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绵城市”理念下滨水景观的设计及案例分析TOC\o"1-2"\h\u215111绪论 1101091.1研究背景与意义(Introduction).1.1研究背景 112749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243691.3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 488892相关理论研究 589522.1海绵城市相关理论概述 5306922.2滨河景观相关概念概述 1055252.3滨水景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1201762.3.1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的历程 11299912.3.2城市滨水景观开发现状 12126042.3.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2164172.4滨河景观设计的价值 1463253“海绵城市”理念下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15212783.1“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 1570803.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滨河景观设计 15200103.4“海绵城市”理念下国内外滨河景观案例分析 16307144设计应用——以淮河淮南石姚河段为例 17177794.1整体设计规划概述 1739604.2设计目标与理念策略 1983334.3石姚河段景观具体设计概况 20196034.3.3景观植物配置 22257608结论 221绪论1Introduction研究背景与意义(Introduction).1.1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硬化路面不断增多,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巨大压力,雨水下渗困难,最终导致城市内涝,城市“看海”现象频发。目前,我国大部分排水系统采用的是快排方式,当发生极端天气时,城市的快排管道无法负担过多的降水,因此逢雨必涝成为我国城市的通病。内涝频发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城市发展,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整体水资源较为富足,其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达到23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25%,故我国算得上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在前段时间还被联合国列入13贫水国家之一。因此,解决城市水资源水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海绵城市”理念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物,是我国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常用管理机制,海绵城市能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美化城市改善城市人居质量,提升城市雨水的渗透、排涝、净化、调蓄功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实际上,我国针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已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到:“城市建设需要地上地下一起,除了建设城市地上设施,也需要再积极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道,关注城市内涝问题,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新形势新政策之下,海绵城市有利于推动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但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而言,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有所差异。因此,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地寻找合适的、正确的方式,用科学的方式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海绵城市。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中国的传统城市建设长期地轻地下重地上、重面子轻里子,以“快速排除”和“末端控制”为主,建设排水管网、堤坝、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与现今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忽略了原生态的、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将传统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转变成生态绿色文明的重要方法,对当下城市开发建设中人为造成的城市、水、生态之间的阻绝问题具有指导意义。(2)实践意义城市水问题非常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交错关联,自成系统。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将这些因素系统地整合起来,将城市雨洪问题转变为对雨水资源的收集、雨水资源的调蓄和地下水的有效利用的综合性方法,将城市建设成水循环系统完善,能够实现吸蓄水源、过滤污染、缓解热岛效应的绿色舒适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本课题以淮河淮南石姚河段为研究区域,对于该地区滨水景观的海绵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洪涝灾害等问题时对与水资源的管理探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水环境恶化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停滞不前,其中农业活动所引起的污染是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政府管理者要兼顾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最佳管理措施”(BMPs)由此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东部和西北地区联合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其原理是利用小型的、分散的的源头控制技术来控制径流和水污染,以此更加经济、高效的雨洪问题。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在1998年正式推出了第一份LID手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澳大利亚将传统城市建设与LID相结合,提出了城市水敏感设计(WSUD),该理念主张雨水处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力图将城市建设对水文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把雨水资源加入水循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上述几种理念既相互继承,有存在差异。