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年级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①,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路,韶为经略安抚使。(节选自《宋史·王韶传》)材料二:某启②: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③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④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14.王韶《平戎策》中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答案】10CEG11.D12.D13.(1)王韶亲自披戴盔甲,指挥军队迎击贼寇,羌人大败。(2)没有用来存活自己的办法,他们怎能不聚集成为贼寇,而阻断商旅的往来呢?14.(1)观点:①收复河湟;②并合并安抚各羌族。(2)核心思想:以恩信安抚归附的羌族(安抚属羌/抚养收其用/留意念恤属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招募他们做力气活和砍伐木材之类的事情,依赖这些让他们活下去,应该有所作为,希望留心体恤他们。“募”是动词,对象是“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是承接连词,放在句子开头,领起后面语句,故C处断开。“活之”和“有可为”两处都是动宾结构,“幸”是希望的意思,放在句子开头,领起后面“留意念恤”这件事,故E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名词,军队;/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临近敌军布阵。/晋国驻扎在函陵。B.正确。抢夺、抢攻;/越过、度过。句意:并暗地里率军队抢夺武胜。/远方宾客越过田间小路。C.正确。均为“行政区域名”。句意:皇帝下诏把熙、河、洮、岷、通远设为熙河路。/扬州路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D.错误。不尽说、不一一细说。/不公开说出来。句意:其他的事情我就不尽说了。/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先试探着先告知自己”错,由“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可知,应是“自己希望能够把想到的事情先试探着先告知王韶”。选项对象弄错。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躬”,亲自;“麾”,指挥;“逆”迎接。(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自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存自”,存活自己;“梗”,阻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本题两问,涉及两则材料。第一问:由材料一“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可知,王韶建议收复河湟;由“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可知,建议合并安抚各羌族。第二问:由材料二“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可知,王安石的核心思想是以恩信安抚归附的羌族,其后有对此的论述。参考译文:材料一:王韶,字子醇。入朝进呈《平戎策》,它大概认为:“要想攻取西夏,应当先收复河、湟二州,那么西夏就有腹背受攻击的忧虑。夏人近年攻打青唐,万一攻打下来,它必定会合兵南下,大肆掠夺秦、渭二州,切断古渭地区交通,西面构筑武胜城,派兵掠夺洮、河,那么陇、蜀各郡都会惊慌扰乱。幸而现在各羌族像切瓜一样被分割,这正是可以将他们合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神宗觉得他的话与众不同,任用王韶主管该地的军事。熙宁五年,率兵向西进发。当初,羌人据守险要之地,各位将领打算在空旷的平地上布阵,王韶说:“敌人如果不离开险要之地来跟我们战斗,那我军必然徒劳而归。现在已涉入险要之地,就应当使它为我所拥有。”于是带领军队直趋抹邦山,临近敌军布阵,并下令说:“谁要敢说退兵,就将他斩首。”敌军居高临下攻击,宋军稍受挫败退却。王韶亲自披戴盔甲,指挥军队迎击贼寇,羌人大败。洮西大为震动。王韶命令别将从竹牛岭开始虚张声势,并暗地里率军队抢夺武胜,与武胜的敌军战斗并攻破他们,于是构筑武胜城,招降武胜的部落二万人。六年,王韶攻取河州。原已归降的羌人叛乱,又收复河州。接着攻下宕、岷二州,叠、洮二州羌人首领都开城投降。拿下五个州,杀敌数千人,缴获牛羊马数以万计。皇帝下诏把熙、河、洮、岷、通远设为熙河路,王韶被任为该路的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材料二:王安石陈述:收到你的信件,把控制贼寇的方法告知了我。皇上本来希望你不要冒险轻进,而在于所有攻取都要获得胜利,如你所告知的,很好,很好啊!现在熙河地区急于解决的问题,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厉告诫属下将领不可轻举妄动。行武之人大多希望把讨伐杀敌建立功勋当作要务,如果真像这样却不去禁止他们,那么这个地方的忧患就不会停止。我认为你应多拿恩泽信义来安抚归附的诸羌部族,发现其中有才干的人并收录任用他们。现在要多用钱财粮食供养戍边士卒,适度而不过分地防备归附羌族的叛乱。如果能够让归附的诸羌部族为我所用,那么不仅没有内在的祸患,而且也应该依靠他们来抗击入侵的外敌。自古以来都是因为喜欢大规模屠杀人导致了叛乱,能够招抚给养并收为自己所用,都是你的见识所及的。并且王师是以仁义为本的,怎么适宜用多杀人来积聚怨恨呢?近来董毡各个部族的事情安定了之后,用军队的威严胁制他们,而宽宥他们的罪过,让他们用讨伐贼寇来自己赎罪,然后加以丰厚的赏赐,他们也应该会为我所用,不再和敌寇聚合了。哪里用得着讨伐呢?又听说经过讨伐而归附的羌族,已经没有了积蓄又荒废了耕作,没有用来存活自己的办法,他们怎能不聚集成为贼寇,而阻断商旅的往来呢?如果招募他们做力气活和砍伐木材之类的事情,依赖这些让他们活下去,应该有所作为,希望留心体恤他们。边疆的事难于在远方推测到,料想你自然已确定了计策,我想到的就试探着告诉你。春天回暖了,为了国事你也应爱护自己,其他的事情我就不尽说了。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联考(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14.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CFH11.D12.C13.(1)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2)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14.①因为项羽缺少英才成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而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

