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124静安高三二模材料: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审题1:立论为主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充分表达愤怒3.抓关系: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4.抓内涵:不怒、制怒还是发怒取决于愤怒发生的具体情境(因为什么事发怒)、个人的情绪管理能修养(是否值得发怒)以及表达愤怒的方式(表达方式)5.抓思辨:必要的时候,也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愤怒6.抓任务:明确回答材料的问题7.亮观点:《制怒比发怒更智慧》、《喷涌的火山会伤人》思路梳理1:1.引材料:事例引:古有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愤怒,今有昆山龙哥举刀的愤怒,两种愤怒起因、性质截然不同,结局也迥然相异。2.下定义:愤怒是一种自然且普遍的情绪反应,通常源于感受到威胁、不公平或挫折3.归因分析: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为什么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1)控制愤怒可以帮助避免无意义的冲突和争执,特别是在愤怒可能导致过激或不合理反应的情况下2)控制愤怒能够帮助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冲动的愤怒反应而伤害他人。3)在愤怒的情绪下做决策往往不是最理智的选择,控制愤怒有助于我们更加冷静地评估情况,做出更合理的选择4)充分表达愤怒之后可能更愤怒,情绪互相感染,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升级,造成更大问题5)充分表达愤怒未必可以解决问题,控制愤怒并不意味着完全压抑或忽视愤怒,而是通过更健康的方式管理、利用愤怒,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4.思辨:该愤怒的地方不愤怒的弊端1)适当的愤怒有时是必要的,它可以作为推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力量。如果我们在应当表达不满的时候选择沉默,可能错过改善现状的机会2)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应该表达反对或不满时始终保持沉默,可能会被他人视为缺乏主见或软弱3)长期抑制愤怒,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累积,影响个人自尊自信5.怎么办:1)提升个人修养,提升管理情绪的能力2)找到适合的表达愤怒的方式审题2:思辨为主(适当表达更好)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充分表达愤怒3.抓关系: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4.抓内涵:不怒、制怒还是发怒取决于愤怒发生的具体情境(因为什么事发怒)、个人的情绪管理能修养(是否值得发怒)以及表达愤怒的方式(表达方式)5.抓思辨:必要的时候,也要制怒6.抓任务:明确回答材料的问题7.亮观点:《发出来,别人才知道》思路梳理2:1.引材料:事例引:如果蔺相如不举玉怒秦廷,恐难以完璧归赵;如果鲁迅在《呐喊》中,不冷静发怒,恐难以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俗语引:老虎不发威,还以为是病猫2.下定义:愤怒是一种自然且普遍的情绪反应,通常源于感受到威胁、不公平或挫折3.归因分析:充分表达愤怒比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更好1)适当的表达愤怒可以作为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2)通过表达愤怒,可以明确需求和界限,这对于解决根本问题和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必要的3)有时候,适当地表达愤怒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4)有时候,表达愤怒是维护社会正义和谐的重要手段4.弊端分析:不表达愤怒的弊端1)如果经常无条件退让,可能导致利益受损2)给人以缺乏正义感、软弱的印象,从而更容易受到欺负或忽视3)长期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求,导致内心的不满和挫败感积累4)长时间抑制愤怒可能导致情绪积压,最终爆发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5)适当的愤怒有时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推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力量5.思辨:有时候,也需要控制愤怒1)通过有效控制愤怒,可以保护个人利益2)愤怒时作出的决策往往是冲动和偏见的。控制愤怒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评估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6.怎么办:1)在必要的时候不压抑,表达愤怒2)表达时,用恰当的方式考场高分范文(一类卷上)充分表达,化怒为路生活中,拥有“减少愤怒控制愤怒”的能力,往往被视作成熟和有教养的体现,而看似与之相对立的“充分表达愤怒”,却常常被忽视了其价值。很多时候,愤怒源于与人交往的矛盾和冲突,诸如被人曲解或是产生严重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愤怒的情绪表达压倒了理性的交流沟通,那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加深冲突。此时,若选择减少愤怒发生或控制愤怒的情绪,显然更胜一筹。