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题目
第三章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教学目的
1.掌握岩石润湿性的基本概念、度量标准以及对地层流体分布的影响规律;毛管力的
基本概念和毛管力曲线的测定方法、基本特征和主要应用;各种渗透率和流度的基
本概念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测定方法、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主要应用。
2.理解油藏流体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润湿程度的定量描述方法;任意曲面
毛管力的计算方法;毛管力曲线的应用;各种阻力效应的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的
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3.了解界面现象、吸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界面张力、润湿性、毛管力、渗透率等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毛
管压力和渗透率的曲线特征及应用。
教学难点:任意曲面毛管力的计算方法、各种阻力效应的分析。
♦教学主要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问题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
第三章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前面已经分别研究了储层岩石本身的一些渗储性质以及多相流体(油、气、水)的相
态转化及其物理性质。那么当这两者相结合,即多相流体在高度分散、弯弯曲曲的毛细
孔道所构成的岩石中,其分布及流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岩石-流体综合特性呢?
岩石颗粒细、孔道小,使得岩石具有巨大的表面;流体本身又是多组分的不稳定体
系,在孔道中又有可能同时出现油、气、水三相,这种流体分散储集在岩石中会造成流
体各相之乱流体与岩石颗粒固相间存在着极大的多种界面(气一固、气一液、液一液、
液一固界面)。因此,界面现象极为突出,表现出与界面现象有关的界面张力、吸附作
用、润湿作用及毛管现象、各种附加阻力效应等等,对流体在岩石中的分布和流动产生
重大的影响。因此,地下流体在岩石中的流动既不同于油、气、水在管路中的流动,更
不同于水在河床中的流动而具有其特定的性质。通常,人们把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称为渗流。
渗流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岩石孔隙中油水究竟是怎样分布的?流动过程中会发
生哪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实用中采用哪些参数来描述地层中各种阻力的变化?如何减少
和消除这些附加阻力?只有研究了渗流物理特性,才能找出油井生产指标(如产量、压力)
变化的原因,也只有研究了渗储机理、岩石的润湿性等,才能对部分原油不能采出的原
因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本章研究的内容也是如何提高采收率的部分基础。此外,本章
中有关相对渗透率曲线及毛管压力曲线的研究,是油藏工程计算分析中极为重要的基础
和资料,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第一节储层岩石中的各种界面现象
无论在天然原始油层中存在有束缚水的情况还是注水开发的油层,其中流体至少存
在着油水两相,当地层压力降到泡点压力后,还会因原油脱气而出现油气水三相。因此,
可以认为油层是一个由固相和两个不互溶的液相,以及有时还有气相等所构成的比面极
大的高度分散系统。而在这一系统中,所呈现的有关界面性质的一些问题,诸如水驱洗
油问题,互溶混相驱油时的油水界面消失的问题,以及由于存在油水界面时的毛细管附
加阻力问题等,都是与两相界面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的。这和前面所讲的如流体的相对
密度、粘度以及地层油的其它一些物理性质等不同,后者主要是与物质内部的分子力有
关。
通常,把由相内分子所引起的一些性质叫做“体积性质”;而把由于两相界面层分
子所引起的一些性质叫做“表面性质
为了和后面章节衔接,首先对流体和岩石间的界面现象、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力、表
面吸附、表面润湿性及毛管力、界面粘度等,做一简要的回顾。
一、储层流体的相间界面张力及其测定
1.界面张力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只要两相接触,就有界面出现。在习惯上,人
们经常把“表面”和“界面”混用。严格来讲,只
能当接触的两相中有一相是气相时,才能把与气相液体的表面层
图3-1分子受力示意图
接触的界面称为表面。如固-气、液-气接触的界面叫做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对固-液、液
-液相接触的界面仍应叫界面。那么处于界面层的分子与处于相内的分子有什么不同呢?
为便于讨论,首先从水的表面层谈起。如图3-1所示,水相(液体)内分子层的每一个分
子(如分子b),由于它们同时受到周围同类分子力的作用,所以其分子力场处于相对平
衡状态,即周围分子力的合力为零.而水表面层的分子(如分子a),由于它们一方面受
到液体(水)层内分子力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又受到空气(气相)分子的作用,由于水的
分子力远远大于空气的分子力,所以表面层分子就会自发地力图向下沉入水中,表面层
分子受到周围分子力的作用合力不再为零,力场也不再平衡。表层分子比液相内分子储
存有多余的“自由能”,这就是两相界面层的自由表面能。
如想将相内的水分子举升到水表面上,必须付出能量作功,这种能量将转化为自由
表面能。可以看出,只有当存在有两相界面时,才有分子力场的不平衡,也才有自由表
面能的存在。以上是从水和空气为界面开始讨论的,如果将水和空气两相换成任意两相,
不论是气-液、液-液,还是气一固、液一固,只要存在有界面,就必然存在有上述的自
由表面能,其原理是相同的。完全互溶的两相,例如酒和水,煤油和汽油,由于其不产
生界面,所以,体系就不存在自由表面能。
既然自由表面能是界面分子所具有,因此,界面面积越大,其自由表面能亦愈大。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自由能都有趋于最小的趋势,所以,当一滴水银掉在桌面上
是成球形而不是其它形状,乃是由于等体积球形表面积最小,表面能也最小的缘故。
大量研究表明,所谓的表面或界面,并非是一个没有厚度的纯粹的几何面,而是处
于两相之间的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层(图3-2.a)o这一层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相邻的两
