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重点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定标自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正式建立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2000多年。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到皇帝和他统率的各级官僚机构手中。其演化过程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一隋唐三省六部制一明朝内阁一清朝军机处。合作探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朝代阶段措施战国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②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朝代阶段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经济秦朝正式建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西汉巩固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元发展行省制明朝顶峰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设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明朝特有的)清朝顶峰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大兴文字狱释疑点拨归纳分析:(1)纵观整个古代,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直至宰相被废除;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2)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地方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3)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加强思想控制。诞生创立于隋文帝,形成于隋炀帝(标志:进士科的设立)发展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增加诗赋为考试内容,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走向极端明朝八股取土废除清末戊戌变法改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废除科举制二、科举制的发展过程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皇帝高度集权。其发展趋势是:皇权日益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类比较历朝具有重要影响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创立与废除。创立废除丞相秦朝明朝封建帝制秦朝清末科举制隋朝清末(1905年)反馈检测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心也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一“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明清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D.统一思想3.下列属于秦、隋两朝新创立的政治的有()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 ③科举制 ④军机处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4.从秦始皇设立丞相,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再到清初设立军机处,这一过程表明()A.君权日益加强 B.地方权力过大 C.君权日益衰落D.丞相权力增大5.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源于()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焚书坑儒”C.陈胜、吴广起义 D.汉武帝削弱封国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二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中国历代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和国家统一重点难点中国历代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和国家统一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二中国历代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和国家统一定标自学中国历代执政者都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理。边疆不仅是对外联系的窗口,也是中外矛盾的焦点。边疆的管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尊严问题。本专题就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问题,也是现在的国内热点问题进行归纳和探索。合作探究一、历代政府对新疆的管理朝代新疆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清朝后期左宗棠率清军打败阿古柏,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政府在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于1955年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新疆的发展二、历代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朝代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唐朝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友好交往。①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②8世纪初,唐中宗派金城公主人藏与尺带珠丹成亲,唐蕃“和囿为一家”;③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后来建立会盟碑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这是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清朝①顺治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②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乾隆帝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一起管理西藏;③乾隆时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新中国成立后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②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三、台湾问题的由来与两岸关系的发展朝代名称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三国夷洲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祖国大陆与台湾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元朝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明朝东蕃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台湾第一次与祖国大陆分离)清朝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回台湾(第一次回归)1683年,清政府从郑氏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5年,《马关条约》中清政府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第二次分离)抗日战争结束台湾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了日本50年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第二次回归)解放战争结束台湾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三次分离)释疑点拨归纳分析:(1)对台湾政策的演变: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②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③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2)阻碍台海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①“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和破坏;③社会制度和生活水平的差异;等等。(3)有利于台海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保证;④港、澳回归的榜样借鉴。四、港、澳回归问题由来解决方针回归时间回归意义香港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强租新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澳门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商船触礁,请求在澳门借地晾晒物品;1557年葡萄牙人正式占据1999年12月20日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①“一国两制”构想为港、澳回归指明了方向,既尊重了历史,又考虑到了港、澳实际;②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反馈检测一、选择题1.我国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汉唐时期的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A.西藏 B.台湾 C.新疆 D.云南2.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66年的风雨春秋。下列对此段历史中所发生的几个重大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B.“一五”计划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施,使港、澳、台胜利回归祖国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A.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板书设计4.“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A.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B.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C.港、澳回归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推动了祖国大陆向台湾靠拢D.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指日可待教学反思5.清政府“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册封“达赖”“班禅”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三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重点难点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复习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定标自学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或者变革需要有长期而深刻的新的思想理论做指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前奏。本专题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讲述思想变革运动:第一,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如“百家争鸣”、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第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合作探究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影响近代早期学习“西学”的思潮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当作是“自强”“求富”的法宝维新改革思潮严复、康有为翻译的《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观点。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在维新改革思潮的推动下,展开了戊戌变法民主革命思潮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主、科学思潮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提倡民主和科学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归纳分析:中国近代四大思潮开启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近代化探索历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革命的前奏;政治变革又深化思想解放运动。二、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名称主流思潮代表性质影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但丁、达·芬奇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启蒙思想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理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释疑点拨归纳分析:(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欧洲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都促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3)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专题提升1.