都为海绵城市的理念奠定了基础。1.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海绵城市理念是在城市水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最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显现雏形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倡导城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为人建造与山水共生的人居环境。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理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能力时要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在此之后,俞孔坚教授指出建海绵城市建立需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通过对场地内土地的整体规划以达到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目的。维护并完善区域内的水生态格局的关键在于源头渗蓄、过程慢流、末端弹性适应、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生态技术应用。围绕水的生态系统问题必须使用综合、系统的方法解决,即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水的诸多问题不断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水生态系统整体失调,因此不能将解决出路局限于灰色基础设施。水净化的解决出路也不在于治理水本身,而要扩展到水的生态系统,通过对整个水生态的治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我国海绵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仅四年时间,各项标椎数据仍在逐步完善中。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1.3.1研究内容本课题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石姚河段滨水景观为例,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探寻在城市滨水景观中如何融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其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海绵城市与弹性景观相关概念、理论与设计策略,探索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2)针对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石姚河段的场地现状、气候特点等,结合现有工作与技术基础,分析石姚河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现状建筑、自然生态、城市发展历程等,分析石姚区的现状问题与成因,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3)对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石姚河段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对该地区的降雨数据、水污染数据、城市内涝情况、生态敏感性等因素进行叠加分析,为后期海绵化建设适宜评价和后期设计提供依据。(4)在对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城市发展需求,明确建设目标,以改善该河段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解决该河段内涝治理问题为目的,提出相应设计方案。1.3.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分析海绵城市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归纳海绵城市理念的特点,为后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2)实地调研。对当地实地现状进行考察,包括自然环境、规划现状、景观现状等,从中发掘场地海绵化建设的优劣势。(3)案例分析。查找海绵城市有关国内外案例,从中汲取实践经验,为后期场地设计提供指导依据。(4)层次分析法。此方法是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单因子因素,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按不同层级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将问题归纳成可决策方案,按照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值进行优劣次序的排定。(5)分析比较。对比分析传统滨水景观设计与现代滨水景观设计的异同与优势劣势,结合对国内外滨水景观设计的对比分析,因地制宜,找出最适宜场地的设计方法。相关理论研究2.1海绵城市相关理论概述2.1.1海绵城市相关概念概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大力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而他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中也主张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贯彻“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有利于建设自然存积、自然下渗、自然净化的城市水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净化水资源,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重塑了城市人与水环境的关系,改变了“尽快排出、避免灾害”的传统城市防洪排涝思想,充分发挥绿地、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雨洪调蓄功能功能,能够有效的存蓄水源、涵养水源,能够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城市水循环城市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种。自然循环是指通过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断蒸发蒸腾等过程,使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其转变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比如蒸发、降水、渗透、地表渗流等,受太阳的辐射热力和地球引力作用,蒸发为气态水再在大气层中凝结成云,遇冷后凝结成雨、雪、霜、露等,进而汇聚成小溪、江河、湖海,再受太阳辐射蒸发,如此形成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在自然水循环的基础上为满足生活需要与生产需要而建立的蓄水设施或引水设施等,例如水库、泵站、给排水设施等都是社会水循环的一部分。人类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自然密不可分,社会水循环必然依附于自然水循环。