相都不一样,而是由两相界面逐渐过渡到相内分子层的,整个过渡层A-B中的所有分子,
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由表面能。
图3-2两相物质的表面分子层性质示意图
a一假想几何界面;b—界面热力学性质
从图3-2.b可以看出,在界面层范围内,其热力学性质(如内能等)逐渐过渡变化,在
这一过渡的界面层中,分子的热力学性质是连续变化的,直到分子力场已达到平衡的两
相为止。就水而言,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层厚度至少也有几个分子层厚。
由于体系表面层上的分f力的不对称作用使得其能量比相内分子能量高,故增加体
系的新表面积,就相当于把更多的分子从相内移到表层来,则必须克服相内分子的吸引
力而做功,这种作功的能量就转化为新生界面的自由表面能。例如图3-3所示,它是用
金属丝作成的框架,中间是肥皂膜,框架右端的金属丝是可移动的,如要增大肥皂膜
的表面,则必须对可移动的金属丝施加一力才行,因此表面自由能的概念也暗示了形成
新表面时需要作的功,也即是将分子自相内移至表面需要作的功。
假设在恒温、恒压和组成一定的条件下,以可逆过程使体系增加新表面面积为/A,
外界所作的表面功为W,则体系自由能的增加量为
AU=~W(3-1)
增加单位新表面所作的功为
△U-W
——=---=(7(3-2)
如写成微分形式,则
dU=odA(3-3)
(3-4)
式中:U—体系的自由能;
M一增加的新表面面积;
T、p、〃一分别表示体系的温度、压力和组成;
<7—比表面自由能。
比表面自由能,即体系单位表面积的自由能,
亦可令人满意地想象为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力,
即习惯所称的“表面张力”。比表面能的单位为
米•牛顿/米2,而米•牛顿/米2=牛顿/米,
工程上常用毫牛顿/米,(读作毫牛每米,记为
lmN/m2>且1毫牛每米=1达因/厘米)因为图3-3必须作功才能增大肥皂膜表面
米•牛顿是能量的因次,而毫牛顿(或牛顿)是力的因次,故物理学上都把口叫做表面张
力。表面能和表面张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值相等而因次不同,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不同的现象。热力学上多采用表面能的慨念,而从力学观点,及在实际应用中又
常采用表面张力这一术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两相界面来说,表面张力只是自由表面能的一种表示方法,
两相界面上并非真正存在着什么“张力”。实
际上,只有在三相周界上,表面能才呈现出
表面张力的作用,或者说只有在三相周界上,
表面能才以“张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
以理解为:高山上的积雪具有势能,但处于
静止的积雪并不表现出这种势能(和力量),只
图3-4不规则的丝环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圆环
有当特定的条件下(如从山上滑落下时),这种
势能才以“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所熟悉的不规则的纤维丝环(如图3-4所示),上
面放上少许肥皂液薄膜,只有当刺破中心后,出现纤维丝、肥皂液、空气三相时,由于
三相中各相间界面以张力形式表现出来,其作用结果才使纤维丝环变成了规则的圆形丝
环。
表3-1给出了某些常见物质与空气接触时的表面张力和与水接触时的界面张力。
表3-1某些物质与空气、水的界面张力值
与空气接触时的表面张力与水接触时的界面张力
物质
mN/m(20℃时)mN/m
水银484.0375
72.8
笨
28.633.4
变压器油
39.145.1
杜依玛兹石油
27.230.3
由表看出,某些物质(如水银)与空气接触时的表面张力大于与水接触的界面张力。
这是因为两相接触时,其界面层自由表面能的大小直接和两相分子的性质有关;两相间
分子的极性差越大,相间分子的力场不平衡越严重,表面能也就越大。水是液体中极性
最大的物质,而干净空气极性很小,所以水与空气接触时的界面张力最大,而与其它物
质(如油)接触时比空气要小。原油与有机溶剂(如甲苯)都是有机物,它们间的极性差很
小,所以其界面张力很小,以至界面可消失而达到互溶。这就是极性物质与极性物质、
非极性物与非极性物之间彼此更容易吸引,处于界面上的分子间差异更小,因而界面张
力也更小的缘故。
此外,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还和物质的相态有关,用界面分子间力场不平衡的大小反
应了界面张力大小的道理,也可同样用来解释一般情况下为什么液-气相间的界面张力
一般都比液-液相间的界面张力更大。通常,凡提到某物质的表面张力时,都应具体说
明其两相的确切物质是什么,若未加说明,一般就公认为其中一相是空气。例如,通常
说水的表面张力等于72.8mN/m,就是指水与空气而言的。
除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相态影响界面张力的大小外,物质所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也将
影响到表面张力,这是因为温度和压力直接影响到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影响分子间的吸
引力。例如,对于纯液体(无气),温度升高时,一方面增大了液体本身分子间的距离,
减少了分子间的引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液体的蒸发,使液体与蒸汽间分子的力场差异变
小,从而降低了表面张力。升高压力将增加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液体的密度因而减
少,而气体受压密度增加,两相的密度差减少,从而导致了两相分子间的差异变小,分
子力场不平衡减弱,结果表现为表面张力降低。所以对纯液体,升高温度和压力将使表
面张力降低。
2.油藏流体间的界面张力
虽然油气层中,除各流体间如油-水、气-水、油-气的界面之外,还存在着流体与岩
石各个界面上的界面张力,但因为固体表面张力很难测定,这里只讨论油层中流体的界
面张力。油层中流体的界面张力直接影响到油层中流体在岩石表面上的分布、孔隙中毛
管力的大小和方向,因而也直接影响着流体的渗流,有关界面张力的研究对油气的开采、
提高原油采收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油层中流体组成的复杂性及流体所处的温度、压力条件不同,油层中流体界面
张力的变化要比纯液体复杂得多,不同油气层的界面张力差别很大。但利用上述有关界
面张力的基本概念,可同样解释油藏流体界面张力的大小及变化规律。
先讨论石油一天然气界面上的表面张力的变化情况。油藏中的原油通常都含有一定
数量的溶解气,此时油中溶解气量的大小对界面张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图13-5所
示的可作为溶解气的性质对油-气表面张力的影响的一个例子。由于空气中80%是氮气,
而氮气在油中的溶解度极低,因此,尽管压力增加到很高的数值,其表面张力减小仍然