在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过程中,杰出的思想家们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敢于创新,勇于打破旧的思想桎梏。这种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发扬。2.理解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思想解放运动为政治变革提供了指导思想;政治变革又深化了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3.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新文化运动,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仁人志士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有为中国的富强与振兴而不断进取和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反馈检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四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重点难点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四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定标自学专题概述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一直是初中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本专题主要概述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中国近现代的对外政策及中日、中美、中俄等国家的关系。合作探究一、中国历代的对外交往和对外政策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对外政策朝代政策事例影响汉朝至明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②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③明朝:郑和下西洋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力强盛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广州设立“十三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归纳分析:(1)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对外开放,则国家强盛;闭关锁国,则国家落后。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2)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和对外政策: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从晚清政府到国民政府都推行屈辱外交。(3)近代中国的外交启示:弱国无外交,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2.中国现代的外交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年代成就20世纪50年代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0世纪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至今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归纳分析:(1)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采用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启示:创建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走和平发展之路。二、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1.中日关系时期事例特点古代中日关系①唐朝时期日本13次派遣唐使,并仿照隋唐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②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③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友好往来,源远流长近代中日关系①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④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⑤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发动战争,侵略中国现代中日关系①1972年中日建交;②朝核问题六方会谈;③钓鱼岛危机既合作又斗争归纳分析:(1)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日本否认侵华史、美化侵华史;钓鱼岛归属问题等。(2)对日本当局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的认识和看法:目的就是为了否认侵略,美化战争,掩盖日本在中国及亚洲范围内犯下的滔天罪行,其实质是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在复活。(3)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拥有钓鱼岛主权有历史依据(《马关条约》《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规定)。日方任何旨在强化对钓鱼岛控制的做法都是非法的,他们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4)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态度: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决不能让战争重演;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分歧。(5)日本应如何正确对待侵华战争: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犯下的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友好相处。2.中美关系时期事例旧中国的中美关系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美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②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③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政策,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④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中国共同抗日;⑤抗战胜利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挑起中国内战新中国的中美关系①1949---1972年美国对华实行“敌视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中国进行抗美援朝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归纳分析:(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中美关系的核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3)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建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地区安全问题上(如钓鱼岛问题、南海安全问题)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3.中俄关系时期事例古代中俄关系康熙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后,于1689年与沙俄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近代中俄(苏)关系割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②1900年俄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校④1945年,苏联遵守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投降现代中俄(苏)关系①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1960年,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撕毁合作协议,中苏关系恶化③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④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建立友好关系;1996年中国同俄罗斯等五国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后来中俄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释疑点拨专题提升1.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对外政策说明: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2.从中美关系、中俄(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知道: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3.通过近代中国的外交和现代的外交地位对比,可以得知: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弱国无外交。4.关注中非关系的相关史实。例如: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联系;1955年亚非会议;1971年由于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反馈检测1.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右边漫画名为《眼疾》。漫画中,站着的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漫画表明()A.杜勒斯不承认新中国 B.在内战中美国支持国民党C.杜勒斯确实有眼疾 D.美国支持蒋介石抗战3.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五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革重点难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定标自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专题着重讲述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例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开放;世界史上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尽管这些改革形式不一、结局不同,但是没有改革就没有社会的创新。合作探究一、中外古代社会的改革目的内容影响商鞅变法适应争霸需要,富国强兵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孝文帝改革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后两点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日本大化改新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土地收归国有,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归纳分析:这三场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其中商鞅变法和大化改新都促进了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二、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面临农奴制危机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时间1861年1868年1898年1933年人物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康有为、梁启超罗斯福内容①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①政治上:废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③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④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⑤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业的发展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②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③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①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②整顿农业;③调整工业;④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也是思想启蒙运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归纳分析:(1)以上四场改革都是在面临社会危机的前提下推行的改革。(2)都是自上而下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改革。(3)对以上这些改革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三、中外近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时间人物背景影响匈牙利改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卡达尔照搬苏联模式有一定成效,但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产生很多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内外交困加剧苏联危机,导致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邓小平“文革”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归纳分析:改革要结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四、改革的比较分析1.