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一、选择题1.(2024·揭阳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2.(2024·韶关模拟)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3.(2024·梅州高三期中)《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院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著并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醋。”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4.(2024·佛山高三月考)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5.(2024·汕头模拟)《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6.(2024·江门高三调研)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7.[2023·山东潍坊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A.开专科教育先河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8.[2023·山东日照一模]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9.[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二、非选择题11.(2024·肇庆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上图中任选三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一、选择题1.(2024·揭阳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融合儒学思想,主张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体现了佛教与玄学的融合,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故选B项。2.(2024·韶关模拟)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解析:选B。材料“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说明他们对中华历史文化和大一统的认同,表明当时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故选B项。入主中原的五胡秉承了中原文化,继承发展农耕经济,比如北魏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五胡对中华历史文化和大一统的认同,强化中原王朝权威,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主要源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排除D项。3.(2024·梅州高三期中)《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院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著并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醋。”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醋的一种制作流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农学的实用性特点,故选D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著作,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利用麦、粟来酿醋,并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经济的广泛交流,排除C项。4.(2024·佛山高三月考)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解析:选B。由材料“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等内容可知,佛教禅宗思想中融合了儒家孝道、道家无为等思想,故选B项。唐朝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排除A项;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崩溃,排除C项;三教并行为政府文化政策,材料提及的是禅宗的思想,无法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排除D项。5.(2024·汕头模拟)《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解析:选D。根据材料“细节描绘精微”可知,该画具有审美价值,榜题意思为: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自己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这表明作者借画作来劝诫、教育宫廷妇女要修德养性,所以该作品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项。6.(2024·江门高三调研)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解析:选D。根据材料“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可知,造船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唐朝对外交往,故选D项。7.[2023·山东潍坊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A.开专科教育先河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解析:从材料中看,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传授律令、书法等知识,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对民众的教化作用,选择B;材料仅体现了唐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其他朝代的情况,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最早开始专科教育,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唐代在中央设立高等学校,没有反映地方学校的情况,所以不能判断唐代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排除C;“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而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唐代,排除D。8.[2023·山东日照一模]唐传奇多辞藻华丽、文风浮夸充满想象,多描写社会上层士大夫及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而宋话本更强调向“俗”,题材更丰富多彩,主要篇幅是对社会背景及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这一变化反映了()A.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B.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C.社会主流价值观嬗变影响文学形式D.文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传奇与宋话本在创作风格和描写内容上的不同,这说明文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作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唐传奇和宋话本的不同风格不能表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排除A项;宋话本主要描写对象是底层市民生活,未涉及其创作者的身份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宋话本与唐传奇相比发生的变化,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变化,排除C项。9.[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解析:唐朝音乐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以及异域文化的元素,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排除A项;民间化趋势与“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不符,排除C项;“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庙堂雅乐,亦杂胡声”说明音乐的交融,与士人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关,排除D项。10.“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解析: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到日本,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向外学习,即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B项;材料没有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较,不体现世界领先,排除A项;“求同存异”指寻找共同点,不同点各自保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源远流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1.(2024·肇庆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上图中任选三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阐释: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示例二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阐释: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