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练习_第1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练习_第2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练习_第3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练习_第4页
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苏州专用)专题09文言文阅读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核工记【清】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有删改)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五分许(左右) B.如延纳状(邀请)C.维一小舟(栓系) D.计人凡七(凡是)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最小的弟弟所雕刻的一件精美的桃核微雕工艺品。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由上至下、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的。C.在这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着人、建筑、器物和风景。D.这件微雕作品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歌意境的形象再现。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2)俱一一肖之。4.有同学读了《核舟记》后,觉得文末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用在本文结尾也非常恰当,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三游洞①记(清)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②也。路狭不可行,舍舆③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④,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⑤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⑥。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⑦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⑧而下垂,扣⑨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⑩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⑪,则好游者踵相接也;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⑫。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①三游洞:山洞名。②夷陵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下牢:关名,陵郡治所在地。③舆:指车,有时也指轿。④汤(shāng):形容急流发出的声音。⑤(zhuì):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⑥伛俯径石腹以出:弯腰低头从大石下边走出。伛,弯腰。俯,低头。⑦(yíng):一间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间房屋。⑧乳:钙化,形成钟乳石⑨扣:同“叩”,敲,敲打。⑩逄逄(páng):鼓声。⑪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都会州郡。⑫亲炙其光:亲自领略它的风光。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诵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B.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C.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D.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6.理解文言实词有一定的方法。请按照提示解释本文中实词。(1)【积累迁移】我们由《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积累迁移可知,“闻水声汤汤”的“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2)【语法分析】“下视深溪”中“下”在动词“视”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下”应该灵活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3)【查阅字典】遇到多义词“绝”,可以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字典上有如下义项:①断,断绝;②极,非常;③横渡,横穿。根据语境,“缕缕不绝焉”一句中的“绝”是__________之意。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出于两崖之间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B.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D.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8.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2)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9.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问题。苏州赋林锡旦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万物复苏,川流滋润。然则三山岛畔,人类遗址逾万年;草鞋山中,水稻耕作六千轮。蚩尤先民,兵仗威厉无比;良渚文化,玉琮精美绝伦。江南并非荆蛮,华夏有此文明。溯自商周,泰伯来而勾吴立国;延及春秋,阖闾起而伍员建城。相土尝水,原野竖起吴都;开天辟地,水陆并列城门。都邑之纲纪,王业之藩屏。兵圣奇谋,胥溪通而胜战强楚;霸王举鼎,江东出而扫灭暴秦。运河纵贯,江海联横。阊门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依存。集散东西兮货积如山;供输南北兮帆樯似林。富丽州雄,东南称此都会;郡守府治,有吴据此中心。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亨。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苏湖一熟,禾泽苍生。赋税尽出于此;贡物皆输于京。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1)下列哪一组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人类遗址逾万年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逾急(《阎典史传》)B.溯自商周

实以四半日溯流行七百里(《过小孤山大孤山》)C.霸王举鼎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D.此诚姑苏繁华之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富丽州雄,东南称此都会。②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3)结合文章,说一说你眼中的苏州是什么样的。阅读《苏昆长堤》,完成下面小题。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槁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梦溪笔谈》【注】①病涉:对往来涉水感到不便。②籧篨(qùchǔ):用苇或竹编的席。③刍槁(chǔ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是哪一项?(

