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
自主•预习区自知常识梳理基础
I)---知--识--链--接---
言辞谈吐之礼
葛晨虹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
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
气、文雅。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诗经》中说: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怪矣,民之莫矣。”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
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
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
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
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
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立诚是立业的
根基。
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
容的。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
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真宗最终
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
言谈还贵在守信。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言必信,
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
致。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因为如
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
不可则不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因此,“一言不可以
轻许人”。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
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
标准:“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也。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
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
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
华;德荡者,其行伪。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
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
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
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
家的负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君子,出
于对自己负责也不可轻易出言。再则,是基于“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经验教训。这里
就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了。
对于谨慎言辞,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说明言语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古
人还把“口”比作关卡,把''舌"比作兵器:“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
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言犹射箭,箭既离弦,虽有所悔焉,
不可从而追之。”是要人说话慎重,不轻言妄语。
说话谨慎合理还意味着注意身份,不失“分寸”。徐干说:“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
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
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之言,必以其方。”在这里,言谈、尊严以及德性教养被联系
在了一起。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说话也应分场合、对象,如果在秃发人面前大谈头发之美,在跛
子面前对于跳舞谈兴勃勃,都是不适宜的。如果不分场合、对象,一味自顾自谈,人就会厌
其言,炀其人。《诗经•大雅》中“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说者不厌其烦,听的人却无心倾
听,说的也是类似情景。总之,言语适当得体,“非教养之有素者不能也”。
出言谨慎合理还要求言语的文明有礼。古人要求''言语必谨臻详审,重然诺,肃声气。
毋轻,毋诞,毋戏谑喧哗。毋及乡里人物长短及市井鄙俚无益之谈”。在《训蒙辑要》等蒙
学读物中,也是这样教导幼童少年的:刻薄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诸生一言一动,
俱要端分,不许学市井下流事,亦不许说市井下流话。
言谈礼仪还要求人们善称人所长而不责人之短。古人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
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也;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
出言不善不仅伤及他人,而且也会伤及自己。对此袁采曾有一段深切的话,他说:“大抵愤
怒之际,最不可指其隐讳之事,而暴其父祖之恶。吾之一时怒气所激,必欲指其切实而言之,
不知彼之怨恨深入骨髓。古人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也,俗亦谓‘打人莫打膝,道人莫
道实'。”古人反复告诫人们要出言为善:“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善称人所长,不是
阿谀,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表现。与人交谈时,尽量不说刻薄、挖苦、挑剔等有可能刺激或伤
害对方的话,这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教养文明。
待人要“情欲信,辞欲巧”,这里的“巧”即是说要措辞恰当,言语友善,这不是叫人
都做巧言令色之徒。古人对阿谀之举历来深恶痛绝,视之为小人之品,“戒谄谀之言”也是
众多思想家谆谆教诲的内容之一。
善言与谀言的不同在于,后者是不顾客观事实而一味吹捧,不惜丧失自己应有的人格操
守而大献其媚;而善言要求的则是友好地找出他人身上所具有的长处而加以赞扬,对可能会
使他人尴尬、刺激的话题避而不谈。此外,阿谀逢迎一般都是“口是心非”“面从而后悖”,
花言巧语当面说尽,背地则多使恶言、谗言与讦言。而善称人善的君子则总是表里、前后始
终如一。
善言人所长不单纯是一种谈话技巧,它更多地要求人从心底里对别人有一种善意的理解
及仁和的宽容。
nF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⑴罐豆(bidn)(2)^S(qian)(3)W(gu)
(4)闵子拳(qian)(5)W®(pichen)(6)雍(y6n9)
(7廊(kSn)
2.重要词语
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粗野,鄙陋
(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朱人:待人不当或错过人才
(3)侍于君子有三较红去
(4)仍旧贯,如之何:沿袭
(5)夫人不言,言必有甲:切中要害
⑹辞达而已矣:表情达意
(7)巧言令色,瞥矣仁:令,美好的;鲜,少
(8)雍也仁而不像:有口才
(9)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3.通假字
⑴出辞气,斯远鄙停矣:通“背”,乖戾
(2)削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通“智”,聪明
4.古今异义
⑴未见颜e而言谓之瞽
古义: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本A不言,言必有中
古义:这个人
今义:指妻子,一般用在外交场合
(3)有言者不必有德
古义:不一定
今义: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词类活用
⑴君子所熨乎道者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2)到容貌,斯远暴慢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整肃
(3)无颜色,斯近信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4)夫子欲筹其过而未能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6.虚词用法
.鲁人为长府:做,改作,动词
I夫子何为:做,动词
⑴为[夫子为卫君乎:读w3i,帮助,动词
、为命,裨湛草创之:草拟,起草,动词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句中表停顿语气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句末表否定语气
伯夷、叔齐何人也:句末表疑问语气
⑵也<,
古之贤人也:句末表判断语气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句末表肯定语气
、雍也仁而不佞:句中表停顿语气
.J孔子与之坐而问净:代词,他
⑶焉[不知其仁,裁用佞:疑问代词,哪里
7.特殊句式
(1)夫子何为:宾语前置
(2)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被动句
8.成语积累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将死时,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死时,
说的话是善意的。
(2)言必有中:说话一定能切中要害。
(3)求仁得仁:追求仁就成就了仁。本义指伯夷、叔齐成全了孝悌也就成全了仁。现泛指如愿
以偿。
(4)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讨好于人。
9.名句积累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互动•探究区交流互动探究疑难
I)文本探究
-------------
语段赏析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
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筑豆之事,则有司存。
赏析鸟在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仁善。君子在礼仪
上所注重的有三点: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信;
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至于转豆之类的细枝末节,自有主管人员在。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病重时,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
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
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
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赏析孔子说:“说美好动听的话语,装柔顺和善的脸色,这种人仁德太少了!”
