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准格尔旗第四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1页
内蒙古准格尔旗第四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2页
内蒙古准格尔旗第四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3页
内蒙古准格尔旗第四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4页
内蒙古准格尔旗第四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准格尔旗第四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预测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我国签字于共同宣言,罗斯福总统特别对子文(宋子文,时任外交部长)表示:欢迎中国列为四强之一。此言闻之,但有惭惶面已。二十多个交战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苏美英四国已成反侵略的中心。”材料中“共同宣言”的签署标志着A.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B.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联合国的成立2.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凡尔赛和约D.《九国公约》3.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jíjí。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4.自14世纪中叶起,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延续了近300年之久,这场运动的作用是A.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B.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理论指导C.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D.简单的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5.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处应填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6.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国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由此得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A.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B.道路曲折最终失败C.借鉴了各国探索成果D.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文化7.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8.我国古代史上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有()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宋⑤隋⑥唐⑦元⑧明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⑦9.1875年,李鸿章对日本驻华公使说:“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李鸿章对日本改革“不解”的是A.废藩置县B.文明开化C.发展工业D.发展教育10.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11.下面是某学生学习解放战争某一战役时的课堂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A.国有企业的改革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经济特区的设立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3.2019年3月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举行招待会,庆祝长子查尔斯王子成为王储50周年。如果查尔斯王子继承王位,他将A.拥有王位继承的决定权B.成为政府首脑C.拥有一定的征税行政权D.成为英联邦元首14.文学作品能够在--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小说《金光大道》较真实的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基本状况,文中有这么一段:“村长讲话,这叫优越性儿。社里年年增产,秋后一决算分红,谁家的柜子里不锁着大卷大卷的人民币呀?……有集体当靠山,更不怕天灾祸……”上述材料中的“集体”最可能是A.班集体B.国有企业C.人民公社D.农业生产合作社15.在民主国家里,法律便是国王;在专制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下列国家中最早开始从“国王就是法律”向“法律便是国王”转变的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16.下图是廖冰兄的《抗战之变化》漫画,该漫画昭示的主题是A.抗战是一场持久的战争B.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C.日本侵华手段极为残忍D.民族觉醒,抗战必胜17.下图所示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它们的核心动力分别是①蒸汽②煤炭③石油④电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8.“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功的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国家的主张?()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19.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0.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别在于①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郡守和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②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则不一定③分封的诸侯国面积都比郡和县要大④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郡县制不利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1.《联合国宪章》规定“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这表明联合国A.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B.推动世界发展并维护人权C.片面宣扬西方的价值观D.早期为美国所操纵22.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B.提高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C.目的是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D.实行计划经济2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C.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取代了战争24.1912年元旦,《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庆贺标语:“中华民民万岁”。《申报》把“国”字改写“民”为主要是为了体现A.“三民主义”在中国的实现B.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思想C.民国建立,封建制度终结D.人民仍处在专制统治之下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中同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是___________年;中美建交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年.26.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现象反映的是________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开始于________国。在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德国走了法西斯道路,法西斯党魁是________27.治世可鉴,复兴必成。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刘秀在位末年,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得以发展,史称。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史称有“贞观遗风”。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图一至图三反映了一个主题,请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提炼该主题。素养二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材料:《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的作者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根据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7世纪至19世纪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素养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图四、图五是对工业革命的不同历史理解比较图四、图五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者各自历史理解的不同意图。素养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说明图六反映的实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9.(6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下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1949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材料一中“华丽转身”的标志是什么?“华丽转身”有什么历史意义?“华丽转身”70年,我们的祖国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留下了70年的光辉足迹。追寻足迹,完成下表。足迹制度篇会议篇人物篇统一篇典型事例三大改造②邓小平③理由①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30.(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统计时间参战国涉及人口动员军队仿亡战鲁时产战争费用财产损失1914~1918年33个15亿6540万3000多万2084亿美元3400多亿美元材料二:这次战争摧垮了德国、奥匈帝国、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在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材料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观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一定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因为,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民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上述两个观点中哪个更有道理,请阐明理由。结合村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C【解析】根据题干“二十多个交战国共同宣言发表后,中苏美英四国已成反侵略的中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2、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华盛顿会议。1922年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美国等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3、D【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D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洋务运动。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后期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4、A【解析】

