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_第1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_第2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_第3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_第4页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

1古诗三首

设计说明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

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

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

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

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

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

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铳

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噫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

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

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

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

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

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

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

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

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在我们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难忘的经历,学习古诗就是

其中一件快乐的事情,古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快乐的童年

少不了古诗的相伴。从一年级到现在,相信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古诗,老师就

来和大家一起回顾回顾,看看这些图,你能想起哪些诗句呢?

出示图,导生回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杨万

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他。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清袁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一'导入,释题

同学们,你们能看图就背出诗句,是因为很多古诗都是藏着画的,正所谓“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古诗才会这么妙趣横生。今天普老师有幸和大家一起

来学习一首新诗,心情是无比的高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吧。

出示诗题和主题图。

指名读题,释题。指出诗题中多音字的读法:“兴”应读第四声。

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性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为官

多年,58岁因病辞归,此后10年隐居石湖,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

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

首。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三'读诗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指出诗中“供”应读第四声。出示两种读音的字义,让学生

选择应读第几声。(供ging供给,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gbng①向神佛或死

者奉献祭品;②指奉献的祭品;③参加或从事某种活动;④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

说事实。)

导学生字:昼耘绩

2、听录音,再试着读一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出示全诗。指名读)

四'说诗意

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从事,参加。⑧

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2.全班交流。

五'悟诗情

1、边读诗边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

看出来的?

导生回答,并相机板书。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b、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

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

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

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

一次读得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按照下面的句式说:

我仿佛看见()

六'背诵诗歌,拓展积累

1、试背全诗。

2、读读《四时田园杂兴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蝶蝶飞。

七、总结:

1、学习方法:读说悟背

2、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浅显,富有泥土气息。没有

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描写了紧张而又愉

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

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村庄男女耘田绩麻各当家忙

勤劳一赞美

童孙学种瓜乐

教学反思

一、生动导入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全诗语言古

朴,描绘细微,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女耕织,

日夜辛劳,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渴望

加入到劳动中的情趣场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村童的赞扬。

这种乡村题材的古诗,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距离是有点远的。所以学习古

诗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学生与古诗描写的生活场景之间的距离。在导入的部分,通

过直观的图片,再现乡村劳动的场面,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实基础

古诗学习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积累语言。围绕着这一个教学目标,我分三步

进行,先把古诗读正确,再读出古诗的节奏,最后了解诗意。课堂中的时间充分

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训练,读出古诗的味道。学生也在反复的练习中达

到这一教学目标。

三、读写结合

《四时田园杂兴》此首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多读后就能够意会。对古

诗表达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读,结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让此首古

诗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我挖掘了一个读写训练点:想象小孩学大人种瓜的有趣

场面,想象小孩会怎么说,怎么学,把想到的写下来。此处练笔,锻炼了学生的

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让此课的教学有了厚度。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

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

的纯真和烂漫。

重难点分析:

1.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

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2.《稚子弄冰》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

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

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

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

(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

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

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

的快乐。)

二、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

恰当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

(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

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一青青的草

池塘一碧绿的池塘

水一清澈的水

山一巍峨的山

落日一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一快乐的放牛娃

牛一悠闲的牛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一树长得根深叶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

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

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一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

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

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

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

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

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

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

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

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

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

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

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

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

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

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

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

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II水满陂,

山衔/落日II浸寒漪。

牧童/归去II横牛背,

短笛/无腔II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一

山衔落日一

牧童一

短笛一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

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

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

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

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

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

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

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

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

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铳”,是

“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

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一一表演一一评

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

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

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

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

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

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

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

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

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

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

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

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

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

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

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

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

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

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

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

方面知识。

2祖父的园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

的判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祖父的园子》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本

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依据“阅读提示”进行深入学

习。教学时紧紧围绕“‘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而展开,通

过学生对作者记忆中的生活情景的品读与总结,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在

此基础上突破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图片等资料。(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了解作者萧红及《呼

兰河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L提问:从课题“祖父的园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呼兰河传》及作家萧红的相关

资料。

3.导入: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都有着绚丽多姿的

梦与快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去体味作家萧红的有趣

的童年生活吧!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交流课文相关资料,为理解

课文做铺设。教师从课的开始就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巧

妙引导。

二'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组内交流自己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解决。

(2)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小组内解决难懂的词句。

(4)画出自己喜欢的词或词组。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3.朗读练习。

(1)尝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3)边读边理解课文的意思,读出感情来。

(4)小组内互读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互相进行正确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进行语言训练:

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更加广阔

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阅读导航。

(1)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可以体会

到?

(3)作者是怎样把童年生活写得真实、感人的?

(4)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学习。

(1)独立阅读全文,探究问题一。

(2)组内交流。(园子里的幸福生活场景:观察小昆虫、大榆树;陪祖父种菜、

铲地;祖父教我区别谷子和狗尾草;陪祖父浇菜;感受阳光的温暖;园子里自由

的花、鸟、虫、倭瓜、玉米、天空、白云;盖着草帽睡觉。)

(3)合作探究问题二。

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②独立画出相关语句。

③朗读交流。例如: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

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蜜蜂的观察非常细致,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对小蜜蜂的喜爱之情。)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

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

是自由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将一切事物都看成了是有生命、有灵性

的物体,它们的自由正是作者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快乐、无拘无束!)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这里不

仅写出了大榆树的高大与鲜活的生命力,还将作者对这榆树的喜爱之情描绘得淋

漓尽致。)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一词写

出了园子里的一切在作者的心中依旧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运用了

很多这种ABB式的叠词,这种词语感情色彩特别浓烈,更能突出表现作者对记忆

中园子里的一切事物的喜爱。)

(4)合作探究问题三,交流后达成共识。

(作者热爱生活,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将这些事物想象成灵动的生

命个体,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寄情于物,在回忆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

同时,赞叹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自由、美好!)