)A.但苏州皆泽国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B.久欲为长堤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C.以通南北之水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D.尔安敢轻吾射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11.给画曲线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就水中以籧篨、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②不日堤成,至今为利。13.“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但先人最终还是建成了长堤,给了你什么启示?阅读课外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逋①,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②,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赐粟帛。【乙】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一童子出应门③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④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丙】秋江写望(作者:林逋)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注释】①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赏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死后,赐谥“和靖先生”。②澄浃峭特:语言澄清通彻,雄健独特。③应门:守在大门口。④棹:划水行船。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①弗趋荣利_____②逋善行书_____③喜为诗_____④或谓_____⑤且不欲以诗名一时_____15.下面句子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划出停顿。限断两处。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既就稿,随辄弃之。17.【丙】诗描写了______、平静的水面、______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构成一幅______的秋江美景图。18.“晏如”表示“安然自若的样子”。在【甲】文中,这一词具体表现为林逋______的处世之道。这一词在【乙】【丙】两文中同样有所体现,请选择一文,具体分析林逋的人生追求。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沧浪亭记(节选)【宋朝】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①,始僦②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③,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④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⑤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野老不至,鱼鸟共乐。【注释】①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②僦(jiù):租赁。③燠yù:热。④并:通“傍”。⑤杠:独木桥。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沧浪静吟苏舜钦独绕虚亭步石矼①,静中情味世无双。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二子②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③不满缸。【注】①矼(gāng):石桥。②二子:指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二人互让君位,先后都逃到周国。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③澄醪(láo):清醇美酒。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纵广合五六十寻

②寻向所志《桃花源记》B.①不类乎城中

②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C.①遂以钱四万得之

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①思得高爽虚辟之地

②溯洄从之《诗经》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21.《初晴游沧浪亭》与《沧浪静吟》都提到了“静”,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22.联系《沧浪亭记》,请你说说《沧浪静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3.“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同为“记”,《小石潭记》与《沧浪亭记》两篇文章有何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新城游北山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稍西__________

(2)相顾而惊__________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愕而顾

送孟浩然之广陵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7.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隔东太湖西望便是洞庭东西山。明代诗人、文学家王整(世称震泽先生),曾遍游苏州,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请阅读下面这篇文言短文,领略洞庭美景。登莫釐峰记王鏊两洞庭①分峙太湖中,其峰之最高者,西曰缥缈,东曰莫釐,皆斗起层波,矗逼霄汉,可望而不可即。成化年,予归自翰林,吴县文天爵过予山中,相与穷溪山之胜。行至法海寺,仰见异峰,寺僧曰:“是所谓莫釐者也。”文振衣而上,众皆继之,或后或先,或喘或颠,至乎绝顶而休焉。天若为之宽,地若为之辟。西望吴兴、渺弥②一白,有若云焉,隐见天末,或曰卞山也。北望姑苏一带,人家历历可数;有浮屠③亭亭,曰灵岩、上方也。东望吴江,云水明丽,帆影出没,若有若无。盖七十二峰之丽,三万六千顷之奇,皆一览而在,曰:“大哉观乎!”语有之不登高山者,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者,不知地之厚也。莫釐犹尔,况所谓泰岱、恒、华者哉!予以是知学之无穷也。故记之。(有删改)【注】①洞庭:指东西洞庭山。②渺弥:指水流旷远。③浮屠:指佛塔。28.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位置。加点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义选项(1)矗逼霄汉A.逼迫B.狭窄C.靠近D.很,表程度深____________(2)吴县文天爵过予山中A.经过B.错误C.拜访D.过去____________(3)或后或先A.有的人B.倘若C.通“惑”,迷惑D.有____________(4)地若为之辟A.打开B.开阔C.通“僻”,偏僻D.驳____________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相与穷溪山之胜。(2)莫釐犹尔,况所谓泰岱、恒、华者哉!30.小松和小泽准备利用假期去莫釐峰登高游览。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帮助他们在地图中A、B、C、D四个地点中找出莫釐峰所在大致位置()31.你是否也有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的经历呢?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①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②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③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④识者!(选自张岱《陶庵梦忆·虎丘八月半》卷五,有删改)【注释】①征:征求,求取。②藻:品藻,品评。③比:并列。④讨:求。32.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

自生公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如

如雁落平沙

如鸣珮环C.使

使非苏州

晏子使楚D.雁

雁比而坐者

北雁南飞3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2)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34.文章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音乐现场的不断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个现场,分析其变化;张岱陶醉于哪段音乐现场?说说你的判断依据。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小题。【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今阁下为辅相亦同周公①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官,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益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②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节选自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丙】题榴花[唐]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注】①周公:西周名相。②阍(hūn)人:守门人。35.结合语境,请选出加点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加点字《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选项(1)四海岂尽无虞A.意料,预料