②项羽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雄才的胆力,那么他的理论和主张就不能付诸实践。“夫”句首发语词,在其前C处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F处断开;“则”句首词,在其前H处断开。故在CFH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开始/才。句意:所以英才以其聪明谋划开始。/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B.正确。发挥/救济。句意:这样才能够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C.正确。D.错误。两个“师”词义不同,效法、学习/军队。句意: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军队一定会撤退。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不合文意,应是“这样的人可以做先锋,却不可以任他为将帅”。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服”,征服;“排难”,排除困难;“成”,成功。(2)“背关”,放弃关中;“怨”,埋怨;难,处境艰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可知,作者认为缺少英才成分,则智者会离开他。所以项羽气力盖世,有随机应变的明智,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英才离他而去,故败之;高祖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而拥有天下。结合“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知,项羽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失败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认为是上天灭亡自己。参考译文:材料一:花草中完美优异的称为英,野兽中杰出超群的称为雄。所以文武才干出群的人,从此中取名为英雄。所以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这是名称大体上的区别。如果考察它们的比例,则二者互相需要,各自分为两部分,互相取一部分,然后才成为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雄才的胆力,那么他的理论和主张就不能付诸实践。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英才的智慧,那么事情就办不成。所以英才以其聪明谋划开始,以其明智识机微预世事,还需要有雄才的胆力去实践。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这样才能够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如果一个人以聪明能谋划开始,而其明智不足以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这样的人可以用他来坐而论道,却不可以用他去办事。如果一个人以聪明能谋划开始,明智也能识机微预世事,但没有勇气去实践,这样的人可以用他做常规的事,而不能用他思虑变化。如果一个人力量超人,而没有行动的勇气,这样的人可以把他作为大力士,却不可以用他做先锋。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用他做先锋,却不可以任他为将帅。一定要以聪明能谋划开始,明智能识机微预世事,胆力能决断事务,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人。气力过人,有实践的勇气,有足以决断事务的智谋,才可以称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人们所具有的禀赋和素质不同,以所含较多的秉赋和素质为名称,所以有英才和雄才名称的不同。然而他们都是偏至之才,只能担当人臣之任。所以英才可以任宰相,雄才可以任将军,如果一个人同时兼有英才和雄才的素质,就能够称雄于世,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的人。然而英才的素质与成分可以多于雄才的素质与成分,但英才的素质与成分是不可以缺少的。缺少英才成分,则智者会离开他。所以项羽气力盖世,有随机应变的明智,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陈平等人全都脱离他而归顺刘邦。高祖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两种人都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刘邦能够灭秦破楚,拥有天下。材料二:太史公说:那秦朝政令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斗,数不胜数。可是项羽没有一点权势,乘势兴起于平民百姓之中,三年后,就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政令由项羽颁布,号称为“霸王”。王位虽未持久,却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五年的时间就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身死东城,还不觉悟,不责备自己,错了呀。又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不是太荒谬了吗?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晚世之兵,隆冲以攻,渠幨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舜执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由此观之,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独闻之耳,独见之明,然后能擅道而行矣。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为学者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以为非此不治是犹持方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材料二: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则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行自然之道,万举而无失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循俗未足多。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由金石,壹调不可更;事犹琴瑟,每终改调。故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节选自《群书治要·文子·上义》)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学者A循先B袭业C据籍D守旧教E以为非F此不治G是犹H持方枘而周I员凿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文中指制约、控制,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和用法相同。B.擅,文中指任意、随便,与成语“擅离职守”中的“擅”意思相同。C.右,文中指上、高,与《促织》中“无出其右者”的“右”意思相同。D.非,文中指反对、责怪,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觉今是而昨非”的“非”意思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农和伏羲不通过赏罚来治理百姓,舜不使用武器来制止暴乱,说明国家的法度应当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B.