待消除情绪壁垒后,平等理性、设身处地的思考和交流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必要的时候,“充分表达”愤怒,也是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古人云:不平则鸣,说的便是人对自己所处的不公境遇,将自己的愤怒充分表达出来,使自己的诉求被看到,达到捍卫自己正当权利、恪守人生准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选择减少愤怒的发生和控制愤怒的情绪,只能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此时,选择充分表达愤怒才能快速有效的化解问题。事实上,控制愤怒和充分表达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表达愤怒未必一定是肆意宣泄,而恰恰可以是得体和冷静的。“充分表达”说明了愤怒的表达并不是草率而急切的,而是有条理有说服力的,有着理性思考和适恰的特点,使得充分表达的愤怒能够产生促使解决问题的效果。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位研究生,用一百二十九页材料,有章有法有理有据,充分表达了对学术不端的愤怒。同样,“控制愤怒”不是一味地压抑,而更倾向于以不卑不亢、平等独立的姿态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可见,控制愤怒与充分表达在理性层面具有统一性。再进一步说,无论是控制愤怒还是充分表达愤怒,都是人们在寻求对于愤怒这种情绪的态度,都应该建立在对于愤怒的认知的基础上。愤怒是什么?愤怒是从属于生物本能的情绪,难以完全避免。世俗中认定的愤怒是“魔鬼”,是情绪不受理性控制的“野蛮冲动”,这种认识是绝对而狭隘的。愤怒作为强烈的情绪动力,也有积极正面的力量。《水浒传》中鲁智深路见不平一声吼,扶弱济困除霸安良;张溥笔下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匹夫之怒,有益于家国,有益于人心,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彰显了当代青年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这样的充分表达,则是一种精神动力,与勇气担当相伴相随。我们对待“愤怒”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对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减少并控制”一己之私愤,为心灵找到纾解的出口;“充分表达”对于正义平等遭受践踏的公愤。化怒为路,为现实寻求更加理性前行的可能。例2华二高二期末材料:在人们感叹“越来越卷”的当下,提倡“无用之用”是否比提倡“有用之用”更具智慧?审题: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无用之用有用之用3.抓关系:“无用之用”是否比“有用之用”更具智慧4.抓思辨:1)有用之用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智慧2)要实现二者的平衡3)二者互相转化5.抓内涵:材料鼓励人们欣赏、关注生活中的非功利性6.抓背景:“越来越卷”的当下7.抓任务:明确回答材料的问题,三选一8.亮观点:《水仙花的芬芳》思路梳理:1.引材料:概括引:“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的提倡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在“越来越卷”的当下,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既满足实际需求又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更具智慧的生活方式。名言引: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理论引:马斯洛需求理论2.析材料:下定义无用之用:在传统意义上看似不产生直接经济利益或实际功效的活动或知识。它们更多关注于精神层面的充实、情感满足、思维的开拓和个人的内在成长。有用之用: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个人成就或实际功效的活动或知识。如技术技能、商业知识、科学研究等,与实际应用、效率提升和物质回报直接相关。智慧:分析、判断、创造、思考的能力3.归因分析:在“越来越卷”的当下,为什么提倡“无用之用”比提倡“有用之用”更具智慧(在比较中逻辑推进)1)在效率和功利性被高度重视的社会中,“无用之用”挑战了单一的功利观。它提倡人们不是所有价值都用传统的功利标准来衡量2)“无用之用”的活动,如艺术欣赏、哲学思考等,在传统意义上可能不产生直接的物质回报,但比有用之用更能丰富了的精神世界,提供情感上的满足3)从事“无用之用”的活动更有助于开拓思维,激发创新4)面对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参与“无用”的活动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5)“无用之用”关注个人意志、自由选择,内心成长,比对社会产生直接效益的“有用之用”更容易自我实现4.思辨1:片面提倡“无用之用”的弊端1)过分强调“无用之用”可能导致对实际生活需求和职业发展的忽视(反例梵高)2)如果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被认为是“无用”的活动中,难以满足基本的经济需求,从而面临生存压力3)过度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可能导致与社会现实的脱节5.思辨2:有些时候“有用之用”比”无用之用”更具智慧1)“有用之用”往往关联实用性和功能性,如技术、医学、工程等,这些领域的进步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效率。2)“有用之用”在短期更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机会6.思辨3:二者的相对性、相互转化、平衡1)不同文化和个人对于什么是“有用”和“无用”的定义截然不同2)“无用”往往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是“有用”的3)在生活和学习中、长期短期中、物质精神中把握平衡7.联系现实:1)面对强竞争和高压力,有人一味追求“有用之用”,偏功利和世俗2)有人一味追求“无用之用”,在现实中怀才不遇8.