B.欺骗

C.同“娱”,快乐

D.忧患(2)虽不足以希望盛德A.脚

B.充足

C.值得

D.补足(3)至比于百官A.及,等到

B.靠近

C.比较

D.亲近(4)书再上而志不得通A.通晓,明白

B.通报、传告

C.畅通,无阻碍

D.全部3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2)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37.“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中“明”字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8.【丙】诗《题榴花》与【甲】文《马说》写作手法和所抒发的感情是否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文和【丙】诗分析。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乙】(渊明)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传》)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妻子固请种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麾而去之

中峨冠而多髯C.乃赋《归去来兮辞》

乃不知有汉 D.志不及也

处处志之4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41.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4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你对陶渊明的认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甲】柳宗元传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乙】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柳宗元被贬柳州,他一路相随,陪伴一年之后,自柳州赴江陵,此时即送别之作。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4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播非人所居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B.皆以为远州刺史

中轩敞者皆为舱《核舟记》C.官虽进而地益远

启窗而观《核舟记》D.悉召至京师

悉如外人4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①为人子尤当自谨。②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45.请从修辞角度【乙】诗颈联的妙处。46.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7.请结合古诗文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燕子矶张岱燕于矶,余三过之。水势湁潗①,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篷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不识岸上有如许境界。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方晓佛地仙都,当面蹉过之矣。登关王殿,吴头楚尾,是侯②用武之地,灵爽赫赫,须眉戟起。缘山走矶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观音阁,度索上之。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③如铁;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④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选自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注】①湁潗:波浪翻腾的样子。②侯:指关羽。③碚礌:指巨石。④寮:小屋。【乙】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清】厉鹗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⑤绝壁挂清晖。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注】⑤罾(zēng):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4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4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缘山走矶上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余三过之

及鲁肃过浔阳C.便可十年面壁

潭中鱼可百许头D.是年,余归浙

是非木杮50.“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望”的内容的?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今僧寮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52.结合【甲】【乙】两文,比较作者的情感有向异同。在“亲近诗文·诗文中的山水”活动中,小组成员找到了以下三篇文章,请你一起完成以下学习活动。【甲】小石潭记[唐]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清]袁枚①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①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②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②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③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选自《小仓山文集》)【注释】①箕(jī):簸箕。②瀹(yuè)茗:烹茶。瀹,煮。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枰,博局,这里是比赛棋艺的意思。【丙】论山水(节选)[清]张潮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离,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选自《幽梦影》)53.根据词句的结构和语境推敲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人可坐可卧,可箕踞(3)以人之逸,待水之劳(4)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54.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55.【乙】文第一段结尾的空格处标点为“?”还是“!”?请结合文意简述理由。56.张潮在《论山水》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柳宗元的“小石潭景”和袁枚的“飞泉亭景”,分别属于哪里之山水?请结合以上选文简要阐述。【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子·逍遥游(节选)穷①发②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注释】①穷:尽。②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5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

马之千里者《马说》)B.其名为鹏

不知其善也(《虽有佳肴》)C.去以六月息者也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D.南冥者,天池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正确的一项是(

)A.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B.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D.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60.【甲】文如何表现大鹏“志存高远”的形象特点?61.【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什么飞到“南冥”,到“南冥”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B.然后知困

困:困顿,窘迫C.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D.讲信修睦

修:培养6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B.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把不喜欢的东西抛弃在地上,是因为认为没有必要自己藏着。6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出自相传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篡的《礼记》,该书汇编了战国至秦汉的儒家论著。甲文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两文对现代人都很有指导意义。甲文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中“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对今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启发意义。乙文的“大同”社会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C.两文在论述上都讲究铺排的效果。甲文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让读者更好地体会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严谨、全面。乙文则用排比句来增强气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D.两文在写作手法的运用上有所不同。甲文的开头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乙文的结尾“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全文的总括语,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的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雪窦游志》节选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6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强然诺

