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教案_第1页
中国历史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教案_第2页
中国历史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教案_第3页
中国历史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宋朝手工业的繁盛一、导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门类很多,有百工的说法,涉及金、木、石、竹、漆等各个行业。比如采矿业、冶炼业、铸钱业、制盐业、制茶业、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等等。到了宋代,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呈现出兴盛的态势,以下就丛丝织业和制瓷业两方面初步了解。二、新课(一)高超的丝织技术1.“丝国”的由来丝是是天然纤维中最长的一种,一根丝可达到1000米。丝织品柔软、光滑,深受大家喜爱。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人把我国丝绸看作无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那么我国丝织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关于养蚕缫丝的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和神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是伏羲氏发现了养蚕缫丝的秘密,一个是皇帝的元妃嫘祖教老百姓养蚕缫丝。2.探秘《蚕织图》上一讲我们提到宋代楼璹的《耕织图》,这是政府为了帮助老百姓掌握种植技术和丝织技术所画的。《蚕织图》是其织图的宋代摹本,一共有24个画面,描述了从养蚕到织帛的整个过程。第13幅,题目为燲茧。蚕吐丝做茧的时候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下旬,大概是5、6月份,江南已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为了促进蚕加快吐丝,缩短做茧时间,同时保证蚕茧的干爽,就用火盆人工加温,但又不能过于干燥,所以放水盆调节湿度。高脚灯台,则表明这一时期是成茧的关键时期需要日夜精心管理。这种加温技术,在一些地区至今仍在使用。第16幅画“盐茧瓮藏”则描述了保存蚕茧的科学方法。对于这一画面,楼璹有这样解释:盘中水晶盐,井上梧桐叶。陶器固封泥,窖茧过旬浃。意思是把蚕茧放在陶罐里,撒上盐,然后敷上梧桐叶,用泥封住罐口。这一蓄茧技术,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用盐杀茧,易缴而丝韧。”这样可使蚕丝明亮柔韧。称重的意义在于要保证蚕茧和盐的比例合适,一般是10斤蚕茧加入2两盐。后边的8幅主要描绘了纺织过程,包括纺织工具和技术,其中绝大部分后世虽有改进,但其原理是没有改变的。比如第22幅挽花中的提花机,各个部件至今都能标出名称。据史学家考证,这幅图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提花机图,反映了宋代时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工艺完善,设备先进,说明我国丝织技术至此已经基本定型,元明清三代并没有大变化。3.精细的行业分工宋代时丝织业的发展还表现为行业的分工。农村妇女养蚕缫丝,然后把蚕丝出卖给专门的“织帛之家”,同时行业内部的也出现了分工,如挽综工、提花工、织工、染工、纺绎工等。这些又大大推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宋代丝织业规模巨大,尤其是官营丝织业,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1083年仅成都锦院就有117间场房,154台织机,共用工人449人,每年用丝115000两,染料211000斤,生产锦1500匹。)同时民间的丝绸生产也空前发达,这两句诗“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竹窗轧轧,寒丝手拨,春风一夜,百花尽发。”就是民间纺织业繁荣的真实写照。4.不断创新的丝织品种宋代丝织业的发达还表现为丝织品种不断创新。中国古代丝织品种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其中锦和缂丝在宋代最为突出。宋锦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两种经纱、三种颜色用三种斜纹方法织成,图案多采用小朵花、规矩纹。,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生风格,生动活泼。宋锦除用作服饰外,还作为书画的专用材料,深受书画家欢迎。缂丝,又名刻丝,宋代时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织艺术品。缂丝是用许多特制的小梭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盘织出来的,一般有16道工序。日本人把它叫作“缀锦”。这种织法能织出无比精细的花纹,但相当费时。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一整天的工作,只能织出2厘米的长度,大件的作品,往往要几年才能织成。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北宋的缂丝织物“紫天鹿”,纹理细腻,颜色鲜艳。南宋时,著名的艺人专门仿织画家的书画,织出的成品和原作一模一样。(二)“瓷的时代”1.四大名窑宋代可以说是“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制瓷业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大江南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似雪、似银、造型生动。汝窑的青瓷似玉、类冰,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官窑的粉青胎薄釉厚、端庄大方、哥窑的开片、景德镇窑的影青。钧窑的窑变,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有的天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以上四大名窑为北宋的著名官窑,所产瓷器主要供应官府和宫廷。2.哥窑的传说兴起于龙泉的哥窑瓷器釉色表面形成自然的裂纹,被称作开片或冰裂纹。这是瓷器冷却过程中,釉面收缩不均匀的结果。这种纹路似裂不裂,大小不一,绝无一模一样,整件瓷器光彩照人,古扑高雅。关于哥窑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浙江龙泉有姓章的哥俩儿,哥哥章生一要用人工的方法烧出“窑变”瓷器。为了揭开窑变之谜,他离群索居,不娶妻室,经过苦心钻研,终于烧出了一窑布满了鱼鳞一般的裂纹,似破不破、妙不可言的窑变瓷器!他的弟弟则从颜色入手,用梅树的叶子调成浆,给瓷坯上釉,结果烧出了青莹滋润、似玉如镜的青瓷。哥两儿轰动朝野,他们的瓷窑列为官窑,被皇帝分别命名为哥窑和弟窑。3.瓷都景德镇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这里的烧瓷始于五代。到了宋代,昌南镇高超的制瓷技艺受到皇室青睐,宋真宗下旨将这里的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作瓷器底款,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久而久之,便有了“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说。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乱,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工,为景德镇赢得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能工巧匠之精华"的美誉,使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的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人们形容青白瓷很容易想到玉,它既有玉的优雅之美,又有瓷的艺术特征。瓷器表面的浅浮雕,施以透明清幽的影青釉时,如玉的效果达到极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