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线段图的呈现及应用_第1页
小学数学线段图的呈现及应用_第2页
小学数学线段图的呈现及应用_第3页
小学数学线段图的呈现及应用_第4页
小学数学线段图的呈现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线段图的呈现及应用近期,全程参与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观摩了两节“解决问题策略”的公开课,分别是苏教版(下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从问题想起”和四年级下册“画图的策略”。活动之后,教研室组织了解读教材活动,探讨公开课背后更本源的内容。解读中的争论焦点在于两节公开课中都涉及到的线段图:教材编排的线段图究竟价值何在?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线段图更为合适?这两个核心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思考。一、解读“线段图”,应具有纵向视野数学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前后关联性,其形成与发展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如线段图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特点逐层渗透的。1.厘清“线段图”的发展趋势纵观教材中编排的“线段图”,由最初的直条“遮盖”具体数量,逐步过渡到用直条概括数量的多少,最后再用线段表示数量的多少及关系,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用直条“遮盖”数量及关系。教材中第一次用直条的方式表示数量及关系,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乘除法的练习”中(图1)。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是“求8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这里的直条具有“遮盖”具体数量的作用,学生在计算后还能用数一数的方法验证直条后面的五角星个数。(2)用直条概括数量及关系。第二次出现直条图是在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法”中(图2)。用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的数量,且隐藏的个数较多,不容易再像第一次那样可以去数个数,这里的直条具有概括的作用。学生根据文字的叙述与直条的长短来理解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线段表示数量及关系。教材正式出现线段图,是在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图3)中。这是首次用简洁的线段图表示条件与问题,让学生根据条件填写线段图中的数据,借助线段图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在三年级下册“从问题想起”(图4)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中的条件补足线段图及问题,借助线段图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在四年级下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图5)中,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两个未知量的关系补全线段图,根据线段图从不同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思考媒介。从直观形象的图示中,学生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思路:从总数中去掉多的12枚,就是2个小宁的枚数,再分别求出小宁和小春的枚数;或者在总数中加上12枚,就是2个小春的枚数,再分别求出小春和小宁的枚数。这里,“画”线段图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需要,“看”线段图则能帮助学生理清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画”和“看”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至此,学生充分感受到线段图之于分析数量关系的价值,对线段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体验也会更深刻。二、应用“线段图”,要拓宽横向关联借助线段图来表征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其本质是理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最终求解问题。问题千变万化,线段图表征信息的方式也会灵活多样。1.同中求异,灵活拓展思路同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思考路径是相同的,但具体问题的呈现方式、内涵会有所不同。在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中,学生初次完整地接触了线段图,并能借助线段图从条件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之后,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