或王命急宣(《三峡》)B.忘路之远近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C.其中往来种作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则舆夫朴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6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6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68.【甲】文作者在文中描绘环境幽美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69.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分点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参考答案1.D

2.A

3.(1)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2)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4.同意,这句话直抒胸臆,用“灵怪”一词表达对核雕技艺精妙的高度赞叹,以此收束全文,点明中心。【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D.句意: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凡:总共;故选D。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由“季弟获桃坠一枚”可知,文章描写的桃核微雕工艺品不是弟弟雕刻的,所以本项不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本题重点词:(1)松下:松树下;凿:开;阖:关闭。(2)俱:都;肖:模仿。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观点:同意。因为“嘻,技亦灵怪矣哉!”这句话的含义是: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这句话中的“灵怪”一词是对精妙核雕技艺的高度赞叹,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核雕技艺的赞美之情。由“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和“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可知,本文介绍的也是核雕工艺,所以用这句话作为结尾非常恰当,以此来收束全文,更能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点睛】参考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核桃做的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上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内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5.A

6.

听到

向下

7.D

8.①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②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予浩歌”为主谓宾语结构,“其间”为状语,“予浩歌其间”为一个完整的语句;“如钟磬助之响者”是“其声轰然”的补语;应在“其声轰然”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故选A。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积累迁移】“隔篁竹闻水声”句意: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闻:听到。验证:“闻水声汤汤”句意为“听到有水流动发出的声音”。“闻”译为“听到”。(2)“下视深溪”句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下”修饰“视”,方位名词做状语,译为“向下”。(3)选用①。验证:“缕缕不绝焉”句意“歌声连续不断”,“绝”译为“断绝”。7.A.介词,从/介词,在;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C.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D.都为助词,都译为“……的样子”;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复:再、又;循:沿着、顺着;仄径:窄窄的小路;(2)胜:美好;邑:城市;踵相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形容人们争先恐后地来。【点睛】参考译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到了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将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钟乳下垂,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逄逄”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连续不断。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9.(1)D(2)①(苏州)十分富饶美丽,东南边把它作为都会。②这里确实是苏州最繁华的地方,是吴郡发源的地方。(3)苏州历史悠久,商业繁荣,物产丰富【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人类遗址逾万年”句意:人类的遗址超过了一万年。逾:超过;“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逾急”句意:贝勒已经探悉城里没有要投降的意思,因此攻城更加猛烈了。逾:同“愈”,更加;B.“溯自商周”句意:追溯到商周。溯:超过;“实以四半日溯流行七百里”句意: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溯:逆水而上;C.“霸王举鼎”句意:霸王项羽举起象征政权的鼎。举:举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句意:向南占领汉中郡,向西攻取四川地区。举:攻取;D.“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句意:这里确实是苏州最繁华的地方。诚: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确实;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有:富丽:富饶瑰丽。雄:为首者,居前列者。东南:东南部的人。此:指苏州。②重点词有:诚:确实。滋生:发源。之:的。源:本原,地方。(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然则三山岛畔,人类遗址逾万年;草鞋山中,水稻耕作六千轮”“溯自商周,泰伯来而勾吴立国;延及春秋,阖闾起而伍员建城”可知,苏州历史悠久;根据“集散东西兮货积如山;供输南北兮帆樯似林”“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亨”可知,苏州商业繁荣;根据“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苏湖一熟,禾泽苍生”可知,苏州物产丰富。【点睛】参考译文三条河流流入苏州,为震泽尾闾排泄入海之道,这三条水道畅通了,震泽就没有了壅塞之害;世间万物复苏,河流滋润了万物。正因为这样在三山岛畔,人类的遗址超过了一万年;在草鞋山,水稻耕作这项技术已经流传了六千多年。我们的祖先蚩尤,带兵打仗勇猛无敌;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的良渚文化,那时候的玉琮制作得精美绝伦。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不是蛮荒地区,而是文明的繁华之地。追溯到商周,周国的泰伯与吴合作建国;一直延续到春秋,阖闾起义及其相伍子胥建立了他们的国家吴国,商汤相土扩展势力到了东部,曾到达黄海地带,在吴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城门处首创水路与陆路并通的格局。国家需要纲纪来维护,祖业需要捍卫。兵圣孙武出谋划策,通过开凿胥溪这条计策而战胜了强大的楚国;霸王项羽举起象征政权的鼎,从江东而出起义,灭了残暴的秦国。苏州的大运河纵贯南北,东西江海联横。古城阊门大街内外,到了五更的时候还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河塘两岸,可以看到到处生机盎然的景象。市场里货物堆积如山,像茂密的树林般林立的帆船南北往来。富饶瑰丽且实力雄厚,东南边把它作为都会;郡、府治理得当,吴国以此为中心。那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集市上,全都是来自四海的商客;那密密排列着的商店都是百年老店。一日能制造出上万的丝绸罗缎,天底下的人都穿着苏州制造的衣服;只要苏湖一带粮食成熟就能够造福苍生。当时的赋税都由此而来;上贡的物品都运到了京城里去。这里确实是苏州最繁华的地方,是吴郡发源的地方。10.D