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1)相同: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除了面临统治危机之外,还面临民族危机。2.美国、苏联、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比较背景事件核心措施影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恢复商品买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工业复兴法》缓解了危机,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经历十年“文革”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归纳分析: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危机;都是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依靠计划和市场的作用化解危机;都是在坚持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创立了新的体制。释疑点拨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等。2.改革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巩固统治、摆脱危机。3.本专题涉及的改革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分类:第一类是改革实现了制度创新,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如商鞅变法、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第二类是改革实现了体制的创新,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三类是改革不成功的,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这类不成功的改革的学习,要注意将其与相对应的成功的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不成功的原因。4.关注改革涉及的“民生”内容,例如: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政策的调整等。反馈检测一、选择题1.以下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主题的概括,贴切的是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模式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C.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某班同学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学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下列四个场景,请你帮他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①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②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土地改革法》③农民在领取包产到户的合同书④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在河南视察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3.商鞅变法内容中,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都起了直接作用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D.任人唯贤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A.都是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B.都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都巩固了本国资本主义制度 D.都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六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明成就重点难点中国古代文明成就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六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定标自学专题概述传承与创新是振兴民族之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科学技术、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中思想、科学技术、文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考点串讲;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派代表时间主张影响儒家创始人孔子春秋晚期①思想核心:仁;②施政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和谐社会的思想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春秋晚期朴素的辩证思想(祸福论),“无为”思想庄子战国无为而治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中的人与人的和谐法家韩非战国末期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秦始皇采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现依法治国的方略归纳分析:(1)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利用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法家思想。(2)儒家思想的发展:①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孟子);秦朝时期,秦采用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备受打击。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思想。③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儒家思想被全面否定。(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者批判地继承)。二、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1.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发明和改进的过程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用廉价原料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其代表作;北宋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定向工具“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火药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管形火器的发明,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归纳分析: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重要标志。2.领先世界的生产和生活应用技术领域主要成就医学①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②东汉“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药王”孙思邈编写《干金方》;@naga李时珍著有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数学南北朝时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早欧洲1100年。他的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直到唐朝时还被用作学校课本农学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书地理学北魏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综合类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总结了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古代的著名建筑和工程名称修建朝代和人物作用都江堰战国时,秦国李冰父子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古代:是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保护了中原农耕文化的发展。现代:长城代表了一种精神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大运河隋朝隋炀帝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到了很大作用赵州桥隋朝李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归纳分析:这四大建筑(工程)现在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关注它们在现代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三、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朝代主要文学形式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唐朝诗歌①李白(“诗仙”)的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等;②杜甫(“诗圣’’)的代表作:“三吏”“三别”等;③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宋朝词①北宋豪放派苏轼,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②两宋之际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③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元朝曲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明清小说四大古典小说:①罗贯中:《三国演义》;②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③吴承恩:《西游记》;④曹雪芹:《红楼梦》——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唐朝诗歌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唐朝的科举制考诗赋。古代主要的艺术成就领域主要成就青铜艺术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文字、书法艺术①商朝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②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③东晋王羲之(“书圣”)的代表作是《兰亭序》;④隋唐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颜真卿和柳公权是杰出的楷书书法家,张旭、怀素的草书自成一体雕塑艺术①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②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③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绘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画,是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绘画艺术①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②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其代表作分别是《步辇图》和《天王送子图》;③北宋张择端的《清朋上河图》是著名的风俗画,反映了汴河两岸的繁荣;④元朝赵孟叛的代表作是《秋郊饮马图》五、其他1.宗教(1)佛教:西汉末年,由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中原地区。(2)道教:土生土长,兴起于东汉。2.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2)《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释疑点拨专题提升1.中国历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2.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原因有: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②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③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开明的政策,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3.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原因:①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②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③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相互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反馈检测一、选择题1.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表现出来的相同风格是()A.胸怀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B.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C.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D.表达坚持抗金斗争的决心2.某中学古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A.鸭绿江边B.嘉峪关C.临洮D.山海关3.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②③④①⑥⑤D.②①③⑥④⑤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李春——赵州桥B.