但人们对自然水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对其造成破坏。因此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才能保证自然水循环的持续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2)雨水控制与利用现代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空间集中,因而雨水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巨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楼林立、设施集中,如果不加以防御,一旦发生内涝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控制雨水径流是必要举措。(3)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是指通过源头截流、促渗、调蓄、过滤净化和径流传输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并提高对雨水径流的下渗、调动、储存、过滤、利用和排出的能力,从而维持或恢复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存蓄功能。低影响开发最初倡导从源头控制径流,其核心是在不破坏自然水文的前提下,通过控制雨洪源头,分散径流来缓解城市雨洪问题。但我国城市发展现代化建设存在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复杂性,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在我国低影响开发可以从源头、中途和末端三段不同尺度中总结控制措施。2.1.2海绵城市建设原则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和统筹建设是海绵城市必须要遵守的五项基本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水循环的理念,充分了解城市水系、绿地、地形等原生自然生态的现状,对城市环境开发建设有充分了解和整体把控,在因地制宜地尊重原场地现状的前提下建设海绵城市。遵守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用实际成果来体现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控制与引领作用。(2)生态优先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秉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生态蓝线与绿线,秉持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保护如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等城市水敏感区域,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保持城市良好生态,提高城市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3)安全为重“海绵城市”建设应以保护城市居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采取科学合理工程技术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的各类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水平。排除城市建设中潜在的雨洪隐患,加强城市防洪减灾等的综合管理能力,确保城市的水生态安全。(4)因地制宜由于广阔的中国领土和每个地区的不同地理自然环境,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各地自然、水文、地理、气象、生态保护等条件,立足于我国的特有的国情,合理制定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的各类建设指标,合理规划自然湿地、湿塘、坑塘、沟渠和人造透水铺装、下沉绿地、调蓄池等各类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灰绿交融,避免理念片面化。(5)统筹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系统性工作,过程中需层层严格落实相关规划的制定,避免建设工作的碎片化,严格把控开发指标和技术要求,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协调好城市建设和长远规划之间的关系。2.1.3海绵城市建设意义(1)减少城市内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原始社会起,人们就围绕着河流生活,河流两岸平原居多,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但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区域内的生态无法再支撑城市扩张时,各种生态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现如今我国沿河城市都面临着各种水生态的问题,诸如水体污染、城市内涝、水生态遭到破坏等。这是由于城市传统的快排式疏水系统难以适应日益极端的暴雨天气,产生的雨水径流给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现今中国最严重的城市水生态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标着着中国现代雨洪概念的形成,也标志着我国从传统排水防洪转变为以保护生态文明为指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建立健康水生态,保障城市水系统良好弹性的重要举措。(2)减少水源污染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因水体污染造成的惨剧时常发生。快速的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给人们带来了大量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的直接排放污染了大量水源,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特别是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放射性物质,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工业污染造成的惨剧。不仅如此水污染还会导致酸雨、传染病和水体富营养化。通过“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按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建设不同形式的“海绵”设施,如人工湿地、下沉绿地、渗水沟、植草沟、自然排水设施、生态河道等,清洁水中有害物质,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3)缓解水资源短缺水虽是可再生资源但也并非是用之不竭的,现今全球缺水问题仍是十分突出。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水源供给,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大也导致城市用水紧张,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需要,不断兴建蓄水、引水设施,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使水资源的供求不均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建设中铺设的硬化铺装导致地表径流无法下渗、地下水供应不足。