不大。对于天然气而言,情况就不同。天然气中最多的是甲烷,尽管甲烷的饱和蒸汽压
比其它的烷烧大,但比氮气却要小得多,比氮气更易溶于油中。其次天然气中并非只含
甲烷,还含有乙烷、丙烷、丁烷等,这些烷烧的饱和蒸汽压比甲烷还要小得多,它们就
更容易溶解于油中。这样不难看出,由于天然气比氮易溶于油中,所以随着压力的增加,
油一天然气的表面张力降低较多。
由上述可知,天然气中含重燃气愈多,即天然气愈湿,其溶解气量则愈大,当压力
的增加时,表面张力减小得也越厉害。因此,由于地层油处于高温、高压下,并溶有大
量的天然气,其表面张力将比地面油的表面张力要小得多。在油藏内部,气顶附近原油
的表面张力也小于远离气顶的原油的表面张力。
至于二氧化碳,因其饱和蒸汽压很小,在油中的溶解度则比天然气更大,它和原油
的表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增加减小的程度也更大。汽油和二氧化碳界面上的表面张力之所
以更低,是因为汽油是由轻质煌类组成,更易溶解二氧化碳的缘故。
综上所述,随着气相饱和蒸汽压的减小,溶解度的增大,石油相对密度的减小,天
然气湿度的增大,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等,油-气表面张力就减小越多。
关于原油-地层水间的界面张力,目前多是在取得地下油、水样后,在地面模拟地
下温度等条件下测定,但至今对准确测定在油层条件下的油水界面张力的方法还需进一
步完善。苏联学者卡佳霍夫(①•0•KODIXOB,1956)曾经对油-水界面张力作过比较详细
的论述,并认为:
①对于无溶解气的纯油一水体系,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对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基本上无
影响。这可理解为温度增加,使油、水同时膨胀;而增大压力,又使油、水同时受压缩,
而油、水各自的分子热力学性质变化基本一致,使得油、水间的分子力场仍可能保持不
变,从而表面张力仍可保持不变。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油-水界面张
力会有明显的降低,而压力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较小。
②对更符合实际的地层情况,即有溶解气存在时,此时,油-水中溶解气量的多少,
对油-水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溶解度的大小变化规律是:温度增高,
溶解度减少;压力升高,溶解度会增大,且变化明显;天然气在油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
水中的溶解度等等。
在有溶解气的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随压力变化的关系示于图3-6(曲线①、②、⑧
代表相对密度和溶解气量不同的三种原油的情况)。由图可见,当压力小于/>b(饱和压
力)时,随着压力的增高,界面张力则增大,这是由于气体在油中的溶解度大而在水中
的溶解度小,造成油一水间分子力场(或极性)差异更大而引起的;当压力大于/b时,
增加压力,界面张力稍有减小但不很显著,因为在高于饱和压力后,气体己全部溶于油
水中,增加压力仅仅是对流体增加了压缩作用。
4
02.85.68.411.214.016.819.6
p,MPa
"I_]______।i______i______i______1一
03.57.010.514.017.521.024.5
图原油T表面张力和溶解度关系
压力,MPa3-5
(据吉玛郡金诺夫,1956)
ra3-6地下油一水界面张力与地层压力关系曲线
①一与空气;②一与天然气;③一与co2气;
(据Holcott,AIME,1939)
④一汽油与CO2气
在有溶解气的情况下,仍然是温度升高,界面张力降低,这是因为温度增加,分子
运动加剧,油-水接触面上分子力场差异减小所致。
此外,原油的组成不同,如油中轻燃的多少,原油的密度、粘度不同,则油、水间
的分子力场不同,界面张力则不同,原油中轻燃含量高、密度低、粘度小,则油-水界面
张力也小。
必须提及的是:油水中所含的活性物质及无机盐,会直接影响到油水间的界面张力,
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述及到有关表面吸附问题时再作讨论。
由于地层流体组成的复杂性,界面张力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因而人们对地层流体界
面张力的变化规律认识各异,为更好地认识其客观规律,还需今后进一步的努力。表3-2
是国内外部分油田所测得的油-冰界面张力值。
3.界面张力的测定
测定界面张力的方法很多,如液滴重量法、液滴(气泡)最大压力法、吊片及吊环法、
旋转液滴法等等。不同方法所用的测试仪器、测试条件不同,则所能测定流体界面张力
的范围也不同,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
表3-2国内外部分油田的油水界面张力值
油田名称油水界面张力,mN/m测定条件
杜依玛兹油田30.2地面
罗马什金石油25.6地面
老格罗兹内H/HH26.0地面
得克萨斯34个油田13.6〜34.3地面
胜利油田23〜3170℃
辽河油田9〜2445c〜85℃
大庆油田30〜36地下
长庆油田28.651℃
任丘油田40地面
目前,在我国广泛采用并作为石油行业标准的测定油-水、油-气界面张力的主要方
法是悬滴法和吊片法。
(1)悬滴法
其原理是在预定的温度条件下,置于注射器中的
物质(图3-7.a中的水)在重力和界面张力的作用下
形成液滴。界面张力力图把液滴向上拉,重力则使液
滴脱落,界面张力的大小与脱落时的液滴形状成一定
的比例关系,通过光学系统摄影记录下液滴形状
(图3-7.b),作图测量出液滴的最大直径d及距离液滴图3-7悬滴法测界面张力示意图
顶端为口处的直径5,按下述公式,即可计算出这两a—密度关系p0<p*(直针头);b-测量d和4
种物质间的界面(或表面)张力
(3-5)
式中:(7-界(表)面张力,mN/m;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7-两相待测物质的密度差,bp=p'—,g/cm3;
在液滴形态的修正值,它是"、J-的函数,可在有关的表中查得。
在采用此方法时,需注意选择注射器的针头大小,如当待测物为普通液体时,选
0.7mm针头;如为粘稠液,视其粘度大小,针头可选L5-2.0mm的。方法本身对针头端
面加工要求严格,做到光滑、平整。如所测液体密度小于周围介质密度时,可选用“L”
形针头进行测定(图3-8)0
悬滴法亦可用来测定液-气的表面张力。
(2)吊片法(又称悬片法、吊板法等)
吊片法表面张力测定仪原理如图3-9所示。测定基本原理是:当调节升降装置,使
试羊皿内的油水界面刚好与吊片底端接触时,由于固相(吊片)和两个液相(油、水)
相接浊,固一液、液一液各界面张力表现出来,其作用结果是使玻璃片向下拉动。此时,
由一套己录显示装置将拉力尸的大小直接记录下来,接下式即可计算出界面张力。
2P
(7=-----------(3-6)
Zq+L2
式中:<7-界面张力,mN/m;
。一拉力,10-2mN;
b,J一分别为挂片的长度和厚度,cm。
图3-11计算地下甲烷一水界面张力诺模降
图3-10求地下油一水界面张力诺模图
(据Schowalter,1970)
(据Schowalter,1979)
ITI.
