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辽宁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_第1页
【解析】辽宁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_第2页
【解析】辽宁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_第3页
【解析】辽宁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_第4页
【解析】辽宁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试卷一.单选题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原尿中的尿素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②③⑦⑧ D.②③⑥⑦【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血液中的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②正确;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③正确;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元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胃是消化道,其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原尿存在于肾小囊内,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原尿中的尿素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⑦正确;输卵管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③⑦,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2.图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协助扩散C.NaHCO3D.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血浆,丙是淋巴。【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错误;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主动运输,B错误;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D.CO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O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3.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答案】A【解析】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神经递质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B错误;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内环境,C错误;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D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本题是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理化性质的考查,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4.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答案】A【解析】【详解】A、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成突触小体,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之分,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但不能发生逆转,C错误;D、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故选A。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增大②侧K+浓度,则a点上移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和②侧电位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由于多糖连仅存在于细胞膜外侧,所以①为细胞膜外侧,②为细胞膜内侧。图2中,a线段表示静息电位;ac段代表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d段表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K+外流所致。【详解】②为细胞膜内侧,如果增大②侧K+浓度,由于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则会导致K+外流速度加快,静息电位时两侧电位差更大,则a点下移,A错误;Ⅱ是蛋白质分子,可能是K+的通道,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B正确;b→c过程中,产生动作电位,Na+的通道打开,Na+内流,所以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C正确;b点时,电位差为0,故细胞膜①侧电位与②侧相等,D正确;故选A。【点睛】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内流有关,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外流有关,Na+内流和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神经元膜外Na+浓度增大,会使动作电位峰值增大,神经元膜内K+浓度增大,会使静息电位峰值增大。6.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对于该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此外,还应用溶剂(酸性生理盐水)作对照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但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详解】A、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A正确;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B正确;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C错误;D、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D正确。故选C。7.下列临床措施中,不适宜用于诊断“下丘脑是否发生病变”的是A.监测体温变化 B.收集统计尿量C.观察膝跳反射 D.检查垂体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条件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还有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A正确;B、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尿量,故B正确;C、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故C错误;D、垂体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控制,故D正确。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故选B。9.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D.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答案】B【解析】【分析】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小肠肠腔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B、①与③组成实验自变量是小肠肠腔是否去除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产生,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C正确;D、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故选B。【点睛】实验题的分析要注意:1.抓住实验目的,围绕实验目的初步确定设计思路;2.找到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实验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完善实验步骤;3.注意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全面描述。10.“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最相似B.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D.注射乙酰胆碱可缓解肌肉收缩无力症状【答案】D【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详解】A、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A正确;B、由于患者产生的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该受体失去功能,则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无法传递,则刺激患者神经也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正确;C、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则神经递质能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进而传递兴奋,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C正确;D、由于患者产生的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则神经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患者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降低,D错误。故选D。11.对于第一次注射青霉素的病人,护士仍要对该病人皮试,关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护士技术没过关,她没掌握过敏原与机体作用的特点B.青霉素与其它过敏原不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C.生活中人们可能已接触青霉素或青霉素类似物,第一次注射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D.出生时从母体获得了相应抗体,因而第一次注射青霉素也必须皮试【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有的人对青霉素过敏,即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生活中人们可能已接触青霉素或青霉素类似物,第一次注射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故选C。

