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3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3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3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3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哲学就是世界观答:错误。因为(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2)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答:错误。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坚持唯物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坚持辩证法。因此,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同为物质的根本属性。5、“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错误。这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一命题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6、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答:正确。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2)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7、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答:正确。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8、可知论是唯物论,不可知论是唯心论。答:错误。唯物主义主张可知论,但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其区别仅在于知什么和如何知。只有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问题,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正确。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1)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做出评价性认识;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2)创造客观世界包括:第一,创造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创造客观世界未来的蓝图,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三,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创造世界表现出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创造客观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10、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就是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答:错误。(1)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识,同错误的意识作斗争。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答: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意义上揭示了意识的本质。这种比喻歪曲了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人脑是通过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以后才产生意识的,它不是分泌意识。其次,这种比喻不是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而是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而且犯了把意识和物质相混淆起来的错误。因为胃分泌的胃液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果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岂不是把意识也当成了一种物质了吗?四、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两者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科学概括和抽象。它不仅适用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物质形态,而且适用于人们尚未认识而今后将被发现的物质形态;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因而它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指物体、物质结构及其具体属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深化;它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界,不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因而它是个性,具有相对性。把两者混淆起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归结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就会以个性代替共性,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2)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和物质结构学说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提供新的科学材料,进一步证明和丰富哲学的物质范畴;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2、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答:(1)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①认识根源。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入。在认识过程中,如果把认识过程简单化,纯属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就可能导致唯心主义。②社会根源。唯心主义最初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压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为唯心主义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③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为唯心主义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社会根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剥削阶级的需要,才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把它变成了现实,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自然界、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或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感觉或意识。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3、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答:(1)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近代唯物主义是在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以科学反对迷信,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对社会进步起了重大进步作用。(2)近代唯物主义有三个根本缺陷:①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②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运动;③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4、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需要澄清?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只有一个本原这就坚持了一元论。二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精神。这就坚持了唯物论,反对了唯心论。三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辩证法,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2)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科学证明了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识不过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社会科学证明了社会是特殊的物质体系,也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哲学长期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和科学性,并接受了科学和其它实践的反复检验。(3)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的观点有:①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错误在于颠倒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是反科学的。②旧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统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解释社会历史的物质性问题,存在着以个性代替共性的局限性,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不能彻底解决统一性问题。③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观点解释世界是根本错误的,它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必须倒向唯心主义。④当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在这个问题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根本对立的。人本主义思潮坚持把单独的个人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从而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科学主义思潮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经验的结构,经验是世界的本原,暴露他们在对待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和实质。5、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是怎样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意识不是神灵的“创造”或主观自生,它的产生以物质自然界的长期高度演化和发展为物质前提,它在物质生产劳动和物质性语言推动下产生和形成,意识的表达也离不开它的物质外壳(即语言)。因此,意识是最高级的物质反映形式。这就在意识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①人脑是最高级的物质形态和物质机能体系,它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承担者;人脑内部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意识不过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形态的反映形式和功能。②意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就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3)意识固然对客观物质具有巨大的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为前提。它为外部物质世界所限定,只能实现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它必须借助于物质力量,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而且,这种反作用不过是改变了物质的存在形态,不是脱离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凭空创造。这就在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6、什么是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答:静止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在一定范围、时期,具有某种物质的稳定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合规律的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的形式。表现在:①静止是物质在总体运动中的局部情况;②静止是仅就未发生机械运动而言;③静止是指未发生根本质变而言。承认相对静止有着重要意义。①相对静止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客观基础,使人们有可能认识和利用不同质的事物;②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事物的量变阶段,保持事物稳定性,为事物的向前发展准备条件。7、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什么?答:(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指导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动性。意识能够能动地选择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根据人的需要对客观事物做出评价;能动地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能够能动地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蓝图;能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第三,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动性。(2)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①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准确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价值判断愈正确,预见愈准确,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就愈充分,愈顺利和愈有成效,其作用也就愈大。③正确发挥意识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在发挥认识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条件和主体掌握的手段,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世界;要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符合和有利于自己的需要;要认识、激发、利用人和物的因素的潜力;最后变可能为现实,实现主体的既定目的。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否认客观规律的意志决定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五、材料题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辨析题l“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答: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为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一事物的矛盾过程、阶段各有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普遍性作为事物的共同本质是不能离开矛盾特殊性的。