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看天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胡小武: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摘编自林杨攀《南大学者谈“断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亲情危机》)材料二:“断亲”现象错综复杂,之前媒体有关“断亲”的描述,更多仅从青年群体对老一辈群体关系的疏远出发,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断亲”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传统农业社会受土地束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向城市迁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亲属间聚少离多,不生活在一起,又何谈亲密的感情?社会流动不仅包含地理位置的迁移流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会破坏流动者的个人关系,他们会疏远传统的亲属关系或者原阶层的成员。流动者为了摆脱孤立的状态,会扩大趣缘关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价值观的人很难谈得拢,也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社会关系网络更多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很大的人之间难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更多是由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关注点与所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天灾人祸,抱团取暖的家族主义存在延续的价值。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让小家庭与个人有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广泛建立与不断完善,人们对血缘、亲缘与地缘等传统关系的依赖程度下降,遇到问题主要靠制度去解决,这也加速了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都市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功能正在弱化,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互联网则为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爱好选择交往对象。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际交往是走亲戚、串门、和朋友出去玩,互联网普及之后,人际交往是在家中打开电脑,游戏、娱乐、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自身的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的丰满,还体现在与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结伴同行,这也是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存在的合理性。(摘编自陈友华、宗昊《“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无法后天选择,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B.和亲戚保持冷漠、疏离关系越来越普遍,年长一辈表示担忧,大多数“断亲”的年轻人则表示获得了自在。C.不同社会阶层人在比较利益驱使下集聚城市,疏远亲属关系的同时会建立起相近阶层成员间的密切关系。D.过去,人们依赖亲属关系的丰满来使自身完善,这一局限性在个人建立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后,得到了突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社会,亲缘观念日益淡薄,“断亲”的趋势不断加剧,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B.城市化比例低时,“断亲”人群规模小;当国家成为“城市中国”时,“断亲”会变成群体的日常生活。C.传统社会,小家庭和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灾祸的制度保障又不完善,使家族成员互助成为必然。D.人们借互联网建立的与“走亲访友”式社交不同的趣缘关系网络,对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要拉倒。”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表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访谈对象年龄性别职业是否成家仍亲密联系的亲属“断亲”态度Q125岁男学生否(外)祖父母、父母、叔、伯、舅、堂(表)兄弟姐妹主动“断亲”Q226岁女媒体工作者否外祖父母、母亲被动“断亲”Q325岁男辅导员否(外)祖父母、父母、伯、亲兄弟姐妹叔、主动“断亲”Q420岁女学生否(外)祖父母、父母主动“断亲”Z131岁男学生是(外)祖父母、父母、叔、伯、姑、舅、姨被动“断亲”Z242岁男经理是(外)祖父母、舅、女儿主动“断亲”Z353岁女媒体工作者否父母、堂(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主动“断亲”L173岁女退休是未发生矛盾亲戚主动“断亲”L279岁女退休子女、亲兄弟姐妹、儿媳、女婿、孙子(女)主动“断亲”L380岁男退休是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女)被动“断亲”A.