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7讲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2_第1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7讲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2_第2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7讲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2_第3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7讲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2_第4页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第7讲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第7讲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

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021历史内容索引时空纵览阶段特征必备知识精要排查关键能力题点突破情境体验思维升华时空纵览阶段特征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处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国共对立,工农武装割据;日本侵华,局部抗战开始;长征;西安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内战独裁与和平建国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政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道路探索,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国共关系曲折发展,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最终胜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日本在沦陷区掠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国统区通货膨胀,民族工业崩溃;解放区土地改革经济民族工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有一定发展,后期走向绝境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必备知识精要排查阶段

政治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1)国共十年对立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④红军长征: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抗日战争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防御、相持、最后反攻并胜利。②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3)解放战争①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召开政协会议。②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开始反攻。③1948—1949年,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④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经济

(1)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民族资本的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3)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因受到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挤而陷入绝境文化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生活(1)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婚姻观念、婚俗等发生变化,彰显了自由、平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影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新教材

新视野】1.陕北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2.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但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除军事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3.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关键能力题点突破[连线高考]命题点一走向复兴之路的近代中国1.(2020天津卷,5)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良友》重新刊登甲午海战的时事画,是为了激励民众共御外侮,故D项正确;1931年的《良友》重新刊登甲午海战的时事画是为了激励民众抗日,不是呼吁和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激励民众抗日,不是鼓动变革,而且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不是时事,故B项错误;“甲午惨剧”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清政府的消极抵抗,因此《良友》此举意在呼吁国人只有积极抵抗才能避免惨剧,而非抵制战争,排除C项。2.(2020天津卷,6)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据材料“长征途中”“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可知,该会议为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即图中②的位置,故选B项;图中①为江西瑞金,排除A项;图中③为甘孜,排除C项;图中④为甘肃会宁,排除D项。3.(2020全国Ⅱ卷,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斗争。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7年在国民革命胜利发展之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由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发展自身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故D项错误。4.(2020全国Ⅱ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图表数据,可知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涉及的阶层广泛,这有利于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于1940年,故A项错误;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这一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1937年陕甘宁边区并未建立联合政府,故C项错误。5.(2019全国Ⅱ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题干材料的内容是对干部培训的正规化要求和内容的转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培训,由此,联系时间信息“1948年10月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形势已经明朗化,中共中央已经着手储备国家建设管理的人才,故B项正确;当时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内取得丰富经验,与材料要求的干部培训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生产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展开的,与本题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D两项均错误。素养感悟

6.(2018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美国记者的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受到尊重,能决定自己的事情,从而“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对于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可知,当时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封建土地制度还并未完全废除,故B项错误;美国记者记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状况,与国民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美国记者的记述并未提到国民党,无法得出抗日根据地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素养感悟

[深化认知]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程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脱离了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4.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俄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独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二、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1)工业化进程: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里,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下,中国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2)民主化进程: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使国民党加紧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排斥其他民主力量,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难度。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1)政治民主化层面: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尽管国民政府开放的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在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2)国家统一层面: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战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领导者,为随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3)经济层面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4)民族精神层面:唤醒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5)国家主权层面: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了台湾的领土主权。1942年,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并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43年,中国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地区、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领土的主权,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收回了这些领土的主权。[素养演练]1.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2020山东泰安一模)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运动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作出了不同的决议,由反帝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的变化,故选D项。1927年9月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1927年9月北伐已经结束,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排除C项。2.史料实证——伟大转折中的红色精神(202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文章中提到的党内这种关于革命道路分歧基本结束于(

)A.井冈山根据地建立B.八七会议召开C.遵义会议召开

D.中共七大的召开答案

C

解析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故选C项;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并未解决党内道路分歧的问题,排除A项;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没有解决党内道路分歧的问题,排除B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35年的遵义会议已经解决了党内道路分歧的问题,排除D项。3.家国情怀——抗战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2020山东青岛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答案

D

解析

在中国法官积极斗争后,中国法官次序排位提高至第二顺位,这是因为中国为打败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理应在法官次序排位中排在前列,故选D项。命题点二近代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连线高考]1.(2020全国Ⅲ卷,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根据题干材料“中国许多工矿企业……难以维持再生产”“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可知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及滥发纸币给民族工业带来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窘境,A、B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国民党军阀混战主要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抗日战争结束后,本就脆弱不堪、百业凋敝的国民经济,在美国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及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并滥发纸币等的加速催化下,国统区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国统区内的财政经济崩溃,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了人民群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情绪,在军事和政治上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终成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2020全国Ⅰ卷,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经济政策。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不能只强调与资本家斗争,应联合资本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城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1953—1956年我国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故A项错误。材料重申了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这与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重申了新民主主义政策,而不是对其进行调整,故D项错误。[深化认知]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列强侵略在列强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内部产生了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的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并在土地革命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路线的确立,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土地革命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共同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素养演练]1.时空观念——民族工业发展的“白银时代”(2020山东泰安一模)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1936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答案