仅此七字,说尽天下阿谀逢迎之态。花言巧语,说得好听,表情动人,却包藏祸心,口
蜜腹剑。“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诚宽容;重在倾心关
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
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的。
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赏析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哪里用得着有口才呢?
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让人讨厌。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但哪里用得着有口才呢?”
本章是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冉雍仁笃厚道,不苟言辞。孔子认为花言巧语,是令人讨厌
的。如果你有仁德,却被自己快捷的口才遮掩了,让人家不了解你的仁德之心,这样,强嘴
利舌对你反而起了坏作用。
现代社会既要有仁德之心,重视内心修养,也要加强语言训练,展示自己的才干。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赏析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嘉言,有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
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本章孔子论述了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有道德的人,一定会在言论上表现其道德,这
种言论是发自肺腑的,是内在修养的必然外化。能说的人却不一定有道德,他也许尽说些无
德无聊的话,即使说些大道理,也是些空话、假话,连他本人都不相信、只用来骗人的话。
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因为他能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有的人没
有信仰、没有理想,遇有小愤,便要拼斗,甚至不要命,人称其为亡命之徒,其勇无非是匹
夫之勇,鲁莽而愚妄。
重点研读
1.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
今天从事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答案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不同,前者是虚情假意,即所谓“鲜矣仁”;而
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
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的要求。语文能力为“听、说、读、写”,其中“说”
是口头表达,“写”是书面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
2.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
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
答案孔子重视“礼”,“礼”既指制度、规范,又指个人礼仪、礼节、礼貌,具体体现在
各个方面。礼仪是集中体现“礼”的机会和载体(如今天的庆祝会、升旗仪式等),礼仪需要
庄重、严肃的气氛,才能体现出礼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让人们在礼仪中受到礼的教育和熏
陶。而“雅言”则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和规范人们礼仪的基础和基本
手段、途径,每个人从小就从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养,接受正规的“雅言”教育。如果
不用“雅言”,则将误人一生。现在提倡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性交流的、规范的、文明的
“雅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尤显必要。
3.言语交际要讲求技巧。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
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本课7.15章和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
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
答案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
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
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课文中子贡有成功运用的例子。7.15章是讲
子贡借机试探,用古比今的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态度。卫出公不愿放弃王位,拒绝他的父亲蒯
瞧回国。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但不便公开询问,于是
子贡借古代伯夷、叔齐兄弟俩互相推让王位的事询问孔子的态度,孔子赞扬和高度评价了伯
夷和叔齐,当然也就知道了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夺王位肯定是不会支持的。9.13章则用比
喻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
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识
货”的统治者重用他。
合作探究
子曰:“辞达而己矣。”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翻开《论语》,读到这些简短的评述与描写,一个极力反对语言华采的孔子仿佛就模模糊糊地
站立在我们面前。孔子真的一味地主张质朴为美,反对一切的语言修饰吗?
请以“走近孔子——倾听孔子论‘言'”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对话是这部书叙述、明理的载体,语言
传递着孔子治学、修身、为政之道的精髓,其中关于“言”的观点历经千年沧桑仍为许多人
津津乐道,并且让人受益很多。真诚地倾听孔子论“言”的真谛,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
大有裨益。
探究第一步,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有关孔子语言艺术研究的文章、论著。
第二步,认真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言”的精妙论述,摘录孔子与其弟子的精彩对话
片段,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孔子“立言”的根本、“言”的原则与方法,然后加
以概括。
第四步,研读搜集的研究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此基础上研读摘录的《论语》
精彩对话片段,探讨孔子如何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贯彻实施了其“言”之主张。
第五步,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n;考点链接
考点一不及物动词的用法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命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沛公旦日丛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旦运穷福艾,觑冲生于不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必复之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项伯杀人,臣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犹得备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吾子好道而可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久辛公子车骑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虽大风浪不能写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辄假数家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6)句“炊”作“备”的宾语,其余9句均为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
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2)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困顿
的生活”。⑶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复原”。(4)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
归”。(5)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来”。(6)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饭菜”。
(7)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可”“以为……可”。(8)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
站立”。(9)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鸣响”。(10)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
倾尽”。
点拨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陈述主语使宾语“怎么样”,那么这个不及
物动词就是使动用法;如果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而发出的,那么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是为动用法;当动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时,一般是活
用为名词。
【考点总结】
动词活用也有自己的规律。
1.如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和意动词,动词也可以活用作使动词。不过一般是在不及
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为不及物动词,本
义为“归顺”,此处应译为“使……归顺”。
2.动词用作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作名词用。如:
“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原为动词,此处应译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和
“收入的东西”。
3.动词用作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具备了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作形容词
用。如''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中的“蹲”,原为动词,在这里作形容词,修饰“石”,
译作“蹲着一样的石头”。
考点二“为”和“乃”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为”和“乃”均为常考虚词。
(2)“为”多考介词用法,其中表被动用法更常考。“乃”多考副词的用法,其中表示出
乎意料的用法更常考。
【例题解析】
1.下列句子中的“为”都是介词,试选出其中用于表被动的一组()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④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⑥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表原因,因为;④对;⑥替。
答案A
点拨“为”作介词表被动时,常与“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2.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副词,却。②连词,于是。③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④副词,才。
答案D
【考点总结】
1."为'’字用法归类
⑴介词
①表示动词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力外人道也。”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方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力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力桀亡。
⑥表示被动。读wei,可译为“被”。有时和“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
结构。
例:a.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所笑矣。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今不速往,
恐为操所先。
(2)助词
读w6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方?