“断亲”现象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点。B.“断亲”现象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C.三代内的直系亲属更易维持亲密联系。D.很多人开始主动重塑自己的社会关系。5.新春佳节,在外打拼的晚辈回到家乡。亲人团聚,本应其乐融融,无话不谈。而真实的场景却是,老人关心青年人的收入、婚姻等,而年轻人最敏感的“禁忌”恰恰是这些。于是,在年轻人眼中,长辈的热情是无话可说的“瞎打听”;在长辈眼中,年轻人的沉默是一种“城市冷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及产生原因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贴福字何存中闻路说他是去年除夕的下午,信了“师娘”的话,做下那件“蠢事”的。“师娘”是谁呢?“师娘”是他的老伴。闻路和“师娘”都是从农村上来的。闻路奋斗一生,不再算穷人。房子买在东方新城,是三十二层的电梯房。他家是二八○一,开窗可见江湖,烘云托月。对门家长年锁着,见不着人。不知道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偶尔也有人回来,但来去匆忙,只看见个背影,人家就把门关上了,连风都不肯漏。于是“师娘”就琢磨,说:“对门的人家肯定是农村人,在外地打工还房贷,所以常年见不着人。”闻路就笑,问:“何以见得?”“师娘”说:“我们搬来五年了,这三年没见他家回来过年。”闻路说:“你怎么知道的?”“师娘”说:“没见他家贴对联呀!要是他们回家过年了,难道连对联都不贴?”闻路想有可能是的,路途太远了,过年的时候就赶不回来。“师娘”就叹息,农村人真是可怜,连年都不能赶回来过。闻路字写得好,在古城写作界,那是公认的。年前那几天,闻路的微信,就不时地响,都是央写对联的,够他忙的。写了好几天别家的,除夕下午,才开始写自家的。闻路站起来,裁纸,提笔蘸墨写。写大字需要站起来写,悬腕运气提神,讲究意在笔先,才能大气磅礴。这时候“师娘”就帮闻路牵纸。闻路写的时候墨蘸多,晕纸时,她晓得用手纸团着吸墨。春联要作三副。儿和女都在同城住,儿家要一副,女家要一副,自家也要一副。她一条条牵到地板上晾着,指着字儿再一个个认,都是恭祝的话。她很满意,嘴儿笑得合不拢,说:“到底是作家哩,会采情作理。”闻路对她说:“作春联好比吃年饭,你做的菜,一大家子人,要合每个人的胃口。”闻路写完了,松了一口气,说:“我要歇会儿。”“师娘”望着闻路不收笑。闻路知道她有话说:“有什么话你就说。”她说:“趁笔墨没收,有件事我想同你商量一下。”闻路问:“什么事?”她说:“我想给对门人家写个福字。过年了,送个吉祥,图个喜气。”闻路没想到,她提的是这个要求。闻路说:“恐怕不合适。”她说:“人家三年没回来,过年时门上空着,一点儿喜气也没有,我看着心里难受。”闻路说:“那是人家的门呀!”她说:“人家的门也是门,人家的年也是年。不就是写个福字的事吗?看把你为难的,你不是说过春节是普天同庆的事吗?家家欢喜才叫好。”闻路拿她没办法,只好裁张方纸提笔蘸墨,运气给她写了个福字。她牵到地板上晾着,边看边夸:“这个字写得真好,饱满,又大又黑。”除夕那天有太阳。太阳落山时,古城的暮色渐渐升起来,街灯亮了,车流少了,就到了家家贴春联的时候。这是约定俗成的。“师娘”也将那个福字,端端正正地贴到对门人家大门的正中。闻路和“师娘”是在准备聚精会神看春节联欢晚会时,听见敲门声的。那敲门声很轻,是用曲着的手指敲的。开始是一声,咚。隔会儿是两声,咚咚。“师娘”听到了,赶紧站起来跑去,将门打开。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小伙子,二十来岁的样子。身上穿着皮夹克是黑的,脖子上围着围巾是白色的,鼻梁上架的一副眼镜是金边的。那小伙子并不进屋,就站在门外边。那小伙子说:“不好意思!打扰您了。我是对门人家的儿子。我想问一下,门上的那个字是不是你们贴的?”“师娘”说:“是的呀!我看你家没回来过年,叫我家先生写的,我贴的。”那小伙子说:“什么意思?”“师娘”说:“给你家送个祝福呀!”小伙子说:“你不知道那不是你家的门吗?”“师娘”说:“我知道是你家的门。我帮你家贴的呀!”那小伙子说:“我们委托您了吗?”“师娘”说:“没有。”那小伙子笑了,说:“既然没有委托,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师娘”哑口无言。闻路知道这时候需要他出面了:“对不起,小伙子!奶奶是好心。”小伙子问:“这样做有意思吗?你知道不知道?这做法在西方是侵犯人权的。在没有得到主人授权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愉悦,我觉得不舒服。告诉你们,这样做是过度关怀。”于是“师娘”就走到对门,将那个“福”字揭下了来,拿回屋里,揉成团丢在垃圾桶里,“呼”地一声,把门关上了。“师娘”委屈得不行,问闻路:“你说我错在哪里?”闻路问:“你说他错在哪里?”“师娘”就望着闻路,默默无言。“师娘”以为那家要贴春联的,没想到大年初一开门时,发现那家大门上并没有贴。说明他家并不在这里过年。那小伙子是奉令来巡视“领地”的。至于他家在什么地方过的年?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从知晓。“师娘”打开门后,一如既往,拿拖把出来,将门外的过道,一点边界都不留,拖得一干二净,照得见人的影子。闻路就笑“师娘”:“你这个死脸皮!叫你不要过度关怀!他家的门口,你管什么?”“师娘”说:“你算说得巧,未必拖半边留半边?那是人做的事吗?”这时候儿子一家、女儿一家齐齐整整地拜年来了。“师娘”的嘴笑得合不拢,从厨房到客厅,进进出出,做吃的,开喝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举杯祝福老爸老妈,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心情愉快!“师娘”听在耳里,喜在心头,笑在脸上,哈哈连天,像阳台上的迎春花儿开。(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寥寥数笔,交待闻路因信“师娘”而做下“蠢事”,写出闻路对“师娘”自作主张的埋怨和懊悔,为下文作铺垫。B.“师娘”因为看到对面人家三年未贴春联,推测对面住是农村人家,常年在外以打工谋生,很少回来过年,生活艰辛。C.年前那几天,央求闻路写对联的微信不断,不仅烘托其高超的书法水平,也侧面写了“师娘”替对门求“福”的珍贵情谊。D.小说结尾合家欢聚的和谐场景,将春节祥和的节日气氛、亲情温暖的浓浓人情美推向了高潮,寄寓着作者内心的某种期许。