12.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A.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B.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C.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D.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LCM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详解】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生物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在探究不同浓度NAA溶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只有③ B.只有④ C.③或④ D.①或②或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①中,相对浓度设置可能偏低,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会越明显,①可能;②中,相对浓度设置可能偏高,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②可能;若浓度范围设置合理,当浓度低于最适浓度时,促进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当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促进作用减弱,过高时有抑制作用,③可能,④不可能。故选D。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描述,错误有()①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极性运输②苯乙酸和α萘乙酸不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③植物激素都是由特定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微量有机物④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⑤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⑥植物激素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⑦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A.2处 B.3处 C.4处 D.5处【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①生长素在植物体成熟组织部位的运输形式是非极性运输,①错误;②苯乙酸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生长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α萘乙酸(NA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②正确;③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不是特定的组织细胞产生,③错误;④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④正确;⑤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⑤正确;⑥植物激素具有信息传递作用,但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⑥错误;⑦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⑦正确。故选B。15.烟草是一种具有顶端花序的植物,“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A.生长素类物质 B.赤霉素类物质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利【答案】A【解析】“打顶”即摘除顶芽,可使腋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降低,促进腋芽发育成侧枝;但腋芽生长过快又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所以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在打顶后的伤口处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从而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16.如图中A~O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有的会出现弯曲生长,有的会直立生长,有的不生长,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A.燕麦胚芽鞘中能够弯曲生长的有A、B、C、D、F、G、H、I、L、O,其中向左弯曲生长的有A、C、I。B.向右弯曲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比向左弯曲生长的多。C.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E、K、M。D.不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D、J、N。【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图中A、B没有尖端,无横向运输,有极性运输,都能弯向放含有生长素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图中C、D、E的琼脂块对生长素的运输没有阻断,因此C、D弯向单侧光生长,E直立生长。图中F、G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单侧光而是云母片对极性运输的阻断,因此都弯向右侧生长。图中H、I中琼脂块没有阻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都弯向单侧光生长。图中J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所以不生长。图中K、L中,锡纸遮挡了K的单侧光,无横向运输,L有横向运输,但对极性运输都没有影响,所以K直立生长,L弯向单侧光生长。图中M、N、O中云母片对生长素运输有阻断作用,M中阻断横向运输,N中完全阻断极性运输,O阻断一侧的极性运输,所以M直立生长、N不生长、O弯向插云母片的一侧生长。综上所述,燕麦胚芽鞘中能够弯曲生长的有A、B、C、D、F、G、H、I、L、O,其中向左弯曲生长的有A、C、I,A正确;向右弯曲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B、D、F、G、H、L、O,向左弯曲生长的胚芽鞘有A、C、I,B正确;直立生长的胚芽鞘有E、K、M,C正确;不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J、N,D错误。17.某研究小组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所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a、b、c代表的数据不慎丢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2,4D浓度(mg·L-1)abc一段时间后根的总长度(cm)A.若a=0,则c>b B.若b=0,则c>aC.若b最大,则a>c D.若c=0,则a>b【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一段时间后根的总长度,分别以a、b、c各浓度之间相互对照,根据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详解】A、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a=0,则C是抑制作用,b是促进作用,c不可能小于b,应大于b,A正确;B、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0,则a、c均为抑制作用,c的抑制作用更强,故c大于a,B正确;C、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最大,则a、c均为促进作用,且a大于c,因为a的根总长度大于c,C正确;D、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c=0,则a可能属于促进作用随2,4D浓度增大而增大的阶段,也可能属于随2,4D浓度增大而减小的阶段,故a可能大于b,也可能小于b,无法判断a、b大小,D错误。故选D。18.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片草原中跳蝻的密度B.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C.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答案】D【解析】【详解】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对酵母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D错误。19.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答案】B【解析】Nt+1/Nt=1,代表种群数目趋于稳定;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t3段,种群数量在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代表种群呈“J”型增长,D错误。【点睛】Nt+1/Nt=λ=1,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性;λ>1,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λ<1,种群数量减少,为衰退型。2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答案】A【解析】【分析】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详解】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所有生物,因此稻田群落有垂直结构,B错误;C、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D、沙丘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D错误。故选A。【定位】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点睛】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种群的空间结构:集群型、均匀型和随机型。21.性引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虫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信号B.性外激素功能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C.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诱剂,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D.性引诱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农药污染,避免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1、化学信息指的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性引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属于化学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性外激素是由未交尾雌虫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信号,引诱同种雄虫前来交尾,A正确;B、性外激素的作用对象是同种未交尾昆虫,因此性外激素的应用是信息传递影响种群繁衍,但是不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错误;C、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引诱剂,可以大量的诱杀雄虫,进而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降低农药污染,避免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D正确。故选B。22.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4: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09倍 B.375倍 C.1.273倍 D.1.964倍【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甲→丙,甲→乙→丙;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详解】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为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4∶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4/5y÷10%+1/5y÷10%÷10%=28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28y,则y=1.964x。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进行计算,相对较难,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2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下列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图中b=h+c,A错误;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h/a×100%,B错误;

“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利用,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d,C正确;

