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教材教学解读♦…♦
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
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这些课文体裁各异,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
内容丰富。《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们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志向。《十
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遇难前后的故事。《为人民服务》
从死的意义、接受批评和实现解放三个方面阐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金色的鱼
钩》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老班长带着三个病号走出草地钓鱼给他们吃,自己却牺牲的
故事。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有两个: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阅读训练要素学生在之前的课文中都已
经学过,本次复现是着重于对这两个阅读训练要素的综合运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有一
定的基础,也能更好地应对教材中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不仅可以借助
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必胜
的信心,还能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
料,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借助“阅读链接”,加深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金色的
鱼钩》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老班长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要求学生通过品读语句,从外貌和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以及这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本单元课文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综
合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习作主题是“心愿”。本次习
作主要是运用恰当的素材对自己的心愿进行适合的表达。这次的习作不仅是对学生六年来表
达方式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有目的表达的尝试。
♦♦♦♦♦♦♦♦一♦♦♦♦♦♦♦♦教学策略与建议♦
第一,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革命”的心理
认知、对“志向”的看法,从而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困惑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在教学中巩固学生已养成的良好习惯。比如,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时
代背景资料,了解在此时代背景下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课中引导学生查阅人物的相关事件
资料,以此来加深对人物形象和品质的了解和体会,适当补充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查阅革命
时期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资料,丰富对革命人物形象的认识。如,《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故事
是以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可以引导学生查阅长征的相关资料,比如起止的时间、
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可以为理解课文做铺垫。注意资料选用要适度。
第二,本单元课文文体多样,教师可以针对文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人物回忆录,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脉络,抓住人
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品质;《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论
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的文本特点;《金色的鱼钩》是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故
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本单元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应注
意抓住核心问题,突显重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第三,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
的阅读训练要素,学生之前都学习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需要查阅资料,通过自主
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人
物品质。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在自主阅读理解、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
力。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1.会写28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2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为人
为人民服务2民服务》的第2、3自然段。默写《竹石》
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
金色的鱼钩1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4.能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口语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即兴发言1
交际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和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习作心愿22.能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
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交流平台1.能围绕文章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
词句段运用好处
语文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
2
园地品格和志向
日积月累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10古诗三首
♦.....…♦教材教学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分别借咏叹马、石灰
、竹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名为《咏马
》,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
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这
首诗的大意是: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
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
的第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悲
凉的边疆之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
冷的感觉。“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
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
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
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
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以及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
来,它把熊熊烈火焚烧也视为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身清白长留
人间。全诗诗句不离石灰,表面描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句句关照人的品格,都是在
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诗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加上“若等闲”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
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
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
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
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煨烧、粉碎的艰
辛过程,喻指诗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
屈的心性。
《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
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大意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
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
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
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诗的第一、二句是写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诗的后两句是讲
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诗人在赞美竹子的这
种坚定顽强精神中,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这首诗常被用来
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教学活动设计.…………….
••••
教学目标
I.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4.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
教学难点
I.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2.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
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可重点指导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燕山”的“燕”
在这里要读一声,“还坚劲”的“劲”在这里读jing,不能读jin。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
诗中的词语,如《马诗》中“快走踏清秋”,“走”的意思是跑,“快走”的意思是“驰骋
,,
O
2.朗读教学
古诗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
。本文主要通过将马的轻捷矫健、石灰的清白、竹石的坚韧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
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的志向。在古诗的教学中,需注意突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
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悟诗中情感。具
体来说,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可适当拉长声音,
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读“何当金络脑”的时候语
调可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
之情。朗读《石灰吟》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以
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
”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朗读《竹石》时,“咬定”“不放松
”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竹子的品性。“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
”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
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3.表达运用
古诗中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
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用上比喻
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如《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多读、多理解这一句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古诗词的内容。
••••
课前准备
I.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初步疏通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课前查阅作家作品相关资料。
4.查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5.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生字“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借助教材注释,读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马的图片。
2.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答:马)那你们喜欢马吗?(生答:喜
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生
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介绍作者李贺,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
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
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
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H曜1直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提示“燕”的字音。
燕:当表示“周朝国名、姓氏”时,应读yan,如“燕山”:当表示“一种嘴短而扁、
翅膀尖长、尾巴像剪刀的鸟”时,读y&n,如“燕子、燕窝”。
络:读边音,不要读成鼻音,也不要读成半边字gG,还要注意习惯性误读成12。
3.出示本课生字“络”,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书写指导。
给国嚣第
络:左右基本等高,左窄右宽,左边的提
画注意与右边的捺画迎让,右边“各”撇捺伸展,盖住下面的“口”,“口”字形窄小;右
上部是折文,不要写成了反文。
4.学生齐读这首古诗,读通读顺。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并用笔在文中画出停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块三深入探究,领悟内涵
1.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它的意思。
2.学习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1:大泱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1)学生齐读,做好停顿。
(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面图陶国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3)引导学生抓住“沙如雪”“月似钩”进行想象,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
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6)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3.过渡:在这样的气氛下,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呼喊呢?