7.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灵活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鲜活地刻画了“师娘”热心快肠、与人为善与仁慈大度的性格。B.对门小伙子对“师娘”贴福的态度,与“师娘”为邻居求字贴字的热心构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现实的批判。C.小说注重从细处着眼刻画人物,如“那小伙子并不进屋,就站在门外边”,写出了对门小伙子对闻路与“师娘”的疏远。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用文中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叙述,如对小伙子外貌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与可读性。8.“闲笔不闲”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简析小说中介绍闻路的居所情况、“师娘”夸赞闻路所写春联和“福”字这两处“闲笔”的作用。9.有人评论《贴福字》:“看不出技术雕痕,人物、关系、氛围与主题构成自然而然的精练叙事,着实让人叹服。”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选自《天工开物·乃粒》)材料二:汉文帝时,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选自《农桑辑要·典训·先贤务农》)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积A贮者B天下之大C命也D苟粟多而财E有余F何G为而不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俟,文中是等待的意思,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相同。B.凡,文中为通常的意思,与《苏武传》中“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的“凡”意思不同。C.旬日,指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古人常把一个月分为三部分,称上、中、下三旬。D.恤,文中是救济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秧时,遇到干旱或者水涝,是不能插秧的。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得老而拔节,即使再插到田里,结的谷粒也很少。B.稻有早熟和晚熟之分,稻谷成熟所需的时间从七十天到两百多天不等。夏种冬收的晚熟稻原因是稻种的生长期比较长。C.再生秧和早稻秧同时在清明播种,但两种秧的习性却大有不同,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再生秧却不怕曝晒和干旱。D.贾谊认为,汉朝建国虽已近四十年,但储粮问题,仍然使人感到痛心。即使是像禹、汤这样的明君执政也不能免除天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4.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材料二中,贾谊是怎样劝说汉文帝积蓄粮食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都城元夕北宋·毛滂①坏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③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注:①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③银界:银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与后文的凄清形成了对比。B.本词上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C.本词之末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窗破”两字突出了词人为欣赏月光而推开窗户的急切。D.虽然这首词的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16.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一观点在本词下阕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陈涉与六国的兵器差别巨大,说明装备好坏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历代君王创业容易而守业难的普遍规律。(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如“______,______”等句子就描写了这样的胜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虚心待人人人归,实心做事事事成。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18.下列各项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B.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D.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19.下面两个句子里都有“什么”一词,这两个“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1)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2)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认真想,能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