(3)由于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虽然与普遍性相联系,但是它表现出来的事物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却不可能都在矛盾共性中存在,因此,矛盾特殊性不寓于矛盾普遍性中。2、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答:错误。这是对“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不断创造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来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和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不同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也没有事物的真正发展。但矛盾斗争性又属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的制约。把“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3、质和事物直接同一,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答:正确。质是事物存在的直接规定性。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事物也是一定质的事物,两者不可分裂。所以质和事物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等级的量,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所以,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4、量变和质量的区别是相对的答: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具有相对性,量变和质变也不例外。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反之亦然。水的三态变化,从物理学上讲是属于质变;从化学上讲,又属于量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的过程而言,属于量变;但就事物的某一性质或某一局部而言,又是质变。5、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答:错。(1)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过了时的和日趋灭亡的事物。(2)区分新旧事物,要把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及远大前途,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考察。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生事物。6、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形式答:错误。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部分质变则不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只是事物个别、次要性质的变化(阶段性部分质变)或事物局部性质的变化{局部性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属于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不属于质变过程,因此,不是质变的一种形式。把部分质变当成质变的一种形式,混淆了质变和量变的界限。7、“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答:正确。这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特别是对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阐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到一定阶段,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在辩证否定观看来,现存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它必然被否定,必然灭亡,为新的事物所代替。当现存的事物还有存在的理由之时,我们要肯定它,但当它丧失了存在根据和理由时,又必然被新事物所否定。这体现了辩证法否定观的科学态度和彻底革命的精神。8、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答:错误。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虽然矛盾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但绝不是简单的循环,因而决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因为,它仅仅是某些特征,特性的回复;它只是仿佛向旧的东西的回复,并不是真的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它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和更高阶段上的综合。因此,事物的周期性、回复性并不排斥事物发展总趋势、总方向。,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答:错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第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的观点与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事物的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的观点与否认矛盾和不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它们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它们对立的表现之一。四、论述题l、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互相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彻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度,使旧的矛盾统一分解、新的矛盾统一性产生。(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试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答: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性则寓于同一性之中。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总包含着某种共性。这一规律主要是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第一,在分析矛盾发展时,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第二,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考察问题。第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3、试述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答: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一个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的积累,质变是不可能的。②质变巩固了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一个新的量变过程。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只有质变才能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不仅有新质产生,而且有一个更高基础上新的量的发展。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这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是,在一切工作中要把远大目标和当前艰苦努力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的艰苦努力,由量的积累达到质变,实现奋斗目标。要反对急躁冒进,又要抓住实机实现飞跃。4、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有何区别?答:(1)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运动,否定方面的不断强大,并最后战胜肯定方面的必然结果。②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发展中决定性的一环。其二,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使新旧事物联系起来。因为新事生是在旧事物中萌芽,发展而来的。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一方面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不合理的、腐朽的东西,使新旧事物有本质区别,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的中断。另一方面,新事物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使其在新的条件下获得新的生命,体现了发展中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①否定不是事物自身的因素,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在的否定,是主观任意的否定。②否定不是“扬弃”,而是绝对的否定,简单的抛弃。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不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过程,因而是错误的。5、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性。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在不在)每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无时不有)这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不包含共性的个性。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因此,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其基本特征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等,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中国特色”是矛盾的特殊性,即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政治和经济现状等国情和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的辩证统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则的运用和体现,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6、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何在?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1)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事物自身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的结果。(2)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环节的周期性运动,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循环论把事物发展的周期性看成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否认事物的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把事物发展看成是直线上升,否认其曲折性。二者都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关系,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7、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同“一点论”和“均衡论”有何区别?答:(1)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它同只肯定其一,而忽略或否定其二的形而上学“一点论”有质的区别。(2)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在两点中着重抓住重点,即着重把握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同不去把握甚至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有质的区别。(3)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中包含重点论,因而重点论也区别于“一点论”。8、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什么指导意义?答:(1)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②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条件,环节和结果。③静止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因此,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把变革和稳定统一起来,既要注意变革以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并巩固变革的成果。只求变革,不注意稳定,变革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只求稳定,不求变革,事物就不能发展,也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9、如何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原理对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有什么意义?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内外因的区分就具体事物而言的,是相对的。(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4)这一原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根据。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搞好党的自身建设,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时要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对外开放,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10、为什么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落后的、丧失存在的必然性的,没有前途和日趋没落、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只以时间出现的早晚、形式是否新奇为区分标准。新事物最终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本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因素、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加进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因而它具有不可抗拒的必胜的强大力量。由于新事物开始时力量比较弱小,旧事物的长期存在和抵抗、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以及新事物本身也存在一些弱点或不够成熟,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原理的意义是:①善于区分新旧事物,及时敏锐发现新事物。②积极扶植、支持新事物,帮助它逐步完善,同旧事物作斗争。③坚信新事物最终战胜旧事物,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的“哲学根据”。