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教师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事,学科教师只要做好学科知识方面的指引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其危害是巨大的,唯有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疏导,并积极做出教学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学习兴趣、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共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为准绳,创新教学活动组织,对接学生生活实际,延伸教育训练广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实践、内化等学习过程中建立健康心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以多元化的形式,给学生以具体化、针对性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维度发展。一、以文本深探,引导学生自我剖析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石,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极大助力作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追求,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异常丰富,文化智能、生理健康、个性心理、劳动技能等都属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抓住学科属性,借助教材内容学习、主题活动开展等,给学生以具体化、针对性引导。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关联性特点,选取的单元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语文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自然奥秘、家人伙伴、乡村生活等主题对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激发学生探索欲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心理健康涉及到的大多是隐性因子,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智慧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会寻找载体,将抽象复杂的心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都是经典篇目,作者通过对人、事、景的介绍,传达一定情感。阅读文本就是要在内容提取中感知主题,挖掘作品的内涵。学习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触摸自然,学生虽然有很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但大部分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他们往往无法领略自然风光的美感。为此,教师以老舍的《草原》为引子,指导学生对文本主题展开深度挖掘。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中,学生对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热爱草原美景、歌颂民族友谊的主题有了清晰精准的把握。教师顺势给出引导:“你的周边有没有美丽的景色吸引着你?可能是一片金黄的麦田,也可能是一块囊括各种蔬菜的小菜园。”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美景,学科学习思维顺利得到启发。在文本主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关联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如《丁香结》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寓意,学生进入到深度研读环节。丁香结中的“结”,在生活中有广泛对接,因为有矛盾的存在,自然会产生这些“结”,教师对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结”进行对应解读,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疏导,学生逐渐走出了心理阴霾。特别是留守儿童,其特殊生活环境,更容易产生“心结”,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快速释然,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新课改理念下的三维目标尤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力图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多元融合。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就是心理健康。教师巧妙设计,借力文本内容,发挥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触发了学生敏感的神经,认知和情绪都达到较活跃的状态。二、以情景迁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在教学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文本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并生成迁移意识和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做出积极探索。传统教学实践,学习就是文本分析探索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取相关信息,并在多元整合中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似乎知识成为贯穿整节课的关键点。知识学习是重要的,但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关注知识要素,还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倾向等方面着手,进行考量、分析。为了不让教材仅仅成为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不妨借助情景的迁移,给学生带来更真切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与生活的相关性。留守儿童对文本中呈现的景象有独特情感和强烈期待,这就为情景迁移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学习《金色的鱼钩》,教学活动伊始,教师从题目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请大家看一看,你认识它吗?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这是鱼钩,哪有人不认识它,我经常用它钓鱼。”学生的表情轻松自如,甚至带点不屑。阅读文本,学生深受震撼,对故事内容以及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他们纷纷被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所感染。鱼钩很常见,但它只是一个引子,是为了引出老班长这个人物。教师借助讲述故事的方式,呈现老班长钓鱼的景象,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启迪和体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述。“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和鱼钩相关的故事?提起鱼钩,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若有所思,进行回忆和关联。文本故事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太多融合点,但在情景的感染下,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责任意识逐渐增强。再如《灯光》,这篇课文讲述革命战争的故事,故事情节奇特感人,教师先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内容,梳理相关情节,对文章中的“灯光”含义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对革命战斗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获得不错操作效果。教材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馈。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让他们获得真切感受。而教材内容的感知不是学习的尽头,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包围圈,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更加深切,获得的启迪也更加丰富。三、以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环境适应农村留守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倾诉、释放渠道。不愿与人交流沟通,长此以往,焦虑、自闭、自卑等消极情绪自然产生,很多心理问题逐渐呈现出来。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和主题异常丰富,学习探索过程中,教师不妨设计独特新颖的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当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自然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的助力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敞开心扉,交流互动,学生对文本内容印象更深刻,完成知识感知和吸收,自身的认知、态度、观点呈现出来,情绪得到了宣泄,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适应性得到提升。