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_第1页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_第2页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_第3页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_第4页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一、教学思路:《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生物第三册第三章运动第一节《骨》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学会鉴定骨的成分。(2)能力目标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3)德育目标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这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3.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在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应强调注意事项以免发生意外。4.

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第二课时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5.

教学方法和手段布鲁纳主张,发现并不仅仅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包括着所有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知识的一切活动形式.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6.

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强调老师对知识的讲授,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7.

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教学过程1.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煅烧的骨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如鱼肋骨)。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骨的脱钙需要一定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2.背景知识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

有些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3.具体过程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很难折段,敲打几下,不容敲碎。再取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弯弯,看看弯曲程度。(为使学生都看清楚,教师可以在实物投影仪下给大家演示。)指出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这为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供知识基础。这时提示骨有那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探究这个课题。二是探究过程:教师先按课文中的实验内容简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看附录),再次强调操作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附表一、每组一份)。由于骨的脱钙需要时间较长一些,所以在课前我提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实验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将自己组填好的实验记录在实物投影仪上给大家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是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提出相应问题:①骨能燃烧说明含有什么物质?②骨燃烧后有剩余物说明含有什么物质?③骨脱钙前后硬度和韧性有何变化?根据背景知识的提示判断出有机物有何特性?无机物有何特性?最后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骨的物理特性是由骨的成分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附表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明为什么儿童少年时期要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的道理。为什么儿童少年不易发生骨折,而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以次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整节课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知识,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能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注意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的主动性。

附表一

鱼肋骨一段骨实验处理浸入15%的盐酸中在酒精灯上煅烧骨观察现象

实验涉及原理

结论

附表二时期骨成分的含量骨的物理特性无机物有机物儿童少年期不到2/3超过2/3硬度小、柔韧、弹性大成年期约为2/3约为2/3既坚固又有弹性老年期超过2/3不到2/3硬脆、弹性小

附录(方法步骤)1骨的煅烧

用镊子夹住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使骨变的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2骨的脱钙

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过15分左右,用镊子夹住肋骨,看它是否变的柔软了。如果已经变的柔软了,即可取出,用清水取出盐酸。试一试,能否将这根肋骨弯曲或打结?三、评析优化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未来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一节课时,主要采用了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实验探索,讨论分析、概括总结等环节,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进行多方位的培养。1.

突出学科特点,重视生物实验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丰富多样的生物现象,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思维分析等能力奠定基础。2.

教师的作用——引导、指导本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

立足学生未来,贯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