11.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12.①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②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13.示例:先人运用智慧,在无处取土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建成长堤,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智慧。我们要学习这种不怕困难,发挥聪明才智的精神。【分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但:表转折,但是/表限制,只是;B.为:动词,建造/介词,为此;C.以:表目的,用来/表手段,用;D.安:疑问词,相同,都是“怎么”的意思;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留其半为堤脚”是一层,“掘其半为渠”是紧承的内容,“取土以为堤”是结果。故断句为: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就,在。为,做。去,相距。句意: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②重点词:不日:没多久。句意: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1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但先人积极想办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启示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多想办法,总能成功的。【点睛】译文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14.

善于,擅长

写,创作

有人

凭借,依靠

15.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16.他每次写完诗稿,略一吟咏,就随手撕掉。

17.

打盹的鹭鸶

被雨冲洗的芦花

静谧

18.第一问:安贫乐道示例一:我选择【乙】文,他隐居竹树环绕之庐,亲自耕种,闲时养鹤养蜂,饮酒读书,可见他远离尘嚣,悠闲自适,安然自若。示例二:我选择【丙】文,这首诗描写了安详打吨的鹭鹭、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安然自若的心情【分析】1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趋荣利。弗:不。②句意:他能书善文。善:擅长,善于。③句意:尤长于诗赋。为:写,创作。④句意:有人问。或:有人。⑤句意:现在尚且不想凭借诗出名。以:凭借,依靠。15.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的意思是:一个小童仆出来开门,邀请客人坐下,接着把笼子打开把鹤放出去。故断句为: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1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词为:既:已经;辄:就。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参考题干中“平静的水面”、“渔船上升起的炊烟”,接着,“苍茫沙嘴鹭鸶眠”意思是:苍茫的沙滩上白鹭正好眠,所以①空填的是:打盹的白鹭;“爱芦花经雨后”意思是:那雨后被冲洗得格外白净的芦花惹人怜爱,所以②空填的是:白净的芦花;苍茫的沙滩上白鹭正好眠,江面风平浪静倒映着一片蓝天。那雨后被冲洗得格外白净的芦花惹人怜爱,缕缕炊烟从停靠在河岸的渔船升起。描绘了一幅安静美好的秋江美景图。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由审题可知,“晏如”意思是“安然自若的样子”,在甲文中,由“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可知,林逋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是安然自若地努力读书,可见他安贫乐道,符合“晏如”。“晏如”在乙文和丙文中的体现,解答时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丙文是一首诗,注意诗歌意象,分析诗人借意象传达怎样的人生追求,乙文是文言文,注意文中林逋做了哪些事,由相关情节分析他的人生追求。【乙】文:根据“常畜两鹤”“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隐居杭州孤山”等关键语句可知,林逋隐居住在杭州的一座孤山中,自给自足,以鹤为子,常常划着小船,游览西湖周围的众多寺庙,从这些可以看出林逋隐居生活的闲适自得、安然自若。【丙】文:根据“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芦花经雨”“烟火饭渔船”等关键词句可知,诗歌描写了鹭鸶、水、碧天、芦花、雨、烟火、渔船等意象,写出了“鹭鸶安详地在苍茫的沙滩上打盹,水面上连一丝涟漪都没有,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冲洗得格外白净,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等静谧美好的画面,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陶醉大自然、悠闲自得、安然自若的心情。根据以上分析选择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他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衣服都穿不暖,但他仍然安然自若。他能书善文,尤长于诗赋,其词澄浃峭特,跌宕回环。他每次写完诗稿,略一吟咏,即随手撕掉。有人问他:“何不抄录下来,留给后人呢?”林逋说道:“我在山林壑谷中隐居,现在尚且不想以诗出名,哪还希望名扬后世呢?”他去世后,州官将他的去世消息上告皇帝,仁宗叹息悲伤,赐谥号和靖先生,赐粟帛。【乙】林逋隐居住在杭州的一座孤山中,曾经饲养过两仙鹤。放出它们后,它们在云霄中飞翔,盘旋许久后,再进入笼子里。林逋常常划着小船,游览西湖周围的众多寺庙。(如果)有客人来到林逋的住所,就会有一个小童仆出来开门,邀请客人坐下,接着把笼子打开把鹤放出去。过了一会儿,林逋必定会划小船回来。原来他经常以鹤飞在空中盘旋作为(有客人来的)验证。19.B