地表、地下水的过度开发还会导致河流断流、湿地退化,严重影响水生态的自然修复。铺设透水铺装、建筑设雨水花园和存蓄雨水是针对城市缺水的有效解决办法,雨水是自然蒸腾、凝结形成的水资源,是较为干净的,处理成本较低且品质高的可再生水资源。通过海绵城建设中各类蓄水设施设置收集雨水,然后用净化设施来做好净化处理,用处理过的雨水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绿地灌溉、生活用水等,既节省了水源,又降低了不必要的污水排放。2.1.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是:减少来源、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建设按主要功能方法为:渗透、储蓄、调节、截污、清洁。可概括为:渗、滞、蓄、净、用、排。主要设施有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1)渗透。由于城市建设中硬化铺装的增多,使雨水在城市中难下渗,长此以往易导致内涝,因此,要改用透水铺装,让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涵养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城市内涝情况。可以通过建设相关技术设施,如:透水铺装,砂石地面、透水停车场、透水广场和屋顶绿化等。(2)滞流。主要是为了延迟雨水径流量的形成,避免在短时间内积蓄过多。通过微调地形的方式,达到“滞”的目的,减少雨水汇集量并慢慢集中控制到一个地方,延径流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机率。具体技术设施措有生态滞留地、人工湿地、渗透池、植被缓冲带等。(3)蓄水。由于城市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仅仅运用排水管渠等灰色基础设施快排雨水,使得暴雨时期城市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了城市内涝现象频发。因此,需要通过“蓄”的方法,把自然降雨形成的雨水资源积蓄起来,以此达到调蓄水源的目的,通过尊重地形,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因地制宜的对雨水资源进行调控,主要形式有:蓄水塑料模块、地下蓄水池、湿塘等。(4)净化。即是采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管道和雨水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也可以建设人工湿地,通过砂石、土壤、绿地等层层过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水污染问题和城市水环境。现阶段较为常见的雨水净化措施主要有:土壤渗滤净化、物化处理、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净化等。(5)利用。将通过湿地或人工净化的雨水资源进行高效率利用,用以城市绿化灌溉、城市清洁用水、消防用水等尽可能有效充分地使用净化后的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6)排洪。为了避免暴雨洪涝,利用传统排水系统、海绵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将城市中无法排放疏导的雨水导排进入城市雨水管渠和自然河道中,实现雨水的安全排放,避免城市内涝发生,确保城市水自然的安全。主要技术设施主要有:生态植草沟、雨水沟、生态旱溪等。2.2滨河景观相关概念概述2.2.1滨水景观相关概念滨水景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中的水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滨水景观的功能在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城市特色,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美化城市景观、水利防洪、提供交通运输和休闲娱乐场所等作用。2.2.2滨水景观的分类(1)自然生态型自然生态型滨水景观是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的全方位保护,尊重场地的原有的自然生态,不仅为人提供休憩、游览的场所也为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所,保障了区域内生态链的完整。(2)防洪技术型一般滨水区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因此,滨水区都要考虑防洪的功能。防洪技术型滨水设计并不是只注重于防洪设计,只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防洪功能排在前列,以防洪为主要目的,以此来划分功能区和规划各种设施。(3)旅游休闲型旅游休闲型滨水景观是着重以人为本理念的,为服务当代高效率、高竞争工作中身心俱疲的人们为主要功能。设计重点在于考虑城市与滨水区的平衡和融合,将滨水区域改造更为适应城市居民的娱乐需求的景观休闲区域。2.2.2滨水景观的功能(1)水路运输功能从古至今,水运便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在古时候,路遥车马慢陆路交通不及水运发达,在现代仍是靠近河流的城市较为经济繁荣。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英国的泰晤士河岸等。因此,在一些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中,承担着重要经济枢纽的游船码头就成为了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心。(2)旅游娱乐功能“栖水而居”一直是人们所神往的生活,在中国更是如此,古时就有云“一城山色半城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可见中国人对水的喜爱由来已久,人们也更喜爱在河边休闲娱乐。城市高密度的建筑占据了大半的空间,少有可以娱乐休闲的地方,当代社会压力又日渐增加,城市中急需让人释放压力、休闲娱乐的区域。因此在滨水区建设游乐设施往往是最理想的最吸引城市居民的。(3)城市形象功能水是生命之源,无数城市发展的起源地。几乎所有滨水城市都会把滨水区规划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早期的水体主要承担供给城市日常生活和军事防御的功能,也兼顾城市的日常活动和交流空间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滨水区自古时候就是最繁华的、人为活动最集中的区域。现代城市外来居民很多,城市归属感不强,冰冷的现代玻璃幕墙建筑让城市少有人情味,滨水景观设计则可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有助于强化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代表着美丽的城市形象。做好滨水区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还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2.3滨水景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2.3.1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的历程(1)繁荣期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水是人离不开的必须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在城市工业发展初期滨水区的发展是非常繁荣的,可以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区域,江河湖海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路线,还担负着调节气候、平衡生态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生活、舒适的交往环境和休闲放松的娱乐场所。