怎么办:1)同时认识到“无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的价值。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关注情感、精神需求2)寻找两者的平衡,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做适当调整例324高三静安一模材料:一秒钟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与花了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相比,前者一定会有更好的命运么?审题:侧重思辨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一秒钟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花了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3.抓关系:一秒钟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与花了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相比,前者一定会有更好的命运么4.抓矛盾:一秒钟(快速洞察)半辈子(深思熟虑)5.抓思辨:1)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也有可能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快速理解事物的能力。它还涉及到其他多种因素,如个人价值观持久性、适应能力和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2)有时候,深思熟虑从长远来看可能比快速判断更为重要3)我们往往只在自己专精的领域能快速看清事物本质,在绝大多数的其他领域可能半辈子也看不清(科学家看艺术)6.抓内涵:快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与好命运之间的关系7.亮观点:《快速深思两相宜》思路梳理:1.引材料:概括引、亮观点快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是宝贵的财富,给我们带来更顺利的人生道路。但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个人的性格、决策方式、耐心、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2.析材料:下定义一秒钟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决策能力3.归因分析:为什么一秒钟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与花了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相比,前者会有更好的命运1)前者比后者通常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挑战,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前者更灵活,快速适应环境、占有资源,而后者迟钝缓慢,可能延误时机。2)前者比后者通常更具备强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复杂问题,而后者可能被问题绊倒,无法前进3)前者比后者通常能更快地识别和抓住机遇,而不是在懵懂中错失机会4)前者比后者能更快地识别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而不是被负面影响所困4.弊端分析:这种能力的局限1)快速洞察能力可能导致某些人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信息或不同的观点。这种过度的自信有时会导致误判,特别是在复杂或多变的情境中。2)在快速做出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或变量。这种忽视可能导致不完整或错误的理解,特别是在那些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的问题上。3)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变化快速、需要快速反应的环境中非常有用。然而,在需要长期、深入考虑和策略规划的情况下,这种能力可能不那么有效。4)在极其复杂或不确定的环境中,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可能难以准确预测所有可能的结果。在这些情况下,单靠快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是不足以确保总是作出正确判断的5.思辨: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也有可能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快速理解事物的能力。它还涉及到其他多种因素)1)可能不擅长迅速洞察,但深度思考使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复杂的问题,从而做出更周全的决策。2)长时间的思考和经历可以积累深厚的经验和智慧,这在许多生活和工作领域都是宝贵的。3)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耐心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下,这些人可能会达到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4)成功并非单靠个人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也非常重要。这些能力有助于建立支持性的网络和合作关系。5)即使不是一开始就能快速洞察,通过学习和适应,这些人也能不断进步和改善,最终取得成功。6.措施分析:怎么办1)珍惜快速洞察的优势2)要同样重视深思熟虑、耐心、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例423届交附高三材料:有人说: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对此,你怎么看?