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后期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_第1页
浅谈余华后期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_第2页
浅谈余华后期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_第3页
浅谈余华后期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_第4页
浅谈余华后期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中,余华是一位相当引人关注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真实的个人感觉及所开拓出来的与传统叙事完全背离的创作方式而成为一位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他以循环往复的情节叙述,单一本质的人物形象,冷漠的叙事语言表达了他个人对于生存的某种态度,表达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在余华笔下展现出来的是无边无际的欺诈、暴力、杀戮、荒诞以及人性之恶,这幅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余华小说的主题—苦难。然而,余华并不是一个按一成不变的风格写作的作家,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并在变化中日趋成熟的作家,1992年、1995年的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新的小说创作风格形成并逐渐成熟,但苦难仍是其创作的基本母体,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深入研究,探求余华小说对苦难救赎的道路。关键词:余华小说

苦难

救赎80年代中期,余华以先锋小说家的面孔出现在文坛,而余华这个名字也伴随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响彻文坛,此后余华时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余华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视角,冷酷的笔触,用文字表达出他所认知的世界——充满暴力、血腥,到处充溢着死亡的气息。在余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除了看到暴力鲜血死亡之外,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始终缠绕在我们的周围,不论是在直接的暴力作用下,还是在温情外衣的包裹下,它始终不曾离开过我们,它就是余华小说的基本母题——苦难。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备受学者们关注,相关的文章也有很多,仅作者能够找到的关于苦难的论述就有崔玉香发表在2006年《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的《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吕伟发表在2007年《现代语文》第11期的《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薛永再发表在2007年《陕西教育》第12期的《苦难的叙述与消解》、郭燕红发表在2008年《作家杂志》第7期的《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2007年浙江大学李佳的硕士毕业论文《在暴力与温情中穿梭——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公培强的硕士毕业论文《苦难的史诗》等10多篇文章,他们对余华的苦难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精到的研究,但对余华小说中的灵魂的救赎问题却是少有涉及。本文作者在认真学习他们的文章后从余华小说苦难表现入手,分析余华小说中苦难的特点,并找出余华以苦难为命题的原因。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余华小说中苦难命题的哲学思考,探求出余华在其小说创作中最终进行苦难救赎的秘密。一、余华眼中的苦难定义一提到苦难,或许我们更多的是关于死亡的思考,诚然死亡是人的苦难,但死亡也是个人苦难的终结。死亡并不是人生的最大苦难,最大的苦难是来自于活人的世界。余华小说中所呈现的苦难不仅仅有在暴力直接作用下的鲜血和死亡,在神秘力量作用下人的无助和恐慌,在温情外衣隐蔽下的生命的脆弱。还有来自于世界本身的无序、混乱、荒诞以及传统观念所遭遇的颠覆,有人类生存的艰难和对生命流逝的无奈,这一切都构成了余华小说丰富多彩的苦难世界。二、余华小说中苦难的表现苦难不仅仅是死亡,在余华小说中它更表现为对传统的质疑,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一)