法制和礼乐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国家的目的,当时代和习俗发生变化的时候,法制和礼乐也应当有调整。C.近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分工明确,攻城、防御、射杀和战斗分别使用冲车、渠蟾甲、连发的机弩和装有尖刀的战车。D.材料二中提及的“行自然之道”并不等于放任和无所作为,而是要考察新出现的事物,并且要适应事情发生的变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法”应灵活变通,在说理方法上有何不同?【答案】10.CEG11.A12.A13.(1)古时候征讨别的国家,不杀戮小孩,不抓获老人。(2)如果政策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旧制度;如果能够把事情办得周全,就不必遵循旧的习俗。14.①材料一运用了对比、类比、举例等多种说理方法。②材料二主要使用比喻论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那些学者还是因袭旧业,死守法典旧教,以为离开这些就无法治理天下,这实在是像拿着方榫头去装圆榫眼。“循先袭业”是“为学者”的谓语,从其后C处断开;“据籍”是“守旧教”的状语,“旧教”是“守”的宾语,从其后E处断开;“是……也”判断句,从“是”前边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两个“制”意思和用法不同。表被动,“被……制约”或“受制于”/控制。句意:受法制约的人。/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B.正确。句意:才能随心所欲择道前进。/未经许可即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C.正确。句意:即以施行法令为上。/没有能超过它的。D.正确。非,反对、责怪。/不正确的。句意: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说明国家的法度应当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理解错误,混淆材料内容,材料一中神农、伏羲和舜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上文“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的观点,“国家的法度应当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是第一段的总结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伐”,征讨;“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二毛”,指斑白的头发,通常用来指代老年人。(2)“法”,效法;“周”,周全;“周于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事周”,把事情办得周全;“循”,遵循。【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把古今作对比,运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独闻之耳,独见之明,然后能擅道而行矣”用通俗易懂的耳朵分辨声音,说明应该用什么样的人制定法令,运用了类比的说理方法;“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说明没有古礼法可以遵从,运用了举例的说理方法。材料二“道由金石,壹调不可更;事犹琴瑟,每终改调”用比喻的方法论证法制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国家的原因目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的兵器,只是弓和剑,木矛没有铁枪头,长戟没有锋尖;而近代的兵器,冲车做得高又大以备攻城,渠幨甲用来防御,连发的机弩用来射杀,装有尖刀的战车用来战斗。古时候征讨别的国家,不杀戮小孩,不抓获老人。这在那时候被认为是道义的,而现在这样做就会被人嘲笑。古时候被认为是光荣的事,在今天有可能被认为是耻辱;古时候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今天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乱套。神农、伏羲不实施赏罚可人民也不会去做坏事,而现在的执政者就不可能去废除法令来治理百姓;虞舜执干戚而舞使有苗族臣服,但现在带兵征伐的将领却不能放弃武器去制止暴乱。由此看来,法度,用来反映百姓的习俗因此宽严缓急应适度;器械用具,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使之适宜使用。圣人制定法令制度,使普通人受到约束;贤人确立礼节,使无能的人拘泥于礼节。受法制约的人,不可能有远大行为;拘泥于礼节的人,难以适应变化。耳朵听觉不能分辨清浊的人,不可以让他去调整音律;内心不明白国家治乱根源的人,不可以让他去制定法令。只有能听别人难以听到的声音,和能看别人难以看到的东西的人,才能随心所欲择道前进。殷朝改变了夏朝的礼法,周朝改变了殷朝的礼法,春秋各国又改变了周朝的礼法,三代的礼法各不相同,哪还有什么古礼法可以遵从呢!如果知道法治产生的缘由,那么就有可能应时而变法;如果不明白法治产生的根源,即使遵循古礼古法,终会导致大乱。现在的法典已经根据时势变化而变化了,礼仪也已经随习俗变化而变化了,而那些学者还是因袭旧业,死守法典旧教,以为离开这些就无法治理天下,这实在是像拿着方榫头去装圆榫眼。(他们)还想套装牢固适宜,那就难了!材料二:一种事物出现要考察其变化,事情发生了就要适应其变化,亲近的人不作乱那么远方的人就可以得到治理了;不用偶然的教化,而是施行自然之道,万事都不会有过失了。治理国家有通常之理,即以利民为根本。政治教化有一定之规,即以施行法令为上。如果政策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旧的制度;如果能够把事情办得周全,就不必遵循旧的习俗。因此圣人制定法律与时俱进,推行礼制与俗同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应过誉。读先王的书籍,不如听他们的言论;听他们的言论,不如了解他们这些言论的根据理由;而他们这些言论的根据理由,说又没法说清楚。圣人遵循的叫作道,做的叫作事。道(就像)由金石做成(的乐器),音律一旦调好就不可改变;事犹如琴瑟,每次弹奏结束(再弹下一曲时)都要改调。所以法制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国家的原因目的。江西省上饶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节选自《孔子家语·颜回》)材料二: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基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后A三日B牧来C诉之曰D东野E毕之F马佚G两曳H两服I入于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固有诬人也”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B.“然而犹乃求马不已”与《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C.“水所以载舟”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留意舟水之喻”与《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中的“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回认为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是东野毕在马筋疲力尽的时候还让马不停地奔跑,由此推