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点睛】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h/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24.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损毁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单位为103kJ/m2•a)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越小C.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6%D.各级消费者同化量中都有一小部分能量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详解】A、由图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能量之和,故A项错误。B、地震以后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偿的能量越多,所以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越大,故B项错误。C、由图可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4,加上补偿的能量2,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16,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所以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故C项正确。D、各级消费者同化量是其消化吸收后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而其粪便是没有被同化的能量,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同化量的去向,以及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再根据题意作答。2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①⑦表示碳元素的流动过程,其中主要以CO2形式流动的是A.①②⑤⑥ B.②③⑥⑦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⑦【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⑤⑥是细胞呼吸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③是动物摄食,④⑦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机物流向分解者;所以主要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6.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物数量越多,种内斗争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b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A正确;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弱,因为a的物种丰富度最小,B错误;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密度最高,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因为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生物体所含含量越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对图形的识别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故①正确;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故②错误;蜜蜂发现蜜源告诉同伴,属于信息传递,故③正确;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无机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故④正确。故选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8.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生产者是F,G代表分解者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C.野外生存训练时,探险者食用了馒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喝到水,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02库,C表示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图中各成分的名称,再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的能力.【详解】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生产者是F,G代表消费者,A错误。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乙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血浆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B错误;食用了馒头,其中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升高;没有及时喝到水,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因此随后他的血液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激素可能有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C正确。图Ⅲ表示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错误.【点睛】A解题技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有箭头发出的是生产者,其余都是消费者。B解题突破口:组织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判断丙是细胞,乙是组织液。D解题技巧:双向箭头连接的是生产者和无机环境。2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裂过程发生于输卵管,胚胎体积不断增大B.喂养拌有促性腺激素的饲料可使母畜超数排卵C.从附睾取出的精子可直接与成熟的卵细胞受精D.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动物血清【答案】D【解析】【分析】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详解】A、卵裂过程发生于输卵管,胚胎体积不变甚至略微缩小,A错误;B、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不能喂养,否则会被消化酶分解,B错误;C、从附睾取出的精子需要经过获能处理后才能与成熟的卵细胞受精,C错误;D、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动物血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早期胚胎发育的具体过程;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早期胚胎培养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0.科学家把从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分离获得的4个基因通过病毒导入已分化的小鼠成熟细胞,发现成熟细胞返回到了未成熟的干细胞状态。这种干细胞(iPS细胞)又能在不同条件下分化形成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实验过程中病毒发挥了载体的功能B.此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C.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表达D.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所含核基因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使得细胞数量增加。基因表达控制蛋白质合成,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转录形成不同的信使RNA和翻译形成不同的蛋白质,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详解】A、基因可通过病毒导入已分化的小鼠成熟细胞,病毒起了载体的作用,A正确;B、干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动物细胞培养技术,B正确;C、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即遗传信息的表达,C正确;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及干细胞技术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及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31.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可知,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而且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详解】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批次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图中曲线是酵母菌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得到,t1时细胞密度增加很快,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两批次均达到K值,但由于b批次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32.家庭中制作泡菜的方法: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下列与此过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B.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C.制作泡菜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制作泡菜实验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详解】A、制作泡菜时,通常用白酒擦拭泡菜坛,以达到消毒的目的,A正确;B、陈泡菜水中有乳酸菌,因此,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B正确;C、制作泡菜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物的干重减少,而种类将增加,C错误;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是因为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从而导致酸味无法产生,D正确。故选C。33.在对泡菜中亚硝酸盐进行检测时,所用的方法、有关试剂以及颜色分别是()a.纸层析法b.比色法c.显微镜观察法d.斐林试剂e.双缩脲试剂f.对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g.砖红色h.蓝色i.玫瑰红色A.adi B.begC.bfi D.bfg【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即使用的比色法,试剂是对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产生的颜色是玫瑰红色,故选C。34.有关平板划线操作不正确的是A.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B.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位置是随机的C.在挑取菌种前和接种完毕后均要将试管口通过火焰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培养【答案】B【解析】【分析】平板划线法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最后得到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详解】A、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法,故A正确;B、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时,采用分区划线,故B错误;C、在挑取菌种前和接种完毕后的试管口要通过火焰,故C正确;D、平板要倒置后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分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5.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下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Ⅱ切割B.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Ⅰ切割C.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D.质粒用限制酶Ⅱ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Ⅰ切割【答案】C【解析】【详解】限制酶Ⅱ也能将限制酶Ⅰ识别序列切割,而限制酶Ⅰ不能将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切割。获得目的基因需将目的基因两端切割,所以用限制酶Ⅱ切割;切割质粒只能切出一个切口,所以用限制酶Ⅰ切割,故选C。36.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流程是()A.基因→表达→形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形成具有高级结构的蛋白质→行使生物功能B.对蛋白质进行分子设计→改造蛋白质分子→行使功能C.预期的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D.预期的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相应mRNA【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工程的过程:根据中心法则逆推以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工程上来解决蛋白质的合成。【详解】根据中心法则逆推以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37.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C.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比较项目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原理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增殖培养基性质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培养基成分营养物质(蔗糖)、植物激素等营养物质(葡萄糖)、动物血清等培养结果植物体细胞株、细胞系培养目的快速繁殖、培育无毒苗等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分散处理无有脱分化有无【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培养采用的是液体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采用的是固体培养基,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不需要胰蛋白酶处理,B错误;