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个对世界充满美好愿望的少年,为保护别人的苹果不被抢夺,被打的满脸开花,而司机面对这一切脸上却始终挂着不可琢磨的笑容。我的这种正义的行为第一次遭到世界的嘲讽,遭到彻底的摧毁,苦难自十八岁开始,我的内心开始对这世界产生了抵抗和敏感,更多的是对未来之路的恐惧。传统的家庭伦理应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一片和谐温馨,但《现实一种》却让我们的美梦彻底粉碎,人性本来的美好善良,此时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动物嗜血本性。孩童时代的纯真也荡然无存,一切悲剧都在动物的本性中开始。“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堂弟的哭声使皮皮兴奋起来,他于是去打堂弟的耳光,使堂弟发出“像是暴风将玻璃窗打开似的声音”【1】,山峰要求皮皮把地上的血舔干净,皮皮的母亲对山峰说:“让我舔吧,他还不懂事。”“妻子一走进那摊血迹就俯下身去舔了,妻子的模样十分贪婪”【2】。浪漫爱情在《古典爱情》中而被完全肢解,才子佳人的佳期如梦被冰冷的事实,和鲜血淋淋的描述所腰斩。柳生和小姐惠多年后的相遇是在残酷的“菜人”市场,“柳生行至屋内,见一女子仰躺在地,头发散乱,一条腿劫后余生,微微弯曲,另一条腿已消失,断处血肉模糊。……柳生仔细辨认,认出来正是小姐惠。不觉一阵天旋地转。没想到一别三年居然在此相会,而小姐竟已沦落为菜人。柳生泪如泉涌”【3】。(二)

对宿命的恐惧《世事如烟》建筑在对冥冥之中对命运的恐惧,更推出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命运力量。整整一条街上的人几乎个个命若游丝,无论怎样挣扎和躲避,最终都难逃命运的伟力。小说中司机与灰衣女人的关系即是如此:算命先生说司机要避开灰衣女人,可司机偏偏遇见她,为避免灾祸,故意压过灰衣女人的衣服,而女人却在当晚死去,司机偏又参加灰衣女人儿子的婚礼,感悟后自杀。余华再一次将苦难的目光投放到家庭中,让死亡始终不曾离开过这个温情的家庭中。残酷的余华让这个家庭成员一个个死去,希望一个个破灭,而最终承受这一切的却只有一个人——徐富贵。富贵经历了丧父、丧母、丧妻、丧女、丧子、丧女婿的苦难,余华还觉得不满,于是“苦根”,便在余华的安排下“吃豆子”撑死,作为富贵的最后希望的“苦根”都先他而去,余华的残忍似乎到了极致,在《活着》中我们很少看到暴力和鲜血,但我们总能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在左右这个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命运,有庆、凤霞、二喜都死在了同一家医院,这是否是命运的刻意安排呢?三、余华小说中苦难的特点余华小说的苦难可以称作上是苦难的百科全书,里面展现的各种苦难时刻发生,余华或以暴力,或以温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面,让我们在震惊之余,感觉到余华小说不可抗拒的魅力。综观余华小说其表达苦难主要有以下的三点。(一)暴力作用下的直接苦难这是余华运用最多,也是读者最能直接体会到的,余华小说似乎成了一个“屠宰场”,张颐武先生对余华的暴力描写说“余华好像迷上了暴力”【4】,甚至有人怀疑“余华身体里流淌的不是血,是冰渣子”。余华自己也说“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4】,“暴力因为其形式而充满激情,他的力量源自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他使我心醉神迷”【4】。于是我们看到了余华笔下的暴力、血腥、死亡的场面描写,我们瞪大眼珠,视觉受到了强大力量的冲击,我们开始怀疑这就是我们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生,真实的生活?《死亡叙述》中,司机叙述自己的死亡过程:“……镰刀砍进了我的腹部……砍穿了我的皮肤……砍断了我的盲肠。……镰刀拔出去时不仅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锄头劈在了肩胛上……我听到肩胛骨断裂时发出的“吱呀”声……铁的四个刺已经砍入了我的胸膛。……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5】。余华以第一人称描写了司机被杀的过程,冷静客观的叙述着这种血腥的场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司机是如何一步步迈向死亡,而此时的我们不觉间周身寒冷。《现实一种》对山岗的解剖:“她用尸体解剖刀像是刷衣服似的刮着皮肤上的脂肪组织,发出声音如同车轮陷在沙子里无可奈何的叫唤……在腹部的医生只是刮除了脂肪组织和切除肌肉……眼科医生此刻已经取出了山岗一只眼球。口腔科医生用手术剪刀将山岗的脸和嘴剪得稀烂……口腔科医生正在用手术锯子卖力地锯着(四)内心的深刻思考“秩序总是要遭受混乱的捉弄,因此我们置身文明秩序中的安全就不再真实可信”【16】,“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现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极端化想法”【16】。于是一个暴力、鲜血、死亡、杂乱无序、的荒诞世界在余华的笔下产生。五、苦难背后的哲学思考苦难是余华小说中的基本母题,但永远不是余华小说的终极目的。我们透过余华泣血的文字能够看出余华文字包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余华以苦难为命题的良苦用心,他是在借助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绪的抒发与宣泄,显示出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现实世界生存困境之间的紧张关系,是颠覆传统后对新秩序的呼唤,是在承受苦难的背后展现生命的力量和对生命的尊重。(一)疯狂的颠覆是对新秩序的强烈呼唤先锋小说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传统的怀疑、批判、否定、反抗、颠覆。