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它地方,文艺复兴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文艺复兴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州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定了思想文化基础。A正确。BCD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5、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是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故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6、D【解析】

根据“第—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文化,为了救亡图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份地”,而且还只是购买的土地使用权,不是无偿的,故B选项是错误的。8、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因此①⑤符合题意,由此可排除没有①⑤的ABD选项,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以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为切入点,属于组合型选项题,优先使用排除法可快速得出答案。9、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对日本改革不解的是“模仿欧风”,这属于文明开化的内容。明治维新时,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如采用西方历法,武士们剪去了头上的发结、解下随身的佩刀,许多人穿起了西服,人们在社交场合,也都以模仿西方的服饰礼仪为荣。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0、A【解析】

材料“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表明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11、B【解析】

A.注意题干“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军55万”,根据所学知识,辽沈战役由东北解放军单独发起,而且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与题干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B.注意题干“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军55万”根据所学知识,淮海战役由中原和华东解放军发起,歼灭的是杜聿明等集团,歼灭国民军55万,故B符合题意;C.根据所学知识,平津战役由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发起,时间是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宣布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所学知识,渡江战役在1949年4月发起,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2、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我国开始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B项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改革;CD项属于对外开放的范畴。A项符合题意,故选A。13、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英国的《权利法案》内容,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体制之下,国王统而不治,虚君,国家的象征。国王由查尔斯王子继承王位成为英联邦元首,但是只有虚位没有实权,权力在议会身上。国王没有王位继承的决定权,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没有征税的权利。政府首脑是首相,不是国王。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4、D【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村长讲话,这叫优越性儿。社里年年增产,秋后一决算分红,谁家的柜子里不锁着大卷大卷的人民币呀?……有集体当靠山,更不怕天灾祸……”上述材料中的“集体”最可能是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年,中国农村在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逐渐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知,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性,其中的“社”和“集体”指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法律高于王权。选项A符合题意;法国、日本废除国王专制是在英国之后,排除BD;美国不存在国王专制统治,排除C。故选A。16、D【解析】

依据题干漫画可知,上图反映的是抗战第一期民众都躲避战争,逃到敌人后方;下图反映的是抗战第二期军民协同作战,齐心努力,痛击日寇,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能从题干漫画中体现,故选D。17、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车机车使用的动力是蒸汽力;无轨电车使用的动力是电力。煤炭和石油是能源,不属于动力。因此①④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干中“动力”一词的含义。四个选项中,煤炭和石油是能源,采用排除法便可选出答案。18、C【解析】

依据题干“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可见该国主张严厉惩处德国,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主张剥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削弱德国的海上力量,但是反对过分的削弱德国,故A不符合题意。当时美国也不赞成过分的削弱德国,故B不符合题意。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故C符合题意。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主要关心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不热衷于惩处德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此题注意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所以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郡守和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则不一定,①②表述正确,③④表述不准确,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1、B【解析】

依据题干“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强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材料表明联合国在推动世界发展并维护人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有关知识的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对工业进行调整。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旧民主秩序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新应用指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23、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A项题干中并未涉及地圆学说,故排除;B项“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也就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故B正确;C项题干中并未涉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题干中也并未表明经济的发展取代战争,故排除;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4、B【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申报》把‘国’字改写‘民’”,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申报》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也就是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史实,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19711979【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切合法权利,立即把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6、1929美国希特勒【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现象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是1929年,此次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法西斯党魁是希特勒。27、(1)文景之治(2)光武中兴(3)武则天【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以德化民”,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故答案为文景之治。(2))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出现了光武中兴。故答案为光武中兴。(3))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故答案为武则天。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工业文明的发展。(2)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图四: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图五: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日本;原因:欧盟成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解析】

(1)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三反映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次工业革命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三张图片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发展。(2)由“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7世纪至19世纪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由图四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由图五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由图六可以看出,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日本。原因是欧盟成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9、(1)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十一届三中全会③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或港澳回归(3)原因: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答两点即可,其它答案不得分)【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49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