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教案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下教案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下教案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下教案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口小学学期教学计划班级五科目数学教师屈天胜2011年~20XX年第二学期该科原有基础优势学生听话、守纪、数学基础较好不足学习自觉性与刻苦精神较差,课程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目标与任务)1、基础知识和技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解决问题和方法(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态度。4)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教法学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学生评价办法分数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教学主要措施(1)多利用多媒体小平台,创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教学情境。(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3)要求学生能预习教材,上课能更好接受新知。(4)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组织好一对一帮教学习,抓好后百分之二十学生的学习。(5)加强课堂练习时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6)加强单元检测,及时让学生及教师自己反馈教学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7)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8)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9)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10)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利用学校星卡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优秀作业本评比"、"每周学习表现良好学生"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其它教学辅助活动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修改下载后的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苦教苦学+巧教巧学。六口小学教学进度计划表20XX年~20XX年第二学期起止日期周次课时数教学内容2012.2.9-2.1714+2图形的变换,因数和倍数2.20-2.2423+12、3、5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2.27-3.23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表面积3.5-3.94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12-3.1652+3长方体和正方体及检测3.19-3.2365分数的意义3.26-3.3075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4.2-4.684约分4.9—4.1393+2通分及整理与通分4.16-4.20105期中复习及检测4.23-4.27113+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30-5.412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5.7-5.11132+2“5.1”长假5.14-5.18142+2统计及打电话5.21-5.25数学广角及单元复习5.28-6.1总复习6.4-6.8总复习6.11-6.15总复习6.18-6.22总复习6.25-7.13总复习及期末检测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观察、想象、分类、推理观察、想象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复习引入: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第1、2题。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课后反馈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效果较好。剪小树:画下面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并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图形的变换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前准备课件、时钟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举例、演示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板书设计旋转的三要素:点(轴)、方向、角度。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课后反馈与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图形变换欣赏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感受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课后反馈与反思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显得不够认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知识。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一单元练习第4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教学重、难点图形的平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练习法教师、学生活动过程练习内容一、填一填。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3.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3)妈妈用拖布擦地,是()现象。(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4.移一移,说一说。(1)向()平移了()格。(2)向()平移了()格。(3)向()平移了()格。二、请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大小与形状不变,只是位置和方向发生了变化。课后反馈与反思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格数数不准确,旋转的角度和方向也不准确。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第5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情景导入法,合作学习教师、学生活动过程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图形的变换:轴对称、旋转、平移。课后反馈与反思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如:轴对称、旋转、平移等知识掌握较好。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情景导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找了一个数的因数,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5的倍数有:5,10,15,20,……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

板书设计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后反馈与反思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2、5倍数的特征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教学重、难点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导引与推理教师、学生活动过程复习准备

1、提问。

①说出20的全部因数。②说出5个8的倍数。

③26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学习新课: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出示课件,并提问: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4,6,8。)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偶数”,“奇数”。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单数、双数。)

3、练习:(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0。

④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是0,课后反馈与反思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不透,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弄清概念。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第3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观察推理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课后反馈与反思较能够分清2、5、3的倍数的特征。但对于同时是2和5、2和3、3和5的倍数的特征容易混淆。要多加训练。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质数和合数第4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课前准备课件和质数表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讨论、探究、推理、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中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

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存在着对质数和合数和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概念不清。要反复训练。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质数和合数练习第5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知识。教学重、难点质数和合数概念课前准备课件和练习题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练习法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填空题。(30分)1、因为3×6=18,所以(

)是(

)的因数,18是6的(

)。2、在自然数1~20中,质数分别有(

)。3、个位是(

)的自然数,叫做奇数。两位数中,最小的奇数是(

),最大的偶数是(

)。4、同时是2,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

)。5、一个数既是9的因数、又是9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6、有一个两位数5□,如果它是5的倍数,□里填(

)。如果它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

),如果它同时是2、5的倍数,□里可以填(

)。7、三个连续的偶数和是96,这三个数分别是(

)、(

)、(

)。8、226至少增加(

)就是3的倍数,至少减少(

)就是5的倍数。9、两个连续的质数是(

)和(

);两个连续的合数是(

)和(

)10、用质数填一填。22=(

)+(

)=(

)+(

)11、100以内最大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和是(),差是()。12、一个四位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最高位上是最小的合数,这个数是(

