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数学教案篇目(7篇)_第1页
2022年七年级数学教案篇目(7篇)_第2页
2022年七年级数学教案篇目(7篇)_第3页
2022年七年级数学教案篇目(7篇)_第4页
2022年七年级数学教案篇目(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

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

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

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篇1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

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

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

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

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

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

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

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

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

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

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

1/17

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

老师的小奖品?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

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

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

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

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

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

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

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

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

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

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

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

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

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

2/17

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

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

规律。

(1)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

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

填好这个空?

(2)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

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

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

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

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

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

3/17

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则B点记为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

距灯塔3km处。

例2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

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

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

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

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4/17

2、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篇3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

系。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

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

作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

数轴上标出。

想一想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

(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

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5/17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

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

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

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

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

反数,是一个正数。

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

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

表示0的相反数是0.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填空

5.8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

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

身。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

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

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

A.1个B.2个C.3个D.4个

化简下列各符号:

口;+{[(+5)]);

6/17

{{…}…}(共n个负号)。

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

结果为负。

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

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3)符号的化简。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判断题

3是相反数。()

7和7是相反数。()

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

(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

1,2,0,4.5,2.5,3

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正数或0

C.负数D.负数或0

7/17

4、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

A.正数B.负数

C.非负数D.非正数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

个数是。

提升能力

6、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

7、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

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篇4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

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

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8/17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

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

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

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

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

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

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

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

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

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

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

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

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

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

9/17

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

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

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

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

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

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

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

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

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篇5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

10/17

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

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

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

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

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X12=216(平方厘米)

11/17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中的长方形面积比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把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

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

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

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O

第1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

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

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o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篇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2/17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

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

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

问: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

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3/17

1、教科书146页“归纳”。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

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歹•!、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篇目篇7课题:

1.2.3相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

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

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

要这样分类

14/17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

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

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

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

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