审题:立论为主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今后荣耀从何处来往何处去3.抓矛盾:往何处去构成今后荣耀VS从何处来构成今后荣耀4.抓内涵: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努力塑造未来,追求荣耀,而不是被过去局限5.抓思辨:从何处来决定我们的起点,对今后荣耀也有巨大的影响6.亮观点:《英雄莫问出处》《但问前路莫问出处》《开局不完全代表结果》思路梳理:1.引材料:名言引:“好汉不提当年勇。”现象引: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强调自己过去的辉煌事迹,可在未来无所成就。事例引:方仲永起点很高,天赋才华都很出众,最终却泯然众人矣,再也无法享受众人艳羡的目光,创造属于自己的荣耀。2.析材料:下定义什么是“从何处来”?一个人的家庭的状况、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教育经历、社会经验、成就与失败等。是对个人历史和背景的盘点和反思什么是“往何处去”?个人的未来愿景、目标或人生方向是对个人未来和潜能的展望3.归因分析:比较中的逻辑推进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为什么不是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1)未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成长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相反,起点或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它们虽然影响了一个人的开始,但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荣耀2)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决心改变现状和未来,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从何处来的被动接受无法比拟的3)往何处去”比“从何处来”更能决定未来的荣耀,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价值观,不论个人的起点如何,每个人都应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善生活和实现梦想4)如果过于沉湎过去,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或对现实失去信心。相比而言,专注未来更激励我们5)鼓励个体向未来看齐,追求更高的目标,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创新。如果社会只注重个体的出身而不是他们所能达成的成就,那么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限制4.弊端分析:一味强调构成今后荣耀的不是从何处来,而是往何处去的弊端1)割裂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从何处来决定了你的现在,如果一味强调不是从何处来,而是往何处去,容易忽略当下,好高骛远2)明确从何处来,可以合理运用既有资源,扬长避短,如果一味强调不是从何处来,而是往何处去,可能会选错赛道,错失机会5.思辨1:为什么从何处来也构成今后的荣耀1)从过去的经历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个人都能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生活,也为未来的挑战提供了应对的智慧和能力2)个人的出身和成长背景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指导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对未来的追求和成就有着潜在的影响。6.思辨2:二者关系1)从何处来是往何处去的基础2)未来的往何处去会变为更未来的从何处来7.个人独特思考:荣耀不仅指个人荣耀,也可以是文化荣耀、历史荣耀、民族荣耀8.措施分析:如何做1)不沉溺于辉煌,继往开来2)积极树立目标,孜孜以求考场高分范文无问西东有人说,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这仿佛表明,“荣耀”成了可被具象化的宝物,可在“从何处”同“往何处”间求索而得。“从何处来”或可看作个体过往的成就、学识等人生收获的总和,却同时也囊括了生平经历的一切辛酸悲苦。它代表了一切“我之所以为我”的基本人格特点,定义了个体的存在状态,但也成为人们“反求诸己”的靶心。“往何处去”在广义上不仅寓示着人的志向之所在,亦暗示着个人在经历了“从何处来”的修炼后,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未来可能引导其走向的所有向度。“往何处去”本是一片虚无,随着人们对荣耀的叩问逐渐明朗。可见,“往何处去”天然具有的未来时语境,对其自身与“今后荣耀”的紧密绑定居功至伟。面对未来人生的强可塑性,我们对“往何处去”的回答便是一切对荣耀的追求行为的指挥棒。相衬之下,“从何处来”与“今后荣耀”的联系则显得更为隐秘。但仅凭“往何处去”固然是无法真正到达荣耀彼岸的。一味地强调其价值,更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囹圄。“从何处来”的意义,便在于它充当了我们追求荣耀的能力基础,助我们克服追梦途中的种种难关,为我们接近荣耀蓄势。故而,“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对于我们“今后荣耀”的作用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可是,此种近乎功利主义的解析荣耀之路的方式本身竟算是一种荣耀吗?或者说,当我们追求荣耀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我看来,荣耀之所以不能用财富、自由等事物的总和来定义,正是因为其昭示着人性的伟岸。