4.学习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学生齐读诗句。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课件出示马的图片)
(2)学生自由回答。
这是一匹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5.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一陶胴扇
这首诗通过运用比俞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漠的广袤荒凉。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
人自己渴望被人重用、一展抱负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及不遇于时的感慨。
7.学生自由朗诵古诗,读出感情,并进行背诵。
8.全班齐背古诗。
板块四课文回顾,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诗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本诗。
J写景:边疆战场,清冷悲凉[借马自喻,
马诗I抒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I表明志向
2.总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
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锤、凿、焚”。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吟”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
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3.过渡: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诗歌
,寻找答案吧!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相机纠正、指导字音)
面图图显
凿:平舌音,而不是翘舌音:应该读zAo,不能读成zhAo,更不能误读成zhu6。
焚: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应该读f6n,不能读成f6ng。
2.教师出示本课生字“锤、凿、焚”。
盅副1信
“锤”右边“垂”的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
“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焚”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介绍作者于谦,课件同步出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正统十
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反对南迁,
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万百姓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
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并在课文中画出停顿。
面图陶国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苦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指名学生范读。(相机指导朗读)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三精读古诗,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石灰经受磨难的词语。(指名回答,学生补充)
面图陶国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2.过渡: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
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品析诗句吧!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面目圆显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
等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②同桌间讨论,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
人间的追求。
3.小组讨论,思考:本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名回答)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
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诗人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
不屈的高尚品质。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学生自行尝试背诵古诗。
板块四课文总结,巩固加强
1.出示本诗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总结诗歌主题。
―“[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托物
石灰吟I
I品质: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守节操〕言志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清白留世是于谦之
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石灰吟》读进心里!
••••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
••••
课时目标
1.学习《竹石》一诗,读准“劲”字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并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竹石图》,并配以古琴乐。
2.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还记得说的是谁吗?(生:郑板桥/郑
燮)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竹石》,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竹石的吧!
3.介绍作者郑燮,课件同步出示.
陶日瑛倒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
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
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
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
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并用笔画出停顿节奏。
面目隰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指名读诗,学生互相正音,教师指导易错字音。
劲:当表示“坚强有力,力量大”时,读jing,如“劲敌、劲旅”:当表示“力气”“作
用,效力”“精神,情绪”“神情,态度”时,读jin,如“手劲、药劲、干劲”。
4.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尝试了解词句的含义。(指名回答,教师指导难度较大的字词
含义)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板块三精读古诗,体会感情
1.过渡: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大意,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来品析诗句吧!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学生齐读这两句诗,思考:“咬”“定”“不放松”写出了竹子的什么特点?
面图照后
“咬”字表现了劲竹坚韧不拔的性格;“定”写出了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
了竹子意志之坚定。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句段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这两句诗,并理解: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
面目陶国
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着力表现了竹子的什么品质。指名学生回答。
这两句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2.小组讨论,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在写竹子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强陶胆扇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
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也写无数地位低下、条件不佳的劳动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
存的品格。
3.学生有情感地自由朗读古诗。
4.学生自行尝试背诵古诗。
5.全班齐背古诗.
板块四回顾课文,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诗的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臂定青山不放松卜]
I立根原在破岩中[[坚定顽强
竹石<>
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畏艰险
精神抒情
1相叫任尔东南西北风[力
2.总结:《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
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坚韧不拔。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一•教学反思总结♦…
1.朗读贯穿整个课堂。要注意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古诗的教学中,
读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首先利用多读将古诗读通、读顺;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还要读
出节奏、读出韵味,如在读中感悟大漠的广袤荒凉,在读中体会石灰石的坚守节操,在读中
懂得竹子的坚定顽强,并加以适当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朗读层次来说,第一是读通,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教师范读,也可以播放录音或者让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
示,以达到读通古诗、读好停顿与节奏的目的;第二是读懂,借助注释、学生已有的阅读经
验、相关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大意;
第三是读好,在师生对读、生生合作读、配乐展示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把在诗中读
出的内容、读懂的感受读出来,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教学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
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
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
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文共三十三个自然段,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开头,按时间的顺
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
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写了父亲烧掉文件
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
危险;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时的过程:写了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
险处变不惊;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父亲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
沉着;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
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课后“阅读链接”编排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叶挺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
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英雄。这首诗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虽深
陷牢笼,但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活动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稚、避”等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词
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交流印象最深的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会写“稚、避”等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词
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言行、神态和外貌。
4.查阅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难点
1.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
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
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学习本课生字,可结合结构分类进行记忆。如:“啪、瞪、
僻”等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避、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复杂生字的笔顺笔画,如“避、瞪、瞅、魔”四个字的笔顺均较
多,在书写时,要强调不可少写一点,也不可少写一横。
词语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结合文中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
2.阅读教学
(1)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对李大钊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再让学
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深入思
考,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在头脑中不断完善人物
形象的建构,以此落实课后练习第三题。如,学习“被审时”这一部分,当学生勾画出‘'我
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等语