豆
了
工
)
图3-8L型针头
密度关系P0<Pw
该方法适用于密度差不大于0.4g/cm3,界面张力为5〜100mN/m的油水两相界
面张力的测定。
测定时,除仪器本身的精度要求外,对于玻璃片(吊片)的清洗和预处理要求较高
(例如需要预先将玻璃片放在A液中,润湿高度为5mm,3〜5分钟等等),这是能否测
准数据的关键,操作时必须注意。此外,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采用CBVP式A-3表面张力计,配套的玻璃吊片为2.4X2.4X0.03cm。
二、界面吸附现象
正如前述,由于物质两相界面上分子力的不平衡、不对称性,存在一种过剩的表面
自由能。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总是有力图减小其任何自由能的趋势。这种减少的
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表现为减少表面积(如水银在桌面上成球形);一是可通过吸
附与其相邻的物质分子,以减少其本身的表面自由能;另外也可通过润湿作用来降低体
系的自由能。但在这里只讨论有关吸附问题。
发生于物质表面或两相界面的吸附现象,随着界面面积的增加,吸附作用将随之加
大。对于高度分散、比面很大的储层岩石而言,储层中所发生的吸附现象不应忽视。
那么,吸附遵循什么规则?在油气层中有哪些吸附现象?能否利用这些吸附现象呢?
吸附过程既可能发生在静态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在动态条件下。通常根据吸附分子
与固体表面原子结合力的性质,吸附作用可划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在物理吸附中,吸附质分子保存其个性,并在吸附剂的表面保持范德华力。吸附质
分子落到吸附剂表面,并在其上保持一定时间的力场,然后解吸。开始吸附速度大大超
过解吸速度,但这个差别逐渐减小,直至两个速度均衡,即进入吸附平衡。结果吸附质
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形成吸附层(界面层)。
在化学吸附过程中,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形成表面化学化合物,并且是通过共价力
实现键合的。
在实际情况下,多发生混合吸附。
液体表面的吸附
关于液体表面的吸附问题与液体内所含物质关系极为密切。此时怎样吸附?怎样降
低界面能呢?下面以在纯水(无离子)中加入少量活性剂(如肥皂)为例,来看看在水与空气
的界面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纯水中加入少许活性剂后,可发现活性剂水的表面张力比纯水时降低了。表面张力
对外来物(活性剂)的存在极其敏感。尽管外来物质很少,它却使表面张力降低很多。怎
样来解
释这种表面能降低的现象呢?首先得从外来物的性质讨论起。
从活性剂性质来看,从化学结构上讲,它是高级脂肪酸的一些盐类,例如钠肥皂,
其化学通式为CHn.iCOONa,比如G2H23COONa。常用的几种活性剂结构表示如图
3-12o从其结构可以看出,它们的一端是由碳、氢所组成的基团,具有对称的非极性结
构,通常称为碳氢链(如Ci2H23),另一端却具有非对称的极性基团(如COONa)。由此可
以看出活性剂分子是具有两性的分子,亦即一端是极性,另一端是非极性。通常,把凡
具有上述两性结构的分子,多以小蝌蚪符号“〜〜〜”或“一0”来表示。长的一端代
表非极性的碳氢链,圆的一端代表极性基团。
?
