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_第1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_第2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_第3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_第4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将“智能建筑”定为第7项分部工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也将其纳入“安装工程”范畴,《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对其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做出了具体规定。依据GB50339-2003规定,智能建筑分部工程分为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电源与接地、环境和住宅(小区)智能化等10个子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又分为若干分项工程(子系统)。根据设计和需要,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为其中的1个或者多个分项工程和系统集成。常见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分项工程有: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家庭控制器系统等。3A、4A、5A建筑

一些开发商为了形象地表明智能建筑的高科技性,把具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也常被称为“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和办公自动系统(OAS-OfficeAutomationSystem)的建筑简称3A建筑。有的还提出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AutomationSystem)和安保自动化系统(SAS-SafetyAutomationSystem)等,因此4A和5A,甚至多至7A之说。所以,所谓的3A、4A、5A都是对智能建筑的形象化描述,并不是智能建筑的正式等级或者标准,不能据此判断智能建筑的档次。

系统介绍通信网络系统

通信网络系统(CNS:CommunicationNetworkSystem)是在建筑或建筑群内传输语音、数据、图像且与外部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因特网、数据通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结的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等各子系统及相关设施,其中通信系统包括电话交换系统、会议电视系统及接人网设备。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INS:InformationNetworkSystem)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行为科学等,由相关设备构成,用以实现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业务的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及网络安全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过去通常称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将建筑或建筑群内的空调与通风、变配电、公共照明、给排水、热源与热交换、冷冻与冷却、电梯等设备或系统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而构成的综合系统,其监控范围为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热源和热交换系统、冷冻和冷却水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等各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一般由火灾探测器、区域报警器和集中报警器组成,当火灾报警系统根据工程的要求同各种灭火设施和通讯装置联动,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安全疏散诱导、系统过程显示、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时,被称为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FireAlarmSystem),主要包括火灾和可燃气体探测系统,火灾报警控制系统,消防联动系统等各子系统及相关设施

安全防范系统安全防范系统(SAS:SafetyAutomationSystem)是以维护公共安全、预防刑事犯罪和灾害事故为目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各种现代安全防范技术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或这些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主要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巡更系统等。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PDS:PremisesDistributedSystem)是建筑或建筑群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传输网络。它使建筑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网络设备、信息网络交换设备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等相联,也使建筑或建筑群内通信网络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联。智能化系统集成智能化系统集(ISI:IntelligentSystemIntegrated)成一般指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管理系统(SMS)的集成,以满足建筑监控功能、管理功能和信息共享的需求。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使智能建筑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并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经济的特点。

电源与接地

智能化系统的供电电源包括正常供电设备和独立设置的稳流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装置(UPS)、蓄电池组合充电设备。智能化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环境

智能化系统的环境,主要包括空间环境、室内空调环境、视觉照明环境、室内噪声及室内电磁环境。一般对智能建筑内计算机房、通信控制室、监控室及重要办公区域环境作要求。住宅(小区)智能化

住宅小区智能化(CI:CommunityIntelligent)是将建筑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使住宅小区具备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集管理、信息和服务于一体,以向住户提供安全、节能、高效、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应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控制器、综合布线系统、电源和接地、环境、室外设备和管网等。各系统检测内容及检测设备

通信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CNS是保证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它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公共电话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网络、卫星以及广电网等)相连,提供建筑物内外的有效信息服务。

4.1通信网络系统的作用

通信网络系统提供的各类业务及其业务接口,目前通过建筑物内的综合布线及CATV同轴电缆引至各个用户终端。

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并能适应电信部门的通信公网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及个人化发展的趋势。考虑到接入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1SDN)的发展,公网应向使用者提供快捷、有效、安全及可靠的信息通信服务,包括语言文本,图形、图像及计算机数据等多种媒体的通信服务。客户可自行定义服务通信方式,调整通信服务功能。

4.2通信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系统包括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两大部分。通信系统目前主要由两大系统组成:用户程控交换机和有线电视网(CATV)。前者是由电信系统方面发展而来的,后者是广电系统方面发展至今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即智能建筑中的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联网、接入网。

CNS一般包括以下子系统:

①电话通信系统。是各类建筑物必须设置的系统。智能建筑中的电话系统交换设备一般采用PABX(用户程控交换机),电话线路基于综合布线系统GCS。PABX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语音通信方式,还能满足用户对数据通信、计算机局域网互连,通信的要求。

