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北方_第1页
大学语文-北方_第2页
大学语文-北方_第3页
大学语文-北方_第4页
大学语文-北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北方大学语文北方大学语文北方北方一、作者简介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二、文本分析自由体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是个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形。自由诗虽称为一种形式,但并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从“五四”前夕起,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首倡者即对自由诗作了尝试和探索,但相当一部分新诗人还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诗体的束缚。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它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自由诗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因艾青等的提倡,自由诗极为繁荣。自由诗诞生70余年来,一直为新诗创作中的主要形式。本诗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土地”意象及象征意蕴,感觉化的画面感,自由诗体的特点,是解读此诗的三个要点。1、文本层次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2、作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引记,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从文章的小引就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眼中,北方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第一部分(第1—3节),写出了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和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哀。也许诗人是被北国风光的粗犷和苍茫所感染,他的笔触更增加了苍凉和悲壮的气氛。第1节,是对北方冬景的描写,诗人选取的都是灰暗的意象,无论是“暗淡的灰黄”的沙漠风,还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无论是“孤单的行人”,还是“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都是一片悲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严寒、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第2节,诗人并没有因此罢手,而是在这些苍凉之上又进一步累加,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和惶乱的雁群,作者强调的是“不安”,是“悲苦”,是“逃亡”,在这些灰色阴郁的色调中,诗人的心是如此的沉重,因为他描述的并非别处,而是自己的祖国,心痛之极可想而知。所以,第3节可以看做是对前面两段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诗歌的第4节构成了第二部分。前面诗人对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如此灰暗,而这一部分以“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突然转折,这是一个大逆转,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的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和自豪的祖国,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尽快地摆脱这场灾难,从此不再悲哀啊!诗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中国的景象。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场景,但指出了“土地”的“悲哀”,这里不但是针对自然的暴虐,而且也暗寓着对民族敌人的仇恨;而其未予明言,反使作品具有了更广大的涵盖。诗中着力描写沙漠上的风,它所形成的灰黄的沙雾,它席卷大地的呼啸,它带来的严寒,写风沙中困苦前进的行人,负重跋涉的驴子,写枯干的小河,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混浊的黄河……诗人抓住北方特有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北方国土荒凉、黯淡、衰颓、阴郁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承受着战争灾难和不幸的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切。“悲哀”是北方国土的基调,然而诗人“却爱这悲哀的国土啊”。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把目光由现在投向悠远的历史,挖掘这悲哀的国土所蕴藏着的精神力量。“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作者由此发现了土地所涵容的淳朴、坚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伟力,为此而再三礼赞。诗人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于斯、搏斗于斯的历史,从中汲取了力量与信念。在这部分里,诗人赋予悲哀的北方以引人崇敬的精神内涵,使全诗的境界升华,使诗的“土地”意象充满了使人感奋、激动的质素,也使诗人对国土的挚爱,更为坚实,更有历史的纵深感。这首写于抗战初期的诗歌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的结尾处,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有振奋和鼓舞的作用的。3、文章的感情基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忧郁的诗情,几乎弥漫在艾青所有重要的作品中,是构成其诗艺术个性的基本元素。如其《手推车》所表达的:“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芽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忧郁,来源于诗人的人生经历;忧郁,来源于诗人从时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严峻、困苦、艰难和沉重;忧郁,浸透着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劳动者的深沉的爱;忧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态度和认真思索。在《北方》这首诗里,充满着忧郁的思绪:悲哀、暗淡、恐怖、荒漠、冻结、挣扎、疲乏、痛苦、厌倦、寂寞、枯干、阴郁、灰暗、悲苦、荒凉……这些词语都喻示着忧郁。“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啊/颓坦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这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守护着土地的农民为贫穷和饥饿所困扰,土地荒芜,民众逃亡……目睹这一切,诗人怎能不忧郁?然而,忧郁却并不表示对前途的悲观和绝望,相反,忧郁能够给人以力量。在本诗中,作者正是将忧郁化作了坚强:“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咒诅”;“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这样,全诗的调子,于悲哀和忧郁之外,又渗入了坚定和昂扬。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诗中另一明显特征是它的独特的土地意象。在著名的《我爱这土地》中,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艾青诗的这一中心意象得到最集中的表达:“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凝结着诗人对祖国、农村劳动者、民族生命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北方》也以“土地”为意象,其实咏唱的仍是北方的田地、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四、艺术特色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①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与严格的格律诗相对而言,本诗是自由诗体。作者是新诗史上自觉而有力的自由诗体的提倡者,认为它“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本诗不受外在形式的拘束,没有均齐的段式、划一的句数、字数,没有一贯的韵脚,是典型的自由体诗。语句朴素、长而舒缓,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变化与一致之间、参差错落与均匀和谐之间、繁复与单纯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切的结合点,有很浓重的散文气息。语言又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衔接和转折,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各部分中主导语句的适当反复,全诗产生了一股内在的旋律,更加强了诗的美感。②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作为曾在艺术之都巴黎专业研习美术的画家,诗人又有着画家的感受力,以及对色彩、光影、形体等的敏锐的捕捉力。在本诗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特长,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诗中色调、光彩、形象兼备,它们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的“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就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拓展阅读就在创作《北方》的同一年末,艾青又创作了著名的诗作《我爱这土地》,后者是前者的浓缩,同时又是前者的拓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祖国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