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3页政治理论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1)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3)工人运动蓬勃兴起。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P1-P2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2(1)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年);(2)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年);(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年);(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年)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P3-P4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三、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P6-P71.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2.唯物主义历史观P7: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P10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主义史观的经典阐述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3、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法的拓展五、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P101.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P10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由此决定了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关系。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和起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生产。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P11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不可能兼得;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货币及其职能P12马克思认为,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交换就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货币的五个职能中,最基本的是前两个职能。七、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3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由于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可能绝对平衡,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但是,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波动的。第二,从长期看供求是趋于平衡的,因而价格与价值是趋向一致的。第三,在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卖,同时就意味着购买者的价值损失。就是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改变既有价值量的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一致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八、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41.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P14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资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产生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P15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方法。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工作日的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一般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3.资本的特殊性质和基本构成P16(1)资本的特殊性质: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2)资本的基本构成马克思认为,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立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6马克思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其内容包括:(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九、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P171.资本积累的过程 P17马克思认为,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大量的货币资本和大批的雇佣劳动力。一般而言,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的。资本集中能够更快的扩大资本,实现资本集中有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2.资本积累的后果P17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8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分析,必然要求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社会向前发展,就必然要求消灭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再次,从资本主义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向着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十、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P22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缺陷:1、只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2、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性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3、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能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P22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3.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p2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走出了乌托邦的荒野,变成了科学。十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241.“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P2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2.“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P24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说明。3.“两个决不会”同“两个必然”的统一P25“两个必然”论证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十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P27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P27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和成熟程度不同,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一个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一个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2.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三、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p28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唯物史观的贡献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内容3.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P37-P43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2.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3.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十五、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P51-58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2.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P59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59-61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一种新式的特殊类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那么,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P61-6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系统地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出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新民主主义社会P62-64毛泽东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他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四、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P64-P66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提出并阐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他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和观点。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条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同时并举,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P66-68毛泽东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同时,中共中央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68-72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四次比较集中的探索:第一次是在1956年,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志,初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方针;第二次是在1957年到1958年初,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标志,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上来;第三次是在1958年11月以后,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的失误,认识到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并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第四次是从1960年底开始,开展纠“左”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指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必然王国,制定分两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具体政策。
在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观点: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由阶级斗争转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转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转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系统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强调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行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强调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这是极其艰辛的全新探索,又是为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业的开创性探索。后来的人们会从他的艰辛探索中,获得科学的指导、借鉴和无穷的启迪。七、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必要性P72-73根据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基本思想。必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阶级构成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无产阶级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P73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因此,如何处理同农民、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基本问题。政党采取的限制、欺骗、诱惑、。“溶解"、打击等破坏政策。九、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P75-7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在法律上和实际上得到了确立。在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党逐步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并在建国前后正式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十、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P76-7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十一、党的思想建设P80-81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而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十二、党的组织建设P81-82毛泽东认为,必须在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的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为组织上巩固的、有战斗力的统一整体。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形成了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上的鲜明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毛泽东提出,民主集中制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毛泽东还把民主集中制同我们党创造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并使党的组织原则具有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意义。十三、党的作风建设P82-83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即党的作风,是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学风与党风统一起来揭示了学风、党风和党性、世界观的;内在联系,指出学风问题是党的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的工作态度问题。党风不正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生动地表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它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十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84-85思想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具体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十五、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89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符合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基本规律,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十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P86-87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党的领导的正确与错误,不仅归根到底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上,而且直接地体现在党的政策和策略上。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这一重要经验,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八、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P87-89毛泽东认为,实践是检验政策策略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是:1、区别不同阶级和阶层,对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实行不同的政策策略。2、区别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政策策略。这要求党和国家在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时,必须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3、区别不同地区和条件,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和策略。十九、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P89-91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国内外敌人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一个重要概念: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二是在对敌斗争中,要对敌人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三是在对敌斗争中,还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二十、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和分析P91-92一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毛泽东成功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国际关系的区别上建立我们的对外政策;二是在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对外政策时,毛泽东不仅善于进行矛盾分析。而且善于从不断地分化、组合的国际政治力量钟,揭示有利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基本力量,形成对外工作的战略思想。二十一、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P92-93为了从根本上划清与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外交界线,毛泽东于1949年春夏作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的”三大外交决策。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毛泽东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互处,各个国家的事情应由各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去管,任何国家无权干涉。二十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P93-94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独立自主新型外交过程中,冷静分析了世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从而为当代中国外交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不仅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霸权主义,而且批评、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二十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P941.实事求是P94-10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得到全党的确认和普遍贯彻。2.群众路线P103-106‘‘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自己全部活动中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离开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3.独立自主P106-107第一,独立自主。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自力更生。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张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路线指引下,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尔后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基石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它们都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08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P108-10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的全面进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意义P110-112在革命初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后,我们党进行了大量艰辛探索,也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也打下了重要基础和提高了重要启示,积累了重要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开放才得以启动并顺利推进。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三、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12-1141.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3.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4.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P114-1161、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2、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3、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P116-121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3.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P121-1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P118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P119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P120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125-127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行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又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同意意志。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实践,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八、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27-1291.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点。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相互关系129-1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133-137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137-1391.八项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2.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十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139-141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2中国梦的现实主体.3.中国梦的路径选择4.中国梦的精神状态5.中国梦的现实力量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P141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P141-1432.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P143-146十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146-149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回答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实现自我超越.3、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P1491、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53-15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P156-15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发展为了人民2、发展依靠人民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P158第一,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总的概括。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勤俭建国,在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十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60-16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国外和境外,仍然存在着敌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各种反动势力。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二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P161-16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P163-1661、“三步走’’发展战略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二十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166-168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2、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二十三、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P168-169实行开放政策,特别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二十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9-1711、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2、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统一二十五、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171-174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4.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5.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二十六、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P174-175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二十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75-177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明确了我们建立这个体制必须完成的主要工作: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二十八、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P16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177-179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79-180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适应。二十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180-184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4、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5、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国家。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推动区域协调发展8、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9、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十,十八大有关“转方式”的重要部署184-1851.必须实现经济工作重点的转变;2.必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十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86-188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3.立足中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十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某地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建设与运营的合同
- 2025年张家界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完整
- 2025年滁州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库
- 2024年土地流转服务田地承包合同3篇
- 畜牧业律师聘用合同模板
- 体育用品加工厂合同
- 智能家居系统招投标细则及记录
- 仓储安全员招聘协议模板
- 2024年度汽车租赁融资合同模板(企业公务车管理)3篇
- 咖啡厅安全员招聘简章
- 2024新版(北京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2023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释义(第二版)对比版
- 四川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卢家宏《我心永恒MyHeartWillGoOn》指弹吉他谱
- 体检中心建设标准
- 上海高院最新口径《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 小说《活着》英文ppt简介
- 202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装饰装修工程完整投标文件.doc
- 汽车维修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