②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CATV也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系统之一。与传统CATV不同的是,智能建筑CATV要求电视图像信号双向传输,并为采用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入网)打下基础。

③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是利用图像压缩编码和处理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相关设备、线路,实现远程点对点或多点之间图像、语音、数据信号的实时交互式通信。可大大节省时间、提高会议的效率、降低会议成本。

④卫星电视系统。通过架设在房顶的卫星地面站可直接接收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

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卫星通信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卫星通信系统,是具有小口径天线的智能化的地球站。这类地球站安装使用方便,非常适合智能建筑的数据传输。大量的这类小站(天线为几米甚至小到lm以下)协同一个大站(称主站),构成一个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单向、双向传输数据、话音、图像及其他综合电信和信息业务,适合于用户分散、业务量不大的专用或公用通信网。

⑤公共/紧急广播系统。智能大厦和高级宾馆等现代化建筑物都设有广播音响系统,包括一般广播、紧急广播和音乐广播等部分。广播音响系统的设计则包括公共广播与客房音响二部分。公共广播用于公共场所,如走廊、电梯门厅、电梯轿厢、入口大厅、商场、酒吧、宴会厅等,通常采用组合式声柱或分散扬声器箱,平时播放背景音乐,当遇到火灾时作为事故广播,指挥人员的疏散。客房音响设置的目的是为客人营造一种欣赏音乐与休息的舒适环境。

⑥用户接入网。从现代网络功能角度看,通信网由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3部分组成。

电信网的接入网是指实现本地交换机与用户间连接的部分;有线电视的接入网是指从前端到用户之间的部分;而数据通信网的接入网是指通信子网的边缘路由器与用户PC之间的部分。

用户接入网主要是解决智能建筑内部与外部世界的信息沟通。主流用户接入网目前有N-IS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HTTB(光纤到楼)、DDN(数字数据网)。

4.3程控电话系统

4.3.1PABX(1)智能建筑通信系统的控制中心是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PABX(PrivateAutomaticBranchExchange)系统。该系统将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集成为一体,成为一个高度模块化设计的全分散控制系统。它不仅能向智能建筑中用户提供已有的模拟通信环境,而且还能向用户提供当前的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

1安装环境和设备安装验收检查2通电测试前硬件检查3硬件测试4系统功能测试5系统维护管理6网路支撑7模拟测试4.3.2系统检查测试

机房环境(包括环境温度、湿度、照明等);设备机柜加固安装;设备模块配置;设备间和机架内缆线布放;电源和电力线布放;设备至各类配线设备间缆线布放;缆线导通;各种标签;机房内供电电源和电压范围;接地引入线和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机房内防火措施;机房内安全措施。《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077-2005)①按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检查设备安装情况;②机房内电源输入端供电电压和电压范围:用数字电压表检测电源输入端供电电压及范围,允许变化范围为(-40~-57)V;③设备的接地电阻①设备供电正常;②告警指示工作正常;③按测试操作程序进行硬件检查,应通过自检1系统的建立功能:系统初始化、系统程序、交换数据自动/人工再装入、系统自动/人工再启动。2系统的交换功能本局及出入局呼叫;市话汇接呼叫;与各种用户交换机的来、去话呼叫;国内、国际长途来、去话呼叫;计费功能;非话业务;特种业务呼叫;新业务性能;人机命令核实、告警系统、故障诊断和数据生成等系统的网同步功能;系统的网管功能等设备经过严格的系统检查测试,认为稳定性已达到要求时,即可将测试检查记录完整交与工程验收小组,准备进行初验测试。4.3.3初验测试电话交换系统初验测试项目应包括:1、基本功能(如通信系统的业务呼叫与接续、编号、计费、信令、系统话务负荷能力、传输指标、维护管理、故障诊断、环境条件适应能力等)2、障碍率测试3、可靠性测试1本局呼叫2出、人局呼叫3汇接中继测试4检查计费差率。