(2)衰落期工业革命后期,由于现代工业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激增,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激增再加上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远远超过了水体可自我修复的范围,导致水体污染严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原本繁华生动、环境优美的滨水区变得混乱、肮脏、污染严重,人们避之不及,滨水区的发展进入衰落期。(3)复兴期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城市生活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关注精神世界的建设,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城市滨水区进入复兴期。过去的城市产业许多依赖港口运输,因此,不得不在滨水区建设大量工业设施和仓库工厂。如今,城市产业转型使滨水区有契机得到环境改善,再度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场所。2.3.2城市滨水景观开发现状可以发现,现今我国的滨水景观总体上仍处于衰退期,因为我国绝大部分滨水区域仍然是被传统工业当然工厂、仓库所占据,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已开始重视滨水景观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休闲需求,滨水区的发展仍然是形势严峻的,在城市规划中仍未受到重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也给滨河地区带来了持续性的打击,工业用地不断挤压滨水区的可用面积,使得滨河方向被迫逐渐向城市的内部延伸。2.3.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2)缺乏整体控制我国许多重要的经济城市都位于滨水区,中国的河流见证着城市的繁荣,积聚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如今,经过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很多城市也开始重视滨水地区的更新与建设,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缺少完整的更新规划机制,导致滨水地区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各部门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相互协调合作。滨河景观地区的规划又是需要长远发展的大工程。设计规划范围大,不确定因素多,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更无法通过个别零散的设计节点来观察项目今后的发展格局。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区规划时,各规划、设计、施工部门都应协调统一、互惠合作,采用多目标综合的优化原则,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发展。目前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滨河景观更新的设计问题,在许多的项目中都存在,且其负面影响较大,短时间内被商业与经济繁荣所掩盖,从而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2)缺乏城市特色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文化丰富、地域差异大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城市拥有不同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民俗文化。但随着滨水景观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自然的憧憬不断积累,滨河景观地区的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或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或忽略当地文化特色,导致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且缺少对尺度、生态、历史等因素的考虑。这种建设方式不仅违背滨河景观建设的初衷导致人们对滨水区的认同感减低还给城市的现代发展留下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城市特色融入景观中以形成良好的城市意象。(3)后期管理空白周密的规划设计方案是一个滨水景观设计必不可少的。在一项完整的景观规划中会遇到筹备、开发、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又会涉及管理、设计、法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理论知识且需要多方面长时间有效的合作管理。但因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在城市开发管理上和其他国家有较大的不同。当然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但在具体的实施和后期管理还没有跟上,其主要原因就是管理方面没有统一整体的引导,导致最终的规划方案并不能按照预期的规划进行。因此,我们应完善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更新完善各项政策,加强生态保护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滨水区对城市的重要性。2.4滨河景观设计的价值2.4.1生态价值从生态角度出发,河流的生态净化功能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作用,它不仅是人类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各种动植物的栖息地,为他们安全繁衍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城市朝气蓬勃、朝着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3.2经济价值从经济方面来讲,建设一个优秀的滨水景观对城市吸引资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游憩空间,在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对人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促进城市进一步吸引外来资源,扩大产业链,提供优质服务等,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2.3.3文化价值城市作为承载人类历史的地方城市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每个时代都必然有其特定的印记。