20.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21.《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乳鸠相对鸣”以声衬静,更显环境的清幽,表现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沧浪静吟》中“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以声衬静,化静为动,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

22.作者在学宫东面极偏僻之地建造沧浪亭,爱其幽静,常常乘船前来,与鱼鸟共乐。《沧浪静吟》写的就是作者来此游玩的经历和生发的感悟,前两联即描写沧浪亭的静谧,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恬淡,后两联引用典故,既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也暗含诗人内心的怨懑、牢骚和不满。《沧浪亭记》中作者“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也印证了这一点。

23.一、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写景叙事。二、在写景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小石潭记》描写潭中游鱼,表现自己的快乐心情。描写潭上凄清的气氛,表现了自己被贬后的苦闷。《沧浪亭记》描写景物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恬淡自适,隐晦地传达出内心对于现实的愤懑之情。【分析】19.考查一词多义。A.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动词,寻找;B.动词,类似、像\动词,类似、像;C.介词,用\连词,因为;D.助词,的\代词,她;故选B。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于,在。轩,窗户。户,门。尤,更加。与,和。相宜,合适、适宜。21.考查比较阅读。《初晴游沧浪亭》最后两句极写环境的幽静。“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这一句是直接写静,末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小鸟的鸣叫声更显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恬淡闲适之意。《沧浪静吟》“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两句表现环境的清幽。前一句以动写静,山林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后一句化静为动,野生的青藤曲屈盘绕,伸入破败的小窗。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山蝉的飞鸣更显环境的幽静,“野蔓盘青入”将藤蔓这一静物动态化,写出了它在盘旋回绕中偷偷伸进破旧窗子的“动”的过程,这种“动”,更深化了沧浪亭中安静的气氛。22.考查赏析诗歌中作者的心境。联系文本内容,“一日过郡学”“东趋数百步,有弃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可知作者于学宫附近寻到一块荒僻之地,爱其幽静与景色的秀美,于是建亭一座,名为“沧浪”。联系文本中的“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可知,作者经常来此亭游玩,这里少有人来,作者与鱼鸟共乐。可见此时作者内心的闲适愉悦之意。《沧浪静吟》所写就是作者一次来沧浪亭游玩的经历,诗的前两联即描写沧浪亭的静谧,与文本第二段中的“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相合,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内心也变得安宁平和起来。诗歌第三联引用曲故,将它们与诗人的情况相对照,以此来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这也符合文本当中“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反映出来的作者离群索居的想法。尾联中“唯恨澄醪不满缸”,以夸张的手法,表面是强调自己了无牵挂,心如止水的恬淡生活,而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怨懑、牢骚和不满。正因为作者心中有些郁结,所以才会有文本第一段中“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的想法。23.考查比较阅读。相同点一:两文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写景叙事。根据《小石潭记》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根据《沧浪亭记》中的“过郡学”“东趋数百步”“杠之南”等词句可知,两文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写景叙事。相同点二:根据《小石潭记》中“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以其境过清”等语句可知,作者在写景当中蕴含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听到水声,看到游鱼,心中快乐。但感受到潭上凄清的氛围,就又勾起了心中的愁绪。根据《沧浪亭记》中的“至则洒然忘其归。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可知,作者在写景当中,蕴含着自己内心的恬淡、闲适、愉悦之意,隐晦地传达出内心对于现实的愤懑之情。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点睛】译文: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24.