①额定高温试验:调整空调系统,使室温到达35℃,相对湿度为30%~60%时打开机架的前、后盖板,系统应能m常工作1h,用模拟呼叫器进行局内呼叫,接通率应为99.9%。②必要时要进行临界高温试验:使室温达到45℃,相对湿度应大于20%,测试呼叫接通率半小时,系统应工作正常。返回正常条件,调整室温达到20℃,相对湿度不大于90%,测试呼叫接通1h,接通率应为99.9%。温、湿度应在地板上面1.5m处和机架前面0.4m处测量(机架前、后没有保护)。在试验过程中,温度梯度应小于5℃/h,相对湿度应小于l0%/h用模拟呼叫器连续呼叫测试10万次局内障碍率不大于3.4x10-4

a不得导致50%以上的用户线、中继线不能进行呼叫处理;b.每一用户群通话中断或停止接续,每群不大于0.1次/月;c.中继群通话中断或停止接续0.15次/月(不大于64话路);0.1次/月(64~480话路);d.个别用户不正常呼入,呼出接续:每千户用户,不大于0.5户次/月;每百条中继,不大于0.5线次/月;e.一个月内,处理机再启动指标为0~5次(次要、严重再装入);f.软件测试故障不大于8个/月,硬件更换印制电路板次数每月不大于0.05次/100户及0.005次/30路PCM系统;

g.长时间通话,12对话机保持48h,通话路由正常,计费正确

1程控交换机试运转验收是对交换机质量稳定性观察的重要阶段,也是对交换机实行加载后对质量的直接检验。2试运转验收应从初验测试完毕、割接开通后开始,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4.3.4试运行验收测试1)硬件故障率因元器件损坏.须更换印刷板的次数:第一月,应不大于0.1次/100门;第二月,应不大于0.1次/100门;第三月,应不大于0.1次/100门。2)试运行期间,系统自动再启动的指标要求见下表。3)计费差错率应不大于10-5。4)交换网络非正常倒换的指标不大于:第一月2次;第二月1次;第三月1次,总计4次5)在试运行阶段不得出现由于设备原因而进行人工再装入和最高级的人工再启动。6)在试运行期间,不应产生由于软件设计错误造成的故障。7)分群设备的可靠性指标与初验测试阶段指标应相同。8)局内接通率测试①用模拟呼叫器每月测试一次,每次作10000次呼叫,接通率应不小于99.9%,呼叫在忙时进行。②用人工拨叫方法每月测试一次,每次1000次呼叫,接通率应不小于99.5%,呼叫在忙时进行。9)局间接通率测试各局向出入中继接通率每月测试一次,每个局向作200次呼叫,接通率应不小于95%,测试时连结对用户,在话务清闲时进行。10)长时间通话测试每月测试一次,用10对话机连成通话状态,在48h后通话电路应正常,计费正确,无重接、断话或单向通话等现象。检测设备温湿度计、接地电阻测试仪、数字电压表、模拟呼叫器。4.4会议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VideoConferencingSystem)不但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图像通信,而且是一种交互式的多媒体通信。它利用现有的图像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及微电子技术,进行本地区或远程地区点与点之间或多点之间双向视频、双工音频、数据等信息交互式的实时通信。国际电信联盟ITU对于视音频通讯及其兼容性的技术进行了规范,在这些基本的协议中,同时对语音、视频、数字信号的编码格式,用户控制模式等要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ITU-T制定的适用于视频会议的标准有:H.320协议(用于ISDN上的群视频会议)、H.323协议(用于局域网上的桌面视频会议)、H.324(用于电话网上的视频会议)、H.310(用于ATM和B-ISDN网络上的视频会议)和H.264(高度压缩数字视频编解码器标准)。其中H.323协议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通用的协议标准,而H.264是目前最先进的网络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典型的基于H.323协议会议系统4.4.1系统验收1、工程验收前检查2、工程初验3、工程试运转4、工程终验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32-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33-2005)4.4.2工程验收前检查1房屋建筑和环境检查2安全检查:满足YD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的要求。3设备布置检查4机架安装及电缆布放5电源和接地检查6硬件检查测试7系统检查测试4.4.3工程初验1初验测试要求1.1在系统割接开通前,必须进行初验测试,用以检验会议电视系统及其相关设备是否符合运转要求。1.2初验测试应在安装工艺和软件版本检查合格后进行。软件修改补丁必须经过验收主管部门的同意。1.3初验测试的计划和内容应依据本规范的要求制定。测试操作方法和手段可参照厂家提供的技术文件以及专用仪表来进行。1.4初验测试步骤应按照安装、移交和验收工作流程图进行。在初验测试阶段,如果主要指标和性能达不到要求,应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并按工作流程图的要求,重新进行系统调测。2传送信道的性能抽测3系统功能抽测3.1视频部分1.全部会场可以显示同一画面,可显示本地画面。2.全部会场的画面可依次显示或任选其一。3.MCU组网方式中,当某一会场需要长时间发言时,主会场应能任意切换其他会场的画面进行轮换广播,而不中断发言会场的声音。3.2音频部分1.除主会场与发言会场可以进行对话外,还允许1-2个会场进行插话。2.任何会场均有权请求发言,申请发言的信号应在主会场的特设显示屏上显示。3.主会场可实现对全部会场音量调节和静音功能。3.3会议控制1.在网内任意节点都可设置为主会场。2.主会场应能任意选择以下四种切换方式:主席控制方式、导演控制方式、声音控制方式、演讲人控制方式。