不同于带有成果导向的“荣誉”一词,“荣耀”可以是振臂高呼“吾将何往”的勇决,亦可以是热泪吐露“吾曾何往”的坦然。由此,荣耀不再是可以在过往与未来的时空中寻得的事物,而是存乎个人当下心灵的无形之物。人为地创造荣耀是对荣耀本身莫大的亵渎。或许,只有一颗无问西东的心,方能承载荣耀之重。经历过往与放眼未来的终极目的,在于当下的真正践行,使所为之事本身光辉闪耀。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并无一条能带我们找到荣耀的路。真正的荣耀存在于我们脚下的泥泞里,更可以孕生于步履之间。然而,这样豪迈的步子是只有无问西东者才能走出来的。在路途中追问我们从哪儿来,又该到哪儿去?这个问题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有人说: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我认为,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取舍不该如此轻率地下结论。“往何处去”决定了我们行动的目标,是我们心中理想与希冀的投射。尽管每个人的出生难免有所分别,但都可以朝着共同而美好的愿景出发,将自我价值寄托于遥远的追求。而且树立起的目标犹如流星划过人生中困顿黑暗的时刻,将时时引领着我们用行动化理想为现实。“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实践寄托在方向中而其也深深承载着选择所产生的结果的预知。而与此同时,“从何处来”回答了我们前行的底气和缘由。“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的出发定开非凌空虚蹈,而是我们过去努力和积累的成果,它作为我们前进的平台见证着我们一步步的耕耘,而后待量变至质变之时萌发新的生机。“何处来”是基础,也更是初心,当我们疲于路途之时,时常回望,才方能重温往昔的感动,聆听于诚挚的愿望和最初的使命,发掘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并无悔于“我”跋涉的本心。从更为广茂的文化的角度,14-16世纪欧洲开展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之路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其实都表明文明源头中存在一种不竭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类前行并作为铜镜般的明鉴让人们在对过去的审视中成就更好的自我。因而回归本源,方见本我,成就未来。然而,如果我们沉浸在对来路的挂怀中,它将成为阻碍我们前行的桎梏,我们便不思进取,也没有坚定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念。反之,忽视来路只关注目的地换得的是营营忙碌而无所得,在前行的过程中难以修正自我,束缚在单一的轨道上机械地前进,内心受到芜杂世事的蒙蔽而终将理想变为撞南墙也不返的错误和死板。其实,“从何而来”和“往何处去”并不是割裂的两个阶段,他们统一在对人生荣耀的追寻中。一个阶段的目的地会成为新的来处,如此周而复始,人生的旅途永不停歇。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才能明白往哪儿去,初心的热忱和未来的构想不可缺一,方能获得荣耀的完满。更重要的是,在回首和展望之中,当下的行动更应受到我们的重视。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最大的谎言就是无论向哪儿走,其实都在向前走。”懂得我们因何出发,又朝何出发之后应当思考如何坚定地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行进。即使困惑不明方向时也要咬紧牙关迈着大步前进,这需要极为坚定的意志,也是将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化作自我主体性内化的存在,在时间轴上有力地抹上自我存在的色彩。“来路为何?前路为何?我又为何?”惟有不断追问自己人生根本性的问题,才能在一次次对迟疑和回答中明朗自我的真心,在路途中成就荣耀。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行之,躬身探问之,上下求索而终成荣耀。放进我们的手掌乍一看,这个话题是无可辩驳的。从一种字面的时间关系来看,“今后”的荣耀来自于“今后”的去处,而“我们从何处来”理所应当地决定着我们往日的荣耀,一个是未来,一个是过去,两者间浑然不相干。“我们”是什么?作为一种伟大的“荣耀”的承担者,这个代词非一个民族的人民不能胜任。而这“荣耀”对我们来说又是什么?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中所建设的事业,其价值所受的评判。评判者,非“我们”而谁?非我们者,未经历、未继承、未身处、未享有我们事业的旁观者,为我们提供的并非真正的荣耀,而只能是单薄无力的一两句言辞。我们“今后”的荣耀,所谓“今”与“后”,是从现在开始到某个事业的达成这段时间内;而“今后的荣耀”,是指这段时间中,我们自己所创造的这些事物中蕴含的价值。“我们到哪里去”,正是我们要创造些什么事物,其主体也正是将要对此加以评判的“我们”,由此看来,它对于我们今后的荣耀,实在是无比重要的了。然而,从真正的历史角度出发,我们的来由也正无可辩驳地发挥着对我们荣耀的巨大定义作用。“我们”,创造荣耀的主体,也是评判自己的主体,“我们”自己是我们今后事业的最终目的,是荣耀的落脚之处,这是不能够忽视的!“我们”自己并不是随着今后事业的发生而发生,而是本来就有;尽管随着事业的建设过程也有所变化发展,但总体上依然是受“我们从何处来”深深决定的。要是我们的道路,我们将要享受的荣耀忽视了这一开始时的“我们”,而转而去服务一种未来才出现的别的什么东西,那绝对不是我们的初衷。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我们或许的确能够成就我们的事业,但到那时却已经失去了“我们”;面对那些被自己的民族遗弃在土地上的高塔、宫殿与雕塑,——斯人已逝,它们成为了没有落在任何人手掌心里的历史,无论它们如何宏伟、瑰丽而奇巧,如何具有历史价值,都没有了属于“人们”的荣耀。即使四九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只要人民站在这个位置展望,荣耀便毫无疑问地存在。然而,若是我们忘记了人民,忘记了这“我们从哪里来”——在这种境遇下,在我们的事业服务的对象和能对它加以评判的主体都已经改变的境地下,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论“今后的荣耀”呢?