向西

25.C

26.①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②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27.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分析】2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稍稍往西。西:向西。(2)句意为:大家惊慌相视。顾:看。25.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他/动词,到……去;B.副词,才/连词,于是,就;C.表修饰/表修饰;D.连词,于是/动词,乘、趁;故选C。26.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布袍,穿着袍子;履,鞋子,结合资料卡可知,蹑履,穿着鞋子。(2)知,知道;何境,什么地方。2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循,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可知,作者写景细致描绘,比喻摹写物形,表达了自己对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未果”,更增强了这个虚幻故事的真实感,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点睛】参考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28.

C

C

A

B

29.(1)我俩一同尽赏溪山的美景。(2)莫釐峰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所说的泰山、恒山、华山呢!

30.D

31.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努力学习,用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分析】28.(1)句意:高高耸立着,靠近云霄。逼,靠近。故选C。(2)句意:吴县的文天爵到山中拜访我。过,拜访。故选C。(3)句意:有的人在后,有的人在前。或,有的人。故选A。(4)句意:地好像因为它而变得开阔。辟,开阔。故选B。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相与,共同、一起。穷,尽。之,的。胜,美景。(2)犹尔,尚且是这样。况,何况。所谓,所说的。哉,啊。30.本题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借助地图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的理念。从“西望吴兴……北望姑苏一带……东望吴江……”可以知道莫釐峰应该位于吴兴偏东,姑苏偏北,吴江以西的,根据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指向原则,可知C和D相对符合。又从“西日缥缈,东日莫釐”可知莫釐峰应该在缥缈峰的东边。故选D。31.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着句子的意思,言之成理即可。这句话意为:不登上高山的人,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临深渊的人,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这句话告诉我们两点。一、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最真实的体会,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二、天空高远,大地厚重。知识与学问同样如此,所以学无止境,要随时保持谦虚低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最终有所成就。【点睛】译文:两座洞庭山分列太湖中,两座山的最高峰处,西山是缥缈峰,东山是莫釐峰,全是从层层波浪中陡起,直逼云霄,可望而不可即。成化年,我辞官翰林回到家乡,吴县的文天爵到山中拜访我,我俩一同尽赏溪山的美景。我们走到法海寺,抬头便看见这座奇异的山峰。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莫釐峰啊。文天爵整了整衣襟沿阶而上,众人也都紧跟着,有的后有的先,有的气喘吁吁有的甚至要摔倒,我们一直到了顶峰才休息下来。(站在山峰上向远处望)天好像因为它而变得宽广,地好像因为它而变得开阔。向西(隔水)望吴兴,水流旷远上下一白,有如在云中一般,隐隐地能看见天际,有人说那是卞山。向北望姑苏一带,人家清晰可辨;有高耸的佛塔,应该是灵岩寺、上方寺的吧。向东望向吴江,云和水明艳亮丽,有帆影出没,若有若无。大概这七十二峰的绮丽,三万六千顷的奇特,都尽收眼底了,于是说:“伟大而壮观啊!”有句话说:不登上高山的人,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临深渊的人,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莫釐峰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所谓泰山、恒山、华山呢!我因此知道学习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把这次登莫釐峰的事记了下来。32.B