“任何新的发现都是从对旧事物的怀疑开始的。人类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秩序,我们置身其中是否感到安全?……然而秩序是否牢不可破?事实证明庞大的秩序在意外面前总是束手无策……秩序总是要遭受混乱的捉弄。因此我们置身文明秩序中的安全也就不再真实”,“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16】。“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17】。余华认为“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18】他结合自己特殊的人生,独特的心里感受以不同于旁人的视角,选择了一个让人产生恐惧的命题——苦难,加之暴力鲜血死亡的参与,给人们展现一个荒诞的世界,混沌无序的社会,在这里文明沦丧,传统亲情、爱情被疯狂颠覆、嘲弄,加之对人性恶的放大,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现实经验的狭隘,生命的脆弱,生存的艰难。用这种极端的手段将人类逼到悬崖边,于是将一切推翻重组便成为可能。(二)苦难背后的悲悯心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19】。于是,90年代后余华作品不再只是恐惧、焦灼、战栗与仇恨,他重回人的心灵,态度变得温和、深沉,时间洗涤了他的浮躁,加深了他的厚重的思考。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将众多的苦难集中在富贵一个人身上,看生命是如何让自己的灵魂驶向彼岸,一个遭受苦难不断蹂躏的生命最终选择了活着。他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执着的讴歌与尊重,也让我们感受到余华充满伤痛感和绝望感背后,隐藏着一颗温暖而悲悯的心灵,余华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20】。六、苦难的救赎在暗无天日的黑暗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难的生存困境,难道在自己心灵深处和灵魂内部就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栖所之地吗?余华从先锋小说的颠覆到后来小说的探求,始终对这一问题给与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中苦难永远无法摆脱,但余华经过苦苦探求之后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天堂的道路,一条精神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几个耀眼的符号,正熠熠生辉。(一)坚忍在余华的《活着》中,富贵的一生是多难的,所有亲人都先他而去,在生命的荒原上只留下富贵这个孤独的生命个体在寂寞孤独中游走,呻吟。他没有倒下,而是在亲手埋葬了自己一个个亲人后坚强的活下来了,仍与那头老牛日夜在多年的土地上耕作。这是一种“活着”的力量。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1】(二)奋斗当我们无法改变残酷的事实,无法将苦难驱散,无法用怨天尤人来让自己心灵慰藉时,奋斗的一生可能会让苦难对我们敬而远之。《兄弟》中李光头的作为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他童年时候受过欺负也经过文革的冲击,恋爱中也遭到了失败,但他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柳镇最有势力的人物,我们在李光头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有很多人认为是欲望,不做辩解),而少有苦难,“李光头应该是一个民间英雄”【22】。而他的兄弟宋钢,却恰恰是因为缺少这种奋斗的精神和热情(虽然也为过上好的生活努力过),而最终卧轨自杀,宋钢的受人欺负、生活困顿,妻有外遇,自己也成了性别模糊的人,而后在羞愧中自杀,苦难几乎伴随他的一生;而李光头此时却准备遨游太空了!(三)爱爱在余华的小说中,虽然不像苦难写的那样着墨很多,但我们从字里行间总能感觉的这种力量的存在,她不浓烈但醇厚,她不彰显但魅力无穷,所有的苦难都不能遮挡她的光辉,她总在我们即将崩溃时向我们微笑给我们力量,让我们重新获得生的力量和勇气。因为爱的存在我们可以化解仇恨,因为爱的存在,我们可以在苦难将我们压倒后再重新站起,爱给了我们生存的动力和希望。爱如涓涓细流缓缓的注入我们的体内,让我们被苦难折磨的瘦弱身躯再显生命的生机勃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我们作出了爱是人类存在本质的有力论证。女婿和外孙七个亲人的相继死亡,并没有将福贵推入绝望的深渊,也没有将福贵打垮,他依然友好地面对这个使他绝望的世界。福贵和一头老牛仍然相伴着继续人生的长旅,生命的顽强在此得以体现。余华借《活着》展示了重新拥抱现实的姿态,是因为真实存在于生存着的人的自身之内,他引导我们拨开阴霾重回人的心灵,让我们洞察并珍视真善美的存在,闪耀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不同的故事使这一主题得以强化和拓展。作品通篇写一个丝厂工人许三观的卖血经历许三观用卖血来缓解现实处境的一次次侵压,真诚地坦露了一个平凡的人在苦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忍顽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