五、材料题1999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管理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①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②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③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答案要点:①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③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别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三、辨析题1、实践出真知,每上人要想获得科学知识都必须事事经过实践。答:错误。(1)它不符合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知识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直接认识,即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间接知识,即从前人、他人和书本那里学来的知识。由于人的生命、精力、实践的范围有限,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所以就个人的知识组成来说,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知识。(2)上述论断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它只片面强调个体实践,忽视了学习理论、继承前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十分有害的。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答:错。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3、人们的思想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就是真理,但在实践中没有获得成功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答:对。因为它符合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真理检验的复杂情况。(1)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种认识通过一次实践检验,没有获得成功,不能就说它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有其局限性,今天没有证明的思想,可以被以后的实践所证明。(2)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思想的成功与失败,要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有的失败并不是指导实践的思想不正确,而是其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4、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答:错。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而不是两个真理。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5、“先有设计图,然后施工”。因而认识先于实践。答:错。因为,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设计图纸,作为一种认识,来自以往实践经验,实践在前,认识在后;用于施工,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其次,认为认识先于实践,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看到了实践和认识过程的一个片断,犯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6、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答:错。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上述论断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7、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错误。唯物主义包括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机械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9、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答:错。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有意识的,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它又是物质实体,因此它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主观只是主体的一部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等于整个客观世界。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现象,客观指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主观同客观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还存在改造、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以及其他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的,而主观和客观却不存在相互规定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却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容易导致唯心主义错误。1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对。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11、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答:错误。真理同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但真理并非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真理是思维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本身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只有当人的思维去认识、去反映这一客观规律时,才有一致不一致、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只有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客观规律作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的这一正确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一致和统一。四、问答题(论述题)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其基本形式。1)什么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有哪些主要特点?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有哪些基本形式?第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第二,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第三,创造精神文化的科学实验。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世界上的事物无限多样,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同时或同等重要地进入到人的认识活动领域中来,其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关注和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为人的认识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而且还通过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首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知事物的现象。其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依人们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最终还要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经过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得以纠正、正确的认识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的认识,从它的产生、发展、检验标准到归宿,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正确的认识。3、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述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答: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有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相互关系。答:1)直接经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书本上和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除了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外,大部分知识是从前人,他人那里学来的间接经验。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源”和“流”的关系。就知识的总体而言,无论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为直接经验的,在他人则为间接经验;反之亦然。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构成其知识总体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间接经验反过来又可以指导直接经验,并得到提高。3)认真看书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接受理性知识,并没有否定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原理。不能因此就认为认识有两个来源。这是因为,第一,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第二,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要同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要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加以考证,才能正确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第三,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包含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5、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认识能力。答: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人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6、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回到实践?答:1)因为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还只是认识过程的一半,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一半,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由改造世界的需要决定的。因为,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不回到实践的理论就是空洞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其次,这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需要决定的。因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还有待于证实。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和深化。可见,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既是理论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7、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答: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真理观的基本前提。1)从真理内容来看,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实际内容就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切科学的理论、学说、定理、公式之所以是客观真理,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毫不例外地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同自然、社会的各种规律相结合,相一致。2)从检验真理的标准来看真理也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判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依赖人们的感觉,而是依靠人们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因而被实践检验确定的真理也必然是客观的。3)从真理是一元而不是多元的来看,真理也具有客观性。人们对于同一客观对象真理性认识,在同一条件下,真理只能是一个而不可能是多个。无论自然科学的真理,还是社会科学的真理都是如此。8、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如何?分析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答:1)辩证关系: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②二者是对立的: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因而总是相对的、近似的、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它永远不会被推翻,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③二者是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长河。因此,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长河的一部分、其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的发展,都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深化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2)相对主义的错误: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歪曲成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相对主义真理观陷入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泥坑。3)绝对主义的错误: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一下子可以穷尽真理,宣扬永恒真理、不变真理。绝对主义真理观是把人类知识凝固化的形而上学观点。4)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普遍真理、正确认识,它是不会被推翻的。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②真理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它虽然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还需在实践中发展。③马克思主义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它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④用绝对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凝固化,或者用相对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都是错误的。五、材料题材料1: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的靠的。