33.(1)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2)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

34.根据“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可以看出,在“天暝月上”时,表演形式为“多人合唱、多种演奏配合”的,氛围是“杂乱、热闹”;根据“人皆寂,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可以看出,到“三鼓”时,表演形式已经变成了“个人清唱”,氛围也变得“清净冷寂”。由“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可知看出,张岱陶醉于“三鼓”时的音乐现场。【分析】3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字词用法或意义的能力。A.介词,从/代词,指自己;B.都作动词,好像;C.连词,假设,如果/动词,出使;D.形容词,像大雁一样/名词,大雁;故选B。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者:……的人。方:刚刚。藻鉴:品评鉴赏。随:随着就……(2)一夫:一名男子。不:没有。萧:吹箫。拍:节拍。出:发出。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言文内容大意,分析关于音乐表演方面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了“天暝月上”,经过“更定”“更深”“二鼓”,而至“三鼓”的击鼓声、饶声、丝竹声、萧管声、歌唱声,主要是演奏乐器和演奏水平或层次的变化。如:表演形式从多人合唱、多种演奏配合到唱者和配乐变少再到个人清唱;曲子格调从平俗到高雅;氛围从杂乱热闹到清静冷寂。根据“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一句,作者认为演艺到了令人“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的情境,是为极境。此时,表演者与观众的神情契合无间,因此,“不敢击节,惟有点头”这八个字说明张岱陶醉于“三鼓”时的音乐现场。【点睛】参考译文: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上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看过去人就像平沙落雁,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二更天的时候人声安静下来,管弦之乐也屏息而止,只有一缕洞箫之声,哀怨青涩又清丽缠绵,与歌唱的声音相和,这样的音乐尚且还有三四处,更迭着演奏和唱。到了三更天,月亮孤寂地挂在天际,空气肃寒,人声静寂,连蚊子牛虻的嘈杂声都消失不见了。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忽然声音像石头崩裂、穿透云霄般强烈,抑扬顿挫,一个字一个字地唱起来。听者旋即体会到歌声细微之处的美妙,心动神摇,心血似乎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个劲地点头。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几十个人像大雁行列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35.(1)D(2)C(3)C(4)B

36.(1)天下的贤才,难道全都己经提拔重用了?(2)(我)三次到达您的府门前,但守门人都将我遣回(但都被守门人挡回来)。

37.“明”是明亮,明艳的意思。这个字既写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烂漫明艳的景象,也写出看花人愉悦的心情。

38.①【甲】【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慨。②【甲】文和【丙】文所抒发的情感相似,《马说》借千里马不被伯乐赏识的可悲遭遇抒情;《题榴花》借石榴开花无人来赏抒情,都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批判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解析】3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1)句意:整个天下难道都已无须担心了吗?虞:忧患。故选D。(2)句意:虽则不能够期待他有您那样的大德。足:值得。故选C。(3)句意:至于同您手下那些官吏相比较。比:比较。故选C。(4)句意:上了两次书而心愿不能够传告表达。通:通报、传告。故选B。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岂,难道;尽,全,都;举用,提拔重用。②及,到;而,表转折,但,却;辞,推辞,拒绝。37.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揣摩赏析。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句意思,从词语意思及该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角度进行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的意思是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此处的“明”是明亮的意思,“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写出了五月石榴花开鲜艳、明丽,吸引人的特点,诗人既写了花,也表达了赏花之人愉悦的心境。38.本题考查情感和写作手法的辨析。在这里要注意根据结合诗句本身和文章内容。手法上两者俱是“托物言志”,情感都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结合内容回答即可。【甲】文《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表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