3.主会场可遥控操作参加会议的全部受控摄像机的动作,调整画面的内容和清晰度。应保证摄像机摆动、倾斜、变焦、聚焦等动作要求。4.MCU组网方式中,能实现某一会场的实时加入。3.4MCU组网方式应支持T.120数据会议。3.5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1.电视会议预约登记。2.调度和检测传输信道。3.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管理和工作状态监测。4.电视会议的计费。3.6业务联络系统应设置专用的业务联络系统。4质量评定4.1视频质量的定性评定l.图像质量:达到近似VCD图像质量要求。2.图像清晰度:送至本端的固定物体的图像应清晰可辨。3.图像连续性:送至本端的运动图像连续性良好,无严重拖尾现象。4.图像色调及色饱和度:本端观察到的图像与被摄实体对照,色调及色饱和度应良好。4.2音频质量的定性评定1回声抑制:由本地和对方传输造成的回声量值,系统应无明显回声。2.唇音同步:动作和声音无明显时间间隔。3.声音质量:系统音质应清晰可辨、自然圆润。4.4.4工程试运转4.1试运转验收要求4.1.1会议电视系统试运转验收是对系统质量稳定性观察的重要阶段,也是在系统加载业务后对质量的直接检验。4.1.2试运转验收应从初验测试完毕、系统开通后开始,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4.1.3试运转验收测试的主要性能和指标应在达到本章所列的项目规定后,方可进行工程终验。如果主要指标不符合要求,应从次月开始重新进行。在试运转期问,若系统总指标合格,但某月的指标不合格,则应追加一个月,直到合格为止。4.2试运转观察指标4.2.1试运转期间,传输信道的性能应满足YD/T5032-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表6.1.1中的规定。4.2.2会议电视设备在传输信道满足YD/T5032-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表6.1.1中的规定时,应能正常工作。4.2.3试运转期间,图像清晰可辨,色调和色饱和度良好,无拖尾和马赛克现象。4.2.4试运转期间,声音自然、圆润、清晰可辨,无明显回声和啸叫现象。4.2.5试运转期间,会议电视系统音、视频应同步。检测仪器:温湿度计、照度计、接地电阻测试仪误码测试仪、风速仪

、噪声分析仪4.5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系统HFC网络HFC(HybridFiberOptic/Coaxial)是一种利用现有CATV网络的双向宽带接入网。HFC的馈线部分采用光纤,配线部分则使用现有CATV网中的树形分支结构的同轴电缆。典型HFC网络结构HFC频谱的分配:

5-42MHz为上行通道,主要用于传输语音和监测信号,可为500个用户提供电话服务;

54-550MHz为模拟广播电视信号的下行通道,可传输约60套模拟电视节目;

550—750MHz可用于视频点播、高清晰度电视和数据双向业务,可传送200路数字电视节目。目前HFC提供的业务除了电话、模拟广播电视业务外,还可提供N-ISDN业务、高速数据通信业务、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和各种数据信息服务业务。