R-S-O-Na*简化成—•
A
图3T2几种常见的活性剂
凡是由具有上述这种结构的分子所组成的物质,。放到液体中都能降低界面张力。
活性剂放人纯水中,活性剂分子就将自发地集聚在两相界面层上(图3-13)。这是因为纯
水的表面张力很大(72.8mN/m),即水和空气的界面存在有较大的自由能。换句话讲,
水和空气,二者一为极性的,一为非极性的。因此,它们的极性差很大。而在水中的活
性剂分子,其极性端力图与水(极性)作用,其非极性端则力图与空气(非极性)相作用,
于是界面上的极性差减小了。可见,只有活性剂集中到界面上去,才能达到极性差减小
的目的。极性差的减小,也就是自由表面能的减小,即表面张力的减小。根据热力学第
二定律,这种活性剂分子向界面层集中的过程是自发的过程。
A◎BC口
—ex-三&&出=AAiiAAAii
<o代表浓度的增加〉
图3-13两相界面层吸附物质浓度的变化
溶解在具有两相界面系统中的物质,自发地集聚到两相界面层上,并减低该界面
层的界面张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吸附”。被吸附在两相界面层上、并能大大减低表面
张力的这种物质,叫做表面活性物质或表面活性剂。界面层单位面积上比相内多余的吸
附量叫比吸附,记为G。
第二节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在注水的情况下,岩石孔隙内表面有油、水共存,究竟是水附着到岩石表面把油揭
起,还是水只能把子L隙中部的油挤出,这要由岩石的润湿性而定。
岩石润湿性是岩石-流体综合特性。一般认为润湿性、毛管压力特性属于岩石一流
体静态特性,而相对渗透率则属于岩石-流体动态特性。但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特性,
均与流体(油、水)在岩石孔道内的微观分布和原始分布状态有关。
润湿性是研究外来工作液注入(或渗人)油层的基础,是岩石一流体间相互作用的重
要特性。了解岩石的润湿性也是对储层最基本的认识之一,它至少是和岩石孔、渗、饱、
孔隙结构等同样重要的一个储层基本特性参数。特别是油田注水时,研究岩石的润湿性,
对判断注入水是否能很好地润湿岩石表面,分析水驱油过程水洗油能力,选择提高采收
率方法以及进行油藏动态模拟试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关润湿的基本概念*
润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表面现象。例如,一滴水滴在玻璃上很快铺开,
我们认为水对玻璃表面润湿好。但一滴水银滴在玻璃上不能铺开,就认为水银对玻璃表
面湿润不好,这些现象都是润湿现象。所谓润湿性,就广泛的意义上讲是指:当存在两
种非混相流体时,其中某一相流体沿固体表面延展或附着的倾向性。
1.润湿产生的原因
如将一小块岩石放入水银中,可以发现水银并不在岩块表面上铺开。相反将岩块放
入水中,岩石表面就被水所润湿,此时,岩石表面与水接触,设它们的界面张力为。fw。
在岩块投人水前,岩块处于空气中时,设其表面张力为。gs。投人水的前后,岩块表面
积A没有发生改变,但表面能变化了,设表面能的改变为AU,则:
-,
AU=awsA—OgSA=(Ows—<7gs)A(3-9)
通常。gs>Ows,所以表面能的改变从1<0为负值,说明表面能降低。表面能降低,
是润湿现象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正如前述,表面能趋于减小,这是一切表面现象所
遵循的规律。因此,物理化学中,常将润湿定义为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引起表面能下降的
过程。同理可解释为什么水银不润湿岩石的原因:是因为。Hgs大于。gs。,使AU为正值。
2.润湿程度的衡量标准
(1)接触角(也称润湿角)
假如表面有一液滴,则所谓接触角是过气液固三相交点对液滴表面所做切线与液固
界面所夹的角。接触角通常用符号0表示,并规定从密度大的流体一侧算起。图3—16
所表示的是水和水银对玻璃表面的接触角。油水对岩石表面的接触角示于图3-17。
图3-16水和水银在玻璃表面上的接触角
图3-17油水对岩石表面的接触角
a-水湿;b—中间润湿性;c一油湿
按接触角定义,可得:
0=0°亲水性极强或强水湿;
0<90°亲水性好或水湿;
0>90°亲油性好或油湿;
6=180°亲油性极强或强油湿;
图3-18水银(左)和水(右)在玻璃表面的浸润效果
3.润湿反转现象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能力有时会因为第三种物质的加入而发生改变。例如,一个亲水
性的固体表面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可以改变成一个亲油性表面。或者相反,一个
亲油性的表面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变成一个亲水性的表面(图3-20)o固体表面的亲
水性和亲油性都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我们把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互
转化叫做润湿反转。
油层中的砂岩(主要是硅酸盐),按它的性质是亲水性固体。因此,在砂岩表面上的
油较容易被洗下来,但砂岩表面常常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而改变性质,即发生了润
湿反转。现在储油层中相当一部分的砂岩表面是亲油表面,油在这样的砂岩表面上是不
易被水洗下来的,这是原油采收率不高的一个原因。目前有些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是根据
润湿反转的原理提出来的。例如,向油层注入活性水,使注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按极性
相近规则吸附第二层,抵消了原来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图3-21),从而使砂岩表面由亲
油表面再次反转为亲水表面。这样,油就容易为水洗下,使采收率得以提高。
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储油气岩石的表面是亲水还是亲油?在研究润湿性的初期,根据油藏岩石都是在水
的环境中沉积成岩,而且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也多是亲水的,因而认为油藏岩石颗粒表
面亲水。后来,在对地层流体,特别是对原油组分进行分析后,人们认识到,储油层岩
石虽然是在水的环境中形成,但在油藏形成后,岩石表面长时间和油接触,原油中的活
性物质会吸附在岩石表面上,就有可能使岩石表面由亲水转化为亲油。
随着对油层润湿性更为广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储层岩石具有非均
