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协同在线赋能山区学校均衡发展_第1页
双师协同在线赋能山区学校均衡发展_第2页
双师协同在线赋能山区学校均衡发展_第3页
双师协同在线赋能山区学校均衡发展_第4页
双师协同在线赋能山区学校均衡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坐落在密云水库东北岸,一校五址,下辖2所完小及幼儿园,现有学生715人,幼儿365人,教职工175人。多年来,学校在“求真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推进信息化环境建设,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校园硬件的升级改造,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等深远意义[1]。随着国家、市区等一系列关于教育信息化文件的出台,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的现实问题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对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有如下一些现实条件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1.不可逆转的空间距离学校一校五址,其中小学部包括中心小学本部、东庄禾小学、桑园小学三个校区。从空间距离上来说,东庄禾小学距离中心小学近20公里,桑园小学也有近5公里。集中的教育教学研究极为不便,客观上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尤其在课后服务的供给上,由于距离和交通的不便,艺术、科技等优质课程师资输入有一定困难。2.不够均衡的师资配置从学校自身来说,师资配备不够均衡。虽然学校多年来坚持教师镇域内轮岗交流,但是由于东庄禾、桑园两所学校生源数量限制,教师的流动也不能形成规模。由于规模小,教师少,很难形成浓烈的教学研究氛围。有的教师身兼几个学科,或多或少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够全面、充分。怎样在学校内部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何让更多优秀教师的能量释放出来,让更多的师生走进他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2021年3月,我校有幸成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密云区实验学校成员,并率先开展“双师课堂”的实验研究。基于学校现有师资配备、光纤网络及录课室环境,在中心小学现有的精品录课室基础之上,整合下属两所完小(东庄禾小学和桑园小学)原有视频会议设备,进行软件、硬件的升级改造,在三所学校各搭建一个音视频互动的环境,实现了教师学生的课堂交互。自此,我校开始了“双师课堂”构建农村一校多址协同教学模式的实验。我们的实践探索转眼间,“双师课堂”实验已经开展近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在实验中边摸索建设、边实验探索、边反思改进,一步步向我们期待的愿景迈近,同时在实践中也获得了一些体验和感悟。1.顶层设计,立足于长远谋划“双师课堂”的优势是基于优质资源丰富教育供给,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革为名师团队支持下的新型教学场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优质资源均衡[2]。为此,学校先后6次召开相关干部、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研讨会,了解双师,有效研究。并且广泛征求学科教师、完小教师的意见,最终形成了“114多双师课堂”运行机制。树立一个理念:思想引领,系统推进,融合创新,智慧发展。申报一个课题:“双师课堂”构建农村一校多址协同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介入会不断改变“双师”教学的行为、状态和习惯,不断提升教师的品质、水平和境界。学校将实验以课题的方式在区规划办立项,所有参与实验的教师都是课题研究成员。这样一来,我们的实验就更为规范、科学,更多的教师开展关于“双师教学”的多层次实践,以课题引领实验,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实例与相应的对策。遵循四个结合:一是科学分析与找准方向相结合(目标定位角度);二是系统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实践步骤角度);三是制度推动与持续探究相结合(实际应用角度);四是现实应用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使用效果角度)。开发多种路径:单学科指向多学科,优秀教师指向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指向融合其他,镇域内指向镇域外。2.骨干试水,重点解决建设应用问题“双师课堂”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显陌生,研究实验初始阶段,就需要有试水者。我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有5位,涵盖了4个学科。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都是旗手,也是我们开展“双师课堂”实验的宝贵资源。为此,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師引领先行、普通教师一路跟随,共同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总结方法的研究方向。第一次实验从数学学科带头人张永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分数乘整数”一课开始(图1),三校同年级师生、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其他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共80余人参与。课后,“双师”实验小组和技术人员现场交流研讨,从硬件设备、软件技术、上课交流互动等方面梳理出了18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更多地指向了技术应用和需求期待。图1

数学实验课如视频和音频信号不清晰且有延迟、主讲教师输出画面自动切换不及时、三校学生交流画面切换有障碍等相关的硬件技术问题;也发现了主讲教师驾驭三地课堂不顺畅、完小助讲教师不干预、学生练习不反馈等相关问题。此后,我们又分别让语文、英语、科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骨干教师授课。反复几次模拟课堂实践场景,反复改进、调整,初步完成设备定型。3.强化协同,完善“双师”课堂实验“双师”课堂的研究,远远不像日常教研那么简单,需要的是研究者不断尝试,甚至不断“碰壁”来完善。和实验之前我们的设想一样,除了软硬件环境外,实践中困扰我们的关键问题是三校师生间的互动障碍。比如,课堂上更多关注主场学生而忽略客场师生,影响学生的参与情绪;助教的作用呈现不明显;完小学生想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主讲教师却不能及时发现或者无法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等。面对种种问题,“双师”实验小组坚持问题不过夜,现场研讨,找到解决策略。(1)场景转换,实现不同角色体验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让主讲教师走进完小课堂,体验客场教师听课、学生上课的感觉(图2)。我们把助教教师带到主讲教室,让他们体验现场讲课情况,模拟上课,感受主讲教师课堂中驾驭三校学生的困难。在角色互换中,教师们对于整个讲课环境和遇到的问题更能感同身受,也更加明晰作为主讲教师和助教教师的不同角色职责。(2)协同备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远程名师和班级辅导教师“1+1”分工协作,线上主讲,线下答疑,是双师课堂教学的特质。因此主讲和助教教师协同备课尤为重要。在反复磨合与实践中,我们完善了主讲教师和助教教师三方协同备课制度,总结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任务要求。课前,共同分析授课班级学情,共同搜索并制作教学资源,熟悉教学目标和整个教学流程。课中,主讲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在讲解过程中三方互动,提前布置互动点,助教教师发挥组织、引导、交流的作用。课后,三位教师进行反思总结,调整。(3)多方联动,实现磨合中的问题解决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的三方讨论,针对问题依次整改,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市区两级专家咨询(图3)。每一次都会形成一次实验报告,每份报告都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中的软件、硬件所发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问题,也有我们随机采访学生的访谈记录。同时,市区级专家、领导也多次入校指导,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图3

“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方联动一年以来,课题组完成“双师”教学实验23次,形成了23份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这样以“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方联动,让学校的“双师”实验逐步走向完善。4.融合推进,实现“双师课堂”的增值服务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结合校本研修工作,我们将“芳华杯”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同心杯”骨干教师示范课及日常的教研活动与“双师课堂”研究工作整合起来。日常教师利用录课室录制优质课时,完小教师也可以通过“双师课堂”在线听课观摩,既拓展了教师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又实现了远程听课、探讨和学习,减少了完小教师集中活动带来的诸多不便。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日常三校教研、三校会议、跨校社团辅导等活动都可以通过“双师课堂”来实现,效果很好。后续,我们计划探索开展三校线上小型竞赛和区域内教育共同体中“双师”教学的研究等活动。我们的实际获得一是扎实推进,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截至目前,我校参与“双师课堂”实验主讲教师25人次,参与备课教师50人次,参与上课学生1380余人次,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8个学科,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地域障碍,也补充了师资中的短板。在优秀教师的带动下,逐步构建起双师“线上+线下”“教学+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助力乡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互为“双师”,關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双师课堂”的最终受益者一定是学生,所以每次教学之后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访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从孩子们高举的小手、涨红的小脸我们看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