语文学科需要多元活动的加持,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学习《竹节人》,作者借竹节人游戏,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篇课文比较接地气,学生的感知欲较强。学习过程中,教师找来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制作竹节人。这样的设计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求,有的学生提前准备好了制作竹节人的竹子、线绳等,甚至还有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对竹节人进行“升级”处理。文本阅读以及制作活动结束后,教师投放趣味活动。“文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竹节人搏斗的场面以及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生活中你喜欢制作什么样的手工作品?请将它与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喜欢进行手工制作,这是他们擅长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展现手工作品,讲述自己与它的不解情缘。如有的学生拿出手工缝制的书包,讲述书包背后的母子深情。讲述活动结束后,为了升华情感,教师布置写信任务,并将学生写的信寄给他们的父母。灵活多变的活动温暖了学生的心窝,他们的情感得到激活。《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引导学生从空间顺序角度展开梳理性阅读,对故宫建筑特点进行归结和讨论,逐渐理清故宫建筑群的特点。为创造教育动机,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让学生对我国建筑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家长有从事建筑工作的,教师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劳动专业技能,成功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让教育于无声之处听惊雷。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沃土,也是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有效渠道。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相对乏味,缺少关爱,他们就像一个被遗忘的群体。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教师及时投放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生成更深刻的感知,完成认知内化,逐步生成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四、以传授学法,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教师在学法传授环节,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定调查,以提升学法传授的契合性。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监护人的有力监管,容易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深入探究,在行为习惯表现方面出现敏感、暴躁、孤僻等心理问题。教师深潜学生群体,从更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对不同学生做相关个性化特征梳理,积极做出教学应对,制定针对性学法传授方案,并将学生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以表现优异学生带动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完成任务,发挥同伴的助学力量,提升小组促学成效。所有学科学习都需要学法的支持,教师在学法传授环节,依据学生的作文基础、学习能力,让学法发挥最佳的助学作用。在教学《穷人》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圈、点、钩、绘画的方法找到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并分析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所表达的含义。在学生理解全文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以提出相关问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走入主人公桑娜的生活。例如,从身边的实例出发,说一说你看到的、理解的“穷人”。这类自由畅谈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逐步进化为阅读兴趣,为课程的顺利开启奠定基础。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课文中写了哪几个穷人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穷?”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文,能够快速找出文中的穷人有桑娜、渔夫、西蒙,以及从小屋摆设、食物、环境、行为等找出介绍桑娜家穷语句。教师以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桑娜家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引导学生思考全文,感受主人公的勤劳、朴实、善良,从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行为中获得更多心理触动。《桥》是一篇小说,其故事情节感人,小说主人公是老支书,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党员,他为了让群众顺利转移,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他严格要求,这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特别是面临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内容,利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主动展开自我反思,其教育价值逐渐呈现出来。这篇小说对留守儿童产生更多冲击,同样是社会的建设者,父母的行为与小说主人公有相似之处,这让学生产生更多自豪感。教师布设相关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帮扶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依旧保持善良本心,愿意帮助他人的事例,并整理成册。帮扶小组是一个整体,优秀生从生活、学习、性格等方面潜移默化影响留守儿童,能够为其提供更多助推力,帮助其改善学习、生活习惯。教师定期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及时掌握小组进步情况,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成就感和学好语文的信心。五、以家校联动,形塑学生良好习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及时给予家庭教育,这是不能改变的现实,但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让家长借助多种渠道介入家庭教育。教师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之外,针对缺席的家长创新家校互动交流方式,主动与家长连线沟通,并在交流期间让学生参与,与家长、学生共同分析当前学习状态,解析行为习惯中良好和不足,剖析需要提升的方向,商量制定短期、长期学习目标、生活目标,让沟通成为有效沟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家校联络互动时,必然需要主体的加入,只有其自愿配合,才能让教学策略成为教育良策。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教师适时布设语文亲子活动任务,邀请家长利用各种网络交互平台,与自家孩子展开更多沟通交流,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的同时,拉近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布设相关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连线家长,询问家长在哪个城市,在地图上标注,记录下距离是多少公里及坐车多久到达,感受地球的广阔,搜集人类有哪些破坏地球的行为,并针对这些行为设计一份保护地球的广告语。这份作业无疑是新颖的,学生接到学习任务后,表现得有些兴奋,期待可以与自己的父母连线共同完成训练任务。在任务布设之前,教师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与家长沟通任务内容,邀请家长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告知家长可以讲解哪些内容,让家长可以从容应对学生的问题。当学生与家长连线之时,家长能够顺利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家长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适当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生活状况,给予学生相应的关爱,使学生出现偏差的心理得到及时纠正,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文本中涉及到的老人,为绿化事业奉献毕生精力,这样的行为是崇高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围绕老人的精神展开深度分析,结合自身生活进行反思讨论,形成更多教育契机。教师有意识渗透奉献精神,联系到农民工背井离乡打工劳动这一社会现实,让学生对这个群体产生更多崇敬之情。特别是留守学生,为父母的精神所感动,自然会形成自我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的布设是语文课堂训练的延伸,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