C、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因此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可以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几乎不含病毒)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D正确。

故选B。38.以下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甲和乙分别表示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组分别是AA和BB。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经①过程获得的a、b称为原生质层B.c细胞只有AABB这一种类型C.过程④和⑤分别是分化和再分化D.获得植物d因为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可育【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其中①是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是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⑤是再分化过程。【详解】经①过程获得的a、b称为原生质体,A错误;融合的细胞有三种:AAAA、BBBB、AABB,另有些细胞可能没有融合,所以共有五种细胞:AAAA、BBBB、AABB、AA、BB,B错误;过程④和⑤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错误;获得的植物d是经过筛选后的植物类型,基因型为AABB,含同源染色体,可育,D正确。【点睛】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明确题图各序号的含义是解题关键。39.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T淋巴细胞B.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C.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D.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杂交瘤技术的目的是制备对抗原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刺激产生的效应B淋巴细胞(浆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抗体分泌功能,所以①是效应B淋巴细胞,A错误;使用细胞融合剂造成细胞膜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易于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最佳的融合效果应是最低程度的细胞损伤而又产生最高频率的融合。聚乙二醇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所以②中使用的不是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培养时能酶解外面的蛋白,使细胞疏松排散,不用于细胞融合,B错误;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物理过程,在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混合细胞悬液中,经融合后细胞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如融合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的脾细胞和脾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未融合的脾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以及细胞的多聚体形式等。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才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所以③不一定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性,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④才是经筛选得到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C错误,D正确。40.某小鼠的癌细胞具有氯霉素抗性,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将无氯霉素抗性的小鼠体细胞核取出,注入去核的小鼠癌细胞中,然后将这一重组细胞培养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该重组细胞不能分裂生长。这一实验可以说明:()A.该重组细胞具有氯霉素抗性 B.氯霉素抗性属于细胞核遗传C.该重组细胞可称为细胞株 D.核移植过程中核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在细胞核移植实验中将无氯霉素抗性的小鼠体细胞核取出,注入到去核的小鼠癌细胞中,然后将这一重组细胞培养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该重组细胞不能无限分裂,说明氯霉素抗性基因位于细胞核中。【详解】某小鼠的癌细胞具有氯霉素抗性,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将无氯霉素抗性的小鼠体细胞核取出,注入去核的小鼠癌细胞中,然后将这一重组细胞培养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该重组细胞不能分裂生长。说明该重组细胞具没有氯霉素抗性,从而判断氯霉素抗性位于细胞核,属于细胞核遗传,ACD错误,B正确。

故选B。【点睛】本题以核移植的实验为载体,考查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分,难度不大,审题是关键。二.简答题41.聚乙烯醇(PV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广泛用于纺织、印染、化纤等领域,由于其降解周期长,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实验小组筛选出PVA降解菌,对于含PVA废水土壤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分离PVA降解菌时应当以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PVA降解菌主要是一些细菌类生物,因此制备培养基时应将培养基的pH调节至_____________。(2)显微镜计数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测得的微生物的数量往往比实际值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这两种微生物计数方法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PVA(2).中性或微碱性(3).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4).偏小(5).显微镜计数法统计的是全部微生物的数量,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统计活菌的数量【解析】【分析】1、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详解】(1)分离PVA降解菌时应当以PVA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上除了碳源外,还需要添加氮源、水和无机盐,由于PVA降解菌主要是一些细菌类生物,培养细菌时一般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微碱性。(2)显微镜计数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测得的微生物的数量往往比实际值偏小,原因是当多个细菌靠近时其形成的菌落可能连接在一起。这两种微生物计数方法的区别是,显微镜计数法统计的是全部微生物的数量,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统计活菌的数量。【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掌握选择培养基应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培养基成分,掌握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的方法。42.图1是某基因工程中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示意图,载体质粒P0具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Taq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其两端各自带有一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载体P1用酶处理,在两端各添加了一个碱基为________的脱氧核苷酸,形成P2;P2和目的基因片段在________酶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P3。(2)为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P3的菌落,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进行筛选,得到A、B、C三类菌落,其生长情况如下表(“+”代表生长,“-”代表不生长)。根据表中结果判断,应选择的菌落是________(填表中字母)类,另外两类菌落质粒导入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板类型菌落类型ABC无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答案】(1).胸腺嘧啶(T)(2).DNA连接(3).C(4).A类菌落含有P0(5).B类菌落未转入质粒【解析】【分析】分析题图:P0是载体质粒,其含有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都属于标记基因,可以用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EcoRV酶为限制酶,其切割质粒后会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详解】(1)分析图1可知,目的基因两侧为粘性末端,且游离出的碱基为A,则在载体P1的两端需要各加一个碱基T,形成具有粘性末端的载体P2,再用DNA连接酶将P2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形成重组质粒P3。(2)限制酶切割后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但是没有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含有重组质粒P3的菌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而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结合表格分析可知,应该选择C类菌落。根据表格分析,A类菌落在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中都能够生长,说明其导入的是P0;B类菌落在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中都不能生长,说明其没有转入任何质粒。【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正确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43.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实验组号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