4.5.1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检测卫星数字电视系统应检测所有频道的输出电平,结果应满足(-60~-30)dBμV。4.5.2有线电视系统的检测1检测所有频道的输出电平,应达到(60~80)dBμV。2主观评价方法检查以下项目4.6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属于扩声音响系统中的一个分支,而扩声音响系统又称专业音响系统涉及电声、建声和乐声三种学科的边缘科学。所以公共广播系统最终效果涉及合理、正确的电声系统设计和调试,良好的声音传播环境(建声条件)和精确的现场调音三者最佳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系统的主要功能(1)播放背景音乐;(2)用软件程序控制播音;(3)可根据需求,分区或分层播放不同的音响内容;(4)有广播、背景音乐及扬声器线路检测功能;(5)紧急广播和背景音乐采用同一套系统设备和线路;(6)当发生紧急事故(如火灾时),可根据程序指令自动切换到紧急广播工作状态;(7)火灾报警时,可进行报警层与相邻上下两层的报警广播;(8)提供任何事件的报警联动广播;(9)手动切换的实时广播4.6.1系统功能检测(1)公共广播系统应能实时发布语声广播,且应有一个广播传声器处于最高广播优先级。(2)当有多个信号源对同一广播分区进行广播时,优先级别高的信号应能自动覆盖优先级别低的信号。(3)业务广播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第(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11-1-1的规定。

(4)背景广播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第(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11-1-2的规定。背景广播系统的其它应备功能表11-1-2

(5)紧急广播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第(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公共广播系统有多种用途时,紧急广播应具有最高级别的优先权。公共广播系统应能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s内,向相关广播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或实时指挥语声。②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播的信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③紧急广播系统设备应处于热备用状态,或具有定时自检和故障自动告警功能。④紧急广播系统应具有应急备用电源,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时间不应大于1s;应急备用电源应能满足20min以上的紧急广播。以电池为备用电源时,系统应设置电池自动充电装置。⑤紧急广播音量应能自动调节至不小于应备声压级界定的音量。⑥当需要手动发布紧急广播时,应设置一键到位功能。⑦单台广播功率放大器失效不应导致整个广播系统失效。⑧单个广播扬声器失效不应导致整个广播分区失效。⑨紧急广播系统的其它应备功能尚应符合表11-1-3的规定。4.6.2电声性能检测公共广播系统在各广播服务区内的电声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1-1-4的要求:

温湿度计、接地电阻测试仪、信号发生器、音频分析仪等

房屋建筑和环境检查2.1.1会议电视所需的各种用房,除应按、D/T5032-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执行外,其他房屋设计还应按YD/T5003-2005(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执行。2.1.2会议电视用房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视会议室光源应采用色温为3200lx的三基色灯。2.电视会议室主席区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800lx;一般区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500lx。水平工作面测点距地高度为0.8m。投影电视屏幕区照度不应高于80lx。3.控制室、机房光源应为日光灯。机架设备区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100lx,垂直工作面测点距地高度为1.2m;坐席设备区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100lx,水平工作面测点距地高度为0.8m。2.1.3会议电视的温、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视会议室温度应为18℃一25`C;相对湿度应为60%一80%.2.电视会议室新鲜空气换气量每人每小时不应小于18m³;空调气体流速不宜大于工1.5m/s.3.控制室、机房温度应为18℃一25'C;相对湿度应为60%一80%.2.1.4电视会议室的声学特性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视会议室的混响时间和吸声处理应符合建筑声学要求。2.电视会议室允许的噪声级不应大于40dB(A);护围结构的隔声量不应低于50dB.2.1.5电视会议室的色调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视会议室的护围装饰、桌椅布置、地毯等应统一考虑色调2电视会议室的颜色宜简洁明亮,浅色为主,双色搭配。3电视会议室严禁采用黑色或白色作为背景色。返回设备布置检查2.3.1话筒和扬声器的布置应尽量使话筒置于各扬声器的辐射角之外。2.3.2摄像机的布置应使被摄人物都收人视角范围之内,并宜从几个方位摄取画面,方便地获得会场全景或局部特写镜头。2.3.3监视器或大屏幕背投影机的布置,应尽量使与会者处在较好的视距和视角范围之内。2.3.4机房、控制室设备布置应保证适当的维护间距,机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00mm;当设备按列布置时,列间净距不应小于1000mm;若列间有坐席,则列间净距不应小于1500mm.2.3.5会议室桌椅布置应保证每个与会者有适当的空间,一般不应小于1500mX700mm,主席台还应适当加宽至1500mmx900mm.返回机架安装及电缆布放2.4.1机架应平直,其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2mm。2.4.2机架应排列整齐,有利于通风散热,相邻机架的架面和主走道机架侧面均应成直线,误差不应大于2mm,2.4.3缆线布放应整齐合理,在电缆走道或槽道中布放电缆,以及机架内布放电缆均应绑扎,松紧适度。2.4.4电缆走道或槽道的布置均应水平或直角相交,其偏差不应大于2mm,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