没有“我们往何处去”,便没有了“今后”:但没有“我们从哪里来”,更遑论“我们”的荣耀。因此,一条正当的追求荣耀的坦途显示在我们面前。尽力创造,看见这个民族的人民那美好的归宿,我们越是向着这归宿前进,今后的胜利也就越大;但我们也要牢牢把握住这胜利,把握住我们站在起点时的自我,拒绝被代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我们的回报;事业是我们创造,事业是我们享有,而今后的荣耀,也是全然归于我们自己。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是什么构成了我们今后的荣耀?是我们从何而来,还是我们往何处去?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在时间中流淌的生物,实在难以在这两者中做出抉择。又或者说,“从何而来”与“往何处去”本就是二位一体,他们互相转化,不可分割。“从何而来”即我们的“过去”,包含我们生长的外部客观环境,如民族文化,家庭教育——像模范塑造了我们的结构框架;以及我们所体验过的主观经历,如成就和挫折—―为我们注入了独特的内在特征。可以说,正是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拥有了各不相同的能力、个性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了对“荣耀”的定义。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对荣耀的理解,恰恰是“我”——一个由过去雕刻出的作品,在对“往何处去”进行思考和规划时的重要依凭,正是透过往昔的薄纱,我的目光看到了未来。然而,我们不可说“往何处去”已是由过去既定的。正是因为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有充分的自由站在当下进行选择,我们有机会对去处恣意畅想,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当下通过对未来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下一时刻的我将由怎样的过往塑造。眼前的去处在我们向前迈步的一刹那来到我们身后,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动态转化中,过去和未来连成一体,共同组成一条通往今后荣耀的路。但在现实生活中,鲜少有人能够在人生道路的前期就找到那个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荣耀,更多的时候,所谓荣耀忽明忽暗,不断变化,我们越是回望身后或布满荆棘,或鲜花盛开的来处,越是试图拨开前路的迷雾,就越是陷入对今后的迷茫。诚然,我们是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生物,既无法改变过去,也难以预知未来,但或许构成荣耀的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这永恒的当下,以永不停息的生命力将过往苦难伤痛炼成智慧纳入行囊,坚定地迈向前方的未知。这一片一片的饱满的当下重叠交织,在不断转化的未来和过去中永恒。也许这才是荣耀的内核——无论它最终以何种方式呈现。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的荣耀由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每一次呼吸组成。正如史铁生所言:“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例524届南模高三期中材料:有人认为,“反思”比“辩驳”更有价值;也有人不以为然。审题:侧重一面反思比辩驳更有价值(注意比较中的逻辑推进)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反思的价值辩驳的价值3.抓关系:反思”比“辩驳”更有价值;也有人不以为然4.抓思辨:有时候,辩驳也有价值5.抓内涵: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6.抓任务:明确回答材料的问题,哪个更有价值,或者有同等价值7.亮观点:《向内更有力量》思路梳理:1.引材料:事例引:苏格拉底喜欢辩驳,曾子崇尚内省,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认为反思比辩驳更有价值名言引:1)一日三省吾身2)见不贤内自省3)未经审查的人生不值得过2.析材料:下定义1)反思是一种内省的过程,涉及到对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的深入思考2)辩驳是一种更为对抗性的交流方式,涉及到挑战和质疑他人的观点,以及捍卫自己的立场3.归因分析:为什么反思比辩驳更有价值1)与辩驳相比,反思更容易面对真实的自己,可以卸下防御的盔甲,更平心静气地思考内在想法、动机,识别个人偏见(心态的角度)2)与辩驳相比,反思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压力更小,更不受打扰。可以更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找到问题的多个方面和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4.思辨1:一味反思的弊端1)如果一味地反思,可能会导致过度的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感2)对负面事件的过度反思可能导致情绪困扰,造成过度的精神内耗5.思辨2:有时候,辩驳比反思更有价值1)辩驳相对反思而言,是思想相异、观点分歧的多人交锋,比反思更能推动思想交流,丰富讨论的内容2)从对象的角度,相对反思的向内性,辩驳向外,弥补别人观点的不足,比反思更能帮助别人进步6.措施分析:怎么办1)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2)良好的沟通需要适当地结合反思和辩驳,以确保既能自我提升,又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例6延安高二材料:有人说:不停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阅读导游手册的的游客一样,阅读着这个房子的建造历史,认为这比看这幢建筑物本身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审题:侧重思辨认为实践更重要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2.