一座的城市所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也同样重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因此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对城市质量的要求也愈加严格。所以,一座城市要想留住人们、吸引人,就需要拥有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历史记忆。滨河地区一直是城市中最活跃繁华的地区,因此经过历史更替留下很多独特的历史元素。因此,现代滨河景观应尽可能的发掘城市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化,让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唤起乡愁。2.3.4社会价值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不仅空间逼仄有压迫感,日常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压力,而滨河景观的更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景观美学质量,充实人们的生活环境。而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休憩娱乐场所,改善了居住环境,让城市居民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有益于城市的持续发展,建设好滨水区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和投资,还能吸引外地人群前来旅游观光,既带动了城市发展还有了对外传播城市文化的途径。3“海绵城市”理念下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3.1“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1)保护优先坚持保护原场地的水生态敏感区为原则,如河流、湖泊、湿地等。充分发挥原始地貌对水资源的积蓄作用。让城市留有足够的水源涵养水生态,以保证自然循环。(2)问题分析海绵城市规划之前,需要先调研分析该地区的主要问题,以此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3)系统管理通过系统规划发挥自然水生态的综合效益,统筹规划好各环节,协调与衔接好各项建设内容,保证城市海绵系统可持续发展。3.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滨河景观设计建设海绵城市要始终坚持着生态可持续的原则,秉持低影响开发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复杂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才日渐完整的。人们审视之前对自然的破坏,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开始恢复自然生态。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将观赏性和生态性相结合。海绵城市的价值体现在适宜和可持续的景观设计中。诸如生态湿地、透水铺装、坑塘、雨水花园等。这种“海绵”的植入,一方面美化了城市环境,使城市更生机勃勃,景观形态也更加丰富多彩。3.4“海绵城市”理念下国内外滨河景观案例分析3.4.1金华燕尾洲公园(1)项目背景概况金华位于中国浙江,是浙江省的四大都市区之一,因常年受海洋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因此旱、雨两季非常分明,每到雨季就常常受到暴雨影响,导致雨洪灾害严重。并且,城市规划中政府为减少开支争取更多的便宜的土地,开发大面积河漫滩用以城市建设。为抵御洪水侵袭,一开始的城市规划用传统防洪方式在沿岸修建了水泥防洪堤坝抵御洪水,这种方式不但阻隔了河岸两边的居民往来,同时导致江面收缩,使得虎视眈眈的洪水破坏力更加强大。为了保护沙洲不被雨洪淹没,让沙洲可以成为连接两岸的桥梁,金华燕尾洲公园应运而生。(2)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俞孔坚坚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尤其注重设施的功能性,设计倡导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整体设计中的景观步行桥连接两岸和沙洲,发挥了通行、观景和美化城市等多种实用功能,让沙洲保证亲水性的同时兼具防洪和交通功能。(3)设计亮点城市中的江州公园和三江六岸两大组团由燕尾洲的步行桥连接,该步行桥极具动感和弹性。步行桥连接两岸城市,以优美婉转的形态盘旋于水面之上,并利用缓坡设计巧妙适应高差连接起了城南城北甚至遭遇200年一遇的洪水后,依然能保证通行,步行桥穿梭在燕尾洲的水面之上,让游客们即使在城市之中也能近距离感触到自然风光。桥梁总长约700米,全桥采用钢箱结构,桥梁主体宽5米,匝道宽4米,桥面铺设采用的竹木属于环保材料,而发光栏杆则使用了新型的透光玻璃钢材料。桥的材料使桥对水环境的适应性强,弹性好,能够适应各个方向的人流压力,是“海绵城市”设计的典范、(4)启示燕尾桥的设计去除了硬质防洪堤岸将其改为弹性适应性高的可淹没的区域,将园区内的防洪硬岸去除,并将可淹没的区域用挖方的方式设计成梯田种植区域,这样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河道的洪水缓冲面积,减缓了河流流速,减轻了河岸的防洪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设计区域的亲水性。梯田上种植了适应季节性洪涝的本土绿植,使滨水河岸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兼具防洪功能的休憩场所。季节性的洪水也为园区边缘的植被带来养分充足的沙土,使植被能够繁茂的生长能而且免去了人工施肥和灌溉。同时繁茂的梯田河岸可以过滤雨洪和降解污染。4设计应用——以淮河淮南石姚河段为例4.1整体设计规划概述4.1.1区位概况河南省桐柏山区是淮河的发源地,该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的干流在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并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6~9月是暴雨洪水的集中时段,6月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淮南山区部分;7月份淮河全流域均有发生可能;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在8月易发生暴雨洪水,同时由于受台风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到了9月份流域内暴雨减少。一般淮河南部在6-7月的上旬进入梅雨季节。4.1.2场地现状分析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化莫测,极端天气时常发生。以往城市的传统城市建设忽略了城市的渗水、蓄水能力,使得雨涝灾害时有发生。即使是常量降雨,城市的防洪能力也不能不足以解决,“城市看海”仍然屡见不鲜。以往城市主要利用传统排水系统解决城市雨涝问题,通常方法是铺设大型排水管道、建造泵水设施或者越来越坚固的防洪堤坝,这种单一的设施建设并不能改善城市雨洪灾害,并给水生态和城市经济带来了隐患问题。(1) 雨水面污染雨水冲刷下垫面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被雨水吸收后,污染物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城市管网中,造成受纳水体污染负荷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的质量。(2) 城市内涝问题城市雨水无法下渗造成积蓄会导致城市交通瘫痪,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甚至引发交通安全事故。