2.“乃”字用法归类
(1)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々入见。
②可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刀亡赵走燕。b.今其智彳反
不能及。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
例:a.臣彳敢上璧。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才出。
④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万不知有汉。
(2)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可译为“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彳翁。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刀天也。
(4)“乃”有时还作连词,可译为“于是”。
例:以为诸侯莫足游者,刀西入关见卫将军。
课时对点练训练反馈总结提升
一、基础知识
I.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侍于君子有三海愆:过失
B.动容祝,斯远暴慢矣容貌:指仪容举止
C.裨洪早创之,世叔讨论之草创:事业初创时
D.雍也仁而不像佞:有口才
解析C项草创:写草稿。
2.对下列两组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①夫子何为J③鲁人为长府
[②何辞为[④可使为之宰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动词,做;②语气词,表反问;③动词,做,改作;④动词,担任。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知者不失人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C.孔子于乡党D.非不说子之道
解析A项“知”通“智”。B项“倍”通“背”。D项“说”通“悦”。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
A.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B.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C.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D.揖巫马期而进之
解析A项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少”。B项贵,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
D项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见”。
5.名句填空。
(1)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⑵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
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其豆之
事,则有司存。”
蓬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日:“夫子何为?”对日:“夫子欲寡其过而
未能也。”
使者出。子日:“使乎!使乎!”
冉有日:“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日:“诺,吾将问之。”
入,日:“伯夷、叔齐何人也?”日:“古之贤人也。”日:“怨乎?”日:“求仁而
得仁,又何怨?”
出,日:“夫子不为也。”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闿闿如也。君在,跚躇如也,与与如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君子所学乎道者三贵:重视
B.出辞气,斯远鄙值矣倍:通“背”,乖戾
C.夫子为卫君乎为:当做,作为
D.便便言,唯遵尔谨:恭敬,谨慎
解析C项为:帮助。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蓬伯玉使人于孔子
A.B.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J孔子与之坐而问净[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cj于是余有叹厚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解析A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介词,到/介词,从。
C项焉:代词,相当于“之”/语气助词,了。D项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连词,
表假设,如果。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曾子在临死以前,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
的主张。
B.遽伯玉是当时的贤者,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使者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后,孔子在使者走
后,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
C.卫国国君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
明对照。子路通过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赞扬与评价,了解了孔子对此事最终的态度和看法。
D.孔子在乡里,在宗庙、朝廷之上,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以及君主在朝时的表现各
不相同,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
解析A项“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原文中没有根据。B项“孔
子在使者走后,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错,孔子称赞的是使者。D项”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错,孔子这样做是循“礼”。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译文: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信;讲究言辞语调,
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闿闿如也。君在,蹒躇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孔子)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跟上大夫说话,中和正直的样
子。君主在朝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郑重而又自然的样子。
(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10.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上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
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11.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案①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
节制适度。
②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
妥的主张加以实行。
③宽容包容,以“和”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
而不和”。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
都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
也就行不通了。”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授权委托签协议
- 新趋势下的种子繁育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业植保员资格考试中的解题思路试题及答案
- 通关2024年种子繁育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足球裁判员变化中的执法理念与试题与答案
- 体育市场洞察 经纪人试题及答案
- 有余数的除法(2位数除以1位数)竞赛试题习题
- 实际案例的游泳救生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效团队与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考试的试题答案
- 模具设计职场变迁的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智能体育中的应用
- zabbix监控方案规划
- 完美日记营销体系策略深度解析
- 中山数字印刷行业分析
- 学生床上用品采购投标方案
-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五篇
- 医院感染与流行性腮腺炎防控
- 学校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总结
- 低代码平台开发方案
- 国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学习网形考参考答案
-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