张择端——《清明上河图》C.宋应星——活字印刷术D.李时珍——《本草纲目》板书设计5.下列历史知识需要修改的是()A.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清新瑰丽,他被称为“诗仙”B.杜甫的诗真实再现了时代的变化,风格“沉郁顿挫”,他被称为“诗圣”C.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人们将他们并称为“苏辛”D.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教学反思6.下列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南出土的司母戊鼎,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B.北魏贾思勰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C.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D.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七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重点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定标自学专题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引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发展和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合作探究考点串讲;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期主要历史事件及影响1921年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①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④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②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③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①重庆谈判: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中共努力争取和平;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②1947年3月,彭德怀等采取蘑菇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③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④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⑤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时间主要事件及影响1949年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1950年至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年我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时期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1956—1966年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文革”时期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具体: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年至今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③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④199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释疑点拨专题提升1.在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情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启示: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2.在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曾三次遭受重大挫折,三次纠正失误。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挽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第二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挽救: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三次:“文化大革命”;纠正: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3.在革命过程中,国共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认识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时间1924—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关系合作对抗(分裂)合作对抗(分裂)结果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共十年内战,为日本进一步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但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祖国至今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两党更需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贡献。反馈检测1.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2.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是()A.土地改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万隆会议——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C.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合法席位D.抗美援朝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下列属于合则两利的是()A.北伐战争、抗日战争B.辛亥革命、黄埔军校c.北伐战争、解放战争D.辛亥革命、抗日战争4.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①五四精神②长征精神③“铁人”精神④“两弹一星”精神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八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重点难点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八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定标自学在20世纪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它们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剧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格局。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近现代世界历史也是一部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史。合作探究考点串讲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爆发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催化剂:慕尼黑阴谋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战争扩大1917年,美、中等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扩大:苏德战争爆发进一步扩大: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最大规模)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点)国际会议①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②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讨论战后组建联合国战争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战争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非正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义)影响①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②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兴起;③战争为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⑤促进了科技的发展①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②战争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美苏两极格局;③战争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战后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④促进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⑤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世界战争。②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最终避免战争。归纳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发生的根本原因相同;都形成两大军事集团;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都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都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二、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1.“一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对战后世界重新安排;为了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性质帝国主义瓜分战败国的分赃会议1919年《凡尔赛和约》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殖民地问题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三国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移给日本军事问题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千米内不得设防赔款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召开原因美、日在太平洋地区争夺激烈主导国美国、英国、日本《九国公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和行政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又蕴藏着新的矛盾。2.“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建立“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美苏两极)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北约和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背景‘‘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目前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旧格局结束,新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多极化趋势的主要阻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企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释疑点拨专题提升1.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其中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在当今多极化的趋势下,“一超多强”的局面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反馈检测2.有人讨论当今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盟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B.多极化局面完全形成C.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D.美、日、欧盟的三极格局3.普京曾在一个公开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的”滥用武力,并且称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这段材料表明()①美国今天仍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美国的目的是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③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为“一超多强”④美国“冷战”政策失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③④5.回顾两次世界大战,我们知道()①“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②十月革命后苏俄决定退出“一战”③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④“一战”后形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尊重历史,才有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曾就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的“无端、卑鄙的进攻”发表“国耻日”演说,之后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美国纪念日。