C

解析

依据时间信息“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排除B项;1936年,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英美没有对华经济援助,排除D项。2.唯物史观——根据地的土地政策与乡村治理(2020广西桂林一模)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其效果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些改革(

)晋察冀等五大根据地阶级及其土地占比统计(%)项目时期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阶级全民族抗战前3.67.228.4545全民族抗战后2.46.738472.5土地全民族抗战前29.52129.5190.8全民族抗战后13.517.542.522.50.6A.增强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动员能力 B.消除了传统精英的经济优势C.构建了全新的乡村政权结构 D.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答案

A

解析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根据地各个阶级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措施,增强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动员能力,故选A项;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地主和富农阶级比例和土地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是并不能体现出农村消灭了大地主阶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对农村土地和阶级关系的调整,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政权组织结构,排除C项;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雇农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存在,并没有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排除D项。3.历史解释——土地改革的政治近代化意义(2020广东广州二模)1946年6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正式提出:“中央正考虑由解放区发行土地公债发给地主,有代价地征收土地分配农民。”这一设想旨在(

)A.消灭土地私有制度B.解决战时的财政困难C.粉碎敌人重点进攻D.壮大反对独裁的力量答案

D

解析

中共中央提出“由解放区发行土地公债发给地主”,旨在通过向地主有偿购买的方式,争取地主阶级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故选D项;材料“有代价地征收土地分配农民”只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消灭土地私有制度,排除A项;材料“由解放区发行土地公债发给地主”,会暂时加重战时的财政困难,排除B项;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先粉碎的是敌人的全面进攻,排除C项。命题点三交换(含货币与价格)[连线高考]1.(2019全国Ⅲ卷,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定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的。20世纪30年代这一经济定论得到广泛认可,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知识界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差异,所以不可能对中国社会性质有相同的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对经济的定论分析,所以无法得出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人群为“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说明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故C项错误。2.(2019全国Ⅰ卷,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题干材料指出了毛泽东所认为的中俄革命的区别,毛泽东用俄国革命的特点反衬出中国革命的特点是联合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因此其意在指出中俄两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即中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是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俄革命的区别,而不是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的问题,也未涉及右倾错误,故B、D两项错误。素养感悟

[深化认知]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1.含义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文明的进步。2.特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3.兴起原因(1)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这是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重要原因。(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促进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基础。(3)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4.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危机空前加重,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等人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民族觉醒意识升华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民族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素养演练]1.史料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2020河南开封一模)1937年7月,蒋介石表示,“决心运用全力抗战”“以保持我国家与个人之人格”。1938年,毛泽东也说:“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这表明当时(

)A.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经高度重合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D.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基本消除答案

A

解析

“以保持我国家与个人之人格”可理解为蒋介石主张保持国家独立,而毛泽东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建立的,两者共同说明当时抗日战争使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重合,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建立,与时间“1938年”不符,排除B项;此时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上升”表述不符,排除C项;国共之间仍有阶级矛盾,“基本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2.历史解释——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解读1939年,陈嘉庚为国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当时急需的战略物资。而美国华侨愤于日本侵华,分别在波特兰、旧金山成立美洲华侨航空学校、中华航空学校,为祖国培训、输送航空人才。这反映了(

)A.抗战中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中华民族各阶层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障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海外华侨身在国外,心系祖国,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华侨对抗战的作用,各阶层的团结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并未涉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排除C项;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战不能归为国际援助,排除D项。3.唯物史观——文化发展与民族主义的关系(2020安徽安庆二模,29)抗战期间,存在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向乡村的文化转移,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随着八路军和新四军来到乡村,为面向农民的大规模民族主义宣传提供了条件。这表明(

)A.中国文化重心已转移到乡村B.农村文化的重塑推动了民族解放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蓬勃开展D.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抗战文化的领导权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城市知识青年向农民宣传民族主义,有利于农村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抗日战争这一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故选B项;“已转移”表述过于绝对,中国的文化重心以城市为主,排除A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敌后战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已经取得领导权”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情境体验思维升华[真题感悟](2020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一模,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