)。三、判断题。(5分)1、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分成了奇数和偶数。

)2、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不同,分成了质数和合数。

)3、13,51,47,97这几个数都是质数。

)4、在10、15、20中,10是20的因数,15是10的倍数。

)5、几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偶数。

)四、选择题。(12分)1、判定下面的结果是偶数还是奇数。A、2+5的结果是(

B、如果A是自然数(A≠0),2A表示(

)C、2×3的结果是(

D、一个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它是(

)2、一个边长是质数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一定是(

)A.合数

B.质数

2、判定下面的结果是偶数还是奇数。A、785+547的和是(

B、675+54-465的结果是(

)C、75×71的积是(

D、奇数×奇数的积是(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是(

)A.奇数

B.偶数4、36的因数共有(

)个。

A.6个

B.9个

C.10个5、如果a表示自然数,那么下面一定可以表示偶数的是(

)A.a+1

B.a+2

C.2a板书设计上述练习题课后反馈与反思仍有半数同学位很好的掌握知识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直观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三、学生看书,自学四、效果检测(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五、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板书设计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并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还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同时,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教学重、难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演示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板书:(长×宽+长×高+宽×高)×2。板书:

(长×2+宽×2)

底面周长×高+长×宽×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五、评价体验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上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作业:P36,.小练习册P15.3——4.P161——.2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准备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解决问题方法作出肯定,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营造健康、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正方体表面积练习(1)第3课时教学目标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面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练习法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复习检查: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二、基本练习: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纸包装箱,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20厘米。做10个这样的包装箱,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4、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罩,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三、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1、一座办公楼的门厅有4跟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

5、装修一间居室,长和宽都是3.6米,高是2.5米,门窗面积10平方米。在居室四壁和顶棚都贴壁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居室是什么形状?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四、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五、作业:学习与评价二课时。课本P36——4.5.7.。小练习册P16_17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课后反馈与反思数学知识本源于生活,同时有服务于生活,我通过以上练习,为学生创造了比较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得到了多元的数学知识,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正方体表面积练习(2)第4课时教学目标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表面积格式的灵活运用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指导练习法教师、学生活动过程选择题:1、求粉刷长方体教室的面积,是求长方体的()个面的面积。A、4B、5C、62、长方体油桶用料面积是求()个面的面积。A、4B、5C、63、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了()个面的面积。A、1B、2C、3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A、6B、48C、245、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倍。A、3B、6C、96、兵乓球台的长度为2740mm,宽度为1525mm,台面厚度为25mm,它的表面喷上了漆,喷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740×1525+2740×25+1525×25)×2=(4178500+68500+38125)×2=4285125×2=8570250(mm2)=85702.5(cm2)=857.025(dm2)=8.57025(m2)小结、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6个面的面积相加)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方法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3个面的面积×2)板书设计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6个面的面积相加)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方法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3个面的面积×2)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教者巧编习题,以“练”促思。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再度死记硬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重、难点1、建立体积概念。2、认识体积单位。建立体积概念。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及长方体模型教具准备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把课件和实物相结合让学生直观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2、体积单位:(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认识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2)、认识立方厘米: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4)、认识立方米:=1\*GB3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2\*GB3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3、体积初步认识:=1\*GB3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A、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C、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2\*GB3②动手摆一摆: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我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运用公式计算。课前准备课件及立方块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三、学生看书,自学四、效果检测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七、作业:

板书设计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课后反馈与反思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二、导入新课:1、导入: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2、新课:(!)、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体积4114421843224(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三、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4、看表计算: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板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bhV=aaa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利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列出表格,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厘米数,记录摆这个长方体一排需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再摆几层,一共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发现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再由学生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重、难点1、建立体积概念。2、认识体积单位。建立体积概念。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及长方体模型教具准备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把课件和实物相结合让学生直观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2、体积单位:(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认识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2)、认识立方厘米: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4)、认识立方米:=1\*GB3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2\*GB3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3、体积初步认识:=1\*GB3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A、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C、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2\*GB3②动手摆一摆: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我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运用公式计算。课前准备课件及立方筷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三、学生看书,自学四、效果检测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七、作业:

板书设计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课后反馈与反思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2、体积单位:(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认识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2)、认识立方厘米: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4)、认识立方米:=1\*GB3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2\*GB3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3、体积初步认识:=1\*GB3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A、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C、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2\*GB3②动手摆一摆: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课后反馈与反思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课前准备课件积模型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情境导入。直观教学教师、学生活动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三、学生看书,自学四、效果检测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七、作业板书设计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课后反馈与反思本节课教师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六口小学课时计划(A)课题练习第5课时教学目标。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教学难点: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名称及模式)练习法教师、学生活动过程复习:1.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