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新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请回答:(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答案要点:(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辨析题1、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主观的。答:错误。(1)从正确的命题出发得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结论。(2)这种观点仅仅从表面现象上看到人的社会活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看不到主观意志背后的物质根源,看不到人的活动是受社会客观规律制约、支配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人们自觉活动的基础。(3)上述观点夸大了人的自觉活动,否定了社会客观规律,因而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所有居民是一视同仁的。答:错误。(1)从表面上看来,国家是管理公共事物的机关,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对社会所有居民一视同仁。(2)因此,上述观点抹杀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是一种超阶级的错误国家观。3、国家政权由一个社会集团手里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手里是实现社会革命的首要标志。答:错误。(1)在同一阶级内可以有不同的社会集团,如果国家政权在同一个阶级内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发生了转移,那根本不是社会革命,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2)社会集团有革命和反动之分。如果国家政权由反动的社会集团(阶级)手里转到革命的社会集团(阶级)手里则是实现社会革命的首要标志。(3)因此,此观点抹杀了社会革命的实质。4、经济基础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答:错误。(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一定社会的性质。(2)非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它不能规定一定的社会性质。5、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答:错误。(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为“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3)个人意志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性质不同,或促进或阻碍,其大小程度亦不同。6、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进步。答:错误。(1)任何上层建筑都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落后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同落后的反动的经济基础也是相适应的,但它却阻碍社会的进步,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包括英雄人物在内,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答:错误。(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包括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是相对立的。因为,说“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历史”不是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而是把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看作是两个孤立、相互平行的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从而歪曲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把杰出人物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作用相提并论,混同起来。(2)认为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必然混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因此,“共创论”在人民群众作用之外与之平行地提出杰出人物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就等于承认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答:错误。(1)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2)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错误。(1)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2)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10、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答:正确。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11、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答:错误。这种观点夸大了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的选择性,否认了这种选择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因而是错误的。客观规律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和方向,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可能性和范围,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条件进行选择,并把可能性变成现实,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但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和完全自由的,受着客观规律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只能在客观规律和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范围内进行选择。人们对客观规律和条件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有更大的自由。脱离客观规律和条件,无视条件需要,主观任意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就会陷于不自由的境地。1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答:错误。二者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而是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关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四、问答题(论述题)1、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答:这一命题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物质的辩证的发展过程,都具有物质性和辩证性。这是因为:(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同自然界一样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又是特殊的一部分,在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2)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构成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辩证发展的前进运动。(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既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和自然界历史的发展一样是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可能。人们就可以象自然科学那样,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研究和说明社会发展的重复性和常规性,预示其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这就为研究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各门社会科学奠定了可靠科学基础,并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答:(1)所谓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要的经常的条件。(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第一,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第二,它能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第三,它能够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第四,它能够影响不同文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3)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条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平衡系统,如果保持这个系统中各个自然条件的平衡,就会使人类社会得以正确发展;如果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平衡,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3、论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以及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答:(1)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增长率、密度和分布等。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物质条件之一。(2)人口因素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其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其二,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人口数量是影响社会生产快慢的重要因素。其三,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上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3)懂得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具有极为重大的实践意义。人口因素虽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这一科学的历史观将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贯彻有计划地对我国人口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政策的自觉性。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自然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达到更高度的统一,人类社会必须对人口实行自觉的控制和调节,即保持“最优人口”。这意味着要使人口再生产和整个社会再生产和自然界之间保持其最适当的比例关系。保持这个比例就能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比例失调就会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人口最优化,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实行调节和控制。对我国来说,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分布上也不平衡,造成人口与经济发展比例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四化建设的进程,也限制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控制人口,逐步缓解人口众多的矛盾,着重提高人口的质量,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国策。4、扼要阐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主要的本质内容。(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这是因为:其一,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其二,它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物质前提;其三,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其四,其变革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其五,它决定着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状况以及人口变化的特点。(3)掌握这一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只有懂得这一原理,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全面地、客观地说明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社会形态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其次,此原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正确性。5、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何异同。答:(1)相同之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它,而不能创造、消灭它。(2)相异之处表现在:第一,二者存在的根据和作用条件不同。自然规律存在于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无需人的参与,照样天然自在地发挥作用;社会规律则是以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行动为存在根据,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作用条件。第二,二者发生作用的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社会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起作用。第三,二者对实践活动的关系不同。自然规律虽然被人们所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但它本身不直接体现人的利益关系;而社会规律则体现人的利益关系。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这一问题有何实践意义?答:(1)科学是反映事物规律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2)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①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同生产力发展日益构成倍数或指数关系,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式发展。②它日益成为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在现代生产中,首先是科学的发现和突破而后应用于生产过程,开辟大批新产业。③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诸因素中的比重已由本世纪初的5%—10%,上升到本世纪中期的50%,进入80年代,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有的生产部门甚至高达100%。(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义、这一命题是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①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