——摘编自《环球时报》材料二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决定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济南市邮政局纪念邮戳材料三2014年6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以战败国身份出席法国官方纪念会,共同缅怀70年前的那场登陆战。——CCTV新闻频道《老兵齐聚诺曼底相逢一笑泯恩仇》材料四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此处供奉着日本“二战”期间犯下战争罪的战犯灵位),引发中、朝、韩等国强烈谴责,美国对此也表示遗憾。——新华社(1)材料一中“美国纪念日”纪念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二中的“大屠杀”是一场反人道主义的暴行,这些“遇难者”的什么身份最能说明这一点?(3)材料三中的“那场登陆战”有何重大意义?(4)对比以上材料,简述德日两国对待战争历史问题的态度有何不同。由此对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九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重点难点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九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定标自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人类进步的直接推动力。本专题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主线,简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合作探究考点串讲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标志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电力的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美国时代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动力、能源动力:改良的蒸汽机能源:煤炭动力:电力、内燃机能源:电能、石油新能源:核能主要成就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②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其标志性成果;③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美国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国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和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③新通讯手段发明(电报、电话)原子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领域特点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②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①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②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③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例如德国、日本;技术革命群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拓展:①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一战”中的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等新武器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B.带来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C.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②对科技的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利用科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③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直接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刺激了我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B.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如“两弹一星”)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研发上的最新成果。二、经济全球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源①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②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推动力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因根本原因:三次科技革命。其他原因:“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趋势;各国积极寻求合作;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志①重要表现: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②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③主角: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合作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主导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劳动力、市场、资源特点强国主导,受益不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影响积极影响(对所有国家):①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②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的关系进一步加强。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④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不仅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也影响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消极影响(只对发展中国家):①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②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影响抓住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①政策上:1978年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②行动上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2。01年在上海举办第9届亚太APEC会议;2010年上海世博会迎接挑战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释疑点拨专题提升1.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说:①就国家来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②从个人来说,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了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反馈检测专题练习1.跨国公司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A.使公司获取了最大利润B.极大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C.把环境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苹果手机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却是由深圳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入模块、韩国的微芯片、台湾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最能说明当今世界的()A.贸易自由化B.经济全球化C.区域集团化D.政治多极化3.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布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寻医问药,甚至在线购物、网上股票交易等。这说明互联网()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②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第节总序第节课题专题十编写时间月日执行时间月日教学目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重点难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教学准备个人初备集体备课环节教学设计呈现方式导入新课专题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定标自学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整合了15世纪以来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大国崛起之路。以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为背景,以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调整为主要内容,以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为主线,展现大国曲折的发展历程。合作探究考点串讲英国时期事件及影响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权利法案》,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例如:三角贸易、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掠夺使英国殖民者获得惊人的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这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最大的工业国,有“世界工厂”的称号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一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没有积极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德。随着帝国主义矛盾加剧,英国参加了三国协约集团,参与“一战”,并最终战胜同盟国“一战”后到“二战”前“一战”后,英国操纵巴黎和会。“二战’’前,英国和法国一起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耳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爆发“二战”中丘吉尔任英国首相后,坚决抵抗法西斯的侵略,联合美国等国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冷战”政策,参加欧共体(现在的欧盟)和北约组织归纳分析:英国经历了崛起到衰落的过程。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世界最先进国家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及时采用新技术、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是英国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二、美国时期事件及影响1775一1783年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美国的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1787年制定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华盛顿为第一任总统。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政权,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在林肯的领导下,北方取胜。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经济发展迅速,1894年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一战”“一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二单元《辨儒墨之“爱”塑今日之“智”》联读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5年外研衔接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休养所绿化带规划考核试卷
- 专业物流配送服务协议模板2024版版A版
- 2025年粤教沪科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沪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兔饲料品质检验与控制考核试卷
- 2025年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与规划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专题6.8 一次函数章末测试卷(拔尖卷)(学生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举一反三系列(苏科版)
- GB/T 4167-2024砝码
- 老年人视觉障碍护理
- 《脑梗塞的健康教育》课件
- 《请柬及邀请函》课件
-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AQ 6111-2023》知识培训
- 青海原子城的课程设计
- 2023年年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分类试题汇编 - 作文
- 常州大学《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