抓对象:不停问“为什么”的人(站在一幢建筑物前阅读导游手册的人)、看这幢建筑物本身3.抓关系:站在一幢建筑物前阅读导游手册比看这幢建筑物本身更重要(喻体)4.抓内涵:实践操作在某些情况下比理论研究、深度思考更重要5.抓思辨:追问“为什么”(理论研究)也很重要6.抓任务:比较类,在比较中逻辑推进7.亮观点:《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思路梳理:1.引材料:“纸上谈兵”的悲剧2.析材料:比喻类回归本体站在一幢建筑物前阅读导游手册:知识探索、深度理解、理论研究看这幢建筑物本身:实际操作、实践、亲自体验3.归因分析:为什么“看这幢建筑物本身”(实践)比“站在一幢建筑物前阅读导游手册”(理论研究)更重要1)理论知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这种经验性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许多技能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培养和完善。理论学习虽然能够提供指导,但只有通过实践,技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4.弊端分析:一味进行理论研究,而脱离实践的弊端1)实践和经验可能比理论更能提供直接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忽视实践可能会导致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2)虽然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但如果过于固守现有的知识框架,可能会限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书呆子”)3)过分深入地追求为什么,可能导致决策或行动的延迟5.思辨1:适当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必要性1)深入探究,不满足表面的现象或简单的事实,追求更深层的理解和原因,这种态度是创新的重要动力2)深度学习、深入探究知识的背后原因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6.思辨2: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关系1)理论是实践的基础2)实践操作还可以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发展7.措施分析:怎么办1)在探究和行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2)既要重视深度探究,也要勇于实践例724松江二模材料:有人说,在前行的路上,地图的作用优于指南针。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审题:思辨为主1.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比喻类2.抓对象:地图、指南针3.抓关系:地图的作用优于指南针4.抓内涵: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具体详尽的规划和数据(地图)往往比单一的方向性指导(指南针)更为有效。5.抓思辨:1)前行路上,仅靠具体详尽的规划、数据的局限2)方向性的指导也有作用6.亮观点:《借助外物勇于探索》、《结合两者优势》思路梳理1:1.引材料:设问引路况并不熟悉的旅人敢到陌生的地方自驾游,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图的详尽指引,如果没有地图,只有指南针,恐怕要举步维艰了;人生的长路,也是这样吗?2.析材料:本体回归地图:提供了具体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路线、标志性建筑等,这里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具体详尽的规划和数据指南针:帮助我们了解基本的方向,这里指方向性的指导3.归因分析:比较中的逻辑推进为什么地图的作用优于指南针1)具体详尽的规划和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人生路上可能的路线和位置的情况,比指南针帮助确定大致方向提供更多重要的信息2)具体详尽的规划和数据比方向性的指导有预见性,可以帮助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薄膜点滴填料混装的横流冷却塔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管线钢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拉绒砂盘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粘土质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院学生会生活部工作总结
- 公司管理制度完整版(25篇)
- 征文大赛获奖感言(31篇)
- 河北省秦皇岛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羧甲淀粉钠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提灌站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无损检测英语
- 化学微生物学第7章 微生物转化
- 《少年正是读书时》-完整版PPT课件
- 四、贴标机基本调整法1
- 高中英语全册教学大纲-(全)
- 船舶建造方案
- 汽车服务4S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内窥镜有限公司)QG-Ⅰ型气腹机使用说明书
- 35KV集电线路铁塔组立专项方案
- 泥结碎石路面的施工[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