句时,再抓住“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等关键词,体会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
的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深入感受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2)在学生关注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品格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人物的言
行,在品读中感受不同人物背后的心理状态,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如,学习“被捕时”这
一部分,通过抓住“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冷笑”“残暴”等关
键词,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与“匪徒”不同表现背后的不同内心状态,感受李大钊
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在抓住言行、神态、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此关注课文
整体,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谈到李大钊遇害的
具体日期,首尾形成一种呼应。在反复朗读开头和结尾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结尾
表现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课文的开头表现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
念念不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文中类似的写法,说
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以加深对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的体会。如:第5
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第20自然段写到“我
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
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
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课前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生平事迹的资料。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学过程
板块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2.导入:同学们,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
为我们开创的?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3.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评价。
4.过渡: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I.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僻:读pi,不要误读成bi。
瞅:翘舌音,不是平舌音,读ch6u,不要读成qiii。
开I:后鼻音,不是前鼻音,读xing,不能读成xin。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对易错的
字进行警示。
“瞪”左窄右宽,左边是“目”不是“日”。
“魔”广字头的撇是长撒,里面写紧凑,不要忘记里面的“鬼”字的撇折和点。
“哼”下面是“了”,不要多写一横写成“子”。
“袍”的左边是”,不要写成.”。
“执”不要少写一点,还要注意“执”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折弯钩。
3.教师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学生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
示。(含糊:这里的“糊”读轻声hu,表示不明确、不清楚,不要误读成hh或者hU)
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贱
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
4.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5.全班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准确。
板块三整体感知,梳理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说出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按什么
顺序写的。
强陶胆扇
这篇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学生默读课文第2〜33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
自然段提到的?
4.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1)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2)第8〜18自
然段:写父亲被捕时的经过。
(3)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4)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5.根据学生总结出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面目陶国
被捕前一被捕时一被审时一被害后
6.小结:文章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顺序进行发展的,分四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李大钊同
志被害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强化文中的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李大钊在被捕时、法庭上的语言、神态,感悟李大钊临危不
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2.体会对比表现手法的反衬作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词语进行听写。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名学生回答。
3.默读课文。
板块二品读语句,感悟形象
1.课文回忆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描写,
请画出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并引导
感悟。
(1)从语言描写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句段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知道什么”的意思。
这里指小孩子不应该知道。
句段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
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坚决”“常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
中体会李大钊同志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
“坚决”一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父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可见父亲知道局势非常严峻,他知道自己很危险,但是,自己生命
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类,在他心里永远是党和革命的工作排第一。
师小结:这些词语表现父亲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
更重要的大无畏精神。
(2)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句段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引导学生对“不慌不忙”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
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句段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惯有”,感受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句段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
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引导学生找出神态描写的词语。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学生回答。
O图图显
平静:说明李大钊面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家人的爱。
3.教师补充介绍李大钊被捕后受尽敌人严刑拷打与折磨,却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
严守党的秘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4.体会对比表现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面目明国
①父亲前后态度的对比: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
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喳着眼睛”、“恐惧”……父亲是
“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更加突显出父亲的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板块三聚焦写法,体会效果
1.过渡: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
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
大无畏精神。
2.师: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
样想的。
3.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谈到李大钊遇难的具体日期,首尾形成一种呼应。课文的
开头表现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课文的结尾表现
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
4.教师引导学生再找找文中类似的写法,以加深对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的体会。
5.教师举例示范。
强陶胆扇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第20自然
段写到“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
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
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
板块四评价深化,引导阅读
I.教师出示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并让学生齐读。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
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
的事迹,大家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4.师:他们一个个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声朗读叶挺将军的《囚歌》,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
5.教师应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其他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板块五课文回顾,效果强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本课内容。
〃父亲被难日: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留守北京——忠于革命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沉着镇定,态度严峻——视死如归>忠于革命
品质高尚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重——坚贞不屈
、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激励后人
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十六年前的回忆》,相信此时此刻在座的每一个人,
都被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是啊,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奉
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赞歌,他们这种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坚贞
不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总结……♦
1.要深入学习这篇课文,需要很多课外知识的补充,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资料,这对
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舞台化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铝锰项目筹资方案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师执业知识与设计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学英语(B)(1) 江苏开放大学考试资料
- 泰州学院《会展安全与危机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计算机监控系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陶瓷极塞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3年分散型控制系统(DCS)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2023年抗结剂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9加几》(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
- 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建筑图集 13ZJ301 建筑无障碍设施
- 卤味熟食策划方案
- 餐厅饭店顾客意见反馈表格模板(可修改)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 《能源概论》课件
- 计划运营培训课件
- 石油形成过程科普知识讲座
- 辅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 吸附计算完整
- 《枣树常见病虫害》课件
- 刑法试题库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