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16年高考二轮讲练测
专题18:论述类文本之理解概念句子(练案)
☆夯基础
1.(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现代文阅读(二)(15分)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
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
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
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
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
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
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
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
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
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
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
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
“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
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
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
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
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
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
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
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
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
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
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
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
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
留存。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
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
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
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
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
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
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
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民众接受。
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障碍。
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者的人品。
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和防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
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重视和防范”在文本中无依据。A
项,是对文章开头第一句“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
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
就皱眉存疑”的概括。B项,是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文中的表述是“当不争议创新项目
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
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C项是对五六两段的概括。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
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
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
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此题D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
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6分)
【答案】因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2分)创新者本身在待人
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从脾气到外型往往让人难以接受,(2分)如果社会不能给予
理解和容忍,那么就会扼杀了创造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和这句话所处的语境结合分析。这句话的上文有“艺术上的创
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
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
觉得难以接受”的论述,还有“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一语,文本认为,
“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根据这些文字即可归纳出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
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辞往
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
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要善
于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
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
句子,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明确句子所陈述的对象,注意其关涉的范围。明确被判断
的具体对象,注意对象的范围是否改变。注意句子所陈述的内容是否关涉对象的属性,
是否衍生或无中生有。注意上下句之间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注意是否混淆必然与偶然,
已然与未然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表述是否符合事实。注意转述原文信息的时候,要尊
重原文•
(3)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6分)
【答案】①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要避免对创新者的人品争议;②要防范以
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③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6分,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这是考查对作者
观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文本中筛选正确信息。比如,文本第6段说:“对所
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文本第7段说:
“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意思就是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
杀创造者的人,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
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
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
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
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
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
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2.(2016届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
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
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
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乂嶙嶙峋峋地有着
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
但仔细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
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盛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
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
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
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
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
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
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法家的痕迹,不大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来之后,它也就成一
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
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
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⑥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
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
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
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
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
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3分)
A.赵孟^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B.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
C.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就只剩
了一种字形,显然是鹰品。
D.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这是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苜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就析。B项,“这个论断着实高妙”是在第四段的开头,故其所指的内容应在第三段,抓住“这'’的承
前指代及“论断”二字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但仔细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
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
然是馍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
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三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文中明确说明“但仔细
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将{。赵孟暇i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
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鹰品”,将这句话进
行概括即可。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吐”的含义:就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就
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
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
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D.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
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本题比较简单。D项,“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
留却很艰难''有误,"个性人格”范围扩大,应指“个体的文化人格”;信息来源于文章的最后一段,
文中对应的句子是“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蚩的拉扯中步履维艰”。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
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
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
差别,D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把“个体的文化人格”理解为
“个性人格”,扩大其范围。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的蔡京、明代的张瑞图,他们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但其人格低下。奸妄害国,
而为人民所不齿,可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远高于他们的政治人格。
B.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更加混沌不可窥探,原因在于书法
艺术是一种形式美。
C.无论是赵孟^的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成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还是王羲之的“溶
汇百家而了无痕迹”,都是书法家在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时,其完全独立的文化人
格的具体表现。
D.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有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可敬的一面,也有束缚限制我们独立
创新的可叹的一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
者观点的理解。A项,”可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远高于他们的政治人格”有误,他们的文
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即他们的书品高于他们的人品,而非文化人格高于政
治人格。B项,“原因在于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美”原因有误;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
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所以,书法艺术与人品之间是不对等的。这才是原
因。C项,“完全独立”绝对化。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
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
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
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偷换概念,选项B项,错置因
果,选项C,说法过于绝对化。
3.(2016届重庆巫山中学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
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
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来源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
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
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
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
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
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
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
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
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
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
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世
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
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
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
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
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
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
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
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
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
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
“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
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
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
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
所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
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
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
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
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
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
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
项对照,精明正误。D项,其内容并不能证明“茶道”一词源自中国,因此也不能证明"'茶道'源
自日本不可信”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
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
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
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
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
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
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
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
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
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
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
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
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
选项必有一错。C项,《茶经》中没有提到“茶道”一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
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
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
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
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
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
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
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这是……造成的”说
法太绝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
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
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4.(2016届河北衡水冀州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并不完美
余建斌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
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
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
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
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
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
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
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
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
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
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
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所阻碍。
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
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
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
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
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9%。其中,我国
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
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
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
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
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
(2014年1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
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
B.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
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
D.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
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F俞换概
念小曲解文意笔。答题的关键是亩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已然未
然混淆,“一直在不断的扩大”错,原文第3段“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判断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是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
不正确的项,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已然未然混淆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说法错误,
原文第3段“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所以题干中“互联网的‘黑暗’
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扩大。”这一说法明显错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
来越突出。
B.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C.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10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
覆盖几亿用户。
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
引起大家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认真分析,作出判断。B
项,因果关系错,原文第4段“我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9犷'。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
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但由于仍有5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
普及率仅为49%,”这一因果性的说法是错误的,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有些说法是强
加因果,所以,不符合原文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己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
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
B.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
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C.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
了空间和契机。
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
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判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只要认真分析选项即可。AJ页,扩大范
围,原文第瑕“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题干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
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注意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
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夸大范围”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
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属于扩大范围,原文第2段,
原文是说,“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并不是“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
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
5.(2016届湖北孝感高中高三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
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
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
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
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
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
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一一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
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
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
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
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
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
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
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
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
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
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
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独和滑
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
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
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
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
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
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
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
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
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
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
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
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
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
找到与“神魔小说”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不能确定佛、菩萨、
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计算机基础全方位复习试题及答案
- 渠道优化策略小自考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评估中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措施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趋势试题及答案
- 第2讲 固体、液体和气体-2026版大一轮高考物理复习
- 小学生班会规范
- 汉语言文学自考注重过程评价及试题及答案
- 大学古代文学史写作技巧试题及答案
- 新生适应性教育主题班会
- 二手车线上交易的现状与未来试题及答案
- JT-T-1180.2-2018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第2部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
- 土地整治监理合同
- DLT 5285-2018 输变电工程架空导线(800mm以下)及地线液压压接工艺规程
- 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 叙事护理参考课件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 2023年安徽国控资本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社会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专题08 八年级下册易混易错总结-备战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 左心衰竭合并肺水肿的护理查房
- 高中数学开放题赏析
- 非工伤人道主义赔偿协议(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