心情,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中为之一荡。“不觉蜀道难”,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道虽有上青天之难,也如履平地。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二)答题重规范1.审题要“准”“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明确了答题方向和重点。2.答题有“范”①“斗”,相斗。(释含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析特点、描景象)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析作用)②“攒”,积攒,聚集。(释含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析特点、描景象)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析作用)[针对训练](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解析: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①“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②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③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考点二炼句古人说:炼字不如炼句。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是从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表达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当然这离不开对句意的理解。[链教材·认知考点]常考类型特色解读教材典例内容、情感句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语言特点句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表达技巧句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结构句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研高考·突破考点](一)常见设问要明了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作分析。2.请赏析×××联。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二)答题模板要用好特别提示:“步骤二、步骤三”常融合在一起作答;“步骤二、步骤三”有时也可调序作答。[例2](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一)读诗抓关键1.读标题北来人,即从北方来的人,即从金人统治地区南逃的人。2.看作者刘克庄是两宋之交的诗人。3.审注释南宋徽宗年间。综合分析,这是一首北宋灭亡之后,感怀国事的一首诗,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类似于姜夔的《扬州慢》。(二)答题重规范1.审题要“准”“第一首中的画线句”明确了答题区域,“赏析”明确了答题重点,要兼顾手法和内容两方面。2.答题有“范”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明表现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点意境情感)[针对训练](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解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考点三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世,除了分析具体的诗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的积累来帮助判断。但鉴赏的主要根据是作品本身,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诗人,则更需要细读诗句,整体把握诗歌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链教材·认知考点]语言风格教材典例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悲壮,意象广阔,别开生面。绚丽: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