质润湿性,不同表面的选择性不同。当系统具有非均质润湿时,表现为部分岩石表面为
水湿,其余部分为油湿,即部分润湿或混合润湿。
部分润湿也称斑状(斑点,斑块)润湿,是指油湿或水湿表面无特定位置。就单个孔
隙而言,一部分表面为强水湿,其余部分则可能为强油湿,且油湿表面也并不一定连续。
实验中是将水湿颗粒(如玻璃球)和油湿颗粒(如特氟隆球)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有部分
润湿性的“岩心”(图3-22)。混合润湿则是指不同大小的孔道其润湿性不同,小孔隙保
持水湿不含油,而大孔隙砂粒表面由于和原油接触变为油湿,此时油可连续形成渠道流
动(图3-23)o
为什么在宏观上同一油藏不同层段,或同一层段在横向上润湿性有变化?在微观上,
颗粒与颗粒之间、孔道与孔道不同部位之间也都表现出如此的非均质性?究其原因是由
于影响岩石润湿性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影响岩石润湿性的因素
有:
1.岩石的矿物组成
油藏岩石主要为砂岩和碳酸盐岩。后者的组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为方解石和
白云岩,而砂岩则是由不同性质和晶体构成的硅酸盐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及粘土
矿物和硫酸盐等组成。由于构成砂岩矿物组成的多样性,使砂岩的润湿性较碳酸盐更为
复杂。
图3-22班状润湿示意图图3-23混合湿润示意图
(据Morrow,1976)
根据水滴在固体表面上接触角的大小,一般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为石英、硅酸盐、
玻璃、碳酸盐、硅铝酸盐,水滴在这些矿物表面上的润湿接触角。<90°,这类岩石称为
亲水的岩石;另一类如烧类有机固体和矿物中的金属硫化物等,水滴在它们表面上的润
湿接触角g>90°,称为憎水的。储油岩石的矿物成分不是单一的,虽然多数表面为亲水,
但亲水程度不同。最亲水的是由水云母组成的粘土,其余按亲水次序强弱排列是:石英、
石灰岩、白云岩、长石。
粘土矿物对岩石的润湿性有较大的影响,有的粘土矿物。特别是蒙脱石是吸水的,
泥质胶结物的存在会增加岩石的亲水性。有些粘土矿物含有铁,如新状绿泥石粘土
(Fe3AL2Si2Ol0-3H20),铁具有从原油中吸附表面活性物质的能力,当其覆盖在岩石颗粒
表面时,可以局部改变岩石表面为亲油的。由此看出,不同的矿物成分具有不同的润湿
性,而储油岩石沉积来源广,矿物本身又十分复杂,因而在宏观和微观上都会导致岩石
之间润湿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油藏流体组成的影响
研究流体组成对润湿性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原油中主要成分-不同烧类(非极性)
的影响;原油中所含极性物(各种。2、S、N2的化合物)的影响;原油中活性物质的影口
向。
就原油中非极性部分的煌类系统而言,不同的煌类,含碳原子数不同、表现出的非
极性不同。下面仅以戊烷、己烷、辛烷至十二烷分别与聚四氟乙烯光滑表面上的前进接
触角关系可以(表3-3)看出:随碳原子数增加,接触角增大。
表3-3不同煌类组分在聚四氟乙烯光面上前进角
戊烷己烷辛烷十二烷
烧类
(C5H12)(C6H14)(CsH19)(C12H26)
前进角(度)082642
实际原油中,除含有煌类非极性物外,总是不同程度的含有极性物质。石油中的极
性物
对各种矿物表面的润湿性都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能够完全改变岩
石的润湿性,使润湿性发生转化,有的影响程度比较轻微,这取决于极性物质的性质。
图3-24表示出同样的石英表面,油中的组成不同时,润湿接触角的改变情况,其接触
角可以大于90°,也可小于90°。即同一表面,油的性质不同,使其润湿性既可表现为亲
水,也可表现为亲油。石油中的沥青质就是一种极性物质,它很容易吸附在岩石表面上
使表面成为油湿,而且沥青的吸附是很强烈的,以致用常规的岩石清洗法都无法将其去
掉。
图3-24不同油和水对石英和力3解石的润湿接触角
(据Benner和BaneI1,1941)
3.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表面活性物质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较上述极性物的影响更为显著。一定量的活性剂
在庞大的岩石表面上吸附,会使润湿发生反转。目前,在水驱油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以降
低油-水的界面张力和改变岩石的润湿性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洗油能力的方法。地层水中
的表面活性物质吸附于岩石表面上,但吸附的数量随水中溶解的电解质的增加而减少。
此外,水中存在某些金属离子也会改变岩石的润湿性,在测定润湿接触角时,如水中加
入10mg/L铜离子,将会使某些原油的润湿性发生变化,由亲水转为亲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岩石的润湿性是岩石骨架本身矿物的组成与地层中流体组成相
互作用的结果。润湿性不是岩石骨架的性质,而是岩石一流体的综合特性。
4.矿物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采用接触角法测定岩石润湿性的实验都要求岩石矿物表面必须光滑、平整。这是因
为在杨氏方程的推导中曾假设固体表面光滑,表面能(表面张力)各处相同。但在实际油
层中,岩石表面粗糙不平,各处的表面能也不均匀。因此岩石的润湿性在各部位也有所
差异,表现出呈斑点状润湿。尤其是矿物颗粒的尖锐凸出部分及棱角,对润湿性有着特
别的影响。很多实验表明,尖棱对润湿周界来说,常常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当润湿周界
到达棱角时,就在棱角处受阻,此时,在棱角与三相润湿周界接触处的接触角应加上所
谓的形角T的影响(图3-25)o形角T愈大,则棱角对三相润湿周界沿着固体表面移动的
阻力就愈大。此时所测得的润湿角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有关孔隙结构、温度、压力对润湿性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有些研究表明,温度和压
力对油层润湿性影响不大。
三、润湿滞后现象
润湿滞后是在驱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润湿现象,它会直接影响到不同驱替过程中所
测得的毛管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状和位置(详细内容将在本章后两节中讨论)。