测他的马必定会逃跑。结果也正如颜回所言。

B.鲁定公听了颜回的话后很高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认为,颜回有这样的思想是他

区别于其他弟子的原因,不需要过多谈论。

C.王基认为百姓如果安逸,那么内心就和悦;百姓如果困苦,就会想着作乱。所以应该在百姓力气尚未穷尽之时减省徭役。

D.到孝文帝时期汉朝只有同姓诸侯,贾谊深感忧虑,认为不能像“在已点着火的柴堆上睡觉”那样缺乏忧患意识,成语“厝火积薪”正源于贾谊这句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其义大矣,愿少进乎。(4分)

(2)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4分)

14.材料一中,东野毕驾马时是如何对待马的?请简要说明。(3分)10.【答案】BD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验曳两服入于。”

11.【答案】C

【解析】C项,两个“所以”均译为“用来……”。A项,“君子固有诬人也”的“固”译为“本来,原来”,“秦孝公据函之固”的“固”译为“险固地势”;B项,两个“已”都是“停止”之意;D项,“留意舟水之喻”的“喻”译为“比喻”,“君子喻于义”的“喻”译为“知晓、明白”。

12.【答案】B

【解析】“不需要过多谈论”错误,孔子的意思是,这就是颜回之所以是颜回的原因、这样的事情很多,不足以过分地赞美。“多”为“赞美”的意思,不是“过多”。

13.【答案】(1)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1分,译为“说得好”;“诚”1分,译为“的确、确实”;“其”1分,指代颜回的话;“少进”1分,译为“进一步地讲一讲”“稍作进一步说明”)

(2)因此先王的居处都很简朴,使(国家)不会达到发生灾祸的程度。(“是以”1分,译为“因此”:“”1分,译为“使、让”:“不至于”1分,译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会达到某种地步”;“患”1分,译为“灾祸”)

14.【答案】让马架上车,拉紧缰绳;(1分)让马时面快跑时而慢跑,调整马的步法;(1分)让马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耗尽,仍然让马不停奔跑(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颜回回答:“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中原来也有骗人的人:”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鲁定公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骑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过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而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颜回回答:“我是根据政治情况知道的。从前,必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络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马的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希望能进一步地讲一讲。”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鲁定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他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因为常有这一类的表现,不足以过分地称赞啊!”材料二:魏明帝大兴土水修建宫室,百姓劳苦。王基上疏说:“我听说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因此,位居百姓之上的天子,不可以不随时警惕戒备。百姓安乐,一切事情都好办;如果他们生活困苦,就会想到作难。因此先王的居处都很简朴,使(国家)不会达到发生灾祸的程度。从前颜渊说东野子驾御马匹,马精疲力娟,但他仍驱赶不止,因此知道他将失败。而今劳役繁重,男女分离,人们怨声载道,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的弊病,仔细端摩舟和水的比喻,让那些奔跑的马匹在力气未尽之时休息一下,让百姓在力气没有穷尽之时减省劳役。从前汉代打天下,到汉孝文帝时只有同姓的诸侯,因此贾谊深感忧虑地说:‘下边是堆积着的柴禾,点着火,而在上面睡觉,还自以为很安全。’而今敌人并未消灭,猛将拥兵,集聚起来难以应敌,长久下去帝位难以传给后代。在此盛明之世,不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让贾谊再生,(他)一定会比原来更加忧虑。”江西省新八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资治通鉴·周纪》)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故A拔B一国C而天下D不以为暴E利F尽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意思相同。

B.“缮”,“整治、修补、修理”,与《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C.“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

传国之宝。

D.“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字

意思不同。

1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

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

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

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

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

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