(3) 雨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传统雨水系统对雨水资源的浪费非常大,通过截留管网将雨水引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将其排入河流、湖泊,造成雨水资源的消耗。(4) 路网系统不完善由于城市不断建设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和人造设施割裂了原本的的自然形态,使得城市景观“碎片化”现象严重,阻隔城市与自然的交流。4.1.3解决方式(1)透水铺装首先将原有的道路改造成为透水性铺装,控制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在铺砌过程中将碎砂用作铺砌材料,提高路面渗透雨水能力并可以承受较高的道路压力。(2)雨水花园主要作用是减少硬质铺装增加可下渗区域面积,使城市积蓄的雨水能够就近下渗并能够有效收集。在道路与雨水花园之间设置植草沟,可以实现往中端部分输送雨水,实现对雨水的多功能调蓄,从而将雨水管理和城市美化相结合。同时雨水花园对于水体进行改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3)生态净化湖建设净化湖区,利用雨洪和水生植物涵养和净化水源,增加城市水源调蓄容积,为城市提供多层次生态服务,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补充地下水含水层。(4)休闲步道保留原有场地主步道,完善场地路网,建设道路绿化景观,形成独特的市民休闲绿地等,服务周边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区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带动城市的发展。4.2设计目标与理念策略4.2.1设计目标本次课题设计通过对研究场地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后,结合海绵化城市建设与景观改造设计,提出以下设计目标:第一、尽可能保护其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海绵化建设,解决场地局部内涝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建立包括雨水渗透设施、传输设施和储存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雨水管理模式。在进行海绵化建设和景观改造之后,使场地的年径流量控制率达到70%,满足片区海绵建设年径流总量最高控制要求。第二、完善场地内部设施,增加休闲娱乐、观景等功能设施,使场地兼具城市休闲和雨水调蓄的功能,打造一个具有变革性的城市滨水区弹性蓝图,使其不再是仅仅抵御洪水的屏障,更是供市民亲临自然、休闲娱乐的公共开放领域,提升社会与环境双重效益。4.2.2设计理念海绵城市主要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其核心任务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问题。主要方法是将自然生态与人工设施相结合,以保证城市排水防洪安全并进行有效的雨水收集、存储、渗透和净化,完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避免雨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并且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4.2.3设计策略(1)原有生态系统保护改善城市水环境的前提是保护场地原有自然生态,只有保护好原有河流湖泊、湿地、湖泊、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的涵养水源,才能保证城市在应对应对较大强度降雨时,能够依靠这些生态区调蓄洪水,起到防汛作用。(2)生态修复在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的水体已经受破坏,要恢复水体生态就要运用生态手段进行回复和修复,维持水体弹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如建设生态绿地、绿色驳岸等。(3)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强调用分散源头的方式恢复场地水生态。控制开发强度,尽可能的保留在城市原有的生态用地,弥补传统排水设施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增加水域面积、开挖河湖沟渠、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4.3石姚河段景观具体设计概况4.3.1道路和铺装设计本课题区域的道路可分为车行道路和休闲步道两种,设计主要依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当地区域的自然生态进行设置。根据道路两侧的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雨水径流收集装置,路面主要采用渗水铺装,局部采用鹅卵石、嵌草砖、碎石铺装等以丰富道路材质。道路作为组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需要大面积硬化铺装,传统的道路设计使用混凝土、沥青材质,阻碍雨水的下渗,易造成积水,暴雨时甚至会造成涝灾,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体循环。因此,在场地道路的设计过程中,应在满足人们交通通行的前提下,在材料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平行百叶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超深井用高抗挤毁石油管钢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铲运机大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3年无机械动力飞机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3年澳代巴豆酸乙酯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自行车前叉立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碳素结构冷轧钢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棉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数字可变衰减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头盔式隔热面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生物技术为精准医疗注入新动力
- 2024年高级经济师之工商管理题库(历年真题)
- 《linux操作系统应用》课程标准
- 《公务员回避制度》课件
- 全市体育中考成绩分析报告
-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康复护理的历史发展
-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分享
- 烟花爆竹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试题
- Part1-2 Unit3 Internship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英语精研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2)
- 一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的个案护理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