为了对润湿滞后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单独进行讨论。
如图3-26所示,将原来水平的固体表面倾斜一个角度涩,可以发现:油-水一固三
相周界(A、B)不能立即向前移动,而仅是油-水两相界面发生变形,从而使原始的接触
角0发生变化。这时,在A点上方,水占据了油原来的部分空间而形成前进接触角。”
0)>9;在B点上方,油驱水而形成后退角%,«2<0o
水e斤#
图3-25润湿接触角与形角T的关系图3-26润湿滞后的前进角9,和后退角8:
所谓润湿滞后,即三相润湿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产生润湿接触角改变的现
象。根据不同情况所引起的润湿滞后现象不同,常将润湿滞后分为静滞后和动滞后两类。
1.静润湿滞后
所谓静润湿滞后是指:油、水与固体表面接触的先后次序不同时所产生的滞后现象
(即是以水驱除固体表面上的油呢?还是以油驱除固体表面上之水?)。例如,实验发现:
把水滴放到事先沉浸在石油中的矿物表面上所测得的润湿接触角0W总是大于把油滴放
到事先沉浸于水中的矿物表面上以测得的接触角。(按规定,接触角均在极性较强的水
这一侧量得)。
这种随润湿先后次序不同而润湿角改变的现象,称为静润湿滞后或接触角滞后。
其中,为前进角,02为后退角,:并用两者差值A0=0「02来表示接触角滞后
现象的严重程度00有时可大于60°)o当测定两相流体对岩石的选择性润湿接触角时,
应注意这种静止滞后现象,需要测得其平衡后的0角才对。
实验研究表明,导致接触角滞后可能有三种原因:①表面粗糙度;②表面非均质性;
⑧表面宏观分子垢的不可流动(如表面活性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层)。
通常,随着岩石颗粒骨架表面粗糙程度和非均质性的增加,三相润湿周界移动更加
困难,润湿滞后现象也就更为显著。
石油中所含表面活性物质在岩石表面上所形成的吸附层将使滞后现象大大地增强。
并且在吸附层完全饱和时,滞后现象表现得最人A
强烈。这是因为,和岩石固体表面相接触的石人了泡一甥.
水一yll油水1—油
油和水,当其沿固体表面移动时,越靠近固体//一
BB
表面者就越难移动。如岩石孔道表面为亲水,水驱油油驱水
当水驱油时,原油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岩石孔图3-27孔道中的动润湿滞后
道表面上的吸附必将影响油膜的移动速度,油膜附着在孔道表面上越牢固,移动就越困
难,滞后自然就越严重。研究表明,接触角滞后是引起毛管力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2.动润湿滞后
动润湿滞后是指:在水驱油或油驱水过程中,当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时,因移
动的延缓而使润湿角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动润湿滞后。结合油层中的情况,并以亲水毛管
为例(图3-27)。静止平衡时,弯液面形成的平衡接触角为0;水驱油时,三相周界(A,
B)不立刻移动,弯液面发生变形,接触角增大为。;若油驱水,则接触角减小为02。
同样,把水驱油时形成的接触角定为前进角或称增大角01;油驱水时形成的角为后退
角或减小角02;当三相周界停止移动并处于稳定的润湿接触角时,所测定的角为平衡
角0,三者的关系为0|>。>。2
正如图3-28所示,前进角(或后退角)的数值大小与润湿周界的移动速度有关而不是
一个定值。随着弯液面在孔道中运动速度的增加,前进角增大(或后退角减小)。如果子
L道表面是亲水的,那么当弯液面以较低速度运动时,起初前进角01可能小于90°;当
速度增加后,其前进角就可能大于90°,使润湿发生反转。这一情况说明,尽管在静止
或低速条件下,水可能很好地润湿地层。但当注水驱油速度过大时,弯液面的运动速度
就会超过该液体(水)润湿岩石表面的临界速度。此时润湿角变大,润湿性发生反转,以
致润湿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当水在孔道中流过之后,还会在岩石表面上留下一层油膜而
不利于驱油。
IH<V2<93<V4
图3-28运动润滑滞后现象
四、岩石润湿性与水驱油的相互影响
研究表明,岩石的润湿性对水驱油过程会产生影响;反过来,长期的注水驱油也可
改变岩石的润湿性。
湿润性对水驱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润湿性决定了油
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微观分布以及残余油在孔隙中的存在方式;润湿性决定了孔道中毛管
力的大小和方向;地层中微粒本身的润湿性影响着微粒的运移方式等。
1.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孔道中的微观分布
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差异,会使得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也不相同,岩石表面
亲水的部分,其表面为水膜所包围,亲油部分则为油膜所复盖。油水在岩石孔隙的分布
示意图如图3-29所示。
图3-29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示意图
在孔道中各相界面张力的作用下,润湿相总是力图附着于颗粒表面,并尽力占据较
窄小的孔隙角隅,而把非润湿相推向更畅通的孔隙中间部位去。
图3-30分别表示在水湿(a,b,c)和油湿(d,e,
f)岩石孔隙中,油水饱和度不同时的分布情况。篷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岩石颗粒表面是亲水
的(水湿),水则附着于颗粒表面。图(a)是当
e
含水饱和度很低时,水便围绕颗粒接触点形成空
心圆环状分布(pendularrings),称为环状分布。怎
由于含水饱和度很低,这些水环不能相互接触彼cf
水湿油湿
此连通起来,因而不能流动,而以束缚水状态存
II水油匕为岩石颗粒
在。与此同时,油的饱和度很高,处于“迂回状”
图3-30油水在岩石孔隙中的分布示意图
连续分布在孔隙的中间部位,在压差作用下形成a一水一环状、油一迂回状;b一水'油一迂回状
c—水一迂回状.油一孤滴状;d一水一迂回状、油一环状;
渠道流动。图(b)是当含水饱和度增加时,水环e-水、油一迂回状;f一水一孤滴状、油一迂何状
也随之增大,直至增到水环彼此连通起来,成为“共存水”的一种形式,它能否流动决
定于所存在的压差大小。含水饱和度增大高于共存水饱和度后,水也成“迂回状”分布
而参与流动。图(C)是随含水饱和度的进一步增加,最终油则失去连续性并破裂成油珠、
油滴,称为“孤滴状”分布。油滴虽然靠水流能将其带走,但很容易遇到狭窄孔隙断面
而被卡住,形成对液流的阻力。摩尔(Moore)采用示踪剂对强水湿岩心的水驱油研究表