(5)合作探究问题四。

自由朗读全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段,并在小组内尝试比赛背诵。

3.小结:同学们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在朗

读与思考方面均有很大提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阅读提示”,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抓住

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推敲语言,品词析句,进

行相关语言训练。

四、作业布置

1.仿照课文中的语言方式,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字数不限,

体裁不限,写出真情实感。

2.搜集《呼兰河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并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课文中诗意的语言,感染人的心灵。引导学生仿写,是一种最佳

的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方式。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对学生的

仿写作统一的、过高的要求,以保持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主。

板书设计

园子中的一昆虫种类多,色彩丰富f样样都有口

1

昆虫和树樱桃树、李子树、榆树f高大----------园

I-祖

一跟着祖父:栽花、拔草、种小白一父

“我”在园里一菜、铲地、浇水_爱

祖匚自己游戏:摘黄瓜、追蜻蜓、一快乐

采倭瓜花、捉蚂蚱——

园子里太阳大、天空高、大树能呼叫、土墙会回答一子

的一切【花开、鸟飞、虫叫、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一“我”睡了——天空、白云、房子底下f入梦---------------------

教学反思

i.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语言精巧,感情真实,吸引人。

因为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近,所以在教学中采取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

式,帮助学生进行想象画面,角色换位,将自己的感情与课文的情感融合为一,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积累”建立在兴趣之上,“背诵”建立在积累之上。

积累语言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任之一。本文语言生动而富有浓烈情感,接

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

学生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记忆自然不成问

题,本节课设计了比赛的环节,激发学生进行背诵,最终完成有效积累。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

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

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

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

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

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

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

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

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

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

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

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

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

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

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

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

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

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

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

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

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

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

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

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

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

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

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

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

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

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

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

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

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

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

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

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

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

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

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

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

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

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

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

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

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

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

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

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

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

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

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

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

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

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

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

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

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

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

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

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

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

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

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

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

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

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

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

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

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

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

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

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

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

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

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板书设计

月()

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

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

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作者那淡淡的描写,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娓娓诉说的真情,

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极佳切入

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创设情境,调动语感

我在课前几分钟用多媒体展示月景图片,并播放《彩云追月》的背景音乐,

营造浓浓的见月思乡的氛围,引发学生自由练说:想到了哪些古诗名句,想到哪

些成语、哪些人?在引导学生回忆了经典的咏月思乡名句后,我会对他们的回答

一一给予肯定,并继续以抒情的语句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思:“同学们说得很好,

思乡之情最为苦,孤月离愁断肠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

故乡,看看那一个让他情有独钟、魂牵梦萦故乡是怎样的情景”。这样创设情境,

巧妙调动学生语感,自然引导进入课文。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小月亮”悟情感。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不只一次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此时我引导学生:

月亮难道还有大小之分吗?学生立即投入到阅读中,他们先是找到五处所谓的

“大月亮”,这五处都是作者在风光旖旎的地方看到的月亮,其美妙是无与伦比

的。作者的“小月亮”地处穷乡僻壤,实在是很平凡的,因此,“小月亮”含有

平凡的意思、,然而就是这个平凡的月亮,伴随作者度过那个美丽的童年,和作者

一天长大,是作者情感所托,是作者乡思、、乡情的凝聚点。因此“小月亮”更是

平凡而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怀。

(2)多种方法认识汉字。

学好语文的第一要点是会识字,五年级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汉字的

方法。本课要求会认识14各生字,这些生字笔画多,就是有的成年人也不一定

能准确读音。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这些

生字的。“垠”,学生编成儿歌:“有金是银,有土也是垠,有了黑土地,才能

一望无垠。”这样既学习生字,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一举多得。

3.不足之处(思失)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一些句子,和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文章略有不同,学生读

来觉得有点儿拗口,学生们不管是说话还是朗读,都有点儿紧张,语速较快,同

时学生的期待感不高,我想:也许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理素质不高的原因吧。这

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增强他们

敢于锻炼自己的勇气。

4.改进措施(思改)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在后期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要达

到熟读成诵,这样死板板的文字才有丰富的画面感,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理解、感

悟融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

4《梅花魂》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梅花魂》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身在异国

他乡的华侨老人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

重地交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

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思

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

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

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探究,体会梅花的坚韧与高尚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

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开展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学生吟诵咏

梅的有关诗句。

(1)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

(4)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陈毅)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

秉性训斥撩乱朦胧

灵魂玷污颇负盛名折节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

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1.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想想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1)出示: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

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

②这几句诗是哪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你从这些

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思乡曲》)

(2)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祖

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生圈画并交

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切,读出反问的语气。

“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3)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

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

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

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结合学生回答,

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名字,生读。配乐《红梅赞》)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

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

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

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呢?让我们的饱含深情地再读这一段。配

乐轻音乐《红梅赞》

(4)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

块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指名生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

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师引导

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

齐读课题《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会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想象写话,延伸“爱国心”(播放多媒体:小提琴《思乡曲》)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的,显得越发衰老的、满头银发的

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慨万千:o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

声。

交流

3.古往今来,由于历史原因,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