明,非湿相流体(油)相当大的部分局限于枝叉结构,尤其是在油饱和度接近5M时更是
如此。当注人水绕过它时,枝叉中的油由于毛管力而被捕集和隔绝。孔道的非均质也使
增加,因为它容易被水绕过而使油被捕集。
当岩石颗粒表面亲油时,油水分布状态及其随饱和度的变化与上述情况相反,如图
3-30中(d,e,f)所示的情况。
口水0砂粒
图3-32注水时润湿次序对水驱油的影响
a—亲油岩石水驱油的照替过程;b—亲水岩石水驱油的吸吮过程
五、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由于岩石的润湿性比较复杂,针对不同情况,基于不同原理的测定方法也不少,但
各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测量法;一类是间
接测量法。这里主要介绍目前我国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接触角法
测量润湿接触角法是直接测量方法中最常用
的。该类润湿接触角测量方法中,又以液滴法最简
单、实用。其总的作法是将欲测矿物磨成光面,浸
入油(或水)中,见图3-39;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
(或油),直径约1〜2mm;利用一定的光学仪器或显
图3-39测定油水润湿接触角示意图
微镜将液滴放大,拍照下液滴形状,便可直接在照
片上测出接触角。如果将矿物磨光片倾斜,或减少(或增加)液滴的体积,也可用这种方
法测量前进角和后退角。
为了用接触角法求得一个有代表性、且真实的岩石润湿性,矿场测量用的油、水样
应尽可能是直接取自油层的新鲜样品。如无新鲜油、水样,也可以用模拟油和根据地层
水资料配制的模拟地层水。岩石中的矿物则只能用磨光的主要矿物晶体代替。目前,我
国矿场上常采用冰州石和方解石矿物磨光面来分别代替砂岩和碳酸盐岩石表面。
为了使测量的接触角更接近油层温度、压力条件,可以将矿物和液体置于能承受高
压的小室内,在不同的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测量。一般认为,温度对油水的润湿
性影响较大,而压力的变化影响较小。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原理简单,结果直观。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测量时条件要
求太严格,否则接触角测不准。如矿物表面要求十分光滑,洁净、不受污染;温度要求
严格,稍有误差即会影响测定的结果;操作时间太长,要使液滴稳定下来,有时需要几
天,甚至数月,稳定时间不足,会导致较大的误差。②该方法不能直接测量油层岩石的
润湿接触角。所用矿物虽是岩石的主要成分,但并非实际。用较单一的矿物来模拟岩石
组成的复杂问题必然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只能定性地评价油层的润湿性。
近年来,威尔赫米(Wilhelmy)新技术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其测量装置
基本与测量界面张力的吊板法(图3-9)相同,主要不同点在于该张力仪的数据记录部分与
计算机相联,就可直接由计算机输出测得的结果。在实际测量中,先测量油水界面张力
。°W,直接用砂岩吊板测定其吊板穿越空气-油-盐水界面时产生的力的变化AF再按一定
公式计算出cos。和。值。
然而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岩石的润湿性是斑点状的润湿,即岩石的润湿性具有宏观
和微观的不均匀性。同一块岩石的表面,可能会显示出不同的润湿性。而采用测定接触
角的方法,并不能反映出岩石中的斑点润湿或混合润湿的情况。因此,在直接方法的基
础上又发展了各种间接测定岩石润湿性的方法。
2.自吸及自吸离心法
这是基于所谓“相对润湿性”的概念而来的。例如,对于两种流体而言,其中必有
一种比另一种更容易润湿岩石;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能较好润湿岩石的流体会渗入岩石
而把润湿性稍差的流体顶替出去。于是相对润湿性的概念就意味着:所谓润湿性,只不
过是指两种流体的相对润湿能力而已。
下面讨论的自动吸入法和离心吸入法就是测定两
种流体(如油、水)在岩石孔隙中自动取代能力的方法,
也就是测定油、水对岩石的相对润湿能力的方法。目
前这两种方法已在我国矿场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实验所用的岩石必须选用未被污染的能代表油层
原始或目前状况的新鲜岩样;油、水性质尽量模拟油
层情况,例如采用原油经中性煤油稀释后,配制成与
地层原油粘度相近的模拟油等。
图3-40自动吸入法测润湿性装置
自动吸入法(简称自吸法)
自吸法的原理:将已饱和油的岩样放入吸水仪中(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返点合同协议书
- 2024赠送房地产投资房产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度医疗设备制造加工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4物业租赁合同规定书
- 2024证券公司资产托管业务服务合同
- 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方法与运送课件
- 2025年度互联网公司100%股权转让协议书3篇
- 2024版海洋工程勘探与开发合作合同2篇
- 2024西安市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服务合同
- 珠宝销售顾问月工作总结
- 2024年庆阳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车间现场防错培训课件
-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选拔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无痛分娩与镇痛管理制度
- 2025届中考英语复习课件(外研版广西专用)13-八年级(下)Modules 1-2
- 2024-2025学年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第11章 全等三角形单元试卷(含答案)
- 软科职教:2024年度中国高职院校升本分析报告